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傳讀後感

來源:才華庫 5.77K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張愛玲傳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張愛玲傳讀後感

張愛玲傳讀後感1

關於張愛玲,她的文字華麗、淒涼,她的人生亦是如此。聞名一時的她終究是孤獨老去……

懵懵懂懂的她視線定格在遠去的母親身上,縱有不捨,還是要接受父母離婚的現實。那年,她十歲。面對沉淪的父親、敗落的家庭,她想要逃離。她在家中“要沉下去”的書房裡拼命讀書。她一邊要忍受後母的欺侮,一邊要在思念母親的煎熬中苦苦度日。她終於逃出了這座荒島,她的坎坷人生也就此開始。

她漸漸在上海文壇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那年,她二十三歲。她的文章多以悲劇結尾,這或許與她的家世有很大關係。她多次想要出國留學,但屢遭戰爭未果。她不甘心,仍舊嚮往國外的生活。在香港大學,她認識了炎櫻,那個性格與她互補的女孩。她們說說笑笑,生活看似十分美好。然而戰爭擊碎了她的夢,她又回到了上海——那個讓她成名卻又讓她感到傷心的地方。

她遇到了心目中的他,他令她驚喜,迅速地在她心裡生了根。那年,她二十四歲。她也曾寫道: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她將整顆心交與胡蘭成,而胡蘭成在抗日戰爭勝利後逃跑並背棄了他們的誓言。她孤獨而又絕望。她的傾城之戀不過一場破碎、凌亂的夢。

她隻身一人前往美國,並在這裡認識了賴雅。那年,她三十六歲。那時的她正值好年紀,卻嫁給了窮困潦倒、比她大二十九歲的賴雅。賴雅年老多病,她不得不到寫作賺錢為賴雅買藥。賴雅終究比她早一步先走。十一年的陪伴隨賴雅去了,她又遭受沉重的打擊。

她老了,自己孤獨地生活在他鄉。1995年9月8日,她被發現在家中去世。那個與眾不同的她走了,一代傳奇也落下帷幕。

這就是她——張愛玲,避世而不棄世的臨水照花人。

張愛玲傳讀後感2

張愛玲,一位才華橫溢的優秀奇女子,本該享受童年快樂時光的她,在四歲時,母親便離開她前往外國留學,八歲時母親回來把她送入學校改名張愛玲,十歲時父母離異,童年沒有父母陪伴的她依然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有目標不抱怨,愛憎分明,敢愛敢恨。

她的才表現在寫作方面,她把母親和姑姑的對話,從叔叔的口中所聽到的故事都記錄下來,編寫成一部部廣為流傳和受喜愛的小說,比如《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等等,她也有個怪癖,上學時期的她總會忘記寫作業,每當有人問她時,她只是淡淡地說一聲:“哦!我忘了”,她就是這樣的獨一無二。

她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沒有那種享盡榮華富貴的舒適,只有一張床,簡簡單單地生活,寫書,寫文獻。她描述自己的生活為“老鼠洞中的生活”,就是每天待在宿舍裡面,基本不出門,偶爾要參加聚會也是悄悄的來,悄悄的走。有個粉絲戴小姐每天跟蹤她,把她丟棄的垃圾都撿來研究,揭露了張愛玲的很多隱私,這讓她非常的生氣。之後她更加封閉了。

她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儘量不讓自己麻煩到別人,我覺得對於她,或許真的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得之所想,得之所欲。儘管這個悲慘的晚年生活讓人覺得有點感慨萬分,這麼一個才女晚年竟然如此淒涼,當然這個淒涼要打個雙引號,每個人的感覺不一樣。在她臨終前,她整理了自己的房間、信件及重要證件並打包,就這麼清清白白又冷冷清清地走了。她在遺囑上寫到:“死後馬上火葬,不要讓人看遺體,不要侷限任何葬禮儀式。骨灰灑向空曠無人的地方。”

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不給別人麻煩卻用孤獨和才華給人留下更多真實、自然、堅持,做最真實的自己。在她的作品中承載了她對世界的看法,她值得我們一直銘記。

張愛玲傳讀後感3

終於讀完了手頭的這本《張愛玲傳》。說終於是因為斷斷續續讀了有一段時間了,每天下午休息的時候會讀幾頁,但是其實讀得很認真,因為我一直希望能有一個機會看她的生平,而不只是她創作盛年時的作品和人們眼中她的作派。

我算不上她多麼鐵桿的迷,因為性格里淺薄的一面讓我本能地不太願意看悱惻悽迷的故事,如果是故事,我更喜歡喜劇的結局,如果是散文,那另當別論。最近可以看一點情節曲折複雜或者一些從開始註定結局無奈的故事了,但也只是淺嘗輒止,以前是更加囫圇吞棗地匆匆略過很多不願意看到的關於人性惡的細節的。但是我對她有些好奇,可能是因為不太瞭解她去國離家之後的境遇,以前所有看到的都是關於她在上海出名出得輝煌燦爛以及這些年再次捲起的熱潮,可我知道,那短暫的`幾年肯定不可能是一個人的一生。

我不太喜歡斬釘截鐵地評價一本書或者一個人,因為覺得自己可能不完全瞭解背後的故事。從這本書我得到我想要的資訊,這大概就夠了。作者體會得比較細膩,對張愛玲的描述多引自張愛玲自己的散文集子裡的原話,這大概是因為,對張愛玲這樣一個人生平的描述得到第一手的資料有一定的難度。有一點惱人的是,偶爾有錯別字,還有就是有些大約是比較經典的話在不同段落裡重複很多次的引用,使整個文章的氣息也跟著壓抑起來,也可能是因為在寫張愛玲的緣故,而她的很多故事是那樣一種調調。不過,我還是很勇敢地把它給看完了。關於她在美國三十多年的生活只佔整本書的很小的一部分,想來一是因為資料有限,二則她最出名的作品都是在上海的日子裡寫就的,但這一小部分我仍然看得仔細,因為覺得,人生被隱去的大部分的歲月其實是平淡和掙扎。

看的過程裡,時常會停下來,想一想,總覺得是有很多話要說的。看完後,又在心裡沉澱了幾天,卻突然覺得,說什麼好像也都是花架子,再重複或者引用原文也沒有意義。只感嘆,人生,是一件很真實的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