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靈巖寺上院》翻譯賞析

來源:才華庫 2.6W

《宿靈巖寺上院》作者為唐朝文學家白居易。其古詩全文如下:

《宿靈巖寺上院》翻譯賞析

高高月白上青林,客去僧歸獨夜深。

葷血屏除惟對酒,歌鐘放散只留琴。

更無俗物當人眼,但有泉聲洗我心。

最愛曉亭東望好,太湖煙水綠沈沈。

【前言】

《宿靈巖寺上院》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夜宿靈巖寺時所題寫的一首詩作。該詩通過對寺院自然環境以及僧人日常生活的描寫,營造出了一種濃郁文化氛圍的禪淨意境。

【註釋】

①靈巖寺:佛教名寺,位於江蘇吳縣木瀆之靈巖山上。上院,即正院。

②葷血:指可食之禽獸之類。

③歌鐘:歌舞鐘鼓,指供娛樂之演奏。

④洗心:滌盪心中雜念。《易·繫辭上》:“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

⑤太湖:湖名,古稱震澤、具區、笠澤,在江蘇省南部,乃長江和錢塘江下游泥沙堰塞古海岸而成。

翻譯

高高明月升上青冥的.樹林,客人散盡我獨對黑夜沉沉。屏除葷血食物只留下酒杯,遣散娛樂歌鐘只剩下瑤琴。再無俗物阻礙我的視野,惟有泉聲滌盪我的心靈。更喜歡明朝臨亭向東眺望,只見那太湖煙水一色青漾。

【鑑賞】

這是一首表現禪淨意境的詩歌。該詩中的禪淨是文人心中的禪淨,它浸淫著一種濃郁的文化氛圍,並非是一種空寂的淨。作者先以“白月”與“青林”二詞描繪出境界的明麗,然後送走遊客甚至僧人也讓其歸去,他獨對這一派天地。這一派天地裡,他的身心是有所取捨的。在放與禁中,他選擇了禁:屏除葷血,這是遵從不殺生、不食生這一佛教中的大禁,而他又留下了酒,表現出傳統文人的嗜好。在俗與雅中,他選擇了雅:他將用於娛樂的歌鐘遣走(這裡也是遵從了佛教之戒律,據《俱舍論·十四》有八種戒,第六種便是塗飾香蔓歌舞視聽),卻留下琴,而琴歷來被中國文人視作培養高尚情懷的樂器。經過一番取捨,他進入了文人的禪淨:眼中一切都是雅淨的,更是潺潺的泉聲傳來,可蕩盡心中一切雜念。有心可洗,可見作者此時是有心向禪而未徹悟。詩之尾聯卻開始進入了禪境,這是一片渾然的境界,朝霞與煙霧一色、湖天一色,作者此時也無所謂取捨,他以全部身心融入這個境界,於是,在不經意中,他步入了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