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頎《送劉昱》原文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來源:才華庫 3.21W

送劉昱

李頎《送劉昱》原文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李頎

八月寒葦花,秋江浪頭白。

北風吹五兩,誰是潯陽客。

鸕鶿山頭微雨晴,揚州郭裡暮潮生。

行人夜宿金陵渚,試聽沙邊有雁聲。

【注】:

⑴劉昱(yù):作者的友人。

⑵葦(wěi):蘆葦。李時珍《本草綱目》:“葦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蘆,長成曰葦。”

⑶浪頭:掀起的波浪。

⑷五兩:古代的候風器,用雞毛五兩(或八兩)繫於高竿頂上而成。

⑸潯(xún)陽:地名,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古稱。

⑹鸕鶿(lú cí):一種鳥,也叫水老鴉、墨鴉、魚鷹,屬於鵜形目鸕鶿科。

⑺郭:外城。

⑻金陵:今江蘇南京的古稱。

⑼渚(zhǔ):水中的小塊陸地。

1.詩歌的首聯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有什麼作用?(4分)

2.前人評價這首詩的尾聯“不落窠臼,含蓄蘊藉”,請結合詩歌的具體內容加以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4分)答:首聯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冷清寂寥蕭瑟的八月江邊秋景圖。在瑟瑟秋風中,江中白色的浪花湧向岸邊潔白的葦花,素淨蕭疏潔白一片。(2分)作用:交代了送別的時間和地點,以景襯情,藉助景物的蕭瑟慘淡襯托離情依依;同時渲染了朋友間離別時的哀愁氣氛。(2分)

2.(4分)答:手法:運用了虛寫(聯想想象)的手法(1分)作者目送離去的友人,心中推想他今夜大概可以停泊在金陵江邊了,那時耳邊會傳來一陣陣 淒涼的'失群大雁的叫聲。(1分)詩人沒有直接寫自己送別時依依不捨,分別後惆悵獨歸,而是從友人的角度含蓄委婉地表達了詩人對離別的擔憂、對友人的不捨以 及深深眷戀之情。(2分)。

譯文

八月的蘆葦和江邊的浪花都是白色的。北風吹著候風器,誰才是潯陽的客人呢?雨後天晴,鸕鶿在山頭停留,揚州的外城晚上生出潮水。行路之人晚上住在金陵的小島上,可以聽到沙灘邊大雁的鳴叫。

賞析:

《送劉昱》是唐代詩人李頎創作的一首古體詩。全詩共八句,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前四句為第一部分,以寫景起興,抒寫離情別緒;後四句是第二部分,在設想的景況中,寄寓一腔深情厚誼。這首詩以臨風寒葦輕點別緒,以秋江白浪,抒發豪情,描寫肅殺而又雄壯的分別場景和離別氛圍。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在有情無情之間,著筆淡永,但也並不是敷衍應酬。

詩一開頭,就以景襯情,渲染了離別的氣氛:“八月寒葦花,秋江浪頭白。”八月秋意涼,岸邊的葦花是白色的,江中的浪頭也是白色的,再加上秋風瑟瑟,於是,浪花藉助風力打溼葦花,葦花則隨風而撲向浪花,兩者似乎渾然一“白”了。這“白”,不是嚴冬霜雪之白,也不是三春柳絮梨花之白,而是涼秋八月之白,既不絢爛,也不凜烈,而是素淨蕭疏。此詩將蘆花與秋江浪花聯想在一起,讓人感受到一片雪白的情境之中,純潔的友情之愛白浪滔天——那種“蘆花一白萬頃雪”的情景之美,也就構成了雪花一樣翻騰的江水了。其時,北風吹動船桅上的“五兩”,似乎在催趕著離客。“潯陽客”,表明了船的去處。潯陽,在鎮江的西南方,北風恰是順風。看來,船就要趁好風而開動了。那麼,“誰是潯陽客?”當然是劉昱,這一點,詩人明白,讀者也明白。然而詩卻故意用設問句式,使文氣突起波瀾,增強了韻味。八月風高,葦寒浪白,誰也不會願意風行水宿。眼前劉昱偏偏要冒風波而遠去潯陽,因而“誰是”一問,言外之意,還是希望劉昱且住為佳。詩心至此而更曲,詩味至此而更永。

可是劉昱究竟是留不住的。北風吹著五兩,何況雨止潮生,又具備了揚帆啟碇的條件。“鸕鶿山頭微雨晴,揚州郭裡暮潮生”,這兩句並不是泛泛寫景,而是既暗示離客之將行,又補點出啟行的地點(鸕鶿山當在鎮江一帶,其地已不可考)。而詩由此也已從前面的入聲十一陌韻而轉用八庚韻,給人以清新之感,與這兩句所表現的秀麗景色是十分和諧的。於是,劉昱在這風高潮漲雨霽天晴之時走了。詩人佇立凝望著遠去的客船,不禁想道:今宵客船會在哪裡夜泊呢?“行人夜宿金陵渚,試聽沙邊有雁聲。”一般送客詩,往往易落入送別時依依不捨,分別後惆悵獨歸這一窠臼,而李頎卻把豐富的想象力運用到行客身上,代行人設想。身在此,而心隨友人遠去。後來北宋柳永《雨霖鈴》詞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用的也是這種手法。詩人推想劉昱今夜大概可以停泊金陵江邊了,那時,耳邊會傳來一陣陣淒涼的雁叫聲。葦中有雁,這是常見的,因而詩人由鎮江江邊的蘆葦,很容易聯想到雁。但僅僅這樣理解還不夠。雁是合群性的禽鳥,夜宿葦中也是群棲的,群棲時一般不發聲,如果發出鳴聲,那一定是失群了。劉昱單身往潯陽,無異於孤雁離群,那麼夜泊聞雁,一定會聯想到鎮江的那些朋友,甚或深悔此行。“試”字,即暗含比意。反過來,留著的人都思念劉昱,這就不必說了。末句既以“雁”字呼應蘆葦,又從雁聲發生聯想,委婉蘊藉,毫無顯豁呈露之氣,別有一番情味,開後來神韻之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