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風箏》教學設計(通用10篇)

來源:才華庫 1.83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魯迅《風箏》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通用10篇)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會認本課16個生字,會寫其中7個生字,理解“翩翩起舞、威武、駕駛、雙胞胎”等詞語。

(二)過程與方法

創設情景,使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而體會放風箏時孩子們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課文,知道孩子們放風箏是表達自己的理想,懂得童年美好的理想,只有不斷去追求才能實現。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知道孩子們的理想和願望,明白童年美好的理想。

教學準備:

課件;生字卡片;學生課前收集有關風箏的知識。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匯入,初讀課文。

1、學生說讀後的感受,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槐鄉是怎樣美麗?快讀課文。

3、自由讀文,讀準字音。

生字:tóng chě xiàn zā

童 扯 線 扎

(童年)(扯斷)(毛線)(紮成)

wǔ shào sháo tuō

武 哨 勺 拖

(武術)(哨兵)(湯勺)(拖延)

詞語:

威武:力量強大。

駕駛:操縱使車行使。

雙胞胎:同一個胎裡兩個嬰兒,兩個人同一胎出生。

4、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朗讀感悟

1、輕聲讀課文,看看課文描寫了哪些小朋友的'風箏,找出描寫他們風箏樣子的句子,多讀幾遍。

2、引導學生理解並讀好含有“無邊的大海和翻滾的波浪”“威武”“翩翩起舞”等詞語的句子。說說自己還會看到怎樣的景象,想象未來的水兵“我”、飛行員“強強”、昆蟲學家“薇薇”、建築大師“大喜”、音樂家“根子”會是什麼樣,他們會做些什麼?

二、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課件顯示放風箏情景)

如讀第三自然段描寫“我”和“強強”風箏的樣子的句子時,可讓學生想象水兵在海上巡邏時和飛行員駕駛飛機在藍天翱翔時的情景,讀出“我”和強強長大誓死保衛祖國海空的決心和壯志。

朗讀第四自然段描寫根子扎風箏的樣子的句子後,可讓學生想象動聽風鈴還會引來什麼?想象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第五自然段簡略地記敘了芳芳別具一格的風箏,可想象芳芳會想些什麼?她想好了沒有?

最後一自然段可結合“風箏也帶著我們的理想越飛越高,越飛越遠”這句和全文在腦海中浮現孩子們放風箏的畫面,閉目想象空中的“風箏圖”,體會空中的熱鬧,體會孩子們的心情,並思考怎樣才能使我們的理想越飛越高,越飛越遠?

三、個性朗讀(讀出孩子們放風箏時快樂的心情)

1、分小組朗讀,比賽朗讀。

2、展示性朗讀。

四、拓展:你想為自己扎一個什麼樣的風箏?為什麼?

板書設計:

2、風箏

我的理想:海軍——兩根飄帶樣的風箏

強強的理想:飛行員——駕駛艙樣的風箏越飛越高

薇薇的理想:昆蟲學家——蝴蝶樣的風箏越飛越遠

大喜的理想:建築大師——瓦片形的風箏

根子的理想:音樂家——豎琴風箏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 2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認識劉老師是一個對工作、對生活有著強烈的愛與追求的好老師,體會作者對老師的深厚感情,理想的風箏教案設計(請指點)。

2、瞭解課文通過幾件具體事例,細緻描述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及作者感受等表達中心思想的寫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學生喜歡的段落。

教學重點:

抓住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等,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

教學用具: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冬去春又來,又是一年春柳綠。看,藍天上那一架架風箏在同白雲玩耍,引動許多的人仰望天空。每逢這個時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劉老師,想到他放入空中的風箏。今天,讓我們再次走近劉老師,繼續學習26課《理想的風箏》。

二.交待學習任務:

複習:上節課,我們瞭解到劉老師是個怎樣的人?

身殘志堅;樂觀幽默。

這節課進一步體會劉老師究竟是個怎樣的人?這理想的'風箏又是什麼?

板書:22 理想的風箏?

三、學習第三件事(表現劉老師熱愛、關心學生,與學生心心相印)

出示:輕聲朗讀5—6,抓住劉老師言行神態去體會他是個怎樣的人?

“極好”(講課的老師,聽課的學生)(男.女.分讀)

關心學生:

(1)他便靜靜……微仰著頭……細細的聽……

(學生讀句子,然後抓住重點詞談體會或句子,說說為什麼這樣做)

(2)他就吃了一驚的瞪大眼睛,關切……細聲“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不住點頭。

(3)課文從兩個角度寫了劉老師對同學的提問。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同學,面對老師的鼓勵與關愛,內心會有什麼感受?

(4)能不能通過你的讀使我們更深切的看見這可敬的劉老師?

(5)喜歡哪種情況就讀哪種情況。

(6)出示課件:

①這情景,已經過了將近三十年,今天……依舊那麼清晰,那麼親切。

②填寫:

(提問同學的、關心同學的)情景,已經過了將近三十年,今天……想起來,(關心鼓勵同學的樣子)依舊那麼清晰、親切。

(7)這件事已經過去三十年了,但這樣一位關心學生,與學生心心相印的好老師叫我們如何不去思念他。(出示課件:課文最後一段)

過渡:然而.劉老師留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每年春天放風箏的情景。

四、學習第四件事

出示自學提示:

朗讀讀,想:課文哪些地方深深的打動了?

學生自己寫:把打動你的情景在書上畫出來,想想這情景為什麼打動你。

(1)放風箏(出示課件:他的腿自然不便於跑動,但他決不肯失去親手把風箏送上藍天的歡樂。)

(2)故意撒手……(出示課件:略)(對命運的抗爭,對困難的挑戰,他覺得自豪、幸福.

生命的力量是什麼?(生命的態度、對生活的愛與追求)。

過渡:。……

(3)劉老師放風箏的情景時我深深感動這樣自強不息的劉老師叫不我們怎麼不敬佩,不思念。(出示課件:課文最後一段)

五、處理11、12自然段:

1、結合全文想:這理想的風箏是什麼?

(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感染我們,要向他那樣對失業、生活有追求)。

2、為我們放飛一架架理想的風箏的劉老師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身殘志堅、樂觀向上、熱愛工作、熱愛生活)。

那麼活潑少年的我們又該怎樣做呢?學生回答:

六、總結

劉老師理想的風箏,已經放入了我們的心靈。讓我們也和作者一樣帶著對劉老師無限的愛戴與思念。其讀最後一段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通過預習和教師強調,學生掌握本文重要字詞。

2.通過閱讀和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抓住一篇課文主要事件的方法。

(二)過程和方法目標

1.在學生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以問題引導,學生能夠抓住本文敘述的主要事情。

2.在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討論的基礎上,學生能夠明確本文的親情是如何體現出來的。

(三)情感目標

通過討論學生能夠明白為父母者虐殺小孩的天性是可悲的,而更可悲的是社會使得人們慢慢的忘卻的這種可悲,於是這種可悲可能會一直延續下去。

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正確把握文中的思想

作業內容

1.抄寫生字和常用詞語。

2.你有過類似的父愛經歷嗎,請你寫出來。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對兒時的回憶多半是美好的,不過如果因為你的父母曾經粗暴的干涉過你的喜好的時候你的回憶會帶些苦澀,你可曾想過許多年後的父母想起這樣的`事的時候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呢,今天我就一起來感受一下。

二、朗讀課文,熟知課文內容。

1.學生自由朗讀,教師板書重要字詞。

2.教師稍微講講重要字詞。

3.指名學生示範朗讀課文,其他同學注意聽,思考:作者敘述了他曾經做過的一件錯事,是什麼?對此他的態度又是怎樣的?

說明:因為魯迅的語言不易理解,因而設計學生分兩次朗讀課文,有利於學生很好的理解課文的內容。

三、把握故事內容

1.學生回答上述問題。

教師採用鼓勵和表揚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回答,對不同的意見要及時評價和分析。

方法指導:人物是誰?什麼事件?最後的結果怎麼樣了?

2.對這樣的錯事,作者魯迅一開始的態度怎樣?後來又發生了什麼變化?請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分析。

說明:從概括文章情節到把握人物情感,難度加大,鍛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方法指導:做錯了事,作者有沒有感到愧疚,有沒有後悔的?文中什麼地方告訴了我們?

注意把握文中重要的詞語和句子。

四、分析人物

1.結合上一個問題:大家對作者的這種做法如何評價?

說明:同學的答案各不相同,引領學生分析,各自陳述自己的看法,以此引出另一個問題。

2.許多年後作者的弟弟對這件事又是什麼態度啊?

說明:以此引領學生讀出魯迅悲哀的情感與弟弟的忘卻的對比,對作者這是一種更大的懲罰,對弟弟呢這是一種忘卻的幸福還是人生成長中的不幸哪,兒時的天真、遊戲天性為何全然忘卻呢?

五、領悟情感

在學生對上述問題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提出本文的難點:這是一篇反映親情的文章嗎?如果是,你從哪兒讀出來了?如果不是,為什麼?

教師總結:作者對兒時的弟弟做了一件“精神虐殺”的事,這對小弟弟是一種殘忍,這可以看出當時的時代為父母者對子女不合適的期望,但這也是一種親情,只不過沒顧忌兒童的天性;待後來作者幡然醒悟,可悲的是弟弟已全然忘卻,這對作者更是一種沉重的悲哀,表現了哥哥對弟弟的眷顧之情,也是親情的表現。

板書設計

風箏

魯迅

人物:我————弟弟嚴厲的的親情

事件:毀壞風箏——想補救眷顧之情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學會本課12個生字(含3個多音子)及10個新詞。

過程與方法: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2、5、6、9自然段中自選一段背誦。體會課文中描寫“我”的心情,想法與文中的關係。

情感態度價值觀瞭解課文內容,體會劉老師頑強的意志和對生活的愛與追求。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題目“理想的風箏”的含義。理解劉老師對學生的熱愛,對生活樂觀積極的態度。

教學難點學習通過幾件事寫人的表達方法。體會劉老師身殘志堅、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5)

同學們,在我們身邊常常會看見一些身體有殘疾的人。有些殘疾人身殘志不殘,走出了一條燦爛的人生之路。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理想的風箏”講述的就是一個殘疾人的故事。板書:24。理想的風箏

二、整體感知。(25)

1、思考:課文講的是誰的什麼事?輕聲朗讀課文,讀準生字的字音,讀通句子(學生彙報學生字情況)。

2、默讀課文,體會課文主要講了什麼事?讀懂了什麼?有哪些問題?

3、交流所得,再讀探究

圍繞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再讀揣摩預習提示中提出的問題和自己提出的問題。

4。組內交流,如意見不一致,展開討論,教師深入小組中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

5。根據學生所提問題,教師大體歸納出以下問題:(出示課件。

(1)課文講了劉老師的哪幾件事?

(2)劉老師在課上講課和在課下放風箏的情景,二者有什麼關係?

(3)為什麼“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劉老師。(學生分組討論,然後全班交流。)

課文主要講了劉老師的'兩件事:一是劉老師上課,講他上謀生動而富有激情,體現他對祖國深深的愛;講他循循善誘,熱愛學生。二是劉老師課下放風箏,講他在放風箏時釋放出來的對生活的愛與追求,以及對我的影響。

三、佈置作業:一般生:抄寫生字詞(10)

優秀生:查閱資料,深入理解。

第二課時

一、匯入課題(5)

1、師板書;風箏2。師再板書“理想的”

3、師讓生看課題提問(板書大“?”)

4、生一提:為什麼要加上“理想的”?

5、生二提:理想的風箏什麼樣?

6、師:你們提的問題提得都不錯,老師也有問題,不過先不告訴你,請同學們先讀課文,然後你們猜一猜,老師會提什麼問題?生自由朗讀課文。

二、細讀課文(25)

1.師:本文講了誰?劉老師

2.師:他的樣子怎樣?在第五自然段(師讓生齊讀)

3.課件:師出示這一文段,並設問:從外貌上,你覺得

劉老師怎樣?

生:忠厚生:慈祥

4.師提示:劉老師還有一個使一看就忘不了、與平常人

不一樣的特徵是什麼?

生:殘疾(生再齊讀這一段。)

5.師:課文還寫了劉老師的什麼事?

生:玩風箏生:講課

6.圍繞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再細讀揣摩提出的問題和自己提出的問題。

7.班上彙報。

⑴為什麼“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劉老師?(因為劉老師愛放風箏,春天裡的風箏勾起了作者對劉老師的回憶。)⑵劉老師在課上講課和在課下放風箏的情景之間有什麼關係?

課件:劉老師在課堂上,“只靠著健壯的右腿和一支圓木棍,一天站上好幾個小時”,“不知道要跳躍旋轉多少次”。這是靠頑強的毅力給學生上課。

劉老師課講得好。他對學生充滿了愛。劉老師課下喜歡放親手製作的風箏。“絕不肯失去親手把風箏送入藍天的歡樂”,“故意撒脫手”,“拄著柺杖,蹦跳著去追”,這是一種對生活的強烈的熱愛之情的流露。

課上講課和課下放風箏,都展示了劉老師意志的頑強和熱愛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⑶課件:結尾句“他一定依舊仰仗那功德無量的圓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躍、旋轉,永遠展示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愛與追求。”

這句話既是對劉老師身殘志堅的讚歎,又是在告誡我們:應該像劉老師那樣熱愛生活,不斷地追求、創造生活。

三、對課文進行總結(10)

1.你覺得劉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從課文哪裡可以看出來的?最好能用一個詞語來概括。

2、課件:劉老師是個()的人

3、生討論

4、師:誰願意展示你的答案。

生一:我認為劉老師是個堅強的人,因為課文這樣寫道“……”

生二:我認為劉老師是個熱愛生活的人,因為課文這樣寫道“……”

生三:我認為劉老師是個頑強的人,因為課文中這樣寫道“……”

5、為什麼叫“理想的風箏”?

文中劉老師放飛的風箏是他對生活無限熱愛的標誌,劉老師腿有殘疾、行動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風箏來寄託自己要在廣闊天地間大有作為的理想。題目中理想的風箏是指劉老師對生活的樂觀態度與不懈追求。

四、從這篇課文學到什麼表達方法。課件文字

生二答:我回答的是第三個問題:我學到的方法是借物喻人。

生三答:我回答的是第三個問題:我學到的方法是通過外貌來寫品德。

生四答:我回答的是第三個問題:我學到的方法是寫好某個人主要通過事來表達。

五、學過這篇文章後,你最受感動的是什麼?

六、佈置作業(5)

一般生:熟讀課文,找自己喜歡段落背誦

優秀生:(1)寫法上的啟示。

(2)你想對劉老師說什麼?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運用聯絡上下文、聯絡生活經驗等方法理解“憧憬”“垂頭喪氣”等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2)通過自由讀、默讀、個人朗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讀書,以讀促理解,感悟課文情境。

(3)體會小夥伴做、放、找風箏時的“幸福”;學習小夥伴們在傷心失望時仍然充滿希望,不斷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氣。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夥伴們的心情起伏變化,並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

難點是在引導理解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的變化寫具體的。

教學過程

一、回顧匯入,搭建構架

瀏覽課文,回顧課文主要內容。

二、細讀探究,品悟真情

(一)感悟做風箏的樂趣

1、課文中哪一段是寫做風箏的?

默讀第二自然段,畫出描寫心情的'句子,體會體會。

2、交流:我們在做風箏的時候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句子1:我們精心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

(1)換詞理解“精心”。

(2)藉助工具書、聯想法理解“憧憬”。

(3)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句子2: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

(1)聯絡上下文理解“依然”。

(2)什麼也不像的風箏怎麼被稱做“幸福鳥”呢?

3、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二)感悟放風箏的樂趣

1、對比感悟動作描寫

(1)你是怎麼放風箏的?

(2)書上是怎麼描寫孩子們放風箏的?抓動詞感悟動作描寫的準確、生動。

2、體會快樂心情

句子1:“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著,……在田野裡拼命地奔跑。”

(1)情景想像“越飛越高”飛到了哪裡?

(2)角色互換體驗。快活地“喊叫”著什麼?

(3)朗讀句子。

句子2:“從早晨玩到下午,……似乎飛到了雲彩上。”

(1)抓時間、“歇不下來”感悟興奮。

(2)朗讀句子。

(三)體會找風箏的心情

1、線斷,風箏不見了。此時此刻,小夥伴們的心情怎麼樣呢?默讀文,劃出句子,體會。

2、交流

句子1:我們大驚失色、……倏地便沒了蹤影。

(1)大驚失色是什麼意思呢?

生自己理解。

老師講授用理解字義的方法理解詞語。

(2)多種方法理解“千呼萬喚”。

(3)朗讀。

句子2:我們都哭了……還是沒有蹤影。……

(1)哪個詞最能體現出我們此刻的心情?

理解“垂頭喪氣”。

(2)我們垂頭喪氣,我們都哭了,為了一隻怎樣的風箏?

3、你們用心找了嗎?怎麼知道的?

會不會還有什麼地方沒找啊?

(四)展開想象,拓展說(寫)話

1、齊讀句子3: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

2、後來,你們究竟找著了嗎?請你大膽想象,把尋找的結果寫出來,寫出你們當時的心情。如果能用上今天學到的這些描寫心情的詞語就更好了。

(五)小結:

幸福鳥啊!我們親手做的幸福鳥!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牽動a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快樂和痛苦。讓我們再滿懷深情地呼喚這個名字,讀讀課題吧——風箏。

三、梳理歸納,積累方法

課文內容與情感

1、閱讀方法

2、表達方法

板書設計:

10、風箏

做風箏憧憬

放風箏快樂

找風箏傷心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體會劉老師對生活的熱愛與頑強執著的精神。

教學難點:

瞭解文章的寫作方法,揭示課題含義。

教學準備:

1、收集有關名人的圖片和資料。

2、製作多媒體。教學流程:

一、匯入新課,初步感知

1、板書課題 學生齊讀(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走進作家蘇叔陽的作品中,跟隨他的劉老師一起去放飛:理想的風箏)

2、出示作者的照片(這就是熱愛生活,渴望激情的蘇叔陽,他在回憶自己的劉老師時有這樣的一段心靈獨白:已經近三十年沒見到他了,然而他永遠在我的記憶裡行走、微笑,他用那雙寫了無數粉筆字的手,放起一隻又一隻理想的風箏。那些風箏將陪伴著我的心永遠在祖國的藍天上翱翔)。

3、回顧舊知:

師:同學生,回想一下文章寫了劉老師在上課時和下課時的哪幾件事呢?

4、引入:劉老師身上有哪些閃光點,讓作者三十年都難以忘懷?作者為什麼以“理想的風箏”為題?讓我們深入文字內部去尋找答案吧。

二、自學感悟,瞭解人物。

1、學習課文4-6自然段

①出示自學提示: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4-6自然段,想想從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劉老師,你是從哪些句子體會到劉老師的這些特點,用“-”劃出來。②學生彙報

a.1.我體會到了樂觀幽默的劉老師。(板書 樂觀幽默)

2.生讀相應的句子,並談體會。

3.引出重點句著重講解:教室裡騰起一片笑聲……更增加了對劉老師的尊敬。

導:笑過之後,同學們為什麼酸澀?又為什麼更增加對劉老師的尊敬?

師:多麼微妙的感情變化呀,同學們一塊來讀讀吧。

b.1.我體會到了劉老師對祖國的熱愛。(板書 熱愛祖國)2.生找出相應的句子談體會。

c.1.我體會到了關愛學生的劉老師。

2.找出相應的句子談體會。

2.講寫法

師:作者從哪些方面將劉老師的形象進行細緻刻畫? 3.小結寫法:作者抓住神態、動作、語言的描寫將劉老師那親切慈祥的形象躍然紙上,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文章中也用到類似的寫作方法,將文章寫得更生動、形象。

過渡:劉老師幽默樂觀的人生態度和他那份熱愛祖國、關愛學生的赤子情懷折服了每一位學生,然而留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劉老師每年春天放風箏的情景。

三、品味細節、感受人物

1、師以深情朗讀的形式過度到第9自然段(同學們,當春天來臨,柳枝染上了嫩綠,在春風裡盡情搖擺,舒展著自己的腰身,蓮翹花舉起金黃的小喇叭,吹奏著生命之歌,劉老師就帶著孩子們放起親手製作的風箏。)

2、學習句子1

(1)出示句子1:他的風箏各式各樣,有簡單的“豆腐塊兒”;

有長達丈餘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風箏。

(2)出示畫面,感受風箏的美麗。

(3)從這句話中你們看到了一位怎樣的劉老師?

(4)學生有感情地齊讀句子。

3.學習句子2

(1)播放插圖

(2)用一句話描述一下畫面上的劉老師,體會一下劉老師放風箏時的不便。

(3)出示句子2:他的腿自然不便於奔跑,但他卻決不肯失去親手把風箏送上藍天的快樂。

①哪兩個詞最令你感動?你從中體會到什麼?

②同學們把劉老師對生活的渴望與熱愛融入我們的朗讀中吧。

4.學習劉老師追風箏的'片段

(1)出示這部分內容,請個別學生來讀。

(2)這部分抓住了劉老師的哪些方面進行描寫。

(3)請同學們用小圓點標記出表示動作的詞語,用“—”畫出表示語言的句子。

(4)從這些詞語中你悟到了什麼?

(5)從這句“你們不要管,我自己來”,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劉老師

(6)誰來把這份堅強喊出來。

(7)讓我們一塊把劉老師的那份堅強喊出來吧。

5、過渡:當老師抓住了線拐,看到天空中那隻翱翔盤旋的風箏時,他的臉上飄起了得意和滿足的稚氣,同學們此刻他什麼也沒說,可他會想什麼呢?

6、小結:同學們說得多好啊!讓我們把記憶的鏡頭拉近些吧,再次讀讀這感人的段落吧。

四、昇華感悟

2.學習第11自然段,體會作者對劉老師的深厚感情

1.小組討論學習第10自然段

議一議:相對於這樣一個年過五十身有殘疾的老師,作為一個活潑的少年,又該怎樣呢?

2.學習第11自然段,體會作者對劉老師的深厚感情

3.揭示課題含義。

五、拓展延伸

1、生活中還有很多像劉老師這樣身殘志堅的人,誰來說說。

2、記得俄羅斯詩人普希金這樣寫道:(齊讀)

3、三十年讓一個懵懂無知的少年逐漸走向成熟。30年後,那充滿活力的劉老師您在哪呢?讓我們滿懷深情地呼喚可親可敬的劉老師吧!(齊讀12自然段)

4、如果讓你在劉老師的風箏上寫上一句話,你會寫什麼?

六、總結

1.同學們的祝福多美啊,讓我們再次深情地思念敬愛的劉老師吧!(學生齊讀12自然段)

2.三十年了,劉老師已老去,但他那頑強樂觀的生活態度已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也將是老師手中那一隻只高飛的風箏。

板書設計: 理想的風箏

笑談腿殘 堅強樂觀 深情上課 熱愛祖國 認真傾聽 關愛學生 放飛風箏 執著追求 寫法 神態 動作 語言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 7

教學設想: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發展學生的個性,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因此,本文的教學中,我將充分尊重學生對文字的個性化解讀,讓他們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感受語言魅力,體悟作者情感。

教材簡析:

《風箏》是魯迅先生的一篇散文詩,它回憶兄弟之間的一件往事,無論是當年管錯了,還是一旦醒悟,心情沉重、總想補過,為補過不及而心情更加沉重,都洋溢著濃濃的同胞手足之情。這篇散文詩是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好教材。它意蘊豐富、值得咀嚼。

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思維活躍,對文章往往有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學本文,應從多種角度加以引導,拓展思維空間,鼓勵有創意的閱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理解“伶仃”“肅殺”“苦心孤詣”等詞語,學習朗讀,培養語感。

2、過程與方法

學習圈點勾畫,揣摩品味課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積累好詞佳句。

大膽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親情的含義;瞭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體會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教學難點:

領會作者對兄弟的那份深沉的感情。

體會作者的自省精神。

教法設計:

情景教學法合作研討法

語感訓練法拓展延伸法

學法指導: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勤于思考、大膽表達,力求獲得個性化體驗。

媒體設計: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多種手段,引匯入境

1、(播放背景音樂)“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

(出示配套幻燈片——放風箏)

2、圖片上的人物如果是你,能告訴我現在的感受嗎?(生:高興、愜意、閒適等)

3、導語

的確,風箏等遊戲帶給我們無盡的夢想和歡樂。看到風箏,我的心亦飛翔。可文學巨匠魯迅先生一見到風箏,便感到無盡的驚異與悲哀。這是為什麼呢?請閱讀《風箏》。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 8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第三冊20課

【教材分析】

《紙船和風箏》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紙船”和“風箏”是松鼠和小熊友誼的紐帶。故事動人之處在於。當松鼠和小熊因為一點小事吵了一架之後,他們表現出的內心的失落感和難忍的痛苦,以及修補裂縫的獨特方式和感人場面。

【學生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對課文朗讀,有著濃厚的興趣,並喜歡模仿。學生們能結合簡單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在朗讀中表達自己的感受,同時也具有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的評價慾望。

【教學目標】

1、鞏固所學字詞,會寫“祝、福、幸、句”四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對怎樣交朋友和維護友誼有一定感受。

【教學流程】

一、談話匯入。

老師想和你們交個朋友。瞧!我還帶來了見面禮。送禮。我們來一起去學習一篇課文吧!

板書:紙船和風箏 齊讀課題

二、鞏固複習。

課題讀得真響亮,看把小松鼠都吸引來了,你瞧,他給大家帶來了什麼?你願意讀嗎?(出示生詞。)

山頂 山腳 小溪 風箏 紙船 松果

草莓 紙條 幸福 快樂 漂流 飄蕩

三、學習課文。

1.學習第一自然段。

(1)板畫。大家表現真出色,為了獎勵大家,老師帶小朋友們去一個好玩的地方。這兒美嗎?(2)貼房子。請大家讀讀第一自然段,看看他們的家應該各建在哪裡呢?你們看它們多開心呀!你們想不想知道它們為什麼這麼開心呀!那就快快開啟書到課文的第二至六自然段找一找答案吧!

2.學習第二至六自然段。

(1)誰知道它們為什麼這麼開心呀?

誰知道他們倆是怎樣成為好朋友的?

(2)區別“漂”和“飄”。

紙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門口。用手勢演一演:“漂呀漂、飄呀飄”讀一讀這兩個句子。風箏乘著風,飄呀飄,飄到松鼠的家門口。說一說發現。總結。

(3)重點學習三、五自然段,體會松鼠和小熊高興的心情。

他們倆收到對方的禮物,可高興了! 書上有兩個自然

寫了他們高興的心情,是哪兩個自然段?指名讀。同學評。

過渡語:是啊,小熊收到了可口的松果,松鼠收到了甜甜的草莓,還有互相祝福的話,能不高興嗎?可是,有一天,他們倆為了一點小事吵了一架,山頂上再也看不見飄揚的風箏,小溪裡再也看不見漂流的紙船了。(隨機摘下紙船和風箏)

(4)聽到這你們此時心情怎樣?

3.學習八、九自然段。

(1)小熊、松鼠,此刻你們的心情怎麼樣?

(2)讓我們帶著難過的心情讀讀這兩個自然段。(齊讀。)

(3)原來他們吵架了,誰也不理誰了,可是我不明白他

們為什麼還是每天扎風箏,摺紙船,這是怎麼回事呢?把想法先和同桌說一說。指名說。

4.學習第十、十一自然段。

噢,原來是這樣啊! 雖然他們吵架了,但心裡還都

想著對方,還想和對方做朋友啊! 那結果怎樣了呢?請大家自己讀讀第十、十一自然段。結果怎樣?

友誼失而復得,你們的心情一定很複雜,咱們能不能通過

讀把你的心情表達出來?先自己試試。

(1)學生讀第十自然段,聽完他讀,我也忍不住想讀讀了,但又怕讀不好,大家能幫幫我出出主意嗎?

(2)學生讀第十一自然段,可用以下幾種方式讀。

1:自己讀,讓大家給評一評。

2:想聽聽誰讀,然後學一學他。

3:自己想讀一讀,請老師評價一下。

四、拓展練習。

(1) 是啊,松鼠將所有的紙船都放進了小溪,一隻只紙船載著他深深的情意順流而下,小熊看到這些

紙船向他漂來,會怎樣呢?

(2)小熊、松鼠,經歷了這一切,你們以後還會鬧彆扭嗎?

如果以後你和你的夥伴鬧了彆扭你會怎麼做?

總結:大家說得太好了,一定牢牢記住你們的話,用一顆真誠、寬容的`心去對待你的夥伴,願我們同學們永遠是朋友!

五、作業。

設計賀卡或製作圖片送給好朋友,送去對他們的祝福。

課後反思:

一、讓學生快樂的學習,主動參與

本節課的教學力爭在愉悅的氛圍中,讓學生快樂的學習,主動參與,創設愉悅可持續型氛圍,讓學生樂學,積極投入其中。課上利用簡筆畫、貼圖、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然後引導學生分清“山頂、山腳”“兩個小動物的家”學生興趣高漲,學得主動,效果較好。

二、注重朗讀指導,用多種方式進行朗讀訓練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意自見。”文章的情感不是我們教師把講解強加給學生的。從朗讀時語氣的輕重緩急,聲調的抑揚頓挫,表情的喜怒憂傷中體味情感。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 9

教材分析:

《風箏》這篇精讀課文是賈平凹的作品,寫了“我”童年時候和夥伴們做風箏、放風箏的情景。文章語言樸實,多於白描而極少雕飾,筆調親切、溫馨、自然。文章既寫了“我們”放風箏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快樂,也寫了放風箏時的傷心;同時還體現了孩子們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自終,充滿了童真童趣,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景,如可觸控。

教學目標:

1、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精心、希望、依然、飛舞、拼命、奔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尋找、垂頭喪氣、磨坊、繼續”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內容,感受秋天裡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

4、找出文中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體會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夥伴們的心情起伏變化,並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變化寫具體的。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體會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夥伴們的心情起伏變化,並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難點:是在引導理解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的變化些具體的。

教學準備:

1、蒐集很風箏有關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喚起情感,匯入學習。

1.喚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繽紛的,既有歡聲笑語,也有滴滴淚水。你覺得童年最大的快樂是什麼?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嗎?

2.匯入學習:有這麼一群孩子,他們童年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讓我們走進課文,走進他們中間,分享他們的快樂。出示課題,帶著情感朗讀課文第一段。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

2.指名學生讀,一人讀一個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讀課文,邊讀邊畫出寫“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心情的句子,畫好後自己讀一讀這些句子。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覆朗讀。

5.引導發現、生疑:讀後有什麼發現,產生什麼疑問,與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點:一是讀中發現:“我們”的心情在做風箏是挺高興的,放風箏的非常高興,找風箏時很難受。二是讀中生疑:“我們”的心情為什麼會起這樣大的變化?)

三、細讀深究,體悟情感

1.學習第2自然段。

a、讀一讀:激勵學生多人次地讀這一段。

b、說一說:讀了這一段,你知道寫了些什麼嗎?

c、想一想:角色轉換,想象:如果是你在做著風箏,你心中會想些什麼呢?

d、找一找:同學們所想象的可以用這段內容中的哪幾個詞語來表示或代替。

e、結一結:(師)原來做風箏的快樂就在於它充滿著憧憬和希望。

f、賞一賞:讓我們帶著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嚮往、渴望、喜悅)朗讀全段。

2.學習第3自然段。

a、角色轉換:風箏做好了,此時你最想幹什麼?

b、創設情境: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們放風箏的.歡樂場面吧!播放多媒體課件,展示放風箏畫面。

c、引導表達:剛才同學們欣賞了放風箏的畫面,你們看到了什麼,與大家交流交流。

d、角色轉換:當你奔跑在空曠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飄蕩在天空中的風箏,你的心裡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感受?

e、品味課文:用心多遍朗讀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寫出了文中孩子和我們一樣的感受。

f、深入賞讀:讓我們帶著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興奮、激動、自豪)再讀全段課文。

課堂練習。

1.自學生字,交流學法。

a、出示生字,指名組詞朗讀。

b、觀察生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c、練習書寫生字、抄寫詞語。

2.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第二課時

一、檢查反饋,複習鞏固(生字、詞語)

二、誦讀回味,表現情感。

選擇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愛的一段話讀給大家聽,表達出感情。

三、細讀深究,體悟感情。

1.學習第4自然段。

a、讀一讀:用心讀讀第4自然段,能發現“我們”的心情有什麼變化嗎?

b、說一說:說說你讀後的發現。

c、試一試:能不能用讀表現出不同的心情來?(可採用多次讀的方式進行)

d、評一評:你們覺得這些同學讀得怎麼樣,從哪些語詞的朗讀上能感受到“我們”的快樂或難受。

2.學習第5.6.7.8自然段

a、師問:假如你高高飛著的風箏斷了,飛了,你會怎樣呢。

c、生讀:在讀中讓學生逐漸表現出孩子們的難過而又不甘心的心情來。

d、體驗:你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難過而又不甘心的情感來的?

四、回顧課文,暢談感受

1.放箏時,線斷了,風箏飛走了,孩子們很難過、著急,為什麼還說放風箏是快樂的呢?你有過這種生活體驗嗎?

2.學生交流。

五、實踐活動,親身體驗

親自動手做一做自己喜歡的風箏,到田野、到操場、到廣場去放一放風箏,感受一下做風箏、放風箏的快樂。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 10

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文章是圍繞什麼來寫的?

2、這個故事發生在哪兩個人之間?

3、請簡單的複述情節

明確:風箏

明確:“我”和弟弟

明確:寫作者小時候不讓弟弟放風箏,還弄壞了弟弟苦心孤詣做好的風箏,中年時,看到外國一本講論兒童的書後很內疚,希望得到弟弟的寬恕。

二、研讀課文,深入研究

請按時間順序,將課文分成四個部分

1—2:寫了北京和故鄉的風箏時節,引出下文。

3—4:寫童年往事。

5—11:寫中年反省。

12:寫“我”看著眼前北京的風箏,心情十分悲哀沉重。

三、研讀第一部分

1、作者為什麼說“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明確:驚異的是北京的風箏時節,悲哀的`是童年的往事。

2、在這一部分,作者運用了什麼樣的寫作手法?

明確:對比的手法。

四、研讀第二部分

1、作者是從哪個角度寫小兄弟對風箏的喜愛的?

明確:神態描寫,對比手法。

2、“他向著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這是對小兄弟的什麼描寫?有什麼作用?

明確:神態描寫,寫出了被虐殺者的麻木。

3、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的粗暴,作者為什麼這樣寫自己?

明確:動作和神態,表達了作者對小兄弟的同情和對自己行為的深深自責。

明確:對比的手法。

五、研讀第三部分

1、“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你認為這句話對嗎?

明確:不準遊戲,扼殺了兒童的天性。應該提倡新的教學模式。

2、“精神的虐殺的的一幕”是哪一幕?

明確:第四段,暴虐的毀壞風箏。

3、作者想到了哪些補救的方法?

明確:送風箏,討寬恕。

4、“我”懂得遊戲的意義後,心情沉重,總想補過,這說明了什麼?

明確:作者具有剖析自我,自我反省的精神。

5、作者對弟弟不記得童年的往事有什麼感觸?

明確:因為被虐殺者的麻木,虐殺者會因此而更加的肆無忌憚。

六、研讀第四部分

“我”討弟弟的寬恕,弟弟卻全然忘記,為什麼“我”的心情“只得沉重著”,只感到世界的“肅殺”和“寒威”?

明確:被虐殺者不認為是被虐殺,把兄長的行為視為合理行徑,這種麻木是令人悲哀的,所以,只覺得“肅殺”和“寒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