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心得體會範文

來源:才華庫 2.69W

篇一:計算機大作業的心得體會

作業心得體會範文

計算機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並以強大的生命力飛速發展。它的應用領域從最初的軍事科研應用擴充套件到目前社會的各個領域,已形成規模巨大的計算機產業,帶動了全球範圍的技術進步,由此引發了深刻的社會變革。計算機已遍及學校、企事業單位,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資訊社會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人類進入資訊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 計算機與食品科技的結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通過這次作業我學會了如何查詢和檢索相關的食品科學資訊,如何處理分析實驗資料,解決食品科學研究和工業生產中遇到的問題。

本次大作業都是由本人獨立完成,在完成過程中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問題,說明了自己在利用計算機Excel的不熟練與知識有所欠缺。但同時也增強了個人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這是我在本次作業中的最大收穫。獨立收集資訊,完善資訊,達到是作業完美的程度,過程很艱苦,但完成之後的喜悅更加甜美!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將不再滿足一般的初級食品,對吃的要求從數量型轉向質量型,特別是跨入21 世紀,“新鮮、營養、方便”是人們進一步追求的目標,也是食品工業的主旋律。作為食品工業核心的食品加工技術應走在前面,即必須用高新技術來武裝食品工業,才能完成食品工業的這一歷史使命。國際上食品工業迅猛發展也推動著我國食品工業的進步,傳統食品在市場上的主導地位正被快速發展起來的健康食品、營養食品、方便食品等新一代食品

所替代。

人們為提高生活水平而致力於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慾望使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引起了資訊科技的根本變化。其中一方面的表現就是計算機的高度發展和廣泛應用。目前已廣泛深入到科學研究、軍事技術、工農業生產、食品加工,醫療保健、文化教育等現代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它已成為人類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另外,在食品工程中計算機輔助工程的廣泛應用,可以提高產品設計、生產和測試過程的自動化水平,可以降低成本、縮短生產的週期、改善工作環境、提高產品質量、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篇二:C語言心得體會作業

學習C語言已經一個學期了,剛開始學習的時候老是感覺力不從心。雖然認真聽課了,但是並不能理解它。這種情況到了後來才有所改變。

之所以能有所改變,是因為本人找到了學習C語言的一些方法。由於C語言對於剛接觸的學子,會感到很陌生。因為C語言所要用到的思維邏輯與我們平時的思維邏輯有所不一樣。其顯得更抽象。所以學習C語言,一定要打好基礎。要把基礎理解透徹。需要用到的語句要牢記,這樣,在以後的運用當中,就能比較得心應手了。學習C語言的起步就是學習它的方法規則,如果把它學習得好在學習後面的時候就比較容易理。比如變數,首先要了解變數的定義方式(格式),其意義是什麼(定義變數有什麼用);其次就是要我要怎麼去運用它(我要用什麼型式去應用它)。在C語言的命令列中所有的語句都是有它自己的一定格式和形式出現在我們面前,所以在學習某種語句或命令時你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它的規則是什麼、有什麼用、怎麼實現等。這些都是語法基礎,如果把它們都瞭解很好了,那麼編起程式來就很得心應手。比如說if語句和switch語句,這兩種條件語句都是用來執行判斷功能的,那什麼時侯用if什麼時侯用switch,如果很好地瞭解它們的結構和作用的話那麼就能靈活運用:若它的條件分支是多個而且條件的值是一個確定的值時就可以選用switch。反之,在大多數情況下就用if。 掌握了語言法規則,不一定就能編出程式來,其實學習程式設計就是要學習一種思想,一種思維方法,首先要確定一種演算法,如從1加到100,判斷潤年等,我認為這些演算法都是一種思維方法。畫流程圖就是在構建編寫程式思路的過程,當畫好一個流程圖時程式設計思想也就出來了,程式也差不多了,再結合掌握的語言的方法規則,在計算機裡實現就可以了。任何程式只要有思維,有想法,那麼實現程式時就不會覺得無從下手。而要學習這種思維方法就是多做題,多讀程式,學習別人好的思維方法,多想想一個程式還可不可以有另外一種方法來實現它。這樣久而久之,自然會形成一種自己的思維方法。因此我認為不管學什麼語言都是這樣。

另外,良好的程式設計習慣也是學好C語言的重要因素。例如編寫程式時用縮排的方式、寫註釋、程式寫到一定的階段時要做一下測試等。這些工作可以幫我們在除錯程式時有很大的幫助。程式程式碼實現後,錯誤是難免的,所以也要鍛鍊自

己的除錯查錯能力,而良好的程式設計習慣可以使我們在除錯時減小工作量和提高除錯效率,也有助於形成自己的程式設計風格。

在學習的時候,我遇到過這麼個情況。覺得C語言學起來很枯燥,很悶。後來才發現學習語言,是要有目的性。如果沒有目的,你會發現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很枯燥,會漸漸失去對C語言的'學習興趣。所以我們要有一個遠大而又容易實現的目的,我要用C語言來做什麼?再把這個最終的目的分成部分,讓我們慢慢的一點一點的來完成它,這樣在學習C語言的過程中,我們就會始終陶醉在一個又一個成功的喜悅裡,讓我們的學習越來越有興趣。有一天,我們會發現:原來學習C語言真的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兒,而且學好C語言也不是很難麼! 學習C語言只看書也是不夠的,我們要一邊看書,一邊上機做練習,或者在你學習了C語言的基礎知識以後就可以找一些別人的程式來看,遇到不明白的函式可以再翻一下書,如果查書也理解不了,我們可以把他的程式輸入到計算機裡,情況好的話能夠順利通過編譯,如果不能順利執行,我們也同樣可以學習到一些C語言除錯方面的知識。課堂上要講授許多關於c語言的語法規則,聽起來十分枯燥無味,也不容易記住。然而要使用c語言這個工具解決實際問題,又必須掌握它。通過多次上機練習,對於語法知識有了感性的認識,加深對它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就會自然而然地掌握c語言的語法規定。對於一些內容自己認為在課堂上聽懂了,但上機實踐中會發現原來理解的偏差,這是由於大部分學生是初次接觸程式設計,缺乏程式設計的實踐所致。學習c語言不能停留在學習它的語法規則,而是利用學到的知識編寫c語言程式,解決實際問題。即把c語言作為工具,描述解決實際問題的步驟,由計算機幫助我們解題。只有通過上機才能檢驗自己是否掌握c語言、自己編寫的程式是否能夠正確地解題。通過上機實驗來驗證自己編制的程式是否正確,恐怕是大多數同學在完成老師作業時的心態。但是在程式設計領域裡這是一定要克服的傳統的、錯誤的想法。因為在這種思想支配下,可能你會想辦法去"掩蓋"程式中的錯誤,而不是儘可能多地發現程式中存在的問題。自己編好程式上機除錯執行時,可能有很多你想不到的情況發生,通過解決這些問題,可以逐步提高自己對c語言的理解和程式開發能力。

總之一句話,在學習C語言中,一定要多動手。不要老是鑽牛角尖,不斷的

在那左思右想。用時候只要肯動手,編譯錯了再改。你會發現慢慢的就能夠找到答案了。而且也能從中學習到很多東西,常言道失敗是成功之母。只要不怕失敗,不斷的鑽研、嘗試,總會能夠把困難解決的。

在學習C語言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與挫折。但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能克服種種的困難。所得到的成就感是無法用言語去形容的。從中學到的堅韌精神對於我今後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響。

C語言是一種抽象的語言,相對於我們平時用的語言,所以學習起來會用點吃力。但是物件導向程式設計的基本要素是抽象,程式設計師是需要通過抽象來管理複雜性.

管理抽象的有效方法是使用層次式的分類特性,這種方法允許使用者根據物理含義分解一個複雜的系統,把它劃分成更容易管理的塊.例如,一個計算機系統是一個獨立的物件.而在計算機系統內部由幾個子系統組成:顯示器,鍵盤,硬碟驅動器,DVD-ROM,軟盤,音響等,這些子系統每個又由專門的部件組成.關鍵是需要使用層次抽象來管理計算機系統(或其他任何複雜系統)的複雜性.

物件導向程式設計的本質:這些抽象的物件可以被看作具體的實體,這些實體對用來告訴我們作什麼的訊息進行響應.

學習C語言可以讓我們更好的鍛鍊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還可以讓你掌握更好的計算機知識,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讓自己真正的自信起來!學習C語言,對於以後的工作也是有所幫助的,它也可以結合其他的科目,來靈活運用。例如微控制器的運用。用C語言去編輯微控制器的主程式,會發現程式簡潔多了。而且發現C語言的實用性很強。

雖然課程結束了,但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我仍會不斷的鑽研,希望學得更多,能更好的在以後的工作中運用。

篇三:有效作業心得

省中國小有效作業設計與管理專題研討會

新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有效備課、有效上課的基本理念已經被大多數老師所熟悉和認可,並在此基礎上湧現了大批優秀的教學設計和優秀教學案例,然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卻被不少教師所忽略,那就是有效作業設計。眾所周知,作業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一起構成了完整的教學體系,有效的作業是有效課堂的延續與補充,它是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拓展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方法,它是檢測教學目標是否有效達成的一種重要手段。201*年10月我有幸參加了省中國小有效作業設計與管理專題研討會,通過會議學習我深刻認識到精心設計作業內容應該成為當今新課程改革的階段有效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我認為作業設計應遵循以下幾點。

一、 針對性

做什麼事都要有目標,目標正確,才會少走彎路。因此,我們認為,設計作業內容應該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的學情,教學內容靈活設計作業,為學生“量身打造”作業,調動每一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都能夠進步,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

為了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教師佈置作業主要分三個階段:預習作業、課中作業和課後作業。

預習作業主要是使學生能夠簡單的瞭解教學內容,課中作業是使學生進一步深入掌握知識,課後作業可對教學內容鞏固加深。

從上述過程來看,無論是預習作業,還是課中作業,或是課後作業,都緊緊圍繞本課教學目標來設計,而且每一項作業都儘可能地兼顧到學生的差異,從而拓寬了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綜合素養得到訓練和提高。

二 、興趣性

傳統教學中,常是老師佈置作業學生獨自去完成,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而且他們做作業時,無交流可言,還缺乏情趣,長此以往,學生不由自主地將作業看成是一種負擔,並逐漸產生望而生畏的情緒。其實,每個學生都有極強的創造欲和表現欲。要想讓他們在生活中享受做作業的樂趣,首先我們教師自己要做個教學的有心人,精心設計作業的形式,使學生對作業產生一種親近感,進而增強他們做作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一定的興趣對於學生的學習有著建設性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多種途徑,用心設計學生感興趣的作業,也是培養學生學習

興趣的重要手段之一。這需要我們多聯絡身邊的事物,將有趣的事物與作業有機的結合起來,便可提高學生對待學習的興趣。如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製作教學工具,數學之中就可以製作球內接幾何體,語文中在學習紅樓夢中可以讓學生動手製作賈府掛圖等以利於進一步掌握知識。重視作業設計的趣味性,寓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於生動形象的趣味性練習之中。這樣就 “吊起”了學生的胃口,使學生一看作業的內容就想躍躍欲試,如此一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就會高漲。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同時讓學生掌握了動手實踐的能力還能強化記憶。毋庸置疑,讓學生對著課本死記硬背效果難免差強人意。而通過培養學生的興趣來合理有效地佈置作業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原則性

作業設計的內容要體現以下原則:實踐性原則,開放性原則,綜合性原則,人文性原則。

實踐性原則:課程標準指出:許多學科都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材料,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盤活”知識,形成能力。而實踐性作業,可將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聯絡起來,使學生眼、口、手、腦並用,知、情、意、行統一,讓學生在作業中有效地提升了能力,陶冶了情操。

開放性原則:對於開放性的學科,應根植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要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立足於課本,著眼於課外,充分利用課內外資源培養學生的能力。如可以帶學生去了解附近工廠生產的情況,利於幫助學生掌握化學知識,也可對近期的熱點話題發表言論,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政治認識能力……這種開放性作業,既培養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也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了才幹。

綜合性原則:《新課程標準》強調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要“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實踐能力”。因此設計作業時,我們要注意各學科各種能力的綜合。

人文性原則: 新課程作業應體現學科人文性功能,除了注重知識和能力外,也應圍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行精心設計,讓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得到情感薰陶、思想啟迪、心靈感悟;讓學生感受到師者的學識和修養,體驗到民主的氛圍、平等的交往、純真的情趣和進步的快樂,促進學生心智的發展和人格的完善,使作業活動成為學生人文素養形成的重要載體。一句話,作業應將培養技能與人文文化融於一爐。

四、探索性

面向未來的教學,應當從傳統型向創新型轉化,體現在作業設計上,即要求

更多地注重培養學生的靈活運用能力,在運用中強化創新意識。當然,重現式的作業設計仍然是需要的,因為它仍符合學生學習認知規律,有助於材料的記憶、積累。但是在優化重現式作業的同時,更多地應當設計創新的作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這是時代的要求,對進一步提高訓練功能有百利而無一害。作業的創新性,主要應體現在靈活運用材料來表現學生的自由思想和個人見解,注重培養思維的發散性、流暢性、靈活性和應變性,使學生在用語言反映思維的活動過程中,優化思維的創造性品質。

學生完成作業也是一種學習活動,而有效的學習活動不是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更是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這樣學生對知識、技能和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獲得廣泛的活動的經驗。為此,在作業設計時,要根據教學的內容以及學生自身情況,設計一些以學生主動探索、實驗、思考與合作為主的探索性作業,使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成為一個問題的探索者。其主要形式有:

(1)觀察作業。觀察是思維的窗戶,它可以幫助學生髮現問題,發現事物的規律和本質。如:在旅遊的時候,觀察當地典型的植被,有助於自然帶的學習。

(2) 調查作業。調查活動能使學生更好地瞭解身邊的一些事物,從中收集一些資訊,從收集的資訊中發現問題,從而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人文地理中工農業以及人口方面的資訊,可以通過調查來更好的理解

( 3)分層作業,針對性的調控作業難度,從而讓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取得成功,促進學生差異發展。我個人認為網上提到的設計作業免寫條策施也有可取之處。但是,這樣一來,給檢查作業帶來了很大的不便,每天都有每天的教學任務,作業根本檢查不完,怎樣才能使作業更有效呢?這也是我們每個老師都在思索的一個問題。現在,在班級裡,我讓孩子們結對子,就是一個優秀的孩子和一個稍差的孩子結對子,換句話說,就是一對一的進行輔導,抓住課堂作業,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的解決。這段時間裡,我發現,學習好的孩子責任感提高了,而稍差的孩子也有了進步,課堂作業有了明顯的改善。

五、評價體系的多元性

評價方式多元。我們打破了單一的分數、等級評價方式,採用了形式多樣、內容活潑的評價,如短語評價、圖示符號評價、語言評價、動作評價、表情評價等。另外,還通過展示、彙報、交流等方式來檢查、評估作業。

評價角度多元。評價中,我們注意突出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對學生的作業進行綜合評價,從不同的角度去評價學生。如在作文評價中,我們採用一文多分,既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又激勵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的體驗。具體專案有書寫分、表達

分、正誤分、修改分(有修改痕跡的可適當加分)等。

評價主體多元。實踐中,我們將教師從唯一的評價主體中解放出來,將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評與學生之間的互評結合起來,此外還請家長積極參與評價 。

實行多樣化的評價。這樣做能較好地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效地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習的空間,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個性,從而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有效作業設計的策略要在研究教材,分析學情,依據課程標準的基礎上佈置作業。對所佈置的作業,教師要先做,以便了解作業的深度和廣度。另外,教師還要在不脫離學生實際知識水平的基礎上考慮安排課內、課外作業,兼顧書面作業和實踐性作業。要全域性考慮,突出重點和難點。教師設計作業時,要找準主幹知識,找準知識中蘊涵的思想方法,還要考慮本節內容在本單元、本章、本學期乃至整個學業知識系統的作用合理有效的設計作業。

篇四:作業設計心得體會

201*年我校數學教研組成員開展了《國小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研究》,近一年的小課題研究結束了,一年來,通過對作業的有效性研究,使我收穫頗多。

這項研究,主要目的在於通過自主研究,合作交流等多種方式完成貼近生活、新穎有趣、富於思考的開放性作業。促使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使學生紮實、牢固地掌握國小數學的有關基礎知識,並形成熟練地技能技巧,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把作業變成愉快的活動。

我的收穫:

通過小課題研究,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上起到了很大的轉變,通過學生這一年來的作業情況,他們對數學逐漸產生了學習興趣。並且,書面作業的減少,開放性作業的增多,使學生開闊了視野,拓展了思路。

1、設計趣味性作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國小生由於受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的制約,動機興趣當然就會直接影響學習活動,促使他們思維始終處於積極狀態,產生強烈的求知慾。設計具有童趣和親近性的作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一個樂學者,有極大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

2、設計生活化作業,讓學生迴歸生活。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應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和應用。

所以,在作業設計上,應把數學作業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常佈置一些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作業。讓所學的知識得到應用拓展與延伸。

3、設計探究性作業,創設自由創新的空間。

新課程倡導學生積極探究,獲取資訊,創新知識,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長期以來,人們往往把作業的功能定位於“知識的鞏固”和“技能的強化上”,導致作業機械重複。為此,作業設計時,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些以學生主動探索、實驗、思考與合作為主的探索性作業。

我的困惑:

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困惑,就是如何設計層次性的作業,體現出學生的個性差異。

由於受天賦、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影響,學生之間的數學知識和數學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如果讓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必然會造成一些學生“吃不飽”,一些學生“不夠吃”的現象。因此,如何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不同的作業,是我們的教學面向全體學生,讓不同的人在數學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還是我們的一個困惑和不足。

以上是自己研究課題以來的一些認識和心得,我認為數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思想有創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做作業的“機器”。所以設計作業時,能少一分形式,多一些實質,設計出真正適宜學生的有效

性作業,使其最大發揮作用,促數學教學質量全面提高的是我們的追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