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文字的解讀策略

來源:才華庫 3.17W

對於文字,目標定位不同,教師的文化底蘊不同,對文字就有不同層次,不同方位的解讀。在古詩文教學中,講究文字的組合,以一篇帶多篇。在把握文字的時候,不能僅停留在一首詩歌,一首詞上,而要把一首詩,一首詞當成一片樹葉,放入整個詩人,放入有同一感情色彩的詩群大樹當中。所以,備課時老師不僅要讀透詩詞,還要了解詩人、他的代表作、他的詩風、寫作的背景等等。

詩歌文字的解讀策略

以詩帶詩,一篇帶動一篇運用對照比較法,教兩首風格相近,或相反的古詩。課例3:將《出塞》和《涼州詞》,將其景物的描寫,意境的感悟同時對比,一一呈現。師:這兩首詩有何相似的地方?生:都有關,也就是邊關。生:都是描寫邊塞生活的。生:都是唐朝詩人寫的。於是,老師就隨即介紹了詩的時代背景,唐代由繁盛走向沒落時期。師:詩中描寫的是怎樣的邊塞?駐紮在邊塞的是一批怎樣的.將士?學生潛心讀詩感悟,慢慢的再如:將三首《長相思》一起對比教學,引導學生自讀發現詩的異同。相同的是,它們都抒發了思念之情,寫的都是夜晚的時候,不同的是,思念的人有丈夫,有故土,有親人;兩首寫的是月圓之夜,一首是有雨之夜,而且景各不相同,情的寄託亦有所不同:有的借山水,有的借雨,有的借孤鴻三首詩就在讀讀,比比,悟悟,讀讀當中完成了教學,這樣,學生對長相思這個詞牌名,對詩人表達思念之情的依託就有了較深刻的領悟。

經典詩文,誦讀感悟古詩文的教學常用的就是誦讀教學法,誦讀滲透全過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初讀,讀對讀準,字正腔圓。再讀,讀出節奏,有板有眼。深讀,讀出意境,有滋有味。古詩文的讀,有講究平仄規律的誦讀,有半讀半唱的吟讀,有和著古曲的唱讀,有且歌且舞的美讀。在引導下讀,邊想象邊讀,範讀,帶讀,伴讀,在讀中感悟語言,讀中想象意境,領會詩人情感。古詩吟唱教學法是指在教學生平長仄短的規律後,藉助老師的手勢,體態引導學生吟讀古詩,這有些像合唱時的指揮。如:春風不度玉門關,加了手勢,學生果然就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味了。所謂唱讀,即借古音樂配合,將詩唱出。如:配《陽關三疊》學唱《送元二使安西》,還可用《明月幾時有》的旋律唱《村居》: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手舞足蹈的讀,如老師用手拍節奏,帶領學生讀出詩的韻味。另外,就是以詩作答,反覆誦讀,層層推進。課例4:《泊船瓜洲》詩中,老師說:桃花又開了,小草又綠了,燕子又回來了,然而詩人卻離開了,有道是故土難離,詩人不禁想生答: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怎能不問生答: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是不得不問生答: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怎能不想,怎能不問生答:明月何時照我還回憶了家鄉,回憶了親人之後,老師又對比問:團團圓圓一家親,還能嗎?眼前只見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和朋友一塊飲酒,還能嗎?眼前只見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也許他一去不能回呀,再看一眼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這種鄉思啊,惟有問明月生答:明月何時照我還;這種鄉思啊,只能問明月生答:明月何時照我還。在反覆多次的吟誦之後,學生不僅熟讀了詩文,也更深沉的理解了詩人的情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