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貽趙廷臣書》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來源:才華庫 2.42W

大明遺臣某,謹拜書於清朝開府趙老先生臺前。昔宋臣謝枋得②有云:“大元制世,民物維新;宋室孤臣,只欠一死!”竊以疊山業經市隱賣卜,宜可以遠害全身;而元參政魏天祐必欲招致之,乃疊山有死無隕。招之不來,饋之不受,卻聘書尚在,可考而知也。卒觸天祐之怒,執之北去,疊山遂不食而死。蓋未嘗不嘆古人守義之堅,殉節之篤也!

《貽趙廷臣書》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況某今日南冠而縶,視疊山所處,已自不同;而臺下尚欲貸其餘生,屢遣貴屬,存注有加,勸之加餐。嗟乎!此固臺下褒忠錄節之盛心,較之天祐,真不啻霄壤。顧某自律,斷不可因此而苟延旦夕也。所以每思慷慨引決,而為館伴者防間嚴切,不克自裁。絕餐三日,迫於貴屬勸勉,稍稍復食,他人聞之,寧不以某寡廉鮮恥,晚節可嗤哉?揣臺下之意,不過欲生膏斧鑕,始足為忠義者戒;然大丈夫冰視鼎鑊,慷慨從容,原無二義,故鬱郁居此耳。

猶記去歲華函見及某之報書有寧為文山之語至今日敢有食言夫自古廢興亦屢矣廢興之際何代無忠臣義士何代無逋臣處士?義所當死,死賢於生;義所當生,生賢於死。蓋有捨生以取義者焉,未聞求生以害仁者也。某之憂患已過乎文山,隱遁殆幾於疊山矣。而被執以來,視死如歸,非好死而惡生也。亦謂得從文山、疊山,異代同遊,於事畢矣!

謂某散兵在先,歸隱恐後,可以覬覦賒死。殊不知散兵者,憫斯民之塗炭;歸隱者,念先世之暴荒。何期擁兵則歲月猶存;解甲則旦夕莫保!身為累囚,貽笑天下,是某之忠孝兩虧,死難塞責者矣!臨難苟免,非我本懷;偷存視息,更何所待!今羈留旅邸,以日為年,生不如死。伏冀臺下立賜處決,俾某乘風馭氣,翱翔碧落,是誠臺下大有造於某也。幸甚!

(本文有刪節)

【注】①張煌言(1620—1664),號蒼水,浙江鄞縣人。1645年奉南明魯王監國,起兵抗清。與鄭成功並肩作戰,直至南明滅亡,鄭成功病逝,才解散義師,退隱海島,被捕不屈而死。趙廷臣,清朝閩浙總督。

②謝枋得,字君直,號疊山,南宋末以江西招諭使知信州,力拒元軍。宋亡,居閩中,賣卜為生。元朝福建行省參政魏天祐強之北行,至大都,不食而死,著有《疊山集》。

譯文

大明朝遺臣(張煌言)我,恭敬地向清朝總督府趙老先生閣下拜送書信。當年宋臣謝枋得說過:“大元開國,民物維新;宋室孤臣,只欠一死!”私下裡認為疊山(謝枋得)已經隱居在集市裡賣卜為生,應該可以遠離禍害保全自身;但是元朝參政魏天祐一定想招降他,於是疊山只有求死而不會屈服。招降他,他不來;饋贈他,他不接受;拒絕的聘書還在,可以考證而知道的。最後觸怒了魏天祐,抓住他向北去,疊山於是不吃食物而死。(我)大概從來沒有不讚嘆古人守護道義的堅貞,殉難氣節的誠懇啊!

何況我今天是被拘捕的囚徒,比較疊山所處的環境,自然已經很不同了;但閣下您尚且想借用我餘下的生命,多次派遣您的下屬,慰問關心很多,勸我進餐多吃。啊!這本來是閣下您表揚忠義錄用節臣的熱心,比較魏天祐,真不下於天上和地下的差別。只是我自定規則,斷然不可以因為這而苟且延長一天的生命。所以常常想慷慨自殺,但是被陪伴的人嚴密防範,不能夠自殺。(我)絕食了三天,又被您的下屬勸阻逼迫,稍稍恢復了飲食,其他人聽到這件事,難道不會認為我不知羞恥,晚年的氣節值得嗤笑嗎?(我)揣測閣下您的用意,不過是想用生命去滋潤斧鑕等刑具,才足夠成為忠臣義士們的警戒;然而大丈夫像(看)冰一樣看待滾燙的油鍋,慷慨激昂,從容就義,原本就沒有第二種想法,所以還能鬱悶地居留在此罷了。

還記得去年您發信給我,我的'回信上有寧可做文天祥這樣的話,到今天怎麼敢自己說話不算呢?那自古以來的興盛和衰亡也很多了,衰亡和興盛的時候,哪個朝代沒有忠臣義士?哪個朝代沒有避世隱士?在道義上應當死亡,死亡就勝過生存;在道義上應當生存,生存就勝過死亡。大概有捨棄生命來取得道義的,沒有聽說過追求生命來損害仁義的。我的憂患已經超過了文天祥,隱居逃遁差不多接近謝枋得了。但自從被捕以來,把死亡看得如同迴歸,不是喜好死亡而厭惡生存啊。也可以說能夠追隨文天祥、謝枋得,不同朝代的人一同遊覽,在事業上已經完成了!

說我解散軍隊在前,歸鄉隱居唯恐落後,可以用來圖謀逃離死亡。實在是不知道我解散軍隊,是憐憫那人民的生活苦難;我歸鄉隱居,是顧念我先祖的屍骨拋荒。怎麼料想得到擁有軍隊就多年還能儲存;解除鎧甲就早晚不能保全!自身成為被拘禁的囚犯,被天下人譏笑,這樣,我的忠誠和孝道兩面都有虧欠,死亡都難以敷衍責任的!遇到災難苟求倖免,不是我本來的情懷;偷生儲存視力和氣息,更有什麼期待!如今被羈絆扣留在旅館,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只希望閣下您立刻恩賜處決了我,使我(可以)乘風駕氣,翱翔天空,這實在是閣下您對我有大造化啊。幸運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