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一去二三裡》

來源:才華庫 1.51W

一去二三裡是邵康節所作的詩,又名山村詠懷。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古詩《一去二三裡》,一起來看看這首詩講了什麼內容吧。

古詩《一去二三裡》

【原文】

一去二三裡(山村詠懷)

宋·邵康節

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翻譯】

一眼看去有二三裡遠,薄霧籠罩著四五戶人家。

村莊旁有六七座涼亭,還有許多鮮花正在綻放。

【註釋】

①去:距離。

②煙村:被煙霧籠罩的村莊。

③亭臺:泛指供人們遊賞、休息的建築物。

【創作背景

作者在陽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輝縣)遊玩時,看到了鄉間野外的駘蕩春光和迷人的鄉村風物,為了表達作者的閒適心緒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積極人生態度,所以寫下這首詩。

【賞析

開頭兩句“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是一種線狀的視覺印象,“一去”做水平運動,”二三“虛指數量多,炊煙裊裊呈垂直狀態,“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兩句變換為點狀視覺印象:亭臺座座,鮮花朵朵。

作者在這首詩中的每句安排一個量詞,即“裡”、“家”、“座”、“枝”,新穎有變化,也在每句中安排兩三個數字:“一”字打頭,“二三”“四五”和“六七”嵌於句中,“八九十”又迴歸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數目的十個漢字按照自然數序同小路、煙、村、亭臺、鮮花編織在一起,隨著詩句和畫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幾筆就構成一幅自然樸實而又朦朧的山村風景畫,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作者簡介】

邵康節(1011—1077),名邵雍,北宋哲學家、易學家,有內聖外王之譽。字堯夫,諡號康節,自號安樂先生、伊川翁,後人稱百源先生。其先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幼隨父遷共城(今河南輝縣)。少有志,讀書蘇門山百源上。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寧中,先後被召授官,皆不赴。創“先天學”,以為萬物皆由“太極”演化而成。著有《觀物篇》、《先天圖》、《伊川擊壤集》、《皇極經世》等。

仁宗皇佑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陽,以教授生徒為生。嘉佑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陽天宮寺西天津橋南五代節度使安審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間,為雍新居,名安樂窩,因自號安樂先生。仁宗嘉佑及神宗熙寧初,曾兩度被薦舉,均稱疾不赴。富弼、司馬光、呂公著、程頤、程顥、張載等退居洛陽時,恆相從遊。熙寧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佑中賜諡康節,有《伊川擊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傳。

邵雍,以張蓉鏡、邵淵耀跋明初刻《伊川擊壤集》為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縣宋墓出土之《邵堯夫先生詩全集》九卷(簡稱宋本)、蔡弼重編《重刊邵堯夫擊壤集》六卷(簡稱蔡本),及元刻本(簡稱元本)、明隆慶元年黃吉甫刻本(簡稱黃本)、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底本編末之集外詩與新輯得之集外詩合編為第二十一卷。著有《皇極經世》、《伊川擊壤集》、《觀物內外篇》、《漁樵問對》等。

《古詩一去二三裡》大班語言教案

教學目標:

一、欣賞並學習朗誦古詩《一去二三裡》。

二、理解、感受古詩《一去二三裡》描寫的美好意境,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根據教材和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本活動中的欣賞、學習朗誦古詩《一去二三裡》是重點,理解、感受古詩《一去二三裡》詩中的意境是難點。

教學準備:

一、幼兒用書《一去二三裡》。

二、錄音磁帶配樂古詩《一去二三裡》。

三、視訊圖片一套。

活動過程:

一、談話

1.教師:小朋友,你們會數數嗎?我們先來個數數比賽吧。從一數到十看誰數得準。

教師:真厲害!小朋友你們知道嗎,在我國的古代有一位詩人,他把這十個數字寫在一首詩裡,想知道他是怎樣寫的嗎?那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古詩吧,名字就叫《一去二三裡》。

二、聽古詩《一去二三裡》

1.聽配樂古詩朗誦《一去二三裡》。

2.討論。

小朋友,你們聽到了什麼?請你把聽到的說出來。

二、欣賞古詩《一去二三裡》

1.圖文結合,理解古詩描寫的美好意境。

播放電檢視片,教師為幼兒講解古詩《一去二三裡》的.意思,幫助幼兒學習古詩。"一去二三裡",意思就是說詩人從別處走來,走了很遠大概是二三里路,"煙村四五家",看見一個小山村,炊煙裊裊,住著四五戶人家,"門前六七樹"就是這些人家的門前長著一些樹木,"八九十枝花"說的是路邊、房前屋後都盛開著各種美麗的花。

2.結合課本圖片,講解古詩《一去二三裡》的詩意幼兒翻看幼兒用書《一去二三裡》,教師把古詩編成故事講給幼兒聽,進一步幫助幼兒理解詩意。

兩個數字小兄弟,從家裡出來去山上放牛(或者是騎著牛去遊玩),走了大概二三裡的路,看見一個美麗的小村子,村裡住著四五戶人家,正遇上做飯時間,可以看見裊裊炊煙,家家門前都有六七棵樹,村子裡還傳來了雞、鴨、牛、羊、狗的叫聲和小朋友們的嬉笑聲,走近一看,房前屋後還有路邊開滿了各種美麗的花,蜜蜂、蝴蝶、蜻蜓在花叢中飛舞,眼前的一切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啊!這個小村子真的是太美了!

三、學習朗誦古詩《一去二三裡》。

1.教師朗誦古詩《一去二三裡》,幼兒手指字跟著老師一起輕聲朗誦。

2.幼兒集體朗讀古詩《一去二三裡》3--4遍。教師巡迴指導,提醒幼兒讀準字音。

3.分組學習朗讀古詩《一去二三裡》,在用感情朗讀的同時再次感受古詩所表現的意境美。

四、在歡快的樂曲聲中結束本活動。

課後反思

《一去二三裡》是一篇看圖讀韻文識字。課文是一首古詩,讀來琅琅上口,富有兒童情趣。課文配有插圖,小橋、流水、煙村、亭臺、桃花……一幅幽靜美麗的鄉村田野畫面。重點是識字、寫字和朗讀。為了達到本課的教學要求,突出教學重點,我精心設計了以下三個教學環節,可效果卻不盡人意,具體表現在:

一、指導看圖初步感知

遵循一年級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上課一開始我就出示插圖,指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由近及遠)觀察、瞭解畫的是什麼地方,有哪些景物。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憑藉形象的畫面展開想象,說說看到這麼美的景物,你想說些什麼?學生髮言較熱烈,當學生說到看到這麼美的桃花,想去摘一些時,我就馬上進行思想教育,注意了教學的人文性。可是,在學生說話時,我沒有及時讓學生說出事物的特點,如:()的小橋,()的桃花,()的房子等等。可見說話訓練不到位。

二、誦讀課文理解字義

這一環節的教學,我是先教給學生讀的方法,努力營造著一種讓學生想讀,要讀的氛圍,然後我再範讀,讓學生模仿老師邊讀邊想像,學生讀完後,我就及時地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讓學生始終保持讀的熱情和渴望.最後又很自然地引導到學習生字上。但如果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我能及時地讓學生把朗讀與圖片結合起來理解古詩,那就更好了。比如可提問:當你讀了這首古詩,你的眼前彷彿看到了什麼?這會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三、認識筆畫,指導寫字

寫字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整個低年級學生學習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教學時,我首先教給學生筆畫名稱,接著就指導書寫“一、二、三”三個字。我本以為這三個字非常簡單,只要學會一“橫”就什麼都會了,卻忽略了剛開始學習寫字的一年級小朋友,對於他們來說是很困難的,何況要寫好一“橫”談何容易。我在教學時沒有範寫一個,書空一個,再臨摹一個,而是三個字一塊兒範寫、書空、再臨摹。這是我這節課最不成功的地方。

總之,這節課對我來說是有得也有失,有思也有想,這對我以後的教學會有一定的啟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