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行動》觀後感

來源:才華庫 8.96K

在個人在觀看湄公河行動這部電影之後需要寫好相關的觀後感,那麼觀後感的內容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湄公河行動電影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湄公河行動》觀後感

【篇一:湄公河行動電影觀後感】

看完《湄公河行動》,給我留下最大印象的除了彭于晏之外,不是毒的凶殘,而是另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打擊毒?

天經地義?罪不容誅?正如方新武所說的那樣,糯卡被抓了,以後還會有別的毒梟,打擊不乾淨,那麼,這場犧牲了很多人的打擊行動,有什麼意義?

影片中有一個場景讓我印象深刻:糯卡給一個小孩吸毒,小孩露出滿足的表情。這是糯卡控制別人的一種方式,但於那個小孩子而言,他覺得這是快樂的、滿足的。儘管在我們看來他非常可憐。

我們憑什麼覺得他可憐?僅僅是不符合世界上絕大多數人的價值觀?他可能會被毒侵蝕,然後難受,但我們就沒有難受的時候?我們這些人在世上規規矩矩的生活,苟延殘喘,見利忘義,渾渾噩噩的生活,在另外一些人眼裡,我們何嘗不可悲?不過我們相信我們的價值觀,相信我們的正確性,所以我們還能安然的活著,安然地可憐別人,以鞏固我們的堡壘,好讓自己繼續渾渾噩噩的生活下去。

說白了,打擊毒可能只是為了維護一種平衡。這個世上,不能只有“好人”,也不能只有“壞人”,我們得讓足夠的“壞人”存在,以鞏固我們堅定不移的價值觀。比如善良、誠信、感情、勵志等等東西。正如很多亂七八糟的電視劇電影或者小說那樣,總得有點矛盾,一馬平川的東西很難引起人的興趣。

倘若毒打擊沒了,肯定還會出現別的大反派,不然生活怎麼過下去?所以,“正義”是什麼東西?是誰規定了正義與邪惡?什麼是正?什麼是邪?人活著有什麼意義?這個世界的存在又有什麼意義?

你有沒有想過,你現在生活的世界,可能只是一個夢境?甚至連你自己,也是夢境?好吧,這好像是莊周夢蝶的故事了,還是孔夫子說的又到了,對鬼神之事,敬而遠之比較好,渾渾噩噩的活著沒什麼不好,即便是個夢又能怎樣,探究這些毫無意義的問題,不過徒增煩惱。

【篇二:湄公河行動電影觀後感】

10月3號下午媽媽帶我去看《湄公河行動》這部電影。

媽媽說這是一個真實的慘案,發生在2011年10月5日上午,中國13名船員被殘忍殺害,這部電影圍繞這個主題展開行動。

電影一開始,我就被驚心動魄的槍戰場面吸引了,看得我心驚肉跳。緝毒總隊隊長高崗率領一支英勇善戰的戰鬥小組,潛入金三角揪出了幕後黑手,為我們的13名同胞報仇雪恨。這部電影中我最崇拜的是高隊長,他智勇雙全,粗中有細;我還崇拜臥底的緝毒警方新武,聰明機智,裡應外合,為了保護高隊長,和毒販同歸於盡;還有警犬哮天簡直太厲害了,跑起來神勇威武,為緝毒隊排雷開路,不幸被打死了,高隊長抱著哮天傷心地哭了,為了給哮天報仇,他不管三七二十一衝了出去,打死了好多壞人。

金三角里的娃娃兵,無家可歸,為毒梟賣命,還被害吸毒,他們被訓練的槍法很準哦!還被利用偷送炸彈,不幸被炸死了,這些娃娃兵太可憐了。

看完這部電影,我覺得我們中國特警太厲害了,太值得我們驕傲了,長大了我也要當一名緝毒警。

【篇三:湄公河行動電影觀後感】

《湄公河行動》的故事是根據2011年發生的“10·5中國船員金三角遇害事件”改編,電影中的人物全部以“湄公河大案”中的真實罪犯為原型作為基礎來呈現出的。據說,為了最大程度接近真相,工作人員把金三角慘案製造者“糯康”的庭審過程作為拍片參考,並深入“金三角”考察環境,甚至為了探祕當地的毒交易,主動接近與毒有過接觸的人。拍攝時期,該片首次拿到“境外持槍”許可,公安部為本片的道具、裝備提供了極為有效的支援,可以說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反毒大片。

糯康因中國商船不肯交保護費與緬甸方面曾徵用中國商船攻打販毒團伙老巢等原因一直對中國船員懷恨在心,所以,才發動了一起讓人驚心動魄的慘案。

2011年10月5日,“華平號”和“玉興8號”兩個漁船被糯康手下分押到泰國清萊府清盛縣央區清盛湄賽路一果樹處停靠,商船被拴到樹上,他們將13名中國船員殘忍殺害,然後拋屍入水後乘坐快艇逃離。事後,糯康對手下進行了訓話,要求千萬不能說出去,誰要說出去不但自己死,連子女也不會放過,最後給每個人發了1萬泰銖以及一部分毒。

案件發生後,經過10個月驚心動魄的追捕,糯康及兩名手下在寮國孟莫碼頭被警方抓獲。“範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終於兌現了。

在金三角一帶,糯康被當地武裝分子稱為“教父”,他掌控著“金三角”地區最大的非法武裝販毒集團。並殘忍的訓練了一批童子軍作為殺人武器,情節極其惡劣。

面對作品中主人公的正直表現、以及拿出正義之劍的形象,進而看到還原真相的那份閃亮。而我們,不僅僅因為它是警察題材便去關注和分享,更多的時候,想必是讓我們看到了那個發出溫度的正義情感。更讓我們看到了公平、正直、勇氣與果敢!

正義必勝!剷除邪惡!

【篇四:湄公河行動電影觀後感】

今天,我們全班同學在課室裡觀看了電影《湄公河行動》。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在2011年10月5日,盤踞金三角的大毒梟糯卡指使其部下血腥殘殺中國商船13名船員。由於從船上搜出了90萬粒毒,泰國媒體報道稱可能是兩艘中國運毒船火拼。為了查明事實,中國警察到寮國、泰國、緬甸進行調查。中國警察們英勇奮戰、不怕犧牲,經過一系列的認真調查,終於抓到了大毒梟糯卡。

電影中,中國警察們不怕犧牲、不怕困難、保衛祖國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當知道中國人被殺時,那是多大的悲傷和侮辱啊!正是他們,維護了我們國家的尊嚴,在面對危險和困難時,他們並沒有後退,反而迎難而上。不管是受傷倒地,還是付出生命,他們都義無反顧地保衛著祖國,將一個個犯罪分子抓捕,他們是正義的維護者,更是一座堅固的城牆,時刻保衛著祖國和人民的安全。

看了這部電影,我從中國警察身上學到了許多東西,他們是祖國的戰士,他們不怕困難、保衛祖國的精神更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篇五:湄公河行動電影觀後感】

影片給我的感覺來說非常棒,場景真實,情節連貫,全程無尿點。由於電影是真實事件改編,所以在看電影的時候會想這些橋段是不是真的在現實生活中發生過。

影片刻畫的毒販陣營的小孩子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接下來說的就是電影中的三幕關於小孩子的場景。

第一幕是毒梟糯卡所在的營地上的小孩子圍在一起玩輪盤賭博。參與遊戲的'小孩輪流對準自己的頭部扣下左輪槍的扳機,在驚險過關之後,小孩吁了一口氣之後表情立刻變得輕鬆愉快。玩了幾輪之後,有一個小孩不幸中槍,圍觀的小孩頓時熱鬧起來,像是慶祝同伴的死亡。

第二幕是在專案組在商場追擊毒梟的過程中,有一名特警即將接近毒梟小頭目,在靠近毒販時遇見一個小孩子,小孩子從提手包中拿出槍掃射特警。小孩表情冷峻無情又帶著點不屑一顧,而特警遭遇掃射最後只能截肢保命。

第三幕中的小孩成為了炸彈。首先毒梟給了一個小孩吸食,並對他說你是我的勇士。隨後就這個小孩就出現了中緬老泰四國聯合調查中心的大樓中,被調查組警察發現攜帶炸藥之後,小孩淡定的掏出槍對警察進行掃射,最後大樓內發生爆炸,傷亡眾多。

我在觀影的時候會有一種咬牙切齒的憤怒,覺得這些小孩太單純,對死亡無所畏懼,對生命缺乏尊重。但是再仔細想想,小孩子去做這些事情根本就不知道緣由因果,真正可惡的是那一群毒販,是毒販利用小孩子的單純去誘導他們作案。

影片中掃射特警的那個小孩並沒有死,具體他去哪兒了電影中也沒有透露。如果他被放了出去,以後長大之後會不會變成大毒梟,會不會變得心狠手辣?如果這個小孩子被善意對待,在以後的歲月中,他會不會戒掉毒,會不會善意的去對待別人呢?

在緝毒過程中,肯定會有警察因公殉職。就算像電影中的那位特警包住性命,卻也喪失了獨立生活的能力。但正是因為有這些為正義奉獻的人們,才有我們的幸福與安全。

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句話“我們之所以看不見黑暗,是因為有人正竭盡全力,把黑暗擋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我們也許看不到吸毒販毒對我們普通民眾生活有多少影響,正是因為有人將吸毒販毒與我們普通人的生活隔離開來。而這些人,也為湄公河大案中十三名無辜的中國公民討回了清白。

最後,向緝毒的警察致敬,是你們為我們擋住了黑暗。

【篇六:湄公河行動電影觀後感】

在《湄公河行動》之前,我一直對於內地電影,是持有一種懷疑和保留的態度的,而在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我突然想起了當年大帝說的那句話:天亮了。

在這裡可能會有那麼一點劇透,但我認為這些還不足以能夠改變讀者的觀影體驗。

首先,整個電影在敘事上不拖泥帶水,中間穿插的支線幾乎找不到突兀的感覺,環環相扣。張涵予老師的演技足以讓人放心,彭于晏則是亮點,我個人認為他已經不屬於所謂偶像派演員的範疇了。其他演員也是兢兢業業,沒有什麼過多的槽點,而裡面的緝毒犬無疑是加分項,尤其最後犧牲的鏡頭,惹的後面的幾個小姑娘連連嘆息。

其次,影片的劇本無疑突破了以往的主旋律電影的底線:內線為了獲取情報可以嚴刑逼供,罵髒話的警察、玩俄羅斯轉盤賭輸而被自己爆頭的娃娃兵,讓人拍手稱快的復仇等等,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我個人的感覺是,角色的配置以及劇本的編輯有那麼一些好萊塢電影的味道,裡面滿滿是有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氣息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你們殺害我們的漁民,我們就幹掉你們全家。以牙還牙,加倍奉還。

第三,就是電影的特效和打鬥。我個人感覺,這些做的還是蠻不錯的,雖然有些看上去有點眩暈,但看了一會兒還是能夠適應。這可能和我平時更喜歡看一些所謂清新的、文藝的、娓娓道來的敘事電影有關。在這裡我實在不能過多評價,讓我評價這些,實在能力有限,或者說觀影經驗有限。

【篇七:湄公河行動電影觀後感】

看完《湄公河行動》,相信不少人會和我一樣,有一種熟悉的感覺:這不是好萊塢主旋律嗎?說起來,商業大片本來就會遵循主流輿論,以軍事這類題材為例,中美的主旋律並沒有骨子上的區別。無非是在愛國和民族主義的交織下,用大製作、大場面,輸出強勢的價值觀。

中美主旋律的合流也不是新聞,無論是去年上映的《戰狼》,或者以真實案件改編的《湄公河行動》,你都能看到好萊塢套路的影子。區別不在主題上,更多在製作層面上,這類新派的主旋律能被市場青睞,是因為它們都丟掉了僵化的製作方式,屬於更接近現代電影工業的產物。

一句話就是,主旋律變得好看了。基本上,這就是《湄公河行動》的製作背景,因為有主旋律的背景打底,林超賢得到了極大尺度的空間。你遵循了主旋律的主題,那麼在表現手段上就得到了更大的自由。作為新派的“暴力導演”,林超賢當然不會錯過這樣的機會。在這部電影裡,商場槍戰、公安局被襲、城市街頭激戰、叢林和河域的埋伏和追襲,林超賢把以往擅長的港式片,全面升級到了戰爭級別的場面。

《湄公河行動》是一部幾乎沒有女性角色的電影,在男性情誼的底色之上,林超賢完全不迴避暴力的殘忍。金三角的童軍,陣亡的緝毒犬,林超賢不需要遵循好萊塢式“不死孩子、動物”的潛規則。正是在極具衝擊力的暴力環境下,《湄公河行動》改編自真實案件的現實感被放大了。

在主題處理上,本質上這當然還是一部主旋律電影,但林超賢明顯有意淡化大國沙文主義的傾向,將主題落在“還罹難漁民清白”上。這麼一起境外執法的案件,花在外交斡旋上的篇幅並不多,僅被當做串場使用,故事的主體是一場場連貫的動作場面。

正因此,這是一部很容易帶起觀眾情緒的電影,強烈到主題成為了次要的存在。雖然這種風格很容易被詬病是一種避重就輕的取巧辦法,但拍了多年型別片的導演林超賢,本來就長於執行力,短於主題言志,我把它理解為一種有意或無意的揚長避短。

《湄公河行動》的優缺點都在臺面上。在主題上,這是一部舊得不能更舊的主旋律電影,其中秀肌肉式的強勢價值觀,想必會讓新時代的愛國主義得到新一輪的關注。在另一方面,這部電影完全是現代電影工業的製作方法,其完整和流暢程度放在國產片裡,稱得上是一部佳作。

【篇八:湄公河行動電影觀後感】

林超賢的《湄公河行動》無疑是國慶檔電影中最大的亮點,好吧,似乎這個國慶檔真沒什麼拿得出手的好電影,也因此,更為突出《湄公河行動》的誠意十足。

我一直覺得,自吳宇森與杜琪峰之後,香港的槍戰片真的是在走著無可挽回的下坡路。當然這種下坡路並不是一馬平川的坦蕩,至少也曾有過《無間道》的一時無兩,至少還有林超賢的極力阻攔。林超賢給我的感覺就像是當年拍《英雄本色》那會的吳宇森。進入千禧年,香港的槍戰片似乎一直是在作戰、正邪對抗這些極端對立的雙方面之中斡旋,某種意義上,這種格局似乎已經為香港的槍戰片定了型。自然,林超賢也沒有跳脫開這個格局,只是一定層面上,他的電影似乎為這種格局拓寬了更廣的空間:《重灌警察》、《衝鋒陷陣》、《逆戰》中相愛相殺的兄弟情;《證人》、《線人》中隱藏在廝殺逃亡表面後的愛情;《激戰》中拳拳到肉的熱血中又不乏最根源的溫情;《魔警》中的外衣下裹著的是人性的入魔。林超賢習慣於在那些見慣不慣的正邪對立之中加上更多關於“人”這一物種的詮釋,大概吧,真的可以這麼說,屬於林超賢的槍戰時代已然來臨。而此次的《湄公河行動》,更是香港槍戰片在創作上更深入的拓荒,即不再侷限於在香港這畝地上“挖墳”。

可以這麼說,《湄公河行動》就是一部拍給當局者看的主旋律電影,就像《建黨大業》、《建國大業》這些高唱頌歌的片子。只是《湄公河行動》中的主旋律色彩多少是有些異化的,畢竟它的操刀者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香港人。於是,在這部電影中我們看到了主旋律以外的東西:譬如說娃娃兵、肉身炸彈、虐殺俘虜等等。這些本身帶有政治敏感的元素此番能夠登堂入室,多少是有些“千年等一回”的味道。誠然,這並不能說明廣電局的稽核制度已經足夠開明。某種角度上,這倒頗有些“鳥鳴山更幽”的反襯意味,也就是說,電影中的那些血漿暴力、政治敏感的元素倒更是在襯托出了湄公河真實案件中的艱辛與不易,以此彰顯出我國警備實力的突出。

至於《湄公河行動》的弊端,一方面《湄公河行動》在極力營造那些正邪交戰、險象環生的場面,另一方面也將其推向了似乎只是一部場面之作的尷尬中。場面化的過於追求,帶來的無疑是劇情的浮誇性。本身《湄公河行動》改編自前幾年的真實案件,這種改編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是一種真實案件的還原,以滿足作為吃瓜群眾的我們心中的好奇。而《湄公河行動》多少有些大而化之的意思,這種大而化之完全是建立在槍械格鬥的場面上的,給予我們一種不真實感;再者是電影中反派人物的過於臉譜化與模板化,似乎天生就是站著挨子彈的這些角色設定,也將電影的空泛與淺薄表露無遺;三者是正邪雙方過於極端突出的對立,正者大智大勇、邪者大奸大惡,也把電影拉進了俗套的機械化模式中;再另外是過於突出的個人英雄主義與打不死的主角光環,也只能讓其流於商業電影的河床中。

當然,無論《湄公河行動》的劇情是多麼的敗絮其中,至少它的金玉其外也足夠將其完全遮掩。《湄公河行動》絕對是一部誠意之作,單單是那些血漿能在我們眼前爆裂,也就足夠。另外,在一定方向上,《湄公河行動》或許算不上“新瓶裝陳酒”(內地主旋律電影的外衣,港片的核心)的開先河之作,畢竟前有徐克的《智取威虎山》。只是,相比《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港片核心更為突出與顯眼。大概吧,從這兩部電影來看,港片與內地元素的交融似乎也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尖銳生硬,這種主旋律電影的異化真的是帶著光明的。我並不是說,內地拍的主旋律電影有多麼的糟糕,可能是礙於或多或少的文化差異,至少內地主旋律電影的人文主義傾向是港片遠遠不及的。單單從這部《湄公河行動》來看,它的人文主義關懷似乎也只是停留在片尾打著致敬的那幾行字幕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