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時暮春趣事多散文

來源:才華庫 6.71K

清明過後,就是暮春了,這個時節,邀約三五摯友,走進田野,走向郊外,爬上山坡,或者來到剛剛肥大起來的河邊,融化大自然裡,風是甜的,雨是柔的。漫山的植物,綠油油的嫩,那麼多的無名的野花含露,在陽光閃閃發光。搭帳篷於河邊,插幾根釣竿,燃起炭火,燒烤或跳擺手舞。這樣的活動,是簡單的心曠神怡無法形容的。

少時暮春趣事多散文

記得少年時期,每個週末雞叫二遍後,奶奶就會叫我們起床。“都起床了,該打豬菜的打豬菜,該砍柴的砍柴了!”於是我們一骨碌爬起來,兩個妹妹打豬菜,我和二哥上山砍柴。說是砍柴,其實是割茅草,改革開放初期,植被破壞嚴重,那時候沒電,沒煤,更沒有燃氣,農民主要燃料有兩種,一種是各種農作物的秸稈,還有一種就是山上的茅草和刺藤。上山割草,那時候是一個家庭的主要農活之一。我們十一二歲,重活幹不了,上山割草這種力所能及的事,就成了我們少年時期的主要農事。

扛著芊擔,腰上揹著刀鞘,一邊走,一邊用鐮刀有節奏地敲擊芊擔。“喳喳,嘣喳喳,嘣喳嘣嘣喳……”,一路敲擊一路走,來到茅草和刺藤豐腴的地方,幾下子割好打成捆,用芊擔插好,有的去打蕨菜,打水竹筍,有的去燒野蜂子,挖野蔥。這時候陽雀在遠山上“刮刮陽,刮刮陽”地叫起來,我們就開始興奮,因為奶奶說:“有陽雀叫的地方,能找得到陽雀菌!”陽雀菌是好東西,有的地方稱羊肚菜、狼肚菌、書名好像叫笠竹,是一種稀有菌類,屬“四大菌王”之一。是一種珍貴的食用菌和藥用菌,上部分呈褶皺網狀,既像個蜂巢,也像個羊肚,因而得名。在我們家鄉,這種菌子喜歡長在木油樹附近。運氣好的有時候還是真能夠在木油樹周圍找到幾朵這種像羊肚子菌子。

找完菌子,興奮幾秒後,不知道誰提議,“羊奶奶(胡頹子)熟了吧!”於是一大夥就去找羊奶奶,肉肉的、紅紅的羊奶奶長在土埂邊,摘幾顆紅的放進嘴裡,酸酸的,澀澀的,也甜甜的,於是大家覺得這個滋味不如“三月萢”好吃,大家就去滿山的'找“三月萢”。三月萢:書名山莓,又名樹莓、山拋子、牛奶泡、載秧泡、龍船泡,多生在向陽山坡、山谷、荒地、溪邊和疏密灌叢中潮溼處。三月萢的味道很好,就是摘起來不容易,因為三月萢的荊條有刺,不小心會劃一手的血痕,而且一株樹子也摘不了幾顆熟的,往往摘好幾棵樹子,半口就吃了,所以那種味道最值得留念。這個時候,大一點的哥哥們就提醒我們:“太陽快要正頂了,回家了!”於是我們挑著事先捆好的柴草,排成小隊,在山路上盤曲而下。也不知道是誰家養的狗狗,來接它的小主人,搖著尾巴和我們一起走在回家的小路上。

吃完午飯,大人們叫我們去放牛,那時候一頭牛就是一家農戶的半個家產。家鄉山坡上天坑很多,所以我們趕牛上山,主要是不讓牛跑到天坑邊去。這個時候,往往玩的時間比較多,於是我們發“剪刀石頭布”,輸了的負責看牛,不讓牛走到天坑附近,贏了的就跑去水田裡抓泥鰍,捉黃鱔。小一點的就把田裡的小蝌蚪用小瓶子裝回家放在盆裡養著,十幾天後,有的小蝌蚪長成了青蛙,有的卻長成了“賴客寶(蟾蜍)”,嚇得幾腳把木盆踢翻……

少年暮春趣事多,可惜今天的人,特別是孩子都是手機迷、電腦迷、遊戲迷。大人們呢?多數還是麻將迷。有時候難得一個天晴的週末,想帶孩子們或者邀約幾個朋友一起去爬爬山,認識一下大自然,還真是響應者寡。即使偶爾邀約上幾個人,山上一定玩不上一個小時,馬上回山莊打麻將。孩子們只要不來吵鬧,該玩手機就讓他們盡情地玩吧,把大自然的清新空氣,醉人的野花香,清澈見底的山溪水關在麻將房的外面。

不親近大自然,怎麼能夠得到大自然豐厚的饋贈?少年暮春的回憶,是我永不枯竭的生活源泉,無論有多累,多忙,總能在大自然懷抱裡找到靈感,找到慰藉,豐富自己的人生,純淨自己的靈魂。如果大家都能抽點時間去感悟大自然的呼吸,我想,定能感受到其中無窮的樂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