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楊善洲有感(精選六篇)

來源:才華庫 2.83W

綠了荒山,白了頭髮,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驥伏櫪,意氣風發,他心向未來。清廉,自上任時起;奉獻,直到最後一天。六十年裡的一切作為,就是為了不辜負人民的期望。

觀楊善洲有感(精選六篇)

觀楊善洲有感篇一:

1988年3月,61歲的楊善洲從保山地委書記的崗位上退休,婉拒了時任省委書記普朝柱勸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請,執意選擇回到家鄉施甸縣種樹。他作為退休幹部本應享受政府的退休待遇,享受城裡的舒適生活。可他卻放棄了城裡的舒適的生活和優雅的生活環境,紮根山區艱苦創業,義務植樹造林造福於人民,造福於社會和造福於大自然。他這一干就是二十二年,黨和國家給予他各種榮譽,給予高度的評價和認可,他卻把二十二年的造林全部獻給國家。20多年過去了,曾經山禿水枯的大亮山完全變了模樣:森林鬱鬱蔥蔥,溪流四季不斷;林下山珍遍地,枝頭鶯歌燕舞……

一位地委書記,為何退休後選擇到異常艱苦的地方去種樹?植樹造林20餘年,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挑戰?究竟是什麼力量支撐著他讓夕陽人生散發出炫目的光彩?

在我看來,這皆源於信仰的力量。楊善洲同志是一名中國共產黨員,信仰共產主義,正是共產黨員的信仰使他做出了這一系列令人敬佩的舉動。

因為信仰,楊善洲獲得了一種快樂——為人民服務,為國家做貢獻,實現了自身存在的價值。楊善洲同志的信仰讓他對自身的價值堅定不移,並且終其一生以求實現。他的吃苦,他的耐勞,他的堅持都因為信仰而變得有意義、有價值、有快樂。這種恪守信念,忠誠於黨、國家和人民的崇高境界值得每一位共產黨員學習,把黨員履職履責昇華為對事業的樂觀、激情和熱愛,讓日常工作變得有意義,有章可循,而不是隻為工作而工作。

因為信仰,楊善洲同志忠誠而執著。我們應學習楊善洲同志忠以報國、恪守信念的執著精神,在創先爭優中錘鍊政治品質。忠誠於黨和人民,是共產黨員最基本的政治品質和要求。楊善洲同志退休後放棄省城的舒適條件,帶領家人和群眾紮根荒山、植樹造林,正是懷著對黨的忠誠、對家鄉和人民群眾的無比熱愛,把全部精力傾注山區的治理和發展,把整個身心獻給了山區人民,用言行詮釋了他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給我們樹立了光輝典範。

因為信仰,楊善洲同志嚴以修身,一心為民。“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慾之害、常懷律己之心”是胡總書記對每個黨員幹部的要求。楊善洲同志擔任保山地委領導20多年,退休後植樹造林20多年,始終堅持群眾利益高於一切,殫精竭慮地為群眾辦事,無愧於誠以修身、心繫人民的“公僕”稱號。他作為一個出身貧寒農民的兒子,能夠體會群眾疾苦,知曉群眾心聲,因而對勞苦大眾有著深厚的感情,有著為他們改善生活條件的強烈願望和志向,有著踏實苦幹的品行修養。我們學習楊善洲,牢記宗旨:一輩子真情為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努力實踐共產黨人高尚的人生價值和精神追求。

在當今物慾橫流的時代,在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千千萬萬像楊善洲同志這樣的好黨員在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甘當孺子牛,為我們留下一片淨土。而我們在向他們致敬的同時更應該反省自己,見賢思齊,義無反顧地加入到他們的行列中,信仰他們的信仰,體味信仰的快樂。

 觀楊善洲有感篇二:

一個純粹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低階趣味的人;

一個執著的人,一個無私的人,一個堅持一輩子為社會和人民服務的人;

一個真正的共產黨人,一個一身正氣問心無愧的人。

造的是樹林,留下的是精神力量。楊善洲1988年退休,之前是保山地委書記,退休後,他主動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甘當一名普普通通的義務植樹者,帶領地方群眾植樹造林。他努力克服無資金、無種苗等困難,一心撲在造林事業上,從未間斷過,從未放棄過,一干就是22年。

靠的是黨性,收穫的是寶貴財富。

樹的是榜樣,塑造的是廉政典範。楊善洲是我黨培養的一位地廳級領導幹部,其在位時可謂有權有勢,但他沒有以權謀私、以勢欺人,而是視百姓為親人,一心為民辦事;不在其位時他紮根大山植樹造林,了卻為當地群眾做一點實事不要任何報酬的承諾,主動發揮餘熱,為地方和國家創造出寶貴財富。楊善洲一生兩袖清風、清正廉潔,他不為妻子轉城鎮戶口,不讓女兒進城工作,退休時幾乎沒有存款,並且把自已所有的積蓄、工資都投入到林場建設中去。林場見效後,他不要一分工資,還將自己親手建設價值3億元的林場無償上交國家,他至高無尚的品質是全黨全社會的榜樣,一定要廣泛深入開展學習活動。楊善洲的精神,沒有任何渲染,是一種樸素的情懷,是發自內心的人生追求,他回答了過去參加革命是為什麼,現在當幹部應該做什麼,將來身後留點什麼的問題,與當今社會腐敗幹部形成鮮明的對比,也是對那些貪圖享受、與民爭利,自私自利、貪贓枉法現象的醜化。我們要以楊善洲精神為榜樣,教育引導好廣大黨員幹部牢固樹立正確的名利觀、權力觀、政績觀,能夠真正用一顆赤誠的心投入到火熱的事業中去,清正廉潔、無私奉獻,多為人民群眾謀幸福。

觀楊善洲有感篇三:

楊善洲選擇了大亮山,就是為了改變家鄉的生態環境,造福家鄉人民。他說:“在黨政機關工作多年,因為工作關係沒有時間回去照顧家鄉父老,家鄉人找過我多次,叫我幫他們辦點事我都沒有答應,但我答應退休以後幫鄉親們辦一兩件有益的事,許下的承諾就要兌現。我決定退休後回到大亮山種樹,為家鄉做點事,也當兌現許給家鄉老百姓的承諾。”

退休當天,楊善洲背起鋪蓋,帶上辦公室裡的那盆雪松回大亮山了“中共黨員不要躲在機關裡做盆景,要到人民群眾去當雪松。”這是楊善洲的一句口頭禪,樸實話語中滲透著“鄉土氣息”與堅韌品質。回到家第二天,他就背上傢伙,把那盆雪松種在大亮山上,譜上了他計劃的第一個音符。在得到大家的支援後,他一方面帶著人在大亮山區一個山頭一個山頭的調查,進一步摸清了大亮山的底,盤算著種什麼樹,怎麼種。種樹需要大量的樹苗,可是資金短缺,楊善洲到處尋找樹苗。每年的端陽花市是保山的傳統節目,也是果核最多的季節。他不怕丟面子,自己到街上去撿果核,完全忘了自己曾經是一名地委書記。

楊善洲雖然是大亮山林場的義務承包人,但他並沒有從中謀取私利23年來,他帶領林場職工人工造林5.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90%左右,解決了當地群眾的'人畜飲水問題。

楊善洲無論下鄉還是出差,都是自掏腰包,從不用公家的半分半釐。坐吉普車,他堅決要打表,交汽油錢,他說:“雖然不在崗位了,但原則還是要堅持。”大亮山林場的活立木蓄積量價值超過了3億元,移交林場時,他也不佔林場一點好處,不帶林場一根草,留下的是可觀的綠色存款,留下的是值得後輩學習的精神財富。

為官的幾十年來,楊善洲自感愧對早年守寡的年邁母親,愧對含辛茹苦,勤儉持家的妻子,愧對每天上山種地、喂牛的女兒。作為一名父親,他是失職的,他為了參加村裡舉行的收割大賽,卻沒能參加女兒的婚禮。他為了村裡的孩子能接受教育,動了關係將村裡的老師轉了正,但卻沒法幫女兒轉正,讓女兒與丈夫、兒子長地分居長達15年。但他又是一位慈愛的父親,他會主動提著女兒的行李送她上車,乞求女兒的原諒。他會默默地在女兒的家門前種一棵大亮山的樹。對於女兒的埋怨,她傷心過,流淚過。但在公私之間,家國之間,作為“人民的幹部”,他深知自己必須擔負比常人更大的責任,經受比常人更多的考驗。

在楊善洲生命的尾端時,他囑咐女兒:“我死後,把骨灰分成三份,一份灑在清水澗,我是在那兒參加的革命然後入的黨,那是我工作的起點。一份埋在大亮山的那棵雪松下,那是我工作的終點。第三份你們幫我收著,最後把我和你們的母親埋在一起,這樣我就能一直陪在她身邊了。”這些話讓我想起了另一位革命先烈劉少奇同志,劉少奇也說過相似的話:“我死後,要把骨灰葬在大海里,因為大海連著五大洋,我要看著全世界實現共產主義。”他們都是來自於人民,屬於人民。他們都無怨無悔,早把“為人民服務”五個字深深地刻進了自己的心裡,並且甘心一輩子奉獻不止。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楊善洲是黨員幹部的一面鏡子,以其為鏡可知榮辱、明職責、立言行。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我將以楊善洲同志為榜樣,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刻苦學習,不斷創新,爭先創優,永遠用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自覺加強黨性修養,自覺實踐黨的宗旨,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

觀楊善洲有感篇四:

在當今這個到處都充滿誘惑的物質社會裡,有多少的共產黨員抵不住誘惑,從而失去了黨性,走向了貪汙腐敗的的歧途。他們吃公家的、拿公家的、用公家的,做公家的,住洋房別墅,開豪車,送子女出國,還貪汙令人咂舌的鉅款等等。然而看看我們的老地委書記楊善洲同志,他又是怎麼做的,共產黨的黨性在他身上又是如何得以體現的。想必有些共產黨員看了會臉紅,無地自容吧,許根本不配當一個共產黨員。

楊善洲恪守“權力是人民的,我只是為人民來行使”的信條,絕不因私事私情而動用權力。群眾最厭惡的是以權謀私、“走後門”,最歡迎的是廉潔奉公、“走正門”。楊善洲為群眾的“正門”總是敞開的,但為自己、為親朋的“後門”關得緊緊的。下雨天出門坐公車是小事,他不願意幹;讓下級單位為一次工作餐買單是常事,他也不幹;老婆孩子轉非農戶口是政策允許的事,他還不幹……長期自掏腰包幫助群眾,加上“不佔便宜”,甚至該享受的不享受,使他和家人只能過吃包穀飯、住破房子的苦日子。一個地委書記尚能如此,一些官不大、但手很長的幹部應該深深地臉紅、徹底地汗顏。

電影中原雲南省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退休不退志,堅持22年如一日守候家鄉植樹造林的感人事蹟,是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的力量,也是楊善洲老人高尚人格的力量。這些黨性的、人性的崇高,在楊善洲老人身上集中呈現,散發出怡人的芳香,折射出奪目的光輝,足以讓人感動,催人奮進。

楊善洲身上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很多,但歸根到底就是兩句話,一是堅強的黨性,二是崇高的人格。楊善洲在其83載的生命中,始終牢記自己從群眾中來,在位為民牟利,在一點一滴為民解困中兌現誓言,造福一方;始終牢記自己是大山的兒子,退崗投入母親懷抱,用勤勞的雙手為大山母親披綠裝,感恩家鄉。他始終如一地堅守著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操,始終如一地踐行執政為民的根本宗旨,始終如一地發揮老有所為的奉獻精神,是我們一輩子學習的典型。

觀楊善洲有感篇五:

紅色電影《楊善洲》要講述了雲南省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同志退休不退志,堅持22年如一日守候家鄉植樹造林的感人事蹟。

楊善洲是我黨培養的一位地廳級領導幹部,在位時視百姓為親人,一心為民辦事;退休後放棄舒適的城市生活紮根大山植樹造林,兌現為當地群眾做一點實事不要任何報酬的承諾,主動發揮餘熱,為地方和國家創造出寶貴財富。他一生兩袖清風、清正廉潔,不為妻子轉城鎮戶口,不讓女兒進城工作,退休時幾乎沒有存款,並且把自已所有的積蓄、工資都投入到林場建設中去。林場見效後,他不要一分工資,還將自己親手建設價值3億元的林場無償上交國家,其高尚品質打動了在場的每一位觀眾,許多人流下了感動的熱淚。

電影中的兩個情節尤其使我感動。一是楊書記的女兒結婚後和丈夫因為工作單位不同,兩地分居,已有七年之久,他的女兒是一名老師,通過考試本早都可以調到中心國小,但因為缺少一個蓋章,一直沒有調走。所以女兒哭著請求父親幫幫她,把這個章蓋了,但楊書記就是不同意。於是,女兒對他說:“你造林都可以,為什麼我不可以?”“造林是市裡已經批准了的,是公事!公是公,私是私,二者就是不同的概念嘛!”楊書記心平氣和地說。女兒見說不動父親,只好生氣地走了!

另一個是在植樹造林剛開始時,欠了政府幾萬元錢,楊書記為儘快還上這筆錢,就對一同上山的幾位工友說:“咱們一起去大街上撿果核吧,賣了可以換些錢。”“啊!太丟人了,何況您還是老書記。”“我是書記那是我說的,如果我不說誰知道我是書記,一點都不丟人,這件事自願。”楊書記說完便扭頭走了。

其實,楊書記並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他也有常人的情感,也非常愛自己的家人,也有自己的榮辱觀,只不過當這一切與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一起時,他的選擇有別於常人,也把感動留給了我們。

楊善洲同志將功德碑立在大亮山7.3萬畝的翠山峻嶺之中,植在保山人民心中,立在全國人民心中。在大山深處為人們建起有林、有水、有糧、有路的美好家園的同時,也以共產黨員就是要自找苦吃這種崇高的、為民的精神詮釋,在人們心中樹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這部片子不只值得領導幹部、共產黨員深思,也值得每個人深思。我們有必要再一次正視自己的人生,撥一撥自己的理想與信念的指南針,理一理對人生追求的信念,很好的繼承這種精神,讓這種精神在我們心中發揚光大,做一個無愧於黨、無愧於人民的人!

觀楊善洲有感篇六:

楊善洲曾是雲南省保山地區黨委書記,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書記,無論是生活作風、思想品質,都保有著一位農民的本質。實事求是、勤儉樸素、親近群眾、淡泊名利、大公無私,這些詞用在楊書記的身上很是貼切。楊善洲在任地委書記期間廉潔奉公,忘我工作,一直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退休之後,他放棄了進省城昆明養老的機會,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大亮山,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好水的問題,他帶領著村民上山包地種樹,自己分文不取。22年後又將林場無私的獻給了國家,著實偉大。

但是,這個偉大令我很是焦慮。這又是一個雷鋒式的人物,共產黨員的楷模。雷鋒的人物真實性我是考究不了了,但是楊善洲的事蹟確是真人真事。令我焦慮的是:

第一,我們到底需不需要楊善洲?楊善洲作為一個領導幹部是值得肯定,完全表現了為人民服務的品質。假如國家所有的領導幹部和公務人員都能有楊善洲的思想、道德、品質,國家的行政管理工作肯定會朝好的方向發展,體制的問題也終有一天能得到好的解決,因為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為人民服務,有了這個共識,問題也就好解決了。那好,第一個問題回答了,我們需要楊善洲。

第二,我們領導幹部、黨員幹部隊伍中有多少個楊善洲?既然有需要,那就要看看我們有多少。請問我們能有多少?真正本著為人民服務的心態做事的人太少了。就看看我們的區政府吧,都快成為領導的家屬大院了。看看我們的鎮政府吧,130個人領工資,30個人來上班,10個人在做事。而就是這10個做事的人,他們是楊善洲嗎?不全是。

第三,為什麼楊善洲只是個別的存在?這裡我想提出我個人的看法,關於人性的看法。早在16世紀,霍布斯就提出過國家、政府、社會的起源。因為在每個人只管著自己,沒有制度和法律的自然狀態下,人的利益很容易受到威脅,所以大家一起訂立一個契約,交出我們懲罰他人的權力,成立一個公共的組織,代替我們執行這項權力,這個公共組織就是後來的政府。在霍布斯看來,人性是惡的,每個人隨時都可能會侵害他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之後的洛克、盧梭,雖然在契約的形式和性質上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對於人性的覺察,他們都認為不是善的。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捫心自問,是不是自己都會有惡的一面?當然,你會說,我們看到感動的東西會流淚,看到可憐的人會同情,看到需要幫助的人仍會幫助,我們也有善的一面。我想說,是的,但是那是建立在不損害你的絕大利益的基礎之上的善。是的,這裡又提到一個代價問題。為什麼在公交車上讓座的多,而在火車上讓座的又少?代價不一樣。公交車上可能只需要十多分鐘,而火車上可能是十多小時。很少有人會犧牲太大的代價,來做一件幾乎沒有回報的事。我就是我想說的人性。我認為,人性表現應該是,不與自己利益衝突下的善,和與自己利益衝突下的惡。而人性的這種表現,正好回答了我的第三個問題。一個人可以做好工作,可以勤儉,可以親民,但是要真正做到大公無私,天下為公,確是寥寥無幾。所以楊善洲只可能是個別的存在。

第四,那該怎麼辦?既然“全黨皆為楊善洲”不可能,那領導幹部隊伍要怎麼辦?我認為,承認人性的缺點,更多的發揚人性的優點才是可行之路。每個領導幹部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同時也享受著相應的條件待遇,不去貪婪,這樣就足夠了。對於共產黨員來說,則需要多加一條,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別看小小一本黨章,如果都能按照上面寫的做,整個國家會煥然一新。其實中國的條條框框各項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民主協商制,我不敢說是最好、很好的,但是我敢說真正按照它執行的話是絕對不會差的。所以說,國家對於楊善洲之類的先進思想理論的宣傳不應該是重點,重點應該放在怎麼才能讓人執行,而不是讓宣傳成為套話、空話。

第五,怎麼才能把理論上的東西讓人都真正做起來。難嗎?其實只是每個人邁出一小步而已。簡單嗎?其實這一步不知道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因為很多的國人可能都患有“腿疾”,可能需要一個人揹著兩個三個甚至是二十個三十個人邁出這一步。所以說,少部分人的醒悟是不夠的,但是誰又能知道這星星之火,能否燎原呢?所以,第五個問題的答案:從我做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