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登陸之日》觀後感

來源:才華庫 1.06W

當我們觀看完一部作品後,一定會有很多感想吧,那麼你知道怎麼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電影《登陸之日》觀後感,歡迎閱讀!

電影《登陸之日》觀後感

有《生死諜變》擺在那裡,低產的姜帝圭七年後歸來,博上韓國乃至全亞洲最高的製作費,《登陸之日》必須關注。但是從《生死諜變》到《太極旗飄揚》再到《登陸之日》,姜帝圭沒能逃出陣仗上一部大過一部,質量上一部差過一部的下滑路線。年年底影片在本土上映時,票房就未達預期,合1500萬美元,只達成本的五分之三。如今顯然指望電影節的過場能夠開發海外市場,只是前景不太樂觀。

影片有個類似烏托邦的開場,日韓倆異姓兄弟從小一起長大,非常渴望參加國際馬拉松大賽。平日裡勤奮練習,互較長短,卻不料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打,粉碎了二人的理想。其實,此開頭是個明顯的隱喻,日韓兩國當時的關係可從中窺探一二。

雖有原著小說為摹本,導演真正的創作衝動卻來源於登陸之日韓國無主士兵的照片。他希望本土的民眾能在那樣的身份困境中找尋到共鳴。但多少年來做幕後老闆,致力於開發戰爭片特效製作的姜帝圭,顯然沒有能夠消化原著在情節上的精華,而是想破腦袋搞定那5萬7千5百發的子彈要往哪裡打。

從蒙古到西伯利亞再到諾曼底,幾大戰場串聯出來的史詩格局之下,是各種大型小型爆破場面和一路拖著走的兄弟情。第一場戰鬥場面就給觀眾來了個下馬威,彈藥的`密集度讓人相當擔心空氣質量指數,打足25分鐘的激烈戰鬥考驗的不像是幕後團隊的執行力,更像是觀眾身心的堅強度。而這一切才剛剛開始,影片底下的節奏一直同機關槍的掃射頻率保持一致。

雖然必須承認韓國戰爭場面拍出了很高的水準,但長達142分鐘的炫耀就沒必要了。姜帝圭意欲要展現的兄弟情,少了深埋然後展開的空間,少到連讓腐女們意淫新CP的量都沒有。對戰爭殘酷於人的閥害,《登陸之日》還試圖塑造被害者群像,卻也只能在露臉、被打死的模式下成為匆匆過客,給人留下的印象還沒有和著血水的泥巴來得深刻。

至於范冰冰飾演的中國女狙擊手,戲份很短,卻還是硬上了一段羅曼史。在整體過於密集的電影中,這段本意在放緩節奏給觀眾喘息的片段,實際卻將影片節奏塞得更緊。而集中營中除了德國人語言不同外,三語交流的無國界現象,也讓不少觀眾遭受悲慘狙擊,途傷腦細胞。而為了這場屬於姜帝圭的“玫瑰戰爭”,影片犧牲的還有曾執鏡[看見惡魔]的攝影師的影像風格——一切看起來就像標準好萊塢大片一樣,真不知是讚賞還是貶損。

如果真要給《登陸之日》下個論斷的話,史詩的面紗背後是一部試圖以大片規模粉飾卑微歷史的電影。若要對迴歸的姜帝圭做個評價的話,那也只有,廉頗老矣,還請歸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