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死亡詩社》有感5篇

來源:才華庫 2.1W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觀《死亡詩社》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觀《死亡詩社》有感1

在一所以“傳統、榮譽、紀律、優秀”為四大支柱的貴族男子學校中,幾個被家庭寄予厚望的17歲左右的男生們,總結的四大支柱卻是“嘲弄、恐怖、頹廢、排瀉”。反應了年輕人對身處其中的學校教育現狀的扺觸與無奈。尼爾的父親強迫他放棄自己喜歡的、課餘校史年鑑編輯工作,要他一心一意考醫學院,他的爭取立即被父親的恩威並重鎮壓了,他甚至沒有太多的難過,說明年輕人成長中被強制、無自我的現象普遍而深遠,觀者對學生有點同情。

學校來了一名新的英語老師基丁,他曾經是該校最優秀的畢業生,因為在該校受過學生們正在受的傳統教育之苦,他理解學校教育缺失的是什麼,理解學生作為一個個獨特的人需要的是什麼,他實施了與傳統教育相反的以人為本的教育。

他讓學生撕了課本上的序言,認為序言中對詩的思想性、哲理性的解讀僵化,詩本身就是生命的歌唱。這一撕掀倒了權威、解放了思想,讓學生不是用觀念去理解詩,而是用生命去感悟詩。他讓學生在課堂上站到講臺上,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看世界。引導循規蹈矩的學生託德發現內心的激情,語言的詩意。他讓幾位同學一起走步,最後他們走向一至而圍觀同學也鼓掌擊節,以此告訴學生每個人本來是獨特的,但堅持自己不容易。他告訴學生:文字和思想能改變世界,詩才是生存的原因,人生很短,及時行樂,活出自已。

基丁的新教育喚醒了學生們內心壓抑的自我,他們效法老師年輕的時候成立了死亡詩社,個別同學甚至冒著被學校開除的風險在校報上以死亡詩社的名義建議學校招女生。尼爾在基丁的鼓勵下,說服了父親參加了《仲夏夜之夢》的演出。學生們個性得到張揚,激情得到釋放。他們愛戴讓他們的生命有新的體驗的基丁老師,稱他為“船長,我們的船長。

然而,校報發表傳統教育者認為不堪的文章的風波未平,尼爾又因不堪忍受父親要他轉學上軍校的強制安排自殺。尼爾的父親認為尼爾的死與基丁的影響有關,向學校提出控告。在學校調查這件事時,死亡詩社成員發生分化,有人為求自保把一切算在基丁老師頭上,有人被迫在調查報告上簽字,基丁老師被學校開除。

一個想有獨立思想與獨立意志的孩子死了,一個想培養學生有獨立思想與獨立意志的老師被開除了,一個能讓人享受獨立思想與獨立意志的死亡詩社解散了,以人為本的教育在與以知為本的教育博弈中失敗了。然而,當基丁回到他曽經的課堂取自已的東西準備離開時,他的學生不顧校長的阻撓,像基丁當初鼓勵他們做的那樣站上課桌,向老師致敬、致謝、道別。自由、獨立的種子在學生心中向死而生……

看完電影,心裡有點亂。我能看清傳統教育的弊端,也非常欣賞基丁老師,可我做不到絕對的批判與推崇。學校的四大支柱是“傳統、榮譽、紀律、優秀”,這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好,關鍵是什麼樣的傳統、什麼樣的榮譽、什麼樣的優秀標準。基丁老師說:“詩、美、浪漫、愛是我們生存的原因”,那前提條件是生存,倘若不能生存,誰還想得起這些奢侈的原因呢?尼爾的父親說你要先去學醫,等你畢業了你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這是世上大多數人的人生經驗,你要先佔得人的位置,才能做一個理想的人,否則一切都是空談。基丁老師說:“每一個人總有一天要停止呼吸、僵冷、死亡”,“要努力尋找自已的聲音,因為你起步的時間愈長,愈不容易找到。”世上誰能不顧一切為自己而活,就是基丁老師自己,也是優秀地畢業了、上過理想的大學、有過輝煌的經歷,才有機會回到母校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

我想,傳統教育與基丁的新教育都需要反思。禁祻思想、壓抑人性、把教育做成流水線、漠視學生自主權固然不對。但為了實現自我,不恤向死而生也不值得提倡。教育要使人對人生種種滋味,暢快與壓抑、自由與束縛、希望與失望、愛與恨、稱心與違願......都要經得起,並且懷一顆詩心去對待,那才是真正自由、獨立的生命,也是教育的追求。

觀《死亡詩社》有感2

墜落的星火,關於自由,關於夢想,這是我看了這部所謂勵志電影后最為中肯的評價。

是的,勵志,但我的瞳孔對映到我腦海深處的更多的東西,便是熱血撞上父母渴求的期盼的眼神,迸發出的.電鋸在牆壁之間穿行的火花四濺的令人頭皮發麻的噪聲,和,那顆飛翔的心被濃縮到有大大掛鐘的哥特式建築裡,深深印刻著四大信念---傳統,榮譽,紀律,卓越。還有就是,開學典禮上,當孩子們舉起莊重進入禮堂時,奏著的那肅穆的令所有人側目而視的音樂,於我而言,一直是像舉行葬禮時那會勾發人內心的不安與惶恐的追思之音。請原諒我的唐突,可是我不能阻止自己那樣悠揚放肆地思考,況且,受基廷先生的教化,我現在也是走在及時行樂的路上,我那麼想著,我就那麼寫著,靈感的繆斯轉身就不青睞我了,所以我那麼急急地追趕她的步伐,用電腦鍵盤敲擊著此時的夢想,努力地寫下這一點點我現在的感想,並希冀著終有一天它就抓住大部分人的眼球,很久很久之後,當後人繼續觀摩經典,或許都要借鑑這篇評論,去更自由地思想。不可否認,我竊取了偉大的基廷先生的至理之言來作為本文的標題“及時行樂”,我也不想拾人牙慧,只是,還能有更好的語言來讓人立刻領會其中精髓嗎?“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活得有意義 … 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所有的精髓!”而當你步入我的行文,我也願你即刻汲取其精髓。

而至影片的中部,那奇怪的音樂再一次迴盪在像一座教堂的學校裡,霧靄沉沉的校園,平靜無波的湖面,吹著嗩吶的人—也許那是查理,虛幻縹緲也不甚真切,在宿舍來回踱步、為寫詩靈感而踱步的陶德。清晨,靜謐又安詳。似是強而有力的夢要被實現的前期寧靜,也似乎是為了聽見什麼破碎而製造的強而有力的立體效果

“梭羅說,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應了這句話,當一切平靜下來的時候,也就是故事終場,但也許是要證明那些夢裡的東西也是真真實實存在過,也可能是據實描述人總有夢,總是為了那些全世界覺得是錯誤的虛無去嘗試,去放縱,去闖,去義無反顧地求一線生機,去奢侈那些不可能實現的夢,所以在煙消雲散之前,他們都那樣勇敢一回,那樣掙扎一次。

當基廷問尼爾有沒有把他關於演戲的夢想、他的熱忱胸懷袒露在父親面前時,他躲閃的眼神、躲避的言辭告訴我他並沒有,基廷就那樣看著他,在他正在整理的書桌前,那樣關切的、心疼的、無奈的、鼓勵的眼神,其實他和我一樣明瞭。但是從尼爾得到話劇競演的活動單到他決定違背父親出演,第一次,這樣肆意,只是因為不想辜負自己,“把非生命的一切全都擊潰 … 以免在我生命終結時,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陶德為了能夠在大家面前唸詩而努力;納克斯為了追求一見鍾情的女孩克莉絲做了那麼多“出格”的事;查理做了那個在校刊上公開要求學校招收女孩的努安達……他們微笑著面對一切,含著熱淚去承擔那所謂後果---就是收拾夢被摔裂的躺在地上無力掙扎的碎片。我相信著,無論別人怎樣用淫威去征服他們,只是肉體被束縛,只是雙手被捆綁,在那不真的宣告書上籤下那屈辱的名字,最後,他們會用靈魂來證明自己夢想的貞潔,他們仍然會站上桌子,大聲喊“啊!船長,我的船長!”那象徵著自由與夢想的名字,那述說著會一直有新視覺、新創造的精神。

其實,因為在我這般年紀,和男孩們差不多的青春,他們的夢想、他們的糾結與掙扎,於我而言,是完全有著靈魂深處的共鳴的,所以,無論是他們組建古詩人社、抽菸、追女孩、研究雷達,還是如何叛逆、違背父母的意願、惶恐而又興奮地與學校抗爭,我都完全可以接受並理解著。有時,我也會變得非常激動,非常,羨慕他們,我羨慕他們的勇氣,雖然或許被教條主義壓制久了,一開始會猶豫、怯懦,但最終還是自由獲得壓倒性勝利而“及時行樂”,可是我不一樣,我有著和尼爾相差無幾的父母的期許,我有著和陶德一樣的心性和怯懦,但是最終,無論我有多麼自以為高貴的靈魂和多麼自由的思想,我也只能違背自己的心意而保持一個乖乖牌的形象。“勞勃佛洛斯特說過,樹林裡兩條岔路,我選擇人走得比較少的那條路,那裡有天壤之別。”我選擇了大多數人走的路,我這樣完好地存活至今,而他們,別出機杼的他們,理應有個美麗的結局。

但是我唯一沒有料想到的,就是尼爾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來獲得自由。“走上絞刑臺,行至槍口,我安之若素”,尼爾貫穿了自由的始終,不自由,毋寧死,他褪去身上的所有而讓自己赤裸,在雪天裡,白色,那就是他的靈魂的顏色,他把花冠放在雪地裡,其實就是放在自己的靈魂上,帶著從一開始的不安分因子去奔赴自由,也許作者覺得這就是年輕的資本,夢想的誠懇,人的永遠的遺憾,而靈魂永恆的自由,這就是生命,就是夢想。

夢想散場,把夢想帶來的人就要奔赴另一場,基廷走了,他在威爾學校種下夢的種子,卻終於無法看著自由的思想開花結果,他的“及時行樂”會不會也一併追隨著他踏上新的征程呢?回眸何處含淚,征途落英繽紛。

觀《死亡詩社》有感3

即使處在陰溝裡,依然有人仰望星空。王爾德的這句話應該是對《死亡詩社》最好的註解。在所有以浪漫化思想為主旨的電影中,《死亡詩社》是少有的能將理想與激情推到極致,並且沒有過於烏托邦化,依舊與社會現實相契合的電影。它以一群師生的微觀視角去折射巨集觀下人們的精神訴求,用不討巧的戲劇結構卻成功將影片主題推至高潮,完美展現了以一場浪漫主義的盛宴。

與其他以師生為主要人物形象的電影中相比,基汀老師的人物性格是較為單一的,但是編劇和導演更多的是將基汀老師塑造成類似耶穌的傳道者形象,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行事方式賦予人物足夠的厚度,並以帶有一定悲劇色彩的故事背景給予基汀老師這個人物足夠的說服力,保持人物形象浪漫化的過程中不與現實脫節。

當一個死水般的體制內出現一個活躍的變數時,所有的腐臭都站在了光明的對面。在所有表達對理想和自由的追求的電影中,新思想的出現總是先面臨著受舊秩序壓迫的局面。如《搏擊俱樂部》中的泰勒,《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馬修一樣,基汀老師就是第一個對固有權威發起挑戰的變數。但是和泰勒的暴力,馬修的被動不同,基汀通過刪減代表著傳統思維的課本化解舊體制在學生心中的威信,通過詩歌創作激發學生思想的創造力,用春雨潤無聲的方式,將浪漫主義思想滲透進這個腐朽的體制,希望在下一代的身上播種出新的活力。

承載影片主旨的道具也富含了浪漫主義氣息,從基汀老師朗誦的詩歌到尼爾熱愛的戲劇,從湖畔的草地到山洞裡的燈光,電影中這一切詩意化的設定都暗示著浪漫主義就在學生們年輕的血管裡湧動著。

《死亡詩社》與耶穌受難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的契合也賦予了影片濃重的浪漫主義色彩。從卡梅倫的告密與猶大背叛相似,到基汀老師被開除與耶穌之死相吻合,再到最後基汀老師出現後學生們站上課桌向固有權威反抗與耶穌復活廣佈福音的象徵意義一致,這一意象的代入體現出濃烈的浪漫主義情懷,預示著這只是希望的開始而不是結局。

而尼爾作為殉道者的身份則推動著影片中後段的小高潮,他帶著戲劇中的草帽赤身站在漫天大雪前,用代表著上一輩權威的武器結束生命來呼喊出他對理想的追求,意味著他超脫了肉體的束縛如《飛越瘋人院》中的麥克墨菲一樣達到了精神層面的自由,用殉道的方式使影片主旨悲劇性的昇華。尼爾殉道前的最後一笑,是對他心中浪漫思想最絢爛的闡釋。

觀《死亡詩社》有感4

在看過《死亡詩社》這部電影后,我主要想從基丁老師和尼爾這兩個人物來談談我的感受。

首先從基丁老師這個角度來說,他曾經也是威爾頓預科學院的學生,而這裡我們就有必要討論一下這所學校了。威爾頓預科學院是一所升學率極高的超一流學校,它所堅持的教學方法是完全按照書本,以考試為最終目的的古板,傳統,守舊的方法。我認為就是所謂“完全應試教育”式的教學。這與我國古代的科考制度倒是有幾分相似,日夜讀四書,論五經,書八股,手無縛雞之力,甚至還有《范進中舉》這樣的醜談。完全限制了人的思想,人的自由,人的靈魂,使人們深受荼毒,而我稍後談到的尼爾就是最大的但絕不是唯一的受害者。社會學家認為:學校是一個微型的社會。對於這點,我是十分認同的。所以我認為威爾頓預科學院實際上反映的就是那個古板,傳統,守舊,不思進取,拒絕新事物的大社會。而基丁老師毫無疑問就是這個社會的先驅者,開拓者。他意識到了每個人要想成為真正意義上大寫的人,就必須要有自己的意志與思想,要自由地去追尋自己的夢想,這樣的人才是有靈魂的人。而那些照搬書本,按照家長意願行事,萬事都順著安排好的的路做,完全沒有自己意志的人只是一個個提線木偶罷了。但遺憾的是基丁老師只是這個大時代浪潮中的一朵小浪花,他無法改變整個社會,所以他從威爾頓預科學院這個典型的當時的微型社會開始,盡他所能的使他所教的學生有自己的意志與思想,成為有靈魂的人。而困難遠比他想象的要多,他的超前不被這個社會 “秩序”的“領導者”所接受。就像校長,為了維護他所建立的“秩序”而要將基丁老師這樣思想先進的人“扼殺”。他們也許並不是刻意如此,但這種病態的“秩序”已深入他們的骨髓,致使他們認為這才是真理。所以他們也只是這個病態社會下的受害者罷了。如此看來,他們也有些可悲呀!不過無論如何我認為基丁老師是成功的,因為他已經把思想自由之花的種子根植進學生心中了。

其次從尼爾這方面來看,他毫無疑問是這種社會下的受害者。他如此熱愛表演,但他的父親卻堅持反對,要讓他去按照他的意願行事。,甚至不惜讓他轉學去軍校,而尼爾最終由於自己的想法不被父親所理解與認可,憂愁絕望之下選擇了自盡。我認為尼爾是個感情很沉鬱的人,我想這與他最終走向不歸路有很大關係。但我認為主要原因還是這個大社會,這個社會使他無法追逐自己的夢想,使他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而當他想要掙脫時,他只有兩個選擇,屈服或是毀滅,顯然,你而選擇了後者。而基丁老師對於尼爾的死是否有責任呢?這點我不置可否。如果沒有基丁老師,也許尼爾會按照他父親的意願活一輩子,連嘗試表演的機會都不會有,如此,他的確可能活下來,但這樣的人生真的有意義嗎?我相信每個人在面對這時,都會有不同的看法與選擇。而屈服還是毀滅,我只能說:“這是個問題。”

觀《死亡詩社》有感5

閒來無事將《死亡詩社》這部期待已久的電影看完,伴著夜深的安靜,自己的內心越發的難以平靜……

故事發生在一個叫威爾頓(Welton)的學校裡,此學校因其畢業生高比例的被常青藤錄取而聞名。學校裡學生都很優秀,但優秀的背後是學校的“傳統Tradition、榮譽Honor、紀律Discipline、卓越Excellence(當然,到了學生那兒就變成了‘模仿Travesty、恐怖Horror、頹廢Decadence、汙穢Excrement’了)”。

四大信條對其思想的束縛和行為的規範,是被父母全權安排的無奈。新來的英語教師約翰.基廷(JohnKeating)用其無與倫比的詩人氣質和獨特的教學方式帶領孩子們逐漸去找尋真正的自我,儘管最終基廷離開了威爾頓,但其在孩子們心中所播種下的那顆渴望尋求真我的種子,將會伴隨孩子們成長一生。

在NealPerry帶領下,新的“死亡詩社”成立了,這也標誌著孩子們對傳統觀念、學校權威進行挑戰的第一次嘗試,也是踏上尋找真我道路的第一步。孩子們半夜偷偷溜出學校尋找詩社聚會的山洞,期間他們不斷的在濃霧縈繞的樹林裡穿梭,內心既興奮又害怕。其實真我就如這山洞一般,要找尋到它,也要經歷這麼一個過程,會迷茫,會害怕,但卻會讓人越來越興奮!正如NealPerry在聚會前讀出傳統開幕詞所說的那般“我到森林來,因為我要過真正的生活,我要活的充實,汲取生命中的精華”,孩子們正在做的就是在找尋自己內心森林深處的那個山洞,去汲取生命的精華!

在基廷老師的引導下,Neal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所愛表演、KnoxOverstreet勇敢且執著的追到了自己心愛的姑娘、Charlie(Nuwanda)瀟灑而瘋狂的挑戰學校權威、ToddAnderson戰勝了自卑,那個活在哥哥陰影下的Anderson終於勇敢起來了,在找尋真我的道路上,我們都會變得勇敢……孩子們越來越知道自己所要的,越來越渴望去找到真正的自己,最重要的是,他們勇敢的付諸行動了!

儘管Neal以死作為對父母、學校以及這個世界的反抗有點過於極端,但,詩人是最自傲的,即使死,也不肯向這個世界低頭,Neal在找尋真我的道路上書寫了最壯烈的詩章!

死亡詩社最終被學校扼殺了,但請相信,孩子們心中的詩社永遠不會被扼殺,而且,死亡詩社也一定會再次出現!

一個約翰.基廷離開了,但將會有更多的約翰.基廷出現!

其實認真靜下來好好想想,假如自己的一切都被別人安排好了,自己能做的就是按照早已制定好的計劃活下去,那麼,我們這樣還算是活著嗎?

我們總是瞻前顧後,總是活在他人的或期許、或不屑的眼光中,我們總是在不同的人面前努力去扮演好那個特定的角色,縱使身心力竭,也仍“孜孜不倦”!我們總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考慮所有人的感受,卻唯獨很少去考慮自己的感受:這是真我自己想要(做、學……)的嗎?我是要成為一個人,還是僅僅只是去扮演好一個一個不是自己的角色?

我並不是說要大家都去做一個自私的人,但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有怎麼能夠有能力去愛別人呢?一個連自己都不是的人,又何來的對他人的真誠?上帝讓人擁有自己的思維,就是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我們讓自己活得快樂與充實,讓自己獨立人格得以完善,我們就可以心無旁騖,更加高效的為這個世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人類的文明將會會因你的不同而更加的豐富而美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