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古籍版本型別

來源:才華庫 2.55W

以1911年為限,凡以前記錄古代文獻之書籍,通稱為古籍。下面小編來給大家介紹雕版印刷古籍版本型別,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雕版印刷古籍版本型別

一、以刊刻性質區分的版本

原刻本  初次刻印的圖書版本(書本)。又稱始刻本、初刻本,或稱祖本,均相對後刻的“重刻本”而言。原刻本在內容、字型、版式、紙張和裝訂等方面都較近乎原著,具有較高的學術和文物價值,歷來受人重視。

重刻本  據原刻本重新刻印的書本。亦稱翻刻本。它又可分為兩類:①仿刻本、覆刻本、影刻本。仿刻本除了字型稍異外,其版式行款、正文序跋等均與原刻本一樣。覆刻本或影刻本都是依原書(或手稿)摹刻,行格字型一如原書,幾難分別。覆刻宋元刻本的重刻本,通常稱為覆宋本、覆元本。清代影刻宋元本的風氣很盛,清末西方影印技術傳入後,又有據原書照相刻印的方法,尤能傳真。據活字印本影刻的書本,又稱影刻活字本。②增刻本、刪刻本。這類重刻本,對原刻本或加校訂,或添評註,或改變版式行款,或對原刻本內容作增補或刪節。

舊刻本  刻印時代較早的書本。有時專指宋元刻本,有時指刊刻時代難詳的明清刻本。

精刻本  精工繕寫而刊刻的書本。宋元時代刻書,常由書法名手寫樣,刻工技藝亦精熟,並在書版上留有姓名。字型美觀,紙墨精良。精刻本有時也指內容或校注精良的刻本。

修補本 用修補後的舊刻版重印的書本。又稱重修本、遞修本。修補本和翻刻本不同,僅修刻、補刻舊版中的部分版片。屢經修補的舊版,補刻版片越多,離原刻面貌越遠。歷經宋元明三朝修補刻印的書本 ,舊稱“三朝本”。明清時各地纂修方誌,往往修補前志舊版,增刻新志,一同印行,因此又有續修本、增修本的名稱。

附刻本 附刻於他書卷後的短篇著作。附刻本的作者和前書非一人,因篇幅短小,不易單刻,故附他書以傳世。如清焦循《雕菰樓集》後附刻焦延琥《蜜梅花館文錄》、《詩錄》等。

合刻本 將兩種相關著作合刻的本子。合刻本的作者往往非一人,合刻的著作則多為同類內容,篇幅相當,彼此間無主次之分,如明萬曆間趙用賢所刻《管韓合刻》等。

二、以刊刻內容區分的版本

白文字 儒家經典正文的單刻本。相對註疏本而言。自五代國子監刻《十二經》,後世經文多和注、疏合刻,沿為慣例,但僅刻正文的白文字仍然存在,如宋刻遞修的巾箱本《八經》,明末錫山秦氏求古齋所刻《九經》等。

註疏本 儒家經典正文和注、疏的合刻本。最初分為單注本和單疏本,南宋兩浙東路茶鹽司所刻《周易註疏》等,是現存最早的註疏合刻本。

評註本 正文和評註的合刻本。合刻正文和註解、評語,是宋代建陽坊刻的特色,影響後世,明代發展尤盛。彙集諸家評註的合刻本,又稱匯注本、匯評本。

足本、節本 內容完整的刻本稱為足本,又稱全本。書坊刻本多喜於書名前冠足本、全本字樣,以示內容未經刪削。經刪節的刻本稱節本,多出自歷代書坊刻印,有意節取原著,以求速成圖利。節本和藏書家所稱“殘本”意義不同。

選本  匯選一人或多人同類作品的刻本。選本多見於集部詩文、子部醫學等類著作。有價值的選本,往往保留了已經缺佚的著作。

藏經本  歷代佛家經典的合刻本。又指《大藏經》中的單種佛經。佛家經典合刻,始於北宋《開寶藏》,歷宋元明清,各代均曾輯刻,卷帙浩瀚,工程巨大,影響深遠。

道藏本  歷代道家經典的合刻本。又指《道藏》中的單種著作。道家經典合刻,始於北宋《萬壽道藏》,金、蒙古時期續修。現存傳本,有明刻的《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

三、以刊刻時代區分的版本

唐五代刻本 唐代中晚期至五代時期的刻本。唐代中晚期雕版印刷術已在民間流行,印刷品流傳至今的有鹹通九年(868)所刻的《金剛經》。五代時期據《開成石經》所刻的《十二經》,是最早刻印的儒家經典,標誌著刻書事業由民間發展至官辦。

北宋刻本 北宋官方刻書事業興盛,國子監重刻、新刻了大量經典註疏和其他書籍,並准許民間據監本刻書,刻書中心在四川、浙江等地。現存北宋刻本, 有《開寶藏》殘卷,錢俶刻《陀羅尼經》,十行本《史記》、《漢書》,十四行本《新唐書》等。

南宋刻本 南宋時官、私、坊刻書活動均極盛行,刻書事業遍及四川、浙江、福建地區,其中尤以杭州為中心的浙江和鄰近地區刻書數量最多、質量最優。現存宋代刻本,大多為南宋刻本。刻本多用蝴蝶裝。

遼刻本 遼代 (9~11世紀)河北、山西地區的刻本。遼刻本字型版式均受北宋刻本影響,《契丹藏》的刊刻和《開寶藏》幾乎同時,官、私、坊刻均已存在。遼刻本因契丹書禁甚嚴,較少流傳,現存有1974年發現的《契丹藏》經卷等60餘件印刷品。

金刻本 金代(12~13世紀)北方地區的刻本。金刻本在版式、字型、紙張、裝訂等方面都接近北宋監刻本,刻書活動以平陽府(今山西臨汾地區)為中心,設有經籍所刻印經籍。現存金刻本中官、私、坊刻本均有, 以《趙城藏》最為著名。

蒙古刻本 元朝立國以前在平陽的刻本。元朝統一中國以前,太宗八年(1236)即襲金遺制在平陽設經籍所,主持刻印經史著作。現存蒙古平陽刻本有《玄都寶藏》殘卷、張存惠晦明軒刻《本草》、《資治通鑑》等。

元刻本  元代北方刻書中心在山西臨汾,承金平水刻本風格;南方則以浙江、福建地區刻書最多,其中官刻集中在浙江和鄰近地區,坊刻集中在福建地區。元代刻本風格襲宋,但版式字型發生變化,出現木活字印刷和套印技術,裝訂改為包背裝。現存元代刻本數量超過宋刻本。

明刻本  明代公私藏書和刻書事業較宋元時更發達,刻書活動遍及全國,刻書內容豐富,風格多樣,數量遠逾宋元刻本。按時代可分 3個時期:①明前期刻本。以官刻為代表。這一時期的刻本,繼承元浙刻本風格,字型學趙孟頫或姜立綱體,字大行疏,常加圈點,版心刻雙魚尾、大黑口,後世稱為“黑口白棉紙明初本”。②明中期刻本。以蘇州地區的私家刻書為代表。這一時期的刻書由於大量翻刻、仿刻宋元本,版刻風格急劇變化,自正德經嘉靖至隆慶年間,刻書均仿南宋浙刻本的版式字型,出現方整規範、起落頓挫有稜角的仿宋字型,成為著名的“嘉靖本”特徵,對各地官、私、坊刻本產生影響。③明後期刻本。以萬曆年間的私、坊刻為代表。這一時期由於大量文人學者和商人加入刻書隊伍,刻書投資和規模激增,形成出版高潮。嘉靖本的仿宋字型,萬曆年間變為筆畫橫平豎直、更為規整的長方或扁方體字,成為“萬曆本”的特徵。萬曆本的版心下方多刻有齋室名,卷端增加校刻人姓名,書首題有書名、作者、出版(藏版)者的內封頁取代了傳統的書牌,裝訂均改為線裝,這些形式一直影響至中華民國時期的刻書業。

清刻本  清代是封建社會圖書事業發展盛期,官、私、坊刻書規模空前,內容無所不包,現存古籍大部分為清刻本。清刻本可分 3個時期:①清前期刻本。以順治至雍正年間的內府刻本為代表。清初內府刻本字型分硬體和軟體兩種, 尤以軟體字刻本點畫柔美, 寫刻精雅,加以紙墨裝訂均盡善盡美,為世稱道。②清中期刻本。以乾嘉時期學者的校刻本為代表。乾嘉學者長於考證經史,精通國小,注重校勘,熱心輯佚的學風,使這一時期的官私刻本均以校刻精審著稱。刻本除方體字以外,影摹宋元善本的精刻本也大量出現,被人譽為“清朝宋本”。③清後期刻本。以同治、光緒年間的官書局刻本為代表。官書局刻書因資金較豐裕,主持人多飽學之士,底本選擇審慎,校刻認真,刻書多而切合實用,影響極大。官書局刻本以外,以《古逸叢書》為代表的覆宋元刻本風氣又抬頭,所刻質量勝過前代。

民國刻本 中華民國時期的刻本。這一時期的刻本,以大量具有學術價值的稿本、善本被傳刻為特色。由於西方影印、鉛印技術的傳入和應用,傳統的雕版印刷活動至抗日戰爭前逐漸停歇。

四、以刊刻地域區分的版本

浙刻本 宋元時代浙江和受浙江影響的鄰近地區的刻本。由於經濟文化發達,浙江地區刻本的數量和質量,在宋元時代居全國前列。分北宋浙刻本、南宋浙刻本和元浙刻本。

蜀刻本 宋代四川成都、眉山地區的刻本。唐五代時期四川因未受戰爭影響,社會生活安定,刻書事業較中原發達。北宋初年刊刻《開寶藏》,即在成都進行;南宋時四川刻書中心由成都移至眉山地區。今存蜀刻本有大字、小字兩種,版式紙張均和浙刻本相近。四川刻書活動至宋末由於戰爭破壞逐漸結束。刻本分為北宋蜀刻本和南宋蜀刻本。

建刻本 宋元明三代福建建陽地區的刻本。又稱閩本。建陽地處閩北山區,盛產竹木,造紙業發達,又因臨近刻書技術先進的江浙地區,因而刻工雲集,書坊林立,刻書活動世代相傳,經久不衰。刻本分北宋建刻本、南宋建刻本、元建刻本和明建刻本。

平水刻本 金元時代山西平陽地區的刻本。平陽府臨汾縣境內有平水流經,因別稱平水。平水地區在金元時均由官方設立刻書機構,為北方刻書的中心。其原因,一般認為是由於當地盛產質地堅韌的紙張,具有印書條件;加以宋金對峙期間,平陽未遭破壞,北宋亡後,由開封遷去大量刻工和書坊。刻本分金平水刻本、蒙古平水刻本和元平水刻本。

五、以刊刻者區分的版本

官刻本  歷代官方主持刻印的古籍。官方刻本以國子監刻書為中心,旁及中央和各地官府。官刻本由於人力、物力優裕,主持人文化素養較高,通常都字跡疏朗,版式寬大,校勘認真,印刷和紙墨也講究質量,反映了各代的文化學術和工藝水平。歷代著名的官刻本有:①國子監本。歷代國子監的刻本,簡稱監本。國子監為封建時代最高學府,代表官方整理刻印書籍,頒至各地政府和學校,同時部分售賣,流傳所及,促進了各地刻書活動的發展。②茶鹽司本。南宋時各地茶鹽司的刻本。現存最早的《周易》、《尚書》、《周禮》的經文和註疏合刻本,即南宋兩浙東路茶鹽司所刻。③公使庫本。宋代各地政府中公使庫的刻本。公使庫為地方負責招待往來官員的`機構,經費有餘,多用於刻書,所刻書有時註明為公使庫刻印,因而得名。④書院本。宋元時代各地書院的刻本。宋元時代書院因有學田收入作刻書經費,主持書院者又多為博學之士,因而刻書風氣很盛。書版刻成後存於書院,便於儲存和重印,刻本流傳較廣。⑤興文署本。元代中央刻書機構興文署的刻本。現存元刻本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即據原興文署刻本重刻。⑥經廠本。明代宮廷刻書機構經廠的刻本。經廠刻本行格疏朗,字大悅目,文多斷句,白棉紙精印,自明初至明未沿襲不變,影響直至清初宮廷刻書。⑦內府本。清代皇家內府的刻本。康熙至乾隆時代,內府編纂了大量官書,並訂定不少前朝古籍,冠以“御纂”、“欽定”等名義刻印流行,校刻精良,紙墨裝訂考究,代表清代官刻的最高水平。清昭槤《嘯亭續錄》中載內府刻書目一卷,記載了嘉慶以前內府編刻的書籍。⑧武英殿本。清代宮廷刻書機構武英殿的刻本。簡稱殿本、殿版。武英殿編纂刻印的官書和歷代典籍,數量和質量都遠勝於宋元明三朝官刻書籍,形式也各體俱備:墨印本以外,有朱墨、 3色、4色、5色套印本;刻本以外,有銅活字、木活字印本;宋體、軟體字以外,又有篆文、滿文、滿漢合璧本等。⑨揚州詩局本。清代揚州詩局的刻本。簡稱詩局本。康熙年間編纂《全唐詩》成,命曹寅在揚州設全唐詩局完成寫刻,運回武英殿印行。詩局以端秀的軟體字寫刻《全唐詩》外,又為內府刻書多種,字跡精美,一絲不苟,用開化紙印刷,為康熙寫刻本的出色代表。⑩書局本。清代後期各省官書局的刻本。同治、光緒年間,自曾國藩設金陵官書局始,各省先後設立書局大量刻印古籍,使清代官刻由宮廷轉向地方,影響極大。著名官書局刻本,有金陵、江蘇、淮南、浙江、湖北崇文等 5局合刻《二十四史》,浙江書局刻《二十二子》、《九通》,廣雅書局刻《廣雅叢書》等。

私刻本  歷代私家主持刻印的古籍,又稱家刻本。五代孟蜀時毋昭裔刻《文選》、《初學記》等,是最早的私刻本,此後歷代私家刻本層出不窮。私刻本不以贏利為目的,旨在傳世,重視質量,校刻精嚴,歷代著名的私刻本有:①家塾本。歷代私人家塾的刻本,又稱私塾本、書塾本。宋元時代的家塾本有轉為作坊經營的傾向,明清時代家塾本更多以私家齋室為名稱。②世堂本。南宋末廖瑩中家塾世堂的刻本。所刻“世堂韓柳集”為宋代私刻本的代表。③相臺本。元初相臺岳氏荊溪(宜興)家塾的刻本。岳氏曾據廖瑩中世堂本重刻諸子和《九經三傳沿革例》等書。④書帕本。明代各地官員在任時的刻本。當時各地官員任滿回京,或因公出使還朝,需將採集或自刻的書籍呈送官署和同僚,由於常以一書一帕為贈,故稱書帕本。⑤藩府本。明代各地藩王在藩府的刻本。又稱藩刻本、王府本。有人認為它屬於地方官刻本或介乎官私之間的刻本。⑥凌刻本、閔刻本。明末吳興凌濛初和閔齊伋兩家的刻本。 凌、閔二氏刻書以擅用套印技術著名。⑦汲古閣刻本。明末清初常熟毛晉汲古閣的刻本。又稱毛刻本(見毛晉)。⑧士禮居刻本。清代中期吳縣黃丕烈士禮居的刻本。以仿宋、影宋並附校勘記為特色,反映乾嘉時代x考據、校堪學風對刻書事業的影響。

坊刻本  歷代書坊主持刻印的書籍。書坊早在寫本書時代即已出現,雕版印刷術興起後隨之發展,成為歷代官私刻書以外圖書生產的主要渠道。坊刻本具有品種多、形式新、印量大、行銷廣等特點,傳本較多,但存在校勘不精、刻印草率、紙墨粗劣等不足。歷代著名的坊刻本有:①書棚本。南宋時臨安(今浙江杭州)陳氏書坊的刻本。以陳起、陳續芸父子刻書牌記上均署“臨安府棚北大街睦親坊南陳宅書籍鋪刊印”得名。“臨安府太廟前尹家書籍鋪”、“賈官人經書鋪”的刻本,也稱書棚本。②麻沙本。宋元時福建建陽麻沙鎮書坊的刻本。麻沙鎮以世代從事刻書業聞名,刻本在宋元時流行四方,影響很廣。③富春堂本。明代金陵(今江蘇南京)書坊唐氏富春堂的刻本。明代中後期大批湖州和徽州籍刻工寓舍金陵,坊刻極盛,唐氏富春堂、文林閣、廣慶堂等尤以刻印插圖本的戲曲小說著稱,傳本極受戲曲小說學者重視。④掃葉山房本。清代蘇州書坊席氏掃葉山房的刻本。掃葉山房刻書始於明末,取“校書如掃落葉”之意為坊名,刻印各類書籍多達數百種,尤其注重刻印民間所需的經史讀本、啟蒙讀物和小說類書等,印刷多而流傳廣,以價廉易得為特色。清末至民國年間,掃葉山房又以鉛印、石印方法出版了大量通俗讀物,行銷南北。

六、以印本早晚區分的版本

初印本 刻版完成後最初的印本。多選用佳紙良墨印刷,字跡清晰,點畫完整,印本有時還留有墨釘和校改字樣。印本分為藍印本、紅印本、綠印本等。

精印本  用優質的紙墨印刷的刻本。精印本多為初印本,刻書人通常留作自藏或贈人。

後印本 印刷時期較晚的刻本。因版片屢經刷印或長期擱置,版面出現裂痕,邊框變形,字跡模糊,墨色暗淡。書版已經易主的後印本,牌記和版心等處或有剜改痕跡。

匯印本  彙集不同版片印成的刻本。又稱配印本。多彙集不同時、地的書版重印而成,各書版式字型互不相同,通常也無目錄、序跋和牌記可尋,與叢書本有所不同。

七、以版框和字型區分的版本型別

巾箱本  版框狹小的刻本。又稱袖珍本。早在寫本流行的南北朝時,即有“巾箱五經”出現,後世因而襲稱。清武英殿刻《古香齋十種》,為著名巾箱本。清末又有利用攝印技術縮印的巾箱本流行。

兩截版、三截版  版框分為兩截或三截的刻本。明清時代坊刻的戲曲小說等通俗讀物,常將版框分為兩截或三截,上圖下文,或加評語,以增趣味。

無格本  版框內無行線的刻本。又稱素紙刻本。

大字本 用大字寫版的刻本。明清時代的刻本,通常每半葉10行左右,每行20字左右。大字本則每半葉僅7~9行,每行14、15字。字大墨濃,極為醒目。

小字本 用小字寫版的刻本。大字本和小字本均始見於宋刻本。宋刻小字本多屬篇幅較長的著作,每半葉印14或15行,每行有25字左右。細行密字,寫刻精緻,為後世所重視。

古體字本  用篆、隸字型寫版的刻本。

滿漢合璧本  清代內府用滿、漢兩種文字寫版的刻本。

寫刻本  用楷體字寫版的刻本。明代中期以前刻書均用楷體,字型受各代書法風氣影響,如曾流行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等字型。①仿宋體刻本。明代正德、嘉靖年間仿南宋浙刻歐體字的刻本。自嘉靖仿宋體開始,明代刻書字型漸向方體字過渡。②軟體字刻本。清代前期用楷體字寫版的刻本。又稱康熙寫刻本。康熙時盛行以學晉唐小楷的字型刻書,官方稱之為軟體字。著名的“林佶四寫”等為軟體字刻本的代表作。

方體字刻本  明末以來用方體字寫版的刻本。萬曆年間,刻工改造嘉靖仿宋字型,採用橫輕豎重、筆畫規範的方體字刻書,成為萬曆本的特色。萬曆刻本的方體字,發展至清代為官、私、坊刻普遍使用,官方稱之為宋字。因為筆形板滯,又被稱為匠體字。

八、採用特殊印刷方法的刻本

套印本  用兩種以上的色彩分版印刷而成的本子。按所用顏色有朱墨(二色)套印本、三色套印本、四色套印本、五色套印本、六色套印本等。

餖版、拱花  用分版套印和凹凸版壓印的刻本。早期彩色版畫,用單版塗色一次印成,至明代發展分版分色的套印法,因版小而多,稱為餖版。拱花則用凹凸兩版嵌合壓印,使紙面拱起產生立體感。用餖版和拱花技術印製的版畫,是明代版刻藝術的精品。

附有插圖的刻本的型別  附有圖版或以圖版為主的刻本。通常稱為插圖本。雕版印刷初期所刻經卷,即已出現宗教插圖。經宋元時代發展,插圖本至明清時蔚為風氣。

纂圖本  宋元以來附有插圖的刻本。又稱出像本、出相本、繡像本。多見於戲曲小說等通俗文學讀物。

全相本  宋元以來通俗讀物中每頁都附有插圖的刻本。又稱全像本。坊刻全相本插圖或不齊全,繪刻也較樸拙。

畫譜本  以圖版為主的刻本。又稱圖譜本。

箋譜本  用餖版和拱花技術刻印的箋本。

九、以紙張和裝訂形式區分的刻本

各種紙印本  包括藏經紙印本、麻紙印本、麻沙紙印本、繭紙印本、棉紙印本、竹紙印本、太史連紙印本、連史紙印本、毛邊紙印本、毛太紙印本、開化紙印本、開化榜紙印本、宣紙印本、棉連紙印本、高麗紙印本、美濃紙印本、公文紙印本等(見紙質文獻)。

各類裝訂本  包括經摺裝本、龍鱗裝本、蝴蝶裝本、包背裝本、線裝本、毛裝 本、鑲襯本、裱搨本等(見中國古籍形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