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彥散文:簫聲光影

來源:才華庫 6.91K

在風聲裡,簫音是飄的,如清籟般蒼涼幽咽,蒼涼的底色和詩意微妙的融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出來的有關於葛彥散文:簫聲光影,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葛彥散文:簫聲光影

清晨,起身,一束光影打在昨天買回的荷上,從菜場歸來,蔬菜上便飄橫著幾隻,像密密的熱浪裡,聽一支“岫壑浮雲”的曲子,耳邊蕭蕭風聲過。

只有這一朵微微開啟,其他的幾朵都在暗處沉睡,似一陣湖邊的晨風幽幽而來,還有那隻被驚擾的鷗鷺,也剛從眼前掠過似的。但不幾日,便殘了,面上像了蒙一層灰紫的光,頹了下去,卻有點淡定悠遠的味道,是在急促的召喚著秋光吧。所幸拍了幾張留存,輕易的在光影裡定格。那份清韻便在心湖盪開去,其實最妙的非物非景,而是那一抹生命中的漣漪了,像月夜聽簫,澗邊品茗,幽韻空谷,風過無痕。

簫,是一種模擬風吹聲的樂器。若風之過簫,有風的影子和飄渺的時光,似有若無,像裹在風的靈魂裡,包容柔軟,大象無形。簫聲在古韻裡,淙淙流淌。《鳳凰臺上憶吹簫》便是女詞人李清照巧妙的表達了將與丈夫離別時的愁怨。全詞中雖無簫字,卻引入了蕭史和弄玉吹簫引鳳的典故,弄玉最終找到了懂韻律、善吹笙的靈魂伴侶。她之所以用此典作為詞排名,則隱含了對美滿愛情生活的無限嚮往和懷念。當得知趙明誠要遠行,她慵自梳妝的形象深刻入微,“多少事、欲說還休。”別前,已經因愁而瘦。別後,更是清風朗月化為楚雨巫雲。故而從今後,又添了一縷新愁。

而簫聲落入杜甫的《成都府》中,則是另一番景像。夕陽西下,暮色蒼茫,一縷簫聲,便入悲涼。當時中原州郡尚陷於安史叛軍之手,詩人無奈舉家遷至成都,他與故鄉一瞬間就天各一方,桑榆之日正是他垂暮飄零的寫照,也伴著深沉的羈旅之情。然而即使離開,喜憂參半,一顆憂慮的心仍無法遠行,夜幕四合鳥雀歸巢,戰火紛飛的中原音訊渺茫。但他仍無法適應這華美的都市生活,只好側身遙望遠山。雖然山川、城郭、原野、星空一一閃過,心卻由薄暮至黃昏,抵達故鄉渡口,在舒緩平和中蘊著一股漢魏遺風,就像從簫的孔洞飄出來的一縷蒼涼。

在風聲裡,簫音是飄的`,如清籟般蒼涼幽咽,蒼涼的底色和詩意微妙的融合。而在影像裡,雲捲雲舒,詩意縱橫。如畫,如詩,如人生,煙雲過往,轉瞬即逝!記得那年觀了“靜山遠韻”的影展後。朗靜山,幾個字便留在心底,讀後讓人心臨幽曠,敬畏叢生。在他的攝影中,能清晰的嗅出一股中國詩韻。《雲月夜》是小景,卻有大氣象,天際雲影,梅枝皓月,空遠虛靜,渾然一體,所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湖山攬勝》似一幅氣韻長卷,陽剛和陰柔的兩股美感,碰撞的鏗鏘有聲。古代畫論六法中,氣韻生動為先。它是一種精神透析和生命狀態的領悟。而凝成這樣的氣韻需要渾厚的底蘊積累,古人把山水入畫,是抒發心中逸氣,而朗靜山有這樣的底蘊和優雅,更有源頭。當時與畫壇大師交往甚密,如黃賓虹、林風眠、齊白石等。加之少時勤勉,沉浸傳統畫論,汲取文化精髓,唐宋詩詞,無一不通,成就了他畫影相隨、詩韻空靈的風格,有力的支撐了其攝影藝術創作,中國傳統文人的思想在他的作品裡灼灼閃光。這是一種文化語言,流淌在中國千年文化的血脈裡,必須發聲。而民族的亦是世界的。

那些四時的自然景物和富有詩意的生活瑣細不過是一種寄託和表達。人只有在面對山川自然時,才覺出渺小來,才有自嘲的念頭,浮世的一切,都如心外之物,那些慾望叢生的溝壑,那些雜念都一一拋於空谷,於是便釋然。所以一段時間,要去遠行,要去閱讀。因為只有這兩個東西,才能讓我們心臨浮雲,懂得留白,遠離世俗,煥然重生。

時光悠悠,現在沉在中年湖泊裡,所有走過的山川都深藏於心。就像遠行歸來,盛夏的餐桌上,總要有一兩個水邊之物的小菜。譬如雞頭蓮莖、玉藕。那幾乎是異鄉街頭的奢望。只有在故鄉的炙熱裡,才能遇見,這一抹前世今生的清幽,像洩漏了一世的寧謐。不過,雞頭蓮莖切成小段,天然質樸,不配上熱情似火的殷紅椒絲,彷彿不成活。青澀的年月中,宛在水中央,恣意生長,卻離不開風和月光,嫋嫋婷婷。即使到了俗世煙火裡,也打磨不出世故和心機,終究是水邊之物,倒映著本真,活得釋然,讓脣齒貪戀。但就是這股純真青澀,卻在不經意間,成了舌尖的夢境。像詩意浮動於一日三餐,伴著我們淡泊的人生。

風澈雲淡,夜寂無聲,灼熱的空氣有了絲絲流動,在暗夜的微光裡,荷影凋落,鷗鷺靜立,映入水中,風煙俱淨,靜水流深。湖面又恢復了平靜,就像什麼也沒有發生過似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