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觀後感範文1500字

來源:才華庫 1.83W

看完某一作品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死亡詩社觀後感範文1500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死亡詩社觀後感範文1500字

死亡詩社觀後感1

星期天我看了電影死亡詩社。好可怕的名字,或者用另外的譯名更好,例如,春風化雨,呵呵。這老師的目光真的很平和溫暖啊,為什麼現實中的他要自殺呢,我認為我沒見過如他一般的笑容,但這可能只是他的面具。

從電影內容來看,我想,他是個好老師,但是為什麼要選擇在那樣的學校,做一個這樣的老師呢,他的毫無規則,會刺到很多人的心,呵呵。我看過的評論,也思考過他的方式,是不是適合每一個人。有人認為古往今來,寫詩的人都是空洞而無病呻吟的,他們都困在自己的情緒裡而無法行動,並不如他們所寫的詩那樣飛揚,我作為一個“寫詩”的人,好好的想了一番這個意見

其實,寫詩,是需要心情的,一個行動中的人,確實無法寫出詩來,又或者,即使在行動中,也還有能力和自己正在經歷的事情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才可以寫出詩來,而且,寫詩,還需要一個開放的心靈,只有沒束縛的心靈,才能寫出好詩,看起來,就像這位船長一樣,毫無規則,或者,不遵守規則。一個開放的心靈,因為全面放開,也意味著容易受傷,人要有能力保持適當的距離,就不那麼容易受傷,所以,寫詩,作為一種昇華,它應該真的有一定的療愈作用,因為它至少可以讓一個人停下來,以既是自己又非自己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情感。然後把它放大、表達,知道有人共鳴,就知道自己毫不孤獨。寫詩,就像電影裡船長教那位最強迫症的男孩寫詩一樣,只有放開自己,才能寫得出來,創造得出來。寫詩不是用修辭讓它花哨,現在我越來越不喜歡修飾我的詩了,呵呵。至於是不是都是空洞和無病呻吟呢,我當然不會這樣認為,一首公認的好詩,一定表達的就是詩人真實的內心,真實的樣子,否則,他怎樣修飾也還是空洞,不要看低每個人潛意識裡的直覺,呵呵。只不過,我想,憂傷的詩經常能打動人心(可能是一般人都在心裡壓抑了一些憂傷,可以藉助這些詩更好的抒發出來),有很多人也常寫一些憂傷的詩,那麼寫的人肯定就是憂傷的,也可以說無法行動,寫這樣詩作的人,當然應該是不會行動的,但並不是每位詩人都是這樣的,曹操還寫詩呢,多豪邁啊,誰敢說他無法行動,呵呵。

所以,我認為寫詩的人,是更忠實於自己的人,這樣的人,會更有動力活出自己,但因為敏感和細膩,也確實需要勇氣處理自己所感受到的傷害,寫詩就是一個途徑,可以抒發,也可以鼓舞。可以說,能寫出好詩的人,既忠誠於自己,也看得見世界,否則,他就寫不出來好詩,流傳不下。所以,我認為,他的方式,適合每一個人,但卻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接受,呵呵,不能接受的原因,當然就是恐懼了吧。所以,那個自私的學生,看似頑強,其實懦弱。強大的人想的不會是首先保護自己。而且,寫詩和寫文還是不一樣的,寫詩更自由,跨度更大,一個場面可以表達的潛在內容更多,更能讓人無限回味,只有有足夠開放程度的心靈,才有能力寫出一首好詩。

然後就是那位自殺的男孩子,我沒想到他會自殺,在他父親抱著他的那一刻,我還在想還可以救回來,但他死了,我心裡也很悲哀,流淚了,我就想,最容易自殺的,應該就是這些被父母壓迫捆綁的小孩吧,我也算是其中一個,別人可能無法理解他為什麼自殺,認為他心靈脆弱,為什麼不能再等十年,忍耐十年,我能理解他為什麼不能等。我的性格某方面和他差不多(當然,我已修通自己的情結,不再會想自殺了)。只不過我的父母對我的壓迫不是學習而是其它方面而已。而且,船長只是讓他把自己的感受和父親溝通,而沒有其它動作,這是不夠的,遇到這樣的情況,我覺得老師最好要約見家長,和小孩一起進行三方會談,有人撐腰,小孩才有可能敢說出自己的真話,像我,其實到現在還不會說我自己的感受,即使她願意聽,我也不會願意說,因為一時要我說,我說不出來。這樣,即使這位男生最終可能都沒有說服父親,但他會因為有老師的支援而不會自殺,而學會更加忍耐,尋找其它補償方法,而不會幹出傻事。但可悲的是,這個男生在劇中只是主角劇情線索的催化劑,呵呵。。。導演安排啦,但也不排除生活中真正發生這樣的事,可以說,它應該是經常發生的。

死亡詩社觀後感2

現代教育到底應該是怎樣的,當代大學生應該怎樣面對學校各種社團的影響,這就是電影《死亡詩社》帶給我的思考。

1959年,威爾頓預備學院以它凝重的風格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尊敬。在那裡,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僅單調而且束縛了思想。然而這一切在一個新教師的手中發生了改變。JohnKeating反傳統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在他的課堂裡,他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他向學生介紹了許多有思想的詩歌;他所提倡的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在學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漸漸地,一些人接受了他,開始勇敢地面對每一天,把握他們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這時發生了……Neil由於堅持自己的表演夢想和父親發生爭執,但父親並不理解他,甚至百般阻撓,於是Neil在絕望中終結了自己的生命。Keating老師也為此付出了代價,被學校開除。

看完影片,不禁同情Neil,一個大膽追求自己夢想的青年有錯嗎,但就是得不到父親的理解。同時也有些同情Keating老師,用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模式帶領學生深入地瞭解所學知識有錯嗎,但就是違背了威爾頓預備學院固有的風格,被大家所排斥。毫無疑問,讓作為學生的我們來選擇教師,我們一定會選像Keating一樣的老師。中學的我們都期待大學多元的教學模式,都希望大學的學習環境是開放的,靈活的。在我們的印象裡,大學老師應該是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的,講起課來滔滔不絕。但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老師屈指可數。更多的老師都拘泥於知識本身,他們忽略了傳授知識的方式,他們忽略了學生的接收能力與興趣,說得更嚴重一點,他們忽視了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很多老師上課的時候就像沉浸在自己的演說中而不像在上課,這樣的課堂效果顯然是不好的。我們呼籲像Keating一樣的老師出現,帶領我們走出課堂,用心靈去感受知識,接受知識而不是被動地接收知識。

再說說大學的社團。大學的社團五花八門,往往看得我們眼花繚亂,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就搖擺不定了,一些宣傳者的勸說很多時候都能左右我們的意向,於是,我們就忽視了自己本身的興趣。其實,社團應該是豐富我們的課餘生活的。另外,如果我們能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社團,我們也有動力堅持下去,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就比如影片中的Neil,他清楚自己對詩歌的熱愛,也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在Keating老師的鼓勵下他積極參與社團活動,出色地完成了演出,父親不支援他的做法甚至百般阻撓,他不惜用生命向父親表示抗議。我佩服Neil的做法,但並不完全贊同,追求夢想沒錯,可是付出生命未免不值。真正對一門藝術感興趣可以暫且先把它當做業餘事業,把父母為自己鋪設的軌道當成主業,等到自己學有所成,再去更深地投入自己的愛好,這樣未嘗不可,而且也已經有很多成功的先例了。也許Neil當時理性一點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了。

如果Neil沒有選擇這一條絕路,Keating老師也不會被開除。從我的觀點來看,Keating老師是成功的。他雖然沒有得到學校的承認,但他得到了全體學生的認可,他把在當時來說全新的,先進的教學模式運用於課堂,他讓學生真正享受課堂,樂在其中,他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觀點去看待教材,看待世界,他啟發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可以說是一個成功教師的典範。該為Neil的自殺負責的不是他,是Neil的父親,是傳統的思想,是古板的教學模式與理念,Keating老師不過是替罪羊。

最後,我希望《死亡詩社》裡面的悲劇不再重演,希望當代的年輕人勇於追求自己的理想,理性地面對周圍的影響,希望越來越多像Keating一樣的老師出現在大學校園,讓學生願意主動汲取知識的甘霖,全面地認識自己,全方位地認識世界。

死亡詩社觀後感3

影片《死亡詩社》所講的故事發生於1959年,美國的威爾頓預備學校。這是一所以高升學率和嚴格管理著稱的學校,許多家長滿懷期待地把孩子送到這所學校,希望他們將來考上名牌大學,成為律師、銀行家、醫生、工程師等社會上層人物。

威爾頓學校嚴肅刻板的教育,壓抑甚至扼殺著學生的天性,學生只能被動地淪為學校教育下的順從者。基汀老師的到來就像一粒小石子,打破了學生沉悶無趣的學習生活,像一縷清風,給他們帶來了新思想、新觀點、新理念。

第一節課,他通過浪漫的詩歌和參觀校史樓內的舊合照引導學生珍惜時間,完成自己心中的事業。課堂上講課,他要求學生把課本前面的導言全部撕掉,告訴他們學習自己思考,找尋生活的意義;他引導學生打破傳統思維,學會靈活運用語言,尋找自己心中的'聲音;他帶領學生輪流站在講桌上,啟發學生用不同的眼光和角度看待事物;綠茵場上,他激發學生大聲喊出心中所想;他教育學生詩歌要有新意,不落俗套,鼓勵他們解放思想,充分發揮想象力;戶外活動中,他啟發學生要堅持自己的步伐、步調,堅守與眾不同的信仰……

基汀老師既是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無話不談的朋友,還是和藹可親的長者。他的教育迥異於生硬的說教,或動情,或啟發,或引導,或體驗,如春風化雨般自然而然地滋潤著學生。

曾經順從聽話的學生在基汀老師的用心引導下,學會解放自己的天性,衝破牢籠束縛,滿懷激情地尋找心中所愛,努力實現火熱的理想和追求。他們甚至反抗學校的禁令,重新成立基汀曾於該校學生時代參與過的祕密小組——死亡詩社,偷偷溜出學校,在校外很遠的印第安山洞中談詩歌,談人生,談理想。

諾克斯愛上了即將訂婚的女孩,礙於世俗的眼光,他只能遠遠地看著心中的女神,苦惱又備受煎熬,卻壓抑自己不表白。老師的課對他觸動很大,他勇敢地追求心中所愛,給心儀的女孩打電話,熱血衝動地女孩的學校送花表白,真誠邀請女孩看舞臺劇表演,一步步贏得了女孩的芳心,收穫了愛情。

託德曾經是一個內向膽小的乖乖孩,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他雖有作詩,但不敢在眾人面前朗讀,是基汀老師鼓勵他、引導他學會咆哮,找回野性,酣暢淋漓地、行雲流水地抒發胸中詩意。在基汀老師的幫助下,託德終於突破了自我,找回了自信,他的出色表現也讓同學們刮目相看,讚歎不已。

尼爾的父親專橫固執,早已為他規劃好未來的路,成為一名受人敬仰的醫生。這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但是父母的殷切期望又讓他活得痛苦壓抑。在基汀老師的影響下,他堅定地追求舞臺表演之夢,努力爭取到出演機會。演出大獲成功,好評如潮,尼爾成就感爆棚。看到勢頭不對的父親強迫兒子轉學,粗暴打斷他還未說出口的話。尼爾絕望至極,以死抗爭,年輕的生命還未盛放就已凋零。

尼爾的父親悲痛欲絕,卻不反思自身原因,反而要求學校進行深入調查。學校領導本來就不滿基汀老師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便把他當作此次事件的替罪羊,逼迫他離開他所深愛的學生,及他所深愛的教育事業。

基汀老師將要離開的時候,學生們不顧任課老師的嚴厲喝止,紛紛站上課桌,以老師曾經教給他們的這樣一種儀式,表達對老師的支援和敬佩,對老師離開的依戀與不捨,對學校做法的不滿和抵制。基汀老師滿懷感動和傷感地離開了,然而他所播下和用心守護的生命之樹、自由之花已在學生的心中慢慢發芽、成長、綻放!

影片中多處運用了對比手法,學校古板的四大支柱“傳統、紀律、榮譽、優秀”催生了學生的四大原則“嘲弄、恐怖、頹廢、排洩”,其他教師循規蹈矩的教育方式襯托出了基廷老師的特立獨行與對傳統權威的挑戰,學生由影片一開始的馴服安分到之後的張揚個性、勇於追夢,這些對比讓影片的衝突明顯化、激烈化,增添了影片的張力和震撼力,從而引人深思,發人深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