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李煜原文及翻譯

來源:才華庫 1.26W

這首《浪淘沙》是李煜降宋後被擄到汴京軟禁時所作,表達了他對故國、家園和往日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思,反映出詞人從一國之君淪為階下之囚的淒涼心境。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浪淘沙李煜原文及翻譯,歡迎閱讀。

原文:

  浪淘沙

  作者: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註釋:

潺潺:形容雨聲。

闌珊:衰殘。一作“將闌”。

羅衾:綢被子。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

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一晌:一會兒,片刻。貪歡:指貪戀夢境中的歡樂。

翻譯:

門簾外傳來雨聲潺潺,濃郁的春意又要凋殘。羅織的錦被受不住五更時的冷寒。只有迷夢中忘掉自身是羈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時的娛歡。

獨自一人在暮色蒼茫時依靠畫欄,遙望遼闊無邊的舊日江山。離別它是容易的,再要見到它就很艱難。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紅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了,今昔對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間。

賞析:

李煜的這首《浪淘沙》以倒敘的手法先寫夢酲後的.環境和感受,然後寫夢境。不過我們可以把《浪淘沙》的上片看作是同一時空中疊映的室內室外兩組鏡頭。室外春雨淅瀝,本來就短暫的春光即將在風雨的摧殘之下喪失。昏暗的外景更襯托出“春意將闌”時的悲涼冷清。室內五更時分,主人公一夢醒來,耳昕簾外春雨,身覺寒意逼人。“不暖”而“寒”,似嫌重複,其實各有側重。“不暖”,是寫羅衾的單薄,反映生括處境的可憐。而“寒”字,是側重表現李煜心理的淒涼悲苦。在現實生活中,時時都處在高度的壓抑,禁錮、恐懼、屈辱、悲傷的狀態,只能在夢中一晌貪歡,他怎能不絕望,不心灰意冷!

《浪淘沙》下片寫天亮後情景。長夜難熬,白天是否好過一些?長年軟禁孤室,想登樓遠眺,散散心思。“獨自莫憑欄”,是先有憑欄遠眺的願望,後又自我還定。“獨自”憑欄,沒有了當年游上苑時“車如流水馬如龍”的喧譁熱鬧,也沒有了“花月正春風”的良辰美景,更看不到無限美好的故國江山,只能更添孤獨而已。“莫”字,用得堅決,用得傷心。“別時容易見時難”淡淡的語肓中包含了無比豐富的人生感受,意蘊遠比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要複雜得多。

李煜的詩是指男女戀人之間因受外力的掣肘而難以隨時相見,有怨憤,但不失望。而李煜這裡是指江山的喪失和故國的分離。江山一失,永難迴歸,其中包含著悔恨,無奈和絕望。 《浪淘沙》末尾以流水,落花,春去三個流逝不復返的意象,進一步表現出李煜對人生的絕望。“天上”與“人間”,是天堂與地獄,歡樂與痛苦對立的兩極世界,也是李煜過去與現在生活境況,心態情感的寫照。

《浪淘沙》全詞以春雨開篇,以春雨中落花結束,首尾照應,結構完整,意境渾成。當代詞學大師唐圭璋先生曾在《李後主評傳》中說此首“一片血肉模糊之詞,慘淡已極。深更三夜的啼鵑,巫峽兩岸的猿嘯,怕沒有這樣哀罷。後來詞人,或刻意音律,或賣弄典故,或堆垛色彩,像後主這樣純任性是的作品,真是萬中無一”。

【李煜簡介】

李煜(937-978),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南唐中主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稱李後主。他嗣位的時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於江南一隅。宋開寶七年(974年),宋太祖屢次遣人詔其北上,均辭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後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違命侯。太宗即位,進封隴西郡公。太平興國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歲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命人在宴會上下牽機藥將他毒死。追封吳王,葬洛陽邙山。

後主前期詞作風格綺麗柔靡,還不脫“花間”習氣。國亡後在“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的軟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盡以血的絕唱,使亡國之君成為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正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這些後期詞作,淒涼悲壯,意境深遠,已為蘇辛所謂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筆,為詞史上承前啟後的大宗師,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言:“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於其語句的清麗,音韻的和諧,更是空前絕後的了。

後主本有集,已失傳。現存詞四十四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