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魯迅教案

來源:才華庫 2.43W

《故鄉》是魯迅寫於1921年1月的一篇短篇小說,當時的時代背景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後十年的中國農村社會情況。

故鄉魯迅教案

教學目標:

1. 分析人物形象,探討小說主題。

2. 把握文章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3. 把握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教材分析:

1. 重點:(1)通過人物的分析探討主題,(2)把握對比手法的作用

2. 難點:把握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教學設想:這篇小說在環境描寫、人物刻畫和對比手法的運用方面都比較典型,所以在教學中,對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分析要側重於前後的對比,我採用以表格的形式來板書,把內容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思考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的作用。第一課時我結合環境來分析人物,把故鄉分為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的故鄉,兩相對比;第二課時主要引導學生把握“我”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心情感受,正確恰當地理解文章裡議論性的語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小說的主旨。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教學課型:合作探究—---結合具體的環境描寫,分析人物。

教學重點:整體感知小說的情節和線索,在具體的環境中分析人物, 把握對比手法的作用。

教學流程:

一. 匯入新課

以關於“故鄉”的詩詞名句或者歌曲匯入:故鄉,讓離家的遊子多了一個永遠也做不完的夢;故鄉,在遊子的記憶裡沉澱出了無限的美麗與思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文學世界,感受《故鄉》的魅力。

二.檢查預習

1. 關於作者、作品、寫作背景的瞭解情況新課標第一網

2. 關於小說常識的知識瞭解

3. 關於本課字詞的掌握情況

三.結合問題,瞭解性閱讀全文。

1.結合課文,明確三個要素:人物、情節和環境

人物:母親——我——巨集兒 閏土——水生 楊二嫂

情節:小說以時間為序,以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全文按 “漸近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組織安排材料。

環境 : 自然環境:記憶中的故鄉和眼前的故鄉環境

社會環境:農民生活痛苦,城市平民破產的現實

2.理清各人物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線索人物,勾連情節 閏土、楊二嫂-------主要人物,凸顯主旨 母親、巨集兒、水生------次要人物,寄寓希望

3.比較本文與其他小說的異同。(本文的情節相對淡化,主要以塑造人物為主。)

4.文章所寫的“故鄉”跨越的時間長度?(20年)

從時間概念上看,我們可以把“故鄉”分割為幾段?

(主要可能有2種意見:(1)記憶中的故鄉-----現實的故鄉,(2)記憶中的故鄉-----現實的故鄉-----理想的故鄉。2種意見都正確,應該予以充分肯定。)

四.結合環境,分析人物,探究性閱讀課文。

(一)記憶中的故鄉

1.記憶中的故鄉是怎樣的景像?有哪些人?有哪些有趣的事?

記憶裡的故鄉有“深藍”的天空,有“金黃”的圓月,有“碧綠”的西瓜,有各種顏色的鳥類:稻雞、角雞、鵓鴣、藍背……有閏土月夜刺猹的鮮活畫面,也有雪地捕鳥的無窮樂趣,它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這個世界廣闊而又鮮活,寂靜而富有動感。

記憶裡的故鄉有活潑可愛、見多識廣的小英雄閏土,有“終日坐著”,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楊二嫂。

2.結合具體的語段,對人物形象作簡要的分析(從外貌、動作、語言、神態等方面分析)

3.結合寫作的背景,討論記憶中的故鄉是否真實存在。(言之有理)

參考:可能存在。原因是:當時的中國處於封建統治之下,雖然經濟落後,思想愚昧,但是人民生活較為安定。辛亥革命在推翻了中國2000年的封建統治的同時,給人民帶來的是國無君,民無主的現實,直接造成了帝國主義的長驅直入,百姓承受著封建地主和帝國主義的雙重剝削和壓迫,導致農民和城市平民的生活日益貧困,直至破產。據此,記憶中那美麗的故鄉可能確實存在。

並不存在。原因是:根據魯迅的《社戲》以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來看,“我”童年以及少年時期的生活圖景都是非常美好的,因為那時的“我”是純真的、自然的,那時的夥伴也是純真的、自然的。他們之間的關係不是用封建禮法關係組織起來的,而是用心靈的自然需求聯絡起來的。比如《社戲》中並不好看的“社戲”和並不好吃的羅漢豆由於童真童趣卻變得最好的戲和豆。由此來看,“我”回憶中的“故鄉”雖然美好,實際是少年“我”美好心靈的反映,是少年“我”與少年閏土和諧心靈關係的產物。因此,這樣美好的“故鄉”在現實中並不存在。

(二)現實中的故鄉

1.現實中的故鄉是怎樣的景像?這樣的景物描寫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1)“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分析:這正是一幅蕭索、荒寂的現實的深冬畫面。這裡通過時令、天氣、風聲、天色,勾畫出蕭瑟、昏暗的背景。冬天已經是草木凋零,蕭條冷落,“深冬”則更顯蕭索、荒寂。一個“又”字意思更進一層。陰晦的天氣、嗚嗚的冷風、“蒼黃”的天色,寫出光線的陰沉、昏暗,氣氛的淒冷、寒徹。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橫”指不整齊,了無生氣;“幾個”指零零落落,孤孤單單。“活氣”指活潑、生動的氣氛,“沒有一些活氣”可見其荒涼、死氣沉沉。整個畫面透出荒涼、死寂、了無生機。這幅圖畫正是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蹂躪下日益破產的舊中國農村的縮影。這樣的畫面給“冒了嚴寒”急於回鄉的“我”以內心的重創,“禁不住”則暗含了從美麗的回憶跌落到現實的變化過程。“悲涼”點出見到故鄉時的心境。

(2)“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幾房的本家大約已經搬走了,所以很寂靜。”

分析:反映了“我”家家境的衰敗。“許多”、“枯”、“斷莖”、“抖”幾個詞就勾畫出了老屋的破敗、冷寂的景象。老屋的描寫既暗示了家庭的衰落,又烘托出“我”和母親的淒涼心情。

2..現實中故鄉的人物有著怎樣的生活現狀?(從外貌、動作、語言、神態等方面分析)

閏土:外貌: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破氈帽、極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語言:斷斷續續的話表達自己的心情和謙恭。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為少年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

神情:他只是搖頭、拿起煙管來默默的吸菸,“彷彿石像一般”、“像一個木偶人了”歡喜——淒涼——恭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