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的粘糰子散文

來源:才華庫 1.41W

大興安嶺東北林區,春天來的似乎比較晚。等到“春暖花開”,給人的感覺是“炎熱”的夏天來了,剛有一點兒熱的感覺時,涼風習習的“早穿棉,午穿紗,晚上圍著火爐吃西瓜”的秋天又到了。

大興安嶺的粘糰子散文

彷彿是有春則無夏,有秋則進冬的奇妙而遊戲性的季節變換。久而久之,大興安嶺的人們,早已適應這裡的自然環境。季節觀念,也變得特別的強。什麼山唱什麼歌,什麼季節做什麼事兒,一切都在“運籌帷幄”之中喔。

七、八月份,是大興安嶺東北地區的雨季,也是世界著名的、純天然的、野生美味牛肝菌,俗稱:粘糰子、大腳菇、大腿菇、紫蘑菇等生長最旺盛的季節。

筆者也準備好了上山的行頭:身著“迷彩服”,腳踏“野戰靴”,肩上揹著大竹筐。跟隨這裡的“採菇大軍”,衝上山坡、滑下山谷、挺進“中原”。猶如一位勇敢的“特戰隊員”,左衝右突,“驍勇善戰”。

林區的山坡並不是很陡峭,山坡上有松樹、樺樹、楊樹及一簇一簇的灌木叢,應該是屬於混雜林吧。粘糰子喜歡生長在既潮溼又朝陽而且又通風的的地方。

我們“採菇大軍”衝上山坡,便成扇形散開。人與人的'距離約十到二十米的樣子,搜尋目標——粘糰子。

筆者在草叢中慢慢尋查,忽然發現了幾個棕紅色的小亮點兒。近前一看:好傢伙,正是搜尋目標粘糰子!戴著油光光、亮晶晶、棕紅色的帽子(菌傘),“哥兒幾個”正聚在一起“開會”吶。筆者興奮地“俘虜”著粘糰子,忙得不亦樂乎。

肩上的筐明顯地重了起來,汗珠也不知什麼時候浸透了襯衣。這時的太陽彷彿掛在了頭頂上,令人像“籠屜裡的饅頭”——蒸熟了。

休息的時候,筆者滿意地觀賞著“戰利品”。棕紅色的帽子(菌傘),下面是倒立著雞腿狀的杆兒(菌柄),怪不得有人稱它為“大腿菇”吶。有的帽子的直徑約12釐米,有的帽子直徑8至10釐米,還有小一點兒的帽子,直徑只有約1至7釐米呢。還有粘糰子的杆兒(菌柄),上邊兒細,下邊兒粗,象一隻大腳丫子,真有人稱之為“大腳菇”喔。哎?我這筐裡還有灰白色的粘糰子吶!只見這種粘糰子帽子(菌傘)長的有些著急,帽子內的“肉”都翻出來了阿。咦?怎麼還有黃褐色、紅褐色的粘糰子唷?幾個老鄉看到筆者的“戰利品”後稱讚道:“真看不出來,你的‘跑山’本領‘擱哪’練的?好厲害唷!”受到誇獎,筆者嘴上說:“沒什麼,這算啥本領阿。”心裡卻在叫:“我的媽媽唷,腿都快跑斷了呀!”看來,採集蘑菇也是一件苦中有澀、苦中有甜、苦中有樂的“苦力”活唉。

粘糰子的貯存方法很多。像醃製法,將採集來的粘糰子,選出中等大小個頭(5-10釐米),去除雜質、洗淨、焯水、冷水降溫。撈出放入容器內,撒上適量的食鹽,壓上適當的重物,讓鹽水浸過蘑菇。食用時用清水浸泡,將大多的鹽味去除即可。醃製法可以保持粘糰子的潤滑、柔嫩的口感。烹調時仍可保持粘糰子的美味。整個程式相對簡單、易學、實用。

另一種方法是烘乾法。用烘乾機將整理乾淨的粘糰子,切片,進行脫水後,再分等級、包裝好後貯藏即可。這種方法程式簡單,只是切片、分等級的環節有些耽誤時間,耗時較多,而且只適用於有電、有烘乾機裝備的地方。在偏遠的山區不太適用。

生活在大興安嶺東北部林區的人們,習慣於自然脫水法。利用太陽光的照射,將切好片的粘糰子,放在鐵絲篩子上晾晒。也可用細線將粘糰子片,串起來,一串一串的掛起了晾晒,脫水效果也很好吶。只是這種方法,耗時較長,而且陽光必須得強列一些才行哦。

特別強調的是:切片時,一定要使用木製刀或純不鏽鋼刀或陶瓷刀。為什麼呢?粘糰子是比較珍稀菌類,遇鐵就發生化學反應。產生似硫酸銅類的化合物,使粘糰子發綠發黑,這樣的幹品你敢吃麼?!大興安嶺東北林區的粘糰子更嬌嫩,即使不遇鐵質品,只要破皮兒就變綠喲。這也是大小興安嶺美味牛肝菌的顯著區別吧。

聽說,大興安嶺野生美味牛肝菌(粘糰子)種類還很多呢。而且營養非常豐富,口味異常鮮美,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鈣、磷、鐵等礦物質。還有防病、治病、強身健體的功能嘞。 許多國家,如西歐國家,就特別喜愛美味牛肝菌(粘糰子)。原因更是驚人嘍:追風散寒、舒筋活絡、養顏活血、補虛提神,有抗流感、抗癌的活性物質等等!哎呦,美味牛肝菌(粘糰子),太神奇了!難怪,大興安嶺東北林區的粘糰子還出口國外吶。

其實,當地的人們也會用美味牛肝菌烹飪出很多的美味。如:野山菌火鍋、粘糰子頓兔肉、粘糰子頓土豆、粘糰子頓笨雞、豬肉粉條頓粘糰子、八珍豆腐煲、一品富貴肘……唉唷,粘糰子是不是大興安嶺東北林區裡的山珍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