教師《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2000字

來源:才華庫 2.25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師《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2000字,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師《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2000字

教師《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2000字1

我讀了偉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感動。我被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師的敬業精神、教育機智和靈活性所打動。大師書中字裡行間充盈著的、流露溢位的是愛。包括他對教育事業的愛,對孩子的愛以及對孩子實施愛的教育,讓他們擁有愛心、懂得怎樣去愛別人。這是一本獻給教師的心靈之書,這也是一本緩釋教師心理壓力,啟發教師生活與教學智慧的書,它用溫情、智慧和愛意詮釋了教育的真諦,它用一首首教育詩篇禮讚教師工作的神聖。

用一個個真實而平凡的故事,撫慰我們的心靈。作為教師的最基本的條件之一是愛孩子。愛孩子,就要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不僅要成為一個教導者,而且還要成為學生的朋友,和他們一起克服困難,一起感受歡樂和憂愁;要忘記自己是個教師,而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把一切都告訴他。”這一點,對於我們教師尤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作為教師我們對學生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情感,是一種無私的愛。因為每個學生最初都是以張空白的試卷。我們每一筆書寫,都是未來的答案。愛學生就是要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進行賞識教育,事實上,當孩子們在犯錯誤的時候,他們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幫助,而絕不是粗暴的批評和懲罰。

學生看起來最不值得愛的時候,恰恰是學生最需要愛的時候。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我們面對的是一群孩子。身為音樂教師,我們更應該利用所任學科的特點,賞識那些後進或處於困境中的學生,賞識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幫助他們樹立自信,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音樂所獨有的情感藝術中得到薰陶。由此可見我們愛學生、賞識學生,其根本目的就在於讓學生用同樣善良,真誠之心去愛他們、愛集體、愛社會,從而的達到受教育的目的。

真正的教育離不開教師的滴滴雨露,離不開教師的心靈!是教師與兒童生命的對話才使教育發出高山流水之聲。那兒童呢?每一顆心都是一個未知的世界。他們渴望成功的體驗和快樂的滿足,他們祈盼教師用智慧的睿語解開他們心靈的密碼。是教師的理智之愛,使兒童的現實生活充滿意義;是兒童如水的清純,給教師帶來生命的滿足。真正的教育始終是教師與學生合奏的樂章。尊重是一縷精神陽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兒童,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想給孩子們帶來快樂,而孩子們的快樂,對於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靈深處憐惜、愛護,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瞭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和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憂傷,才能贏得孩子的心。教師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心頭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為一個教師,要想得到更多孩子們的愛戴,就應該學會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給他們信心,這應該是對所有孩子而言的。對一個靦腆的孩子、對一個木訥的孩子、對一個經常是表現平平的孩子,教師往往一句不經意的稱讚的話語,一個微笑,一個親切的小動作,就會溫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給他們信心,同時也亮麗了自己在孩子們心中的形象。

讀《把心靈獻給孩子》,我最大的收穫是我懂得了教育是一件雕刻心靈的工作。我們的物件是一群有著靈魂和理想的人,教師的每一句話,每一次行動,每一次喜怒哀樂,都是在孩子心靈的白板上刻下了重重的一刀,都是在孩子心靈的扉頁上寫下了濃濃的一行,那一刀下去,那一筆下去,寫下的是正義還是邪惡,是美德還是醜惡,是真理還是謬誤,不在孩子的心靈是什麼,全在於我們教師是什麼!唯有美德才能雕刻美德,唯有正義才能書寫正義,唯有真理才能傳播真理,我們自己是什麼,才可能塑造什麼,換言之,我們希望我們塑造的物件成為什麼,你自己必須首先成為什麼。世界上不可能有一種完全空洞的塑造,單憑想像就能完成的雕塑那隻能唯心主義的幻想,心手合一不僅僅對於雕刻家是這樣,對於教育家更是這樣。所以,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務不在於給孩子傳授多少知識,而恰恰在於豐富自己的靈魂,提高自身的修養,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成為一塊寶石,那樣孩子天天看著這塊寶石,捏著這塊寶石,聽著這塊寶石,耳濡目染,他們也就具有了寶石的特質。教育的真諦不在於說教,而在於薰陶,不在於技術,而在於心靈。孩子最終能不能夠成為一件藝術珍品,全在於雕刻家的品質。

教師《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2000字2

瓦·亞·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的一位著名教育家,他論學生全面發展的思想在我國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他的許多名言術語,如:“讓孩子抬起頭來走路”“用多把尺子衡量學生”“創辦快樂學校”“實施和諧教育”“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頭上”等等,在我國教育界廣為流傳。

《育人三部曲》是由蘇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構成:一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它涉及的是國小兒童階段的樂學生活;二是《公民的誕生》——它涉及的是中學少年階段的和諧發展;三是《給兒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學青年階段的成才修養。認真研讀了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分《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並有所體會。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是以教育評論文的體裁撰寫的,納入了作者本人及同事們的豐富的教育經驗,包含許多真實的生活情境,個人形象和民俗成分。書中所述的“藍天下的學校”,是一個獨特的創造性實驗室,在樹林中,在山岡上,在田野中等這都是教室,在這個實驗室裡孩子們開展著鍛鍊身體、發展智力、樹立精神、提高情感、加強修養、參與勞動和啟發思想的複雜過程。這裡起著教育影響作用的主要手段是大自然、語言、創作和勞動。蘇霍姆林斯基寫道:“兒童就其天性來講,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發現者。那麼就讓那個絕妙的世界在鮮明的色彩中,在嘹亮顫動的音響中,在童話和遊戲中,在自己的創作中,在激動他的美景中,在為人們做好事的意願中展現吧。”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一書中廣泛闡述了作為教育手段和教育結果的兒童創作。編創故事,細心觀察大自然,關於表達對自己與周圍環境不可分割的聯絡的感觸,應當帶孩子們到思想和語言的活水源頭,去努力使周圍世界中物體和現象的概念通過語言,不公深入他們的意識,而且也深入到內心和靈魂,語言在情感上和美學上的色彩,它的細膩色調——這都是兒童創作的生氣勃勃的源泉,在“快樂學校”中蘇霍姆林斯基帶領孩子到草地上,叢林中,去建造“幻想角”就是一個叢林中的洞穴,孩子們通過勞動,佈置一個舒適的環境,讓孩子親密接觸自然,讓通過現象發揮孩子想象,通過童話、幻想、遊戲來開啟思維和語言的源泉,在“幻想角”,孩子們第一次從活的語言,從周圍環境中產生了第一首詩:“夜裡落下露珠,落入銀白色的珠網,琥珀色的珠粒,顫抖起來了,戰粟起來了。太陽吮吸了露珠,洗滌了銀色珠網,笑逐顏開的是那琥珀珠粒。”

作為個性發展一個極重要因素的勞動教育思想,在整本書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作為徹底的馬克思主義者,他把勞動視為生活的主要內容和意義,認為培養勞動需求乃是整個共產主義教育體系的主要任務,勞動的價值就在於它是複雜而又不輕鬆的腦力和體力作業的成果。他肯定地說:“勞動成為我們的學生精神生活的需要,給他們帶來團結友愛的快樂,促進鑽研精神和求知慾的發展,能在克服困難之後產生激動人心的歡樂,能在周圍世界裡不斷髮現新的美好事物,能喚起初步的公民義務感——人類生活必不可缺的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的感情,在這樣的情況下,勞動就成為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

在結合我們的幼兒園教育,我覺得現在的孩子生活在鋼筋混凝土的森林裡已漸漸失去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不是孩子們變了,而是孩子們接觸的範圍和時間太少了。孩子需要陽光草地,沙灘河水。為什麼孩子去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少了,一方面是城市的不斷擴大,使孩子們遠離了自然,另一方面正如作者所說的:“因為帶領孩子去草地、去樹林或逛公園比上課要麻煩。我們的集體活動中很多課程都是預設的,老師在課程的選擇上有很大的控制權,而在戶外,有太多的偶然,會讓老師無所適從,一隻昆蟲、一朵野花、一根樹枝、一輪落日都會讓孩子興奮不已,無法控制。孩子們長時間逗留在室內,在圖片上欣賞那一抹新綠,那一處晶瑩,卻因為安全、經費等諸多因素,卻不能用手去觸控那一抹新綠,用眼去觀察那一處晶瑩,這是一件多麼悲哀的事情。

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是家裡“小太陽”“小月亮”,在享受寵愛的同裡,也喪失了很多權利,例如“勞動”,不要說幫助別人勞動,為別人的幸福和歡樂而流汗,就是自己的事情都完成不了,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只有通過勞動,一個人才會以感恩的心去接人待物,這比空洞的說教:“要愛勞動,要愛勞動人民”要好得多,我們在幼兒園注重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要求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很多家長都會積極主動配合,但是爺輩們還是喜歡包攬一切,總把自己的孩子看得還很弱小,不能自已管理自己。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著作,和我的教學聯絡緊密,其中的很多章節如《母親節》《雲雀節》很讓我感動,我會聯絡教學斷續認真研讀,進一步領會這位偉大教育家的思想精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