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學習方法

來源:才華庫 3.02W

大量的朗讀和背誦是學習是學習古詩詞最經典的方法,這是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這個方法最簡單也最有效。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大班保教工作計劃,歡迎閱覽。

古詩詞學習方法

一:古詩詞的學習方法

古詩詞的學習方法:

一、 分層理解法。

要記一首詩,先要弄懂它的含義。比如,根據敘事、寫景、抒情的幾個層次,歸納一下,瞭解全詩的大意,再反覆讀,印象就深了。

二、 抓領頭字句法。

背誦中常有這種情況,一些背得熟的詩,往往在中間卡住。這時,如果有人提示一下某段的領頭字,就能很快接下來。這說明"領頭字、句",有誘發思維、幫助記憶的作用。

三、 再現形象法。

好詩一般都有鮮明生動的形象。經常在頭腦中再現詩的意境和畫面,背誦時就會流暢自如。

四、 定時快讀法。

給自己限定時間,限定數量,如五分鐘背出八行詩。讀時逐漸加快速度,先稍快,再加快。要做到快而不亂,快而不錯。這就迫使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記憶資訊迅速輸入大腦,獲得強烈的印象,達到快速記憶的目的。

五、 運用手語,加上優美的旋律,用古詩吟唱的方法學古詩。

首先在識記古詩生字的基礎上朗讀,在正確朗讀古詩的基礎,借鑑快速記憶中的“節奏記憶”的方法,在有節奏的情況下來朗讀甚至背誦,這可以增強對整首詩語感的把握,還可以在短時間之內把整首詩儲存在大腦中。但古詩還更應體現它的可欣賞性,所以簡單的“背誦”是不行的。那種帶有一定韻律的“吟誦”更能體現古詩的意境。

二:學習古詩的方法有哪三種

詩是一種思想高度凝練、高度集中的文學體裁,我們學習古詩,就是要將這種被集中、凝練化的語言。具體化,所謂具體化,我想就是用自己的語言將詩的意境重組,將詩人的感情再現,讓詩歌摻入讀者的思想。 瞭解這些,那麼我們在學習、鑑賞古詩時就應有條理、有步驟地去解析古詩,領會詩中蘊含的意思。

一、緊扣詩題,瞭解內容

有些古詩,詩題便是內容的眼,如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詞中主要寫了夏夜詞人在黃沙道上見到的、聽到的以及想到的,在如查慎行的《舟夜書所見》,這首詩寫詩人夜晚在船上的見聞。學習這類古詩時,應先理解題目,然後緊扣題目,讓學生猜想內容,在猜想過程中瞭解詩人寫作的內容。

二、圍繞詩句,猜想主題

由於古詩短小、精悍,因而留給我們聯想的空間極為廣闊,也正因為詩歌以極簡略表現極豐富,所以讀詩時難免靠“猜想”,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把握住有限的詩句,去了解詩歌的主題:或反映民間疾苦,或抒發個人胸臆,或痛斥朝政的腐敗,或自憐悲慘身世……如龔自珍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表面是寫殘花並不是無情的,到來年春天它便化作泥土去滋養、保護花朵,其實是在暗喻自己,雖然遭到迫害,但理想與信念是不會變的。這一點是需要學生去猜想的。

三、把握重點,品味意象

中國古代詩歌形象,往往是藉助客觀物象,如花、草、山、河等表現主觀感情,所以,我們在學習古詩時,還應透過這些事物的表象,看到內蘊的情感。如王維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為何“煙”會“直”?為何“長河”會“圓”?其實這詩句寫出了邊塞烽煙的堅毅、勁拔之美,同時“圓”字給人以親切而略帶蒼茫的感受,這也是當時被排擠出京城的王維的內心感受。

四、瞭解作者、歷史背景

許多古詩的創作與作者的身份及歷史背景有相當關聯。如文天祥寫作《過零丁洋》時,正值宋兵被金兵圍攻,宋軍面臨著兵敗的危險,看到這一切,作為接觸愛國將領的文天祥,發出“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感嘆。可是,由於朝廷的腐敗無能,他眼見報國無望,最後以一句流傳千古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來表達自己的赤子之心。

五、反覆誦讀,悟出詩情

俗話說“熟讀百遍,其意自見”。讀對於國小古詩教學來說應該是個關鍵。一首詩,首先要將它讀通,這是基礎。然後在理解詩句大致內容的基礎上讀出感情,這是重點,也時古詩課堂學習的最後一個環節。

三:如何提高國小語文古詩詞學習方法

【摘 要】老師們在古詩文教學實踐中,已經積累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經驗,達到了一些共識,例如:藉助註釋理解詩文,讀出古詩的韻味;通過了解作者體會古詩詩意等等。而作為國小低段的學生學習古詩文有一些方法是非常適合低齡學生的性格和知識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些方法吧。

【關鍵詞】國小語文 興趣 理解

一、遵循以閱讀記誦為主的原則

遵循以閱讀記誦為主的原則,重點不是考查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而是考查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即考查他們能否藉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理解生難字詞的意義從而理解詩詞的內容大意,考查他們能否讀出詩文的語感、情感和美感。讀出語感,就是要求他們在誦讀中能夠體現出對詞語的理解,體現出對詞語使用習慣(如先主後謂)等的反映。通俗地說,就是要求他們傳遞出句子基本正確而又比較完整的意思;讀出情感,就是要求他們在誦讀中能夠體現出對外界刺激肯定與否定的心理反應。總的來說,就是能夠體現出分明的愛憎兩大態度;具體地說,就是能夠體現出喜歡、憤怒、悲傷、恐懼、愛慕、厭惡等。讀出美感,就是要求他們能夠體現出對美的感受或體會。從內容上說,能夠體現出對藝術美、自然美或社會美的感受或體會;從形式上說,主要是要求他們能夠體現出分明的節奏和突出的韻腳,這樣聽起來才能使人感到賞心悅目,即產生美的感覺。如七言絕句,每句有四個節拍,如何劃分才能體

現出分明的節奏呢?不是按字定節,而是按意定拍:不是前三拍各兩個字後一拍單獨一個字(不是2221),而是以意義為單位進行劃分的。正確的劃分應該是按意定拍: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

二、利用遊戲,激發學習古詩文興趣,體會古詩意境。

低齡的學生學習古詩,有時會出現倦怠的情緒,此時就需要教師利用一些遊戲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事實上,絕大多數的國小生喜愛讀古詩,並且認為學習古詩對自己有一定的影響。而《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1—6年級學生背誦優秀古詩文160篇,但是反觀目前國小語文教科書的編排,不難發現古詩在語文課本中所佔的比例實在太小了:平均每冊課本四首左右的古詩,所有國小語文課本中的古詩加起來不過五十首左右,這與課程標準中所要求的數量之間的差距未免太大。此時,我校根據實際情況為學生添加了古詩文課外讀物。經過一段時間的誦讀學生產生了一些厭倦感,而我們利用賽詩會、古詩接力、對對子等遊戲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而在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後再到教學中穿插一些情景表演和角色表演有助於提高學生理解古詩的意境。

在第一段古詩教學目標中明確指出:背誦古詩。這是教學古詩必須完成的一環。通過之前的讀與唱,對於這個環節完成就輕而易舉了。背誦古詩,都是要求在有一定理解的基礎之上完成的,死記硬背是沒有效益的。低端學生對古詩的日積月累,對以後中高段的古

詩學習起很好的鋪墊作用,為以後更深層次地學習古詩有了很好的基礎。當然,對古詩的掌握也從中會受到一定的啟發。由於古詩的易背誦的特點,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也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三、淡化詩詞意,尊重個性化理解

“詩詞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一首古詩詞,作者在創作時,有它特定的時代背景,不同的人,讀它會有不同的見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師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強加於學生是不對的,也抑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正如《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因為每個閱讀者的生活積澱,文化底蘊,審美情趣千差萬別。教師不能以自己獨白式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詩詞意的理解、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啟迪。詩詞意的理解,只要學生藉助註釋大體理解即可,隨著學生慢慢成長,他們的生活經歷慢慢增加,他們會對古詩詞作出自己的理解,在詩詞意理解上要充分體現並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交流。

四、畫中領悟哲理,增加理解深度

圖畫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藉助圖畫對古詩賜予形體化,更易於學生清晰理解詩意,深刻領悟蘊含的真理。

對於古詩教學圖畫的運用課分為兩種:

(1)教學觀賞畫。

一般來說,課文每篇中都有一幅畫,藉助圖畫讓學生了解古詩大

意。例:《靜夜思》插圖,通過插圖學生就一目瞭然,詩人在晚上看著月亮睡不著覺四連故鄉及親人。這對於學生的感官是一種刺激,增強了形象性的感知,易突破教學重點,是學生昇華了情感。

(2)學生創作畫

這是讓學生開啟早期想象的過程,讓學生在已有的理解上充分發揮想象,用自己畫筆再現始終描繪的場景,是學生進入詩意。結合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讓學生自己描繪出古詩的內容和涵義,學生從中去享受那成就感,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古詩的無窮魅力。

五、昇華領悟古詩詞蘊含的意境

由於古詩詞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的閱歷背景比較淺薄,學生很難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所以營造情感氛圍,入境悟情,是師生能否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條件。試想,如果教師在講課時,能夠做到妙語連珠、抑揚頓挫、聲情並茂,而且幽默風趣,學生則一定會為這妙趣橫生的課堂所陶醉,所謂“傳道、授業、解惑”和“感知、理解、記憶”也就會在這種氛圍下悄然完成。當學生真正領悟到詩文中意境的時候,他們才會恰當地把內心的感受都表達出來,他們將讀得更動情,說得更準確,寫得更人!

總之,古詩詞語言凝練、蘊含豐富,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髮揮無窮的想象,不僅要讀懂古詩詞的表層意思,更要讀懂詩詞的言外之意。古詩詞教學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特點,靈活科學掌握,把握好節奏、方法,讓學生在熱愛古詩詞中去欣賞它,學習它,從而使古

詩詞教學縮短距離產生美。

四:怎樣掌握學習古詩的技巧

國中語文課本中,每冊教材都有一個古詩單元,加上每週一詩,一學期要學二十多首古詩。掌握學習古詩的技巧,對於主動感受中國古代文學瑰寶、積澱古典文化、提高鑑賞古詩能力很有意義。那麼如何掌握學習古詩的技巧呢?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朗讀古詩、瞭解詩人、體悟意境、把握鑑賞要領。

一、朗讀古詩

學習古詩先要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韻味。可事先設定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讀,這個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在喜境中讀婉約詩歌,在悲境中讀豪放詩歌或山水田園詩歌。讀的目的就是要讀出詩歌的韻律節奏,讀出詩歌的意境,讀出詩人的情感。如南唐後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詞,只有通過讀,才能把握其語氣節奏的輕重緩急,瞭解詞人的心緒。尤其是“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與“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兩句,非讀無以把握運氣之長短,非讀無以知曉情感之悲喜。同時,通過讀,還可以牢牢抓住詩歌中的關鍵詞語——詩眼或詞眼,以及特定的意象。如“小樓昨夜又東風”中的“又”(關鍵詞),“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讀”能讓同學們初步感知到詩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輪廓,雖是模糊、朦朧,卻給詩歌的深層鑑賞奠定了基礎,導明瞭方向。

二、瞭解詩人

瞭解詩人的人生經歷,詩歌風格,寫作背景。詩人的經歷不同,所創作詩的內容也不同。我國詩歌可分為借景抒情詩、詠史懷古詩、羈旅行役詩、山水田園詩、託物言志詩、邊塞征戰詩、贈友送別詩、閨怨詩等多種型別。各個詩人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如李白的清新飄逸,蘇軾、辛棄疾的豪放,柳永、姜夔、李清照的婉約,李煜、劉禹錫的雋永,謝朓、謝靈運的自然,杜甫的沉鬱頓挫,屈原的雄渾悲壯,王安石的雄健高峻,陶淵明的淡遠閒靜,王維的恬淡優美等等。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能更好地感受詩歌內容。如讀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先了解當時李白因受政治牽連被流放夜郎,就在詩人行至夔州白帝城時,忽然傳來皇帝大赦天下的訊息,所有的罪人都免罪,當時詩人的心情真是欣喜若狂的背景,再理解“千里江陵一日還”就不難了。

三、體悟意境

先要理解兩個概念:意象和意境。意象是帶有作者主觀感情的物象。比如“舉頭望明月”,月就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物象,而是帶有思鄉之情的意象。意境就是由意象形成的藝術境界。意象是一個個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觀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體的;意境是一種境界和情調,它通過形象表達或誘發,是要體悟的、抽象的。

還要理解意象構成意境的一般型別:其一,由一個意象構成一個意境。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詩中只有一個意象——墨梅。但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樹帶著墨色的有個性的梅。細細品味,我們能感受到詩中有一種狂放不羈、特立獨行、安然自適的藝術境界,這種境界是通過這樹梅形成的,這就是本詩的獨特意境。一般詠物詩大都如此。其二,意象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個意象構成一幅生活圖景,形成一個整體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首詩由一系列單個的意象——黃鶴樓、煙

花、孤帆、長江等——組合起來,便成了一幅藏情於景的逼真畫面,雖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顯情深意濃。詩中沒有直抒對友人依依不捨的眷戀,而是通過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佇江邊若有所失的詩人形象,表達得情深意摯,表面上這首詩句句是寫景,實際上卻句句都在抒情,引發讀者無盡的審美想象,形成了詩歌雋永的意境。意象離不開意境,“梅”離開全詩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詩中的獨特涵義,“孤帆”脫離原詩意境,也與眷眷離情無關。

四、把握鑑賞要領

借景抒情詩,要體會詩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的情感,把握其寫作技巧和語言特色:詠史懷古詩,要聯絡背景,領悟情感(感慨興衰或寄託哀思或託古諷今);羈旅行役詩,是流浪他鄉的詩人通過眼見耳聞而觸發的對遙遠故鄉的眺望,對家鄉的憧憬;山水田園詩,是詩人以山水田園為審美物件,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閒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藉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嚮往;託物言志詩,是詩人假託某種具體事物,把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志趣融於其中,達到言志的目的;邊塞征戰詩,是反映邊疆將士不畏辛勞、保衛邊陲的戰鬥精神,或描寫將士和親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諷刺並勸諫拓土開邊、窮兵黷武的統治者;贈友送別詩,通過景物渲染離別時淒涼氛圍,抒發難捨或勉勵之情;閨怨詩,寫閨房女子對丈夫久客不歸的埋怨或對遠在邊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等等。

五:古文學習方法

理解文言文,可以從以下幾個步驟著手:

第一步,理解每一個詞語意思

文言詞語與現代詞語最大區別在於,文言詞語以單音節構成。文言詞的意思,有的可以用加字的辦法解釋,如“必細(仔細)察(觀察)其紋理”;有的要用換字的辦法解釋,如“昂(抬)首(頭)觀之”。

用“加字法”和“換字法”理解詞語意思,“加字法”就是擴充套件詞語,將單音節詞語擴充套件為雙音節詞語,注意意義要相關聯,結合句子來體會。

“換字法”解釋,則要特別注意古今詞義不同。重點詞語意思需要重點去記,課文下面註釋一般都進行了列舉,還有其他的一些特殊詞語,需要進行適當補充,並進行熟練識記。

另外一些詞語,比如,“其”和“之”,可以借指前文出現的任何事物,且出現頻率較高,需要熟練掌握。

第二步,把幾個詞語意思連起來理解。

一般來說,一次理解的內容,大致相當於短語的規格。操作起來,以標點符號間隔為準,逗號就可以了。相比較閱讀古文的前人,我們應該比較幸運,以前的古書,都是豎排,而且沒有標點符號,而現今呈現於我們眼前的文言文都被加註了標點,為理解意思提供了幫助,降低了難度。

這一步驟操作時需要注意句子中詞語結構前後調換,以及省略的成分。熟練掌握“換字法”和“加字法”解釋詞語,操作起來不成問題,擅於動腦筋的學生甚至可以舉一反三,發現潛在規律。如果這樣,那便超出了預期效果。

第三步,整句話的理解。

將小短句連起來成為完整句子,以句號間隔為準。理解一個完整的句子,可以說實現了一個大的跨越。幾個句子連起來構成段落,幾個段落連起來形成文章。如此一路行來,問題一步一步得到了化解。 古文直譯的具體方法

古文直譯的具體方法主要有對譯、移位、增補、刪除、保留等。

1.對譯

對譯是按原文詞序,逐字逐句地進行翻譯。這是直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譯的第一個步驟。古今漢語詞序一致,句法結構相同的句子,今譯時不用改變原句詞序,只要從現代漢語中選擇恰當的詞語來翻譯原句中的字詞就可以了。例如:

原文: 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曹劌論戰》)

譯文: 齊國軍隊攻打我國。莊公將要應戰,曹劌請求接見。

對譯的好處是逐字逐句落實,可以避免漏譯——漏譯是初學時經常出現的問題。由於古今漢語句子結構的相同之處很多,所以凡是能夠對譯的地方都要對譯。對譯有困難或對譯後意思表達還不夠清楚、句子不通順的,才能用移位、增補等方法作適當的調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漢語某些詞序與表達方式與現代漢語不同,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移動詞語位置。例如:

(1)

原文:無適小國, 將不女容焉 。(《鄭殺申侯以說於齊》)

對譯:不要到小國去,(小國)是不會你容納的。

調整:不要到小國去,(小國)是不會容納你的。

(2)

原文:誰為為之? 孰令聽之?(司馬遷《報任安書》)

宋·蔣捷《一剪梅》

對譯:誰為做事?誰讓聽我的?

調整:為誰做事?讓誰聽我的?

(3)

原文:邴夏御齊侯。(《齊晉鞌之戰》)

對譯:邴夏駕車給齊侯 。

調整:邴夏給齊侯駕車 。

(4)

原文: 晉侯飲趙盾酒。(《晉靈公不君》)

對譯: 晉侯飲趙盾酒。

調整: 晉侯使趙盾飲酒。

(5)

原文: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馮諼客孟嘗君》)

對譯:先生不羞恥,竟然有意想為我收債到薛地嗎?

調整:先生不覺得羞恥,竟然有意想為我到薛地收債嗎?

例(1)的“女”是前置賓語,翻譯時要調到動詞“容”的後面。例(2)的“誰”、“孰”是疑問代詞作前置賓語,翻譯時要移到介詞“為”和動詞“令”後面。例(3)的“御齊侯”也是一種特殊的動賓關係,賓語不是行為的目的物,而是動詞為賓語而動,翻譯時詞序應調整為“給齊侯駕車”。例(4)中“飲”與“趙盾”之間是古漢語特有的動賓關係——使動用法,今譯時,詞序應調整為“使趙盾飲酒”。例(5)的“羞”是意動用法,“於薛”是補語,翻譯時要調為狀語。

3.增補

增補是指古代漢語省略或表達過於簡古的地方,今譯時要作必要的增補。例如: 原文: 一鼓作氣,再而衰 ,

對譯:第一次擊鼓振作士氣,第二次衰落,

增補:第一次擊鼓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已經衰落,

原文: 三而竭 。(《曹劌論戰》)

對譯:第三次 便洩盡了。

增補:第三次〔擊鼓〕〔士氣〕便洩盡了。

原文在“再”、“三”之前承前省略了謂語動詞“鼓”,在“衰”、“竭”前面省略了主語“士氣”。翻譯時分別補出“擊鼓”和“士氣”,這樣才能使語意清楚。 增補詞語時應該慎重,要“惜字如金”,只有在不增補詞語原意就無法表達清楚的情況下,才能增補。

4.刪減

與“增補”相反,刪減是指原文中個別詞語可以刪掉不譯。文言文中某些表達方式和某些虛詞,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也沒有類似的句法結構和相應的虛詞,遇到這種情況,只要譯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達清楚了,個別詞語可以不譯。例如: 原文:狼度簡子之去遠 。(《中山狼傳》)

譯文:狼估計趙簡子已經離遠了。

原文“簡子”和“去遠”之間的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之”字,現代漢語沒有相應的表達方式,可不譯。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詞語可以不譯而直接保留在譯文中。凡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特別是許多基本詞彙,如人、牛、山、草等,當然可以保留不譯;象一些表示已經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詞語,諸如人名、國名、歷史地名、民族名及官號、年號、諡號、特殊稱謂、特殊學術用語以至專業術語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譯。例如:

(1)

原文: 初,鄭武公娶於申, 曰武姜,生 莊公及公叔段。

譯文:當初,鄭武公從申國娶妻,稱為武姜,生下莊公和公叔段。(《鄭伯克段於鄢》)

(2)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 年四十七。(《柳子厚墓誌銘》) 譯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歲。

(3)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

譯文:“道”可以用言詞表達的,就不是“常道”。

原文(1)中的人名、國名都保留不譯;原文(2)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憲宗年號,也保留不譯;原文(3)中的“道”、“常道”都是具特定含義的哲學概念,也保留原貌。

上述五種具體方法中,對譯是最基本的,其他幾項則是根據具體情況在對譯基礎上的調整。我們在今譯時應當靈活運用各種方法,以求既準確地譯出原文內容,又行文通暢,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規範和表達習慣。

拓展閱讀:大學聯考古詩詞鑑賞10大規律

一、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

1.詩眼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

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結合。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徵;“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3.意境

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讀者想象和思索的藝術境界。優秀的古詩詞都創造了具有廣闊藝術空間的意境。詩歌意境(情景)關係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於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雄渾壯觀、悲壯蒼涼、孤獨冷寂等等。可見,抓住這幾個關鍵處,我們就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觸控到詩人的心靈世界,走進詩的藝術境界,解詩答題。

二、掌握古詩詞基本知識

詩歌分為古體詩(又稱“古風”)、今體詩(又稱“格律詩”)。

古體詩: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前的除“楚辭”以外的所有詩作,也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後的除“今體詩”以外的所有詩作。“歌、行、吟”分別是古體詩的一種體裁。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

今體詩:分為律詩、絕句。律詩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聯(一、二句)、頷聯(三、四句)、頸聯(五、六句)、尾聯(七、八句),頷聯、頸聯必須對仗。絕句每首四句,有五絕(五字)、七絕(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

詞:是今體詩之後產生於盛唐,流行於中唐,發展於晚唐與五代,成就於宋代的一種新詩體。詞又稱長短句(句子字數不等、長短不一)、詩餘(由詩歌發展而來)。根據詞的長短,詞又分單調(也叫小令,一般認為58字以內)、中調(一般分上下闕,58-96字)、長調(96字以上,三闕以上)。詞有詞牌,詞牌嚴格律定了每首詞的格律和音韻。

曲:即散曲,分為“小令”、“套數”。是宋金時期逐漸形成的一種新詩體。曲與詞的不同,是曲可在詞規定的字數中增加襯字,從而增加語言的生動性,更自由靈活地表達思想與情感。

三、把握不同的詩作題材

就詩作題材內容的不同,古詩詞可分為寫景(抒情)詩、記事(詠懷)詩、詠史(懷古)詩、詠物(言志)詩、田園(山水)詩、邊塞(征戰)詩等等。

寫景詩:學生在高中階段大體接觸過,毋須多說。

詠懷詩:敘事抒懷,通過具體的事件的敘寫來抒寫胸臆,抒寫個人的恨別、懷遠、思鄉、離愁、感時等情懷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詠史詩:詩人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詠歎,一般融進了詩人獨到的見識,以史詠懷,以史誦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淵明、劉禹錫、杜牧等都是詠史詩的作者。

詠物詩:主要特點是託物言志。這類古詩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義的意象。如桃花象徵美人、牡丹寄寓富貴、楊花有飄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內蘊。

山水田園詩:寫田園生活和山水風景,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山,南朝的謝靈運是山水詩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主要有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等。

邊塞詩:描寫邊塞生活與民族矛盾,還有一系列與邊塞有關的東西形成於盛唐,成就為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

四、分清各種風格流派

“風格”是指詩人在選擇題材、塑造形象以及語言運用等方面形成的創作特色。如陶淵明的詩恬淡平和,王維的詩詩中有畫,李白的詩豪放飄逸,杜甫的詩沉鬱頓挫。

流派主要指詩歌的流派和詞的流派。

1.詩歌流派:現實主義、浪漫主義

現實主義:提倡客觀地觀察現實生活,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的典型人物。源頭:《詩經》;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陸游等。

浪漫主義:善於抒發對理想的熱烈追求,用熱情奔放的語言、奇特的想象和誇張手法、神話故事來塑造形象。源頭:《楚辭》;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賀、龔自珍等。

2.詞的流派:

豪放派、婉約派豪放派:氣勢磅礴,格調高昂,意境雄渾,感情激盪。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

婉約派:筆調柔和,感情細膩,委婉纏綿,韻味深遠。代表人物:劉永、姜夔、秦觀、李清照。

五、注意分析各種表達技巧

選材方面的虛實結合(實景是詩人描寫的現實客觀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觀之景;虛景是詩人通過感覺、聯想或想象而虛擬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虛實結合往往是古詩詞意境的基本方法。

選材方面的反襯:古詩詞表達技巧中的反襯是相對“正襯”而言的一種表達技巧。在作品中為了使對某事物的描寫更清楚、突出,而採用相反的、相對立的事物從旁陪補的方法。它與“對比”不同,對比的兩個事物間的關係是並列的,結果是突出對比雙方;反襯卻可以明顯地分出襯托的事物和被襯托的事物,突出被襯托的一方。

內容方面的動靜結合:有時可理解為“以動襯靜”,“動靜相對”。

結構方面的伏筆與照應:詩作者在讀者不經意處的暗示交代,使詩歌結構嚴謹,首尾呼應,文題呼應。

結構方面的對比:對比是指在作品中把兩個相互對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兩方面並舉出來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適於突出形象特徵,揭示形象意義,對於主題的表達也易產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託物言志、借古諷今、借古抒懷、意在言外,等等。

六、注意品味各種語言風格

古詩詞中對詞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內涵的深入解說,因此瞭解各種不同的語言風格很重要。古詩詞語言風格一般有莊重、嚴肅與詼諧、風趣;形象、生動與質樸;簡練與縝密;含蓄與明瞭;犀利與平和;細膩、委婉與豪爽、熱烈。對語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詩歌鑑賞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詞、句:詩中的詞、句處在統一意境中,只有在詩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憶舍弟》的總體意境,就能正確理解“月是故鄉明”———因思鄉念故鄉而備覺故鄉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語法現象:為了合乎作詩詞的規則,所以往往有變式句存在。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詩詞中詞類活用現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等等。

七、注意明辨各種修辭手法

古詩詞中作者常常會運用各種不同的修辭手法,使表情達意豐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寫同一事物還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寫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斷”。

通感: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如林逋的“暗香浮動月黃昏”,用視覺“暗”寫嗅覺“香”、突出梅香的特點。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門”代“權貴豪門之家”。

互文:在連貫性話語中,將本應含在一起的詞語,分別安排在上下兩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馬客在船”,實際是說:“主人下馬在船,客人下馬在船”。

設問: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誇張:如辛棄疾的“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古詩詞常用的修辭還有擬人、反問、反覆等,都要求我們去注意。

八、注意關注詩歌題目

詩歌的題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線索。

如試題為“約客”,作者約人,對方遲遲沒有來,環境上“家家雨,處處蛙”的渲染,約了客人,怎麼不來?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慮。

九、注意明察考題暗示

古詩鑑賞題後,往往會有一些註釋,填表式題目中已有內容實際上就是例題。

十、注意運用聯想、想象

詩歌鑑賞是一種再創造。再創造的主要方式是聯想、想象。

如王駕的《雨晴》,作者沒有描寫鄰家院子景色,但寫了“蜂蝶紛紛過牆去”這一實景。如果考生緊緊依傍這一詩句,透過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霧,會聯想到鄰家春色美不勝收,如此景緻,連路人都會駐足觀望,更何況是喜花的蜂蝶呢!

古詩詞學習的四個技巧介紹

(一)注重語感。閱讀作品,只有通過對語言的感知和理解,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一個缺乏語感的人,很難進行審美意義上的鑑賞活動。優秀作品,首先是以語言的直觀表達,形成強烈的明顯的“感覺”印象。對於古詩文,要引導學生反覆吟詠誦讀,感受它的音韻和文氣,進入它的語境之中。

(二)展開想象。想象,是指讀者的形象思維活動。文學作品通過個別反映一般,往往具有概括性。讀者在賞讀的過程中必須通過想象,去不斷擴大作品的生活畫面,從而獲得完整而豐富的形象美感,即從有限的描寫中推測、聯想,對原作品進行補充、擴充套件、聯絡、對比的想象,在作者的頭腦中形成更加豐富、鮮明、豐滿的文學形象。

(三)深入體驗。體驗,是指讀者的情感反應活動。文學作品的鑑賞,必須真正深入到作品的生活場景去,從人物的喜怒哀樂中體會作者感情愛憎,感受作品所描寫的人物幸福與痛苦等。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強烈的情感反應,使文學作品收到應有的藝術效果。

(四)力求領悟。領悟,是指讀者的理智認識活動,它是進行鑑賞性閱讀的高階層次。鑑賞作品既要入乎其內,又要出乎其外。如果深入體味作品是一種情感體驗過程的話,那麼,領悟則是理智認識的要求與結果。只有達到情感與理智的高度結合境界,才能真正鑑賞出作品藝術描寫的深長意味。

高中語文古詩詞的背誦的方法詳解

高中語文古詩詞的背誦的方法

1.限定時間背誦

要求在規定的某個時間段內完成對某些內容的快速記憶。如果能夠配合適當的檢查就會強化背誦的效果,例如背誦之後的即時檢測。在學校裡,教師採用這種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可以強制記憶。

2.形象化背誦

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意境是一首好詩的標誌。因此,如果我們能在理解詩意的過程中展開豐富的想象,使一首詩所反映的畫面在頭腦中再現出來,記憶就會更加牢靠,背誦時就會流暢自如。

3.回憶背誦

朗讀有助於背誦,但若一遍又一遍地單純重複,記憶效果還是欠佳的,的辦法是在朗讀到一定程度後,合上書試背,嘗試對記憶內容進行回憶,這樣能增強背誦的效果。這種嘗試回憶的方法還可在更廣泛的時間、場合中運用。

4.抓頭字背誦

背誦時常有這種情況,一些本來記得很熟的詩,突然在某個環節上卡殼。這時如果有人提示一下領頭字(或詞),就會很快地接上。這說明每句詩的領頭字,都具有誘發思維、幫助記憶的作用。所以,要下功夫儘可能將它記牢。

高中語文古詩文鑑賞的技巧

技巧之一:把握不同的詩作題材

就詩作題材內容的不同,古詩詞可分為寫景(抒情)詩、記事(詠懷)詩、詠史(懷古)詩、詠物(言志)詩、田園(山水)詩、邊塞(征戰)詩等等。寫景詩:學生在高中階段大體接觸過,毋須多說。詠懷詩:敘事抒懷,通過具體的事件的敘寫來抒寫胸臆,抒寫個人的恨別、懷遠、思鄉、離愁、感時等情懷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技巧之二:分清各種風格流派

風格是指詩人在選擇題材、塑造形象以及語言運用等方面形成的創作特色。如陶淵明的詩恬淡平和,王維的詩詩中有畫,李白的詩豪放飄逸,杜甫的詩沉鬱頓挫。流派主要指詩歌的流派和詞的流派。詩歌流派: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提倡客觀地觀察現實生活,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的典型人物。源頭:《詩經》;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陸游等。

技巧之三:掌握古詩詞基本知識

詩歌分為古體詩(又稱古風)、今體詩(又稱格律詩)。古體詩: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前的除楚辭以外的所有詩作,也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後的除今體詩以外的所有詩作。歌、行、吟分別是古體詩的一種體裁。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今體詩:分為律詩、絕句。律詩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聯(一、二句)、頷聯(三、四句)、頸聯(五、六句)、尾聯(七、八句),頷聯、頸聯必須對仗。絕句每首四句,有五絕(五字)、七絕(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

高中語文詩歌鑑賞常用的術語介紹

(1)表達方式:①描寫(正面—側面,實寫—虛寫,動景—靜景,近景—遠景)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用“蟬噪”“鳥鳴”—動景,寫山林的“幽靜”;漢樂府《陌上桑》對秦羅敷的描寫“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寫,寫羅敷的服飾美;後八句是側面描寫,寫周圍的人為羅敷所吸引的神態。《望廬山瀑布》,前三句寫眼前所見,是實寫;第四句“疑是銀河落九天”,以銀河來比喻廬山瀑布,為虛寫。②議論③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託物言志)

(2)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對比、借代、誇張、排比、襯托、用典、設問、反問)

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用“綠”和“紅”良種顏色分別代替(借代)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用的是反襯。

(3)抒情方式:①直抒胸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前兩句寫景,後兩句直接抒發在這樣的環境裡產生的情懷。②借景抒情。“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故人的身影越來越遠,最後完全消失,滾滾的江水有如對友人的不斷思念。③託物言志(象徵)。《卜算子詠梅》(陸游)“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用“梅花”象徵著不隨俗,出類拔萃、性格堅強的人,是詩人自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寫照。④借古諷今(用典)“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繁華景象,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淒涼情景,是實寫,寄予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⑤借形象說理(寓道理於形象之中)《琴詩》(蘇軾)“若言弦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詩人從“琴”與“指”這兩個形象入手,通過兩個假設句和兩個反問句,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賴於主、客體的緊密配合”這樣一個深刻的哲理。

(4)描寫手法

①襯托。“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古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這首詞主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傑”,最後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的地位——正襯。《鵲橋仙》(陸游)“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日夜常啼杜鵑。”以“靜”突出杜鵑悲切的叫聲——反襯。②虛實相生。“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上片除“念-闊”外,寫的都是眼前的實景實事,寫詞人和心愛的人不忍分離又不得不分離的心情,是實寫;下片寫對別後生活的設想,是虛寫,著意描繪詞人孤獨寂寞的心情。③抑揚。《閨怨》(王昌齡)“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先寫少婦“不知愁”,後寫“毀”——先揚後抑。通過對少婦情緒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④渲染。本是國畫得一種畫法:在需要強調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塗抹畫面,顯出物象陰陽項背,以加強藝術效果。這種加強形象的手法,就是渲染。詩歌中則是指對環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

如白居易地《問劉十九》:“綠蟻醅新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詩地前三句,詩人盡情渲染:自己釀造的米就,為呈黃綠色,面上還浮有一些懸浮物,細如蟻;那酒正放在紅泥抹的小火爐上溫著,火爐是新的,紅的色澤;這時天快黑了,看來要下雪了。經過這一番渲染,最後一句的法問“能飲一杯無?”也就水到渠成,得到了突出。⑤動靜結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