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來歷作文500字(精選10篇)

來源:才華庫 8K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裡,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清明節的來歷作文500字(精選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500字(精選10篇)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1

說到清明節可謂是眾人皆知,但是你知道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嗎?如果你不懂就聽我說一說。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日子,也正是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日子。傳統的清明節起源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節跟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的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

清明節還有一個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晉公子逃亡到國外,在中途餓暈了,介子推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從而十分感動。19後他終於當上了國君,封賞忘了介子推,很多人勸他去討賞,然而他去綿山隱居了。晉文公聽說後,親自去請介子推,可介子推就是不出來,後來有人建議火燒綿山。大火燒遍大山,可沒見介子推,火熄滅後人們才發現介子推和老媽媽燒死於老柳樹下。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把這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天晉文公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生,封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把此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習俗有掃墓祭祖、踏青、插柳、放風箏、盪鞦韆、射柳、蹴鞠、鬥雞、植樹、蠶花會等。

至今,清明節已發展為我國漢族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2

春節是中華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個地方的春節風俗都有 所不同,中國的風俗習慣又是什麼樣的呢?讓我來給大家講 一個小故事吧! 很久很久以前,在十二月二十八日到正月二日,都有一 個叫“年”的怪物,來到一個小村莊裡傷害人民,今天是十 二月三十日,那個怪物又來了,突然,來了一個商人,從手 中拿出鞭炮,並點燃,然後鞭炮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音, “年” 立刻跑掉了,人民高興極了,那個商人說: “怪物怕響聲和 紅色的東西” 。說完這句話,那個商人就無影無蹤了。人們 認真的想了想說: “春聯和鞭炮是紅色的” ,所以人們就買了 這兩樣東西。每當那個怪物出現時,人們就點燃鞭炮,貼上 春聯,怪物就被嚇走了。 這就是春節的風俗:吃水餃、放鞭炮、貼春聯等。這個 小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3

每年春節,我的家鄉有一個風俗,那就是拜祖先。是在大年八年級的凌晨回老家拜!

開始,你一進去之後,沒過幾分鐘你就會淚流滿面了。不是因為個個人都在祭拜而想起了祖先。是因為煙太薰了,你無法承受如此薰的煙!

而對面黃家的放鞭炮,你看著覺得好玩吧?可放完風這個“頑皮的孩子”偏偏把放完炮的煙吹到我們陳家來,還沒把眼淚擦乾頓時又淚流滿面了!

現在要到我們放鞭炮了,輪到黃家淚流滿面了吧。開始放炮了,我在遠處看見一個人用香點燃了鞭炮之後,狂奔跑了100米後,看著鞭炮一個個爆炸!可煙又被吹進我們那兒了。

放完炮剩下的紙全著了,那畫面真壯觀啊!後面有一群人拿水撲滅火,還有人拿有葉子的樹枝把火打滅!

這就是我家鄉春節的一個習俗!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從此,清明節踏青掃墓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七年級寒衣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500多年曆史。

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它的原意是大自然已經到了轉暖的時候,萬物開始復甦,可以春耕播種了。中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4

我想許多同學都知道關於清明節的詩,但是你們對清明節的來歷是不是很清楚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因國亂出逃,來到了一個非常窮的地方,這是他們的食物也沒有了,身邊只有介子推等幾個臣子了。重耳因長期風餐日晒餓的快不行了,介子推偷偷的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羹湯給重耳吃,但重耳並不知道這是介子推自己身上的肉,過了許久,重耳才知道並流下了感動的眼淚。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作了晉國國君後的重耳獎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臣子,但唯獨沒有介子推,許多人都未介子推鳴不平,勸他去面君討賞,但介子推並沒有去,而是帶著母親在綿山隱居。晉文公聽說後羞愧極了,親自帶人登門去請介子推,但這時的介子推已離家去綿山。晉文公帶人來到綿山,但莽莽大山,讓他們無法找到介子推,為了將他找出來,於是晉文公下令火燒綿山。大火併沒有將介子推逼出綿山,卻將他活活燒死了。火熄滅後,大家看到的是介子推揹著母親,靠著一顆大柳樹燒死了。晉文公見狀十分悲傷,這時大家在樹洞裡發現了一封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去時,發現那棵老柳樹又復生了,所以,寒食節的後一天是清明節。

看了這個故事你們是不是對清明節有了更多的瞭解。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5

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

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現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6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日前後。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清明”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清明要去掃墓,表示對已故人的尊敬與懷念。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7

清明節快到了,又到了祭祖掃墓,栽瓜種豆的時候了,每到這個時候,大家都會去掃墓,踏青。清明節年年都有,但你知道清明節的來歷和過清明節的目的嗎?今天就讓我來給大家講講吧!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八個節日之一,也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四月五、六號。早在大禹治水成功以後,人們就用“清明”這個詞來慶賀天下太平。這個時候正是春暖花開的初春時節,是春遊踏青的時光。踏青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唐代就已經開始了,歷代延續下來,成為了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之外,還要開展各種娛樂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還叫寒食節,這一天大家會去掃墓祭奠親人。掃墓的習俗,據說來自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兒子繼位,就設毒計要害死太子重耳,為了躲避禍害,重耳帶著幾位臣子流亡出逃。臣子中有一人叫介子推,他多次救過重耳。後來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重耳猛然憶起舊事,就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封賞。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重耳親自去請,介子推便躲避上了山。重耳為逼他下山,便三面點起了火,只留下一面山路,介子推就是不下來,最後被燒死在山上。為了紀念他,就決定這一天不能用火,只能吃寒冷的食物,來祭奠介子推。但怕老弱耐不住寒冷,就組織了春遊等戶外活動,為這個悲傷的節日增加一些歡樂。

從20xx年開始,我國將清明節認定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為三天。大家都稱為清明小長假。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8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兩句描寫清明節的詩,總讓我們隱隱感覺到清明節是一個既悲傷又可怕的節日!其實,清明節一點也不可怕,只要我給你講一個古代的傳說,你就知道了。

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有一位公子叫重耳,他被流放到了外國。那時,因為糧食都被重耳和他的隨從吃光了,所以他們非常餓。有一次,重耳差不多快要餓死了,在緊急時刻,有一個名叫介子推的隨從,拿出一把小刀,在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熬成了湯,餵給了重耳喝。

後來,重耳慢慢恢復了體力,他們就繼續趕路。1年、2年、3年……19年過後,他們千辛萬苦回到了晉國。此時的重耳已經是一個身強力壯的男子漢了,他已經從公子的位置變成了晉文公。

自從他當了晉文公後,他就漸漸忘了忠心的介子推,介子推覺得非常傷心。所以,他就揹著他的母親,跋山涉水來到了綿山。

後來,晉文公發現介子推不在了,就讓大臣們去找他。他們找到了綿山,要在這麼大的綿山找到介子推並不容易,他們就想到了一個辦法:放火燒山,逼出介子推。等火熄滅後,他們在一棵燒焦了的柳樹下面發現了介子推的屍體。

介子推臨死前留下了一張紙條,希望晉文公做一代清明的君主,這就是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9

清明節,雨紛紛,先人墓前去祭掃。清明節是一個祭拜祖先,打掃墓地的一個節日。

清明節是春秋時代創造的,是因為公子重耳與另一個公子爭奪權位,但權利不夠重耳便流走到他國。他們走入了一個山谷裡,裡面啥都沒有。大臣子介子推便從自己的腿上割了一塊肉,拿來給重耳煮湯喝,重耳知道後萬分感激。19年後,重耳終於當上了皇帝,但他忘不了介子推對他的恩情。別人都讓介子推去領賞。介子推說:“重耳是我的主公,我的性命都是他的,更何況一塊肉!”

經旁人提醒,重耳記起了介子推對自己的恩情。他對奴才說:“宣介子推!”但介子推早已迴歸大山,他當然不會去了。重耳生氣地說:“把山燒了,看他出不出來。”於是他們把山燒了,但不見介子推出來,他們便上山察看只見介子推被活活的燒死在樹旁。重耳難過地說:“將今天封成清明節,只能吃素不能吃葷。”

可我們忘了介只推對重耳的恩情,忘了清明節的習俗!更忘了清明節不能吃葷,只能吃素。我們現在花錢大手大腳,清明節不能吃肉都忘記了。我抖膽問大家?這一些古代流傳下來的習俗都記不住了嗎?那我們用什麼來學習古代上下5000年的文化?請大家好好學習,習俗。讓我們更加了解古代的千古風韻。

做好每一件事,需要從小事做起。也像上數學課要背好公式,才不能做錯一樣。讓我們把每一個節日過好,記住他們的習俗。

所以每年的清明節,我要祭拜祖先,對祖先說:“請太爺爺放心,我們一切安好!”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10

1、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2、清明節的習俗

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遊樂的活動。由於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餘,順便在明媚的春光裡騁足青青原野,也算是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劑方式吧。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秉性貪玩的孩童,常常不滿足於踏青遊樂僅僅在清明舉行一次,誠如唐代大詩人王維詩句“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3、清明節的養生

清明節氣中,不宜進食筍、雞等。“動風昇陽性發物”指易引動肝風,易升氣昇陽的發物,發物會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發物”有海魚、海蝦、海蟹、鹹菜、竹筍、毛筍、羊肉、公雞等,可適當吃些涼性食物,因此“寒食節”也有一定的養生道理。飲食須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宜少吃羊肉等酸性食物,可適當“增甘”即多食甜食,順應春天養生生機。但肥胖者宜相應減少甜食,限制熱量攝入,多食瓜果蔬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