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梁實秋散文集有感

來源:才華庫 2.21W

梁實秋的散文文筆簡潔,風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卻蘊藏著無窮的藝術魅力,令人讀後餘味無窮,遐想不已。

讀梁實秋散文集有感

讀梁實秋散文集有感1:讀梁實秋散文《旅行》有感

1995年寒假,我在新華書店偶然的看到了《梁實秋閒適散文精品》一書,立即就被書中所收錄的一篇篇散文吸引住了,便毫不猶豫地買了下來。從此,它陪伴我度過16年閒暇時光,始終讓我愛不釋手。

今年是建校60週年大慶,令我到鐵工校工作27年來最為感動的事情是學校發放了旅遊經費,鼓勵我們四處遊玩,開闊眼界。

此時此刻,重讀梁實秋的散文《旅行》,我心中頗為感慨。

散文《旅行》開篇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人對待旅行的態度。“我們中國人是最怕旅行的一個民族。鬧饑荒的時候都不肯輕易逃荒,寧願在家鄉吃青草啃樹皮吞觀音土,生怕離鄉背井之後,在旅行中流為餓莩,失掉最後的權利----壽終正寢。至於席豐履厚的人更不願輕舉妄動,牆上掛一張圖畫,看看就可以當‘臥遊’,所謂‘一動不如一靜’。說穿了‘太陽下沒有新鮮事物’”。這絕妙的文字讀起來讓人忍俊不禁,嘖嘖稱讚。

由此聯想到我的奶奶------一位貴州遵義鄉間目不識丁的農婦。1955年跟著兒子來到陌生的四川成都,直至1987年去世,也沒走出過成都府。記得我上中學時,她但凡生病,便向我父親交代,病好後一定送她回遵義鄉下,原由是她說在成都死後火化會“好痛哦”。不過最終還是一盒骨灰回到了她魂牽夢繞的家鄉,葬於故鄉的青山綠水之中。

文中對出門旅行帶行李----鋪蓋捲兒的描述,生動細膩、風趣自然。它一下子打開了我封存N多年的記憶。上世紀七十年代我還在讀中學時,每學期例行公事的學農勞動。打鋪蓋捲兒可稱得上是一項技術活,好多女生的鋪蓋捲兒打得鬆鬆誇誇,從家到學校再到學農的住地,幾次折騰,早就散落一地。現在好了,不管是出門讀書還是旅行,幾樣隨身攜帶的衣物,一個旅行箱便“OK”了。

梁實秋先生寫《旅行》一文的年代,距今已有近七十年的歷史,可讀來卻沒有一點時代的疏離感,反倒覺得與我目前的生活和心境是那麼的相似。例如他在散文中寫道:

“旅行雖然夾雜著苦惱,究竟有很大的樂趣在。旅行是一種逃避,-----逃避人間的醜惡”。

“家裡面所能看見的那一塊青天,只有那麼一大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風明月,在家裡都不能充分享用,要放風箏需要舉著竹竿爬上房脊,要看日升月落需要左右鄰居沒有遮攔。走在街上,熙熙攘攘,磕頭碰腦的不是人面獸,就是可憐蟲。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們雖無勇氣披髮入山,至少為什麼不帶著一把牙刷捆起鋪蓋出去旅行幾天呢?在旅行中,少不了風吹雨打,然後倦飛知還,覺得‘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這樣便可以把那不可容忍的家變成為暫時可以容忍的了。下次忍耐不住的時候,再出去旅行一次。如此的折騰幾回,這一生也就差不多了。”

細品其中滋味,想想當下我們的生活,不正是這樣嗎?

浮華而冷酷的鋼筋混凝土城市裡,終日為生計披星戴月、拼命奔波的人們。一月到手的工資剔除房貸、必須的生活花銷,基本上就成了標準的“白領”了。看著兩極分化日益嚴重的當今社會,富人們肆無忌憚的“生活”,窮人們苟延殘喘的“活著”,我的內心自然變得焦慮、憤憤不平起來。日子一長,便對大自然的“月缺花殘”毫無知覺,身邊的人和事毫無興趣。活著,也僅僅是麻木地活著。這時,旅行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

雖然我不能夠改變社會,但我能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心態。心情不好時,出門去旅行幾日,曉瞰日月山川,聆聽雨聲風嘯,同一位素未平生的人促膝談心。什麼功名利祿,悲歡離合,似乎一下子看淡了。積蓄、壓抑許久的心智得到了釋放,我的心情豁然開朗,生活也因此過得舒坦了許多。

“旅行中沒有不感覺枯寂的,枯寂也是一種趣味。哈茲利特Hszlitt 主張在旅行時不要伴侶,因為:‘如果你說路那邊的一片豆田有股香味,你的伴侶也許聞不見。如果你指著遠處的一件東西,你的伴侶也許是近視的,還得戴上眼鏡看。’一個不合意的伴侶,當然是累贅。但是人是個奇怪的動物,人太多了嫌鬧,沒人陪著嫌悶。耳邊嘈雜怕吵,整天咕嘟著嘴又怕口臭。旅行是享受清福的時候,但是也還想拉上個伴。只有神仙和野獸才受得住孤獨。”

樑先生說得是多麼精妙啊!簡單明瞭的幾句話將旅行者在旅行時是否要伴侶的矛盾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我對這一點深有同感。

旅行是我最大的嗜好之一。到大興安嶺旅行是我兒時的夢想,但因路途遙遠,一直排在無期的下一次計劃中。

記得在上國小五年級的時候,我看了一篇描寫大興安嶺的遊記。書中對大興安嶺的四季做了詳盡的描述,春天的大興安嶺,滿山紅杜鵑,山嶺溝壑,處處充滿生機;夏日的大興安嶺,林莽飄香,青翠欲滴的大森林是避暑度假和領略極晝美景的理想勝地;秋日的大興安嶺,層林盡染,極目遠眺,天高雲淡。同時又是收穫都柿、榛子、山丁子及各種名貴的中草藥材的季節。冬天的大興安嶺,萬傾林海一片銀妝,讓你頓感一種大自然的偉大和神奇。幾十年來,我常常幻想:自己乘坐著森林小火車,穿越在大興安嶺的茫茫森林中,聆聽林海濤聲,聞著東北黑土地的芳香。那是多麼的愜意啊!

在2002年的暑假,這個夢差點就實現了。我記得那是我女兒國小畢業的假期,我帶她到天津、大連遊玩。我們在玩了大連後,準備到哈爾濱、漠河去旅行。哪知她不想走了,認為太遙遠了,結果東北之行在瀋陽便打住了。

今年暑假,學校發放旅遊費,又使我封存了N多年的夢想萌動起來,這次一定要到大興安嶺去。為了準備旅行,我可是做足了功課,上網查資料,到書店買地圖。在網上查到:大興安嶺位於內蒙古和黑龍江境內,內蒙古的加格達奇位於大興安嶺南麓,黑龍江的塔河位於大興安嶺的腹地,黑龍江的漠河位於大興安嶺的北麓。哈爾濱距中國最北端漠河,鐵路線1200公里。我準備先到漠河,再回頭到塔河。

這次出行要不要伴侶?對我來說是很糾結的事。按樑先生的說法,枯寂也是一種趣味,天馬行空,一切我說了算。但是,我又十分需要一個伴侶來分享旅行中的快樂和感悟。最後,老公與我同行。我們一路從成都到瀋陽、長春還算合拍,結果在哈爾濱遊玩的幾日裡鬧起了矛盾,可能因為出來時間較長,他不願再繼續北上,我準備獨自前行。結果在哈爾濱火車站購買到漠河的車票時,他的一句“你的漠河之行,便是你的死亡之旅。”的話使我一下子猶豫起來。最後,夢中的大興安嶺近在咫尺,我與它失之交臂。現在,每每想起,實在遺憾。

由於平時忙於瑣碎的日常生活,忙於應付工作,難於靜下心來享受生活,品味人生。我發現:旅行它會使你的視覺、嗅覺恢復敏銳,那怕只是看到陌生城市的一個街景,炊煙繚繞的小村莊,也會有不一樣的感覺。當你厭倦了目前的生活,出門去走走,轉換一下生活模式。讓自己的心在旅途中慢慢沉澱、平靜,也許會對人生和世界產生不一樣的見解。

讀梁實秋散文集有感2:《時間即生命》

《時間即生命》則是寫時間就是生命,而生命就是時間。裡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最令人怵目驚心的一件事,是看著鐘錶上的秒針一下一下的移動,每移動一下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已經縮短了一部分。再看看牆上掛著的可以一張張撕下的日曆,每天撕下一張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又縮短了一天。因為時間即生命。沒有人不愛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視他的`時間。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點什麼事,學一點什麼學問,充實自己,幫助別人,使生命成為有意義的,不虛此生,那麼就不可以浪費光陰。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積極不懈的善為利用他的時間。„„”作者稱自己浪費了很多時間的人,並告誡人們,想擁有更多的時間就要健康的活著,而多鍛鍊是健康的祕訣。

樑先生的散文文筆簡潔,風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卻蘊藏著無窮的藝術魅力,令人讀後餘味無窮,遐想不已。它並不奢談人生的大道理,然而,在平實的語言後面,卻飽含著作者對生活的感受,讓讀者細細去體會、咀嚼。在平平實實的語言裡,可以感覺到作者對人生的感受,讓讀者受到美的感化。像兩三知己燈下夜談,或直抒胸臆,或旁徵博引,或幽默諧趣。語言不多,談的皆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在淡淡的氣氛中,自有一種韻味,在不知不覺中給人以美的薰陶。

讀梁實秋散文集有感3

有人這樣形容他,用一種隨遇而安的心態,以超然的目光審視社會世相、人生百態,又以一種幽默、閒逸的心態冷靜的審視、玩味之,其中既有儒家的沖和,又有老莊的通達,也有佛禪的超脫。而他的散文具有一種以雅為本、俗中透雅的藝術品格,他的俗不是一味的大紅大紫的俗,而是以雅為骨子的、充滿智慧的俗;他的雅也不是那種洗卻了人間煙火的雅,而是帶著暖烘烘的生活氣息、讓人覺著親切的雅。其雅與其俗都發自真情、生自真情,毫無造作與牽強。

上世紀四十年代,梁實秋客居重慶北碚,借居在一所十分簡陋的房子裡,它既不能遮蔽風雨,還有鼠蚊相擾,可樑老先生卻給它取了個充滿詩意的名字:“雅舍”。而雅舍小品散文就出自這裡,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去欣賞雅舍的芳容。

《茶》夜未央,把盞香茗,星月裝飾著窗櫺,品茗靜思,堪稱人生一樂。唐朝詩人韋應物曾有詠茶詩云:“潔性不可汙,為飲滌塵煩;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飲茶至沉醉,自古就使人綿思遐想。蘇東坡亦有贊茶句:“茶筍盡禪味,鬆杉真法音。”澄明的水,融入幾片甘醇茶葉,或清淡或濃釅,不知不覺即可品出哀樂悲歡百感交集的人生滋味。古代文人對“茶”字有許多趣解不。其中一說:“茶”字由草字頭、“人”及“木”字”三部分構成,“人”字在草字頭之下,“木”字之上,意為人在草木間,孰能不喝茶。周作人言:“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共飲,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的塵夢。”梁實秋謂:“喝茶,喝好茶,往事如酒。”似水流年,不過騏驥過隙,讀好文,喝一盞茶,品悲喜相噙的人生,如沐春風。

《書》俗話說“開卷有益”,但到了現代人們不僅曲解了其本來的意思,而且更加忽略了讀書的意義。“開卷有益”本意為我們應該多開啟書本讀書,以提醒人們或者帝王不要閉塞視聽、目光短淺。一本書非常的厚,人們往往翻個兩三頁即放棄了閱讀,然而開卷有益也在時刻提醒世人常常開啟書來看,就不會隨意放棄半途而廢了!有人說:借書一痴,還書一痴。”則有人分的更細:“借書一痴,惜書二痴,索書三痴,還書四痴。”

《不亦快哉》人因散步而精神爽,犬因排洩而一身輕。《詩人》痰唾珠璣:所說的話句句如同珠寶玉石。隱惡揚善,執其兩端:隱藏別人的缺點,宣揚別人的優點,做人不偏不向(無過之無不及的中庸之道)《男人》:男人“自私”,他們對女人的愛,只是因為女人的溫順與崇拜,而如果家失去了魅力,他就會“另闢樂園”。

《黃帝內經》中有言:“恬靜虛無,真心從之,病從安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紅塵俗世知多少,忘懷煩惱當能淨化心靈。忘我、忘身,進入文中所推崇的那種“蕩蕩然不覺天地有無”的精神境界,也許將沖淡悲傷和痛苦。健忘後,心情容易像眺望夜色的時候,沉靜再沉靜,忘記一切,品味一個人心靈中的獨特乾坤。《健忘》崔璦座右銘有“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之語。

《說胖》天有日月星辰,人有高低胖瘦,此乃天工造物,自然百態,應無優劣貴賤之分。古以胖為美,現以瘦為美,現在的胖演變成為文明病的一種,享受生活的當下卻忽略了健康,到處又洋溢著養生之道,各有所言,無所判定。

連續兩次拜讀《梁實秋》散文,其實文章通俗易懂就像講故事娓娓道來,但由於語言上的變換很難去記住那些優雅而又有深意的美句,今天就記錄在本,以後可以回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