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天才夢讀後感

來源:才華庫 1.05W

《天才夢》是張愛玲的一篇自傳散文。作者通過對比,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優秀但又乖僻的天才少女的形象,最後得出了一個關於生命的感悟,即“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爬滿了蚤子”。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了“張愛玲天才夢讀後感”,希望能幫助到您。

張愛玲天才夢讀後感

張愛玲天才夢讀後感篇1

昨天在書店,翻開一本《張愛玲散文集》,書中第一篇散文的題目——天才夢,赫然入目,我心絃一顫,這題目,不正是在說我麼?

聽母親說,我不滿一週歲便口齒清楚、吐字清晰,似乎冥冥之中,我與文字有一種註定的緣分。待到上學時,即便我在語文課上時時走神、心不在焉,也可以考一個很高的分數。

七八歲的年紀,正是貪玩的時候,女孩兒們最愛跳皮筋、投沙包、踢毽子,偏偏這些我都不愛(或許是因為運動細胞不發達),就愛一個人宅在屋裡看各種各樣的課外書,一看就是一天。

我猶記得,自己擁有的最早的文學著作便是表哥送的《一千零一夜》和《安徒生童話》,那是兩本小尺寸的書,一本藍色,一本粉色,我看得如痴如醉。毫不謙虛的說,在同齡人還在玩泥巴的時候,我早已沉浸在阿拉伯民間文學和安徒生童話的文化薰陶中了,後來也同樣的,在中學生迷戀穿越小說、言情小說、玄幻小說時,我早已看完了《茶花女》、《飄》、《美國的悲劇》、《東方快車謀殺案》等書,此種優越感助長了我的囂張氣焰,我認為自己長大後必定是個家喻戶曉的作家了,或者詩人,因為我經常拿著撿來的粉筆頭在家中的牆壁上創作五言古詩,同樣如痴如醉。姥姥也常認為我是個“奇女子”,這大概是出於對自家孩子的偏愛。

國小四年級時,我從農村老家轉到了城裡國小。我生平第一次知道原來國小生每天放學後都會有家庭作業,而不是出去解放天性。本是天之驕子的我到這裡成了差生,這種落差所產生的失落感和自卑感壓了我許多年,即使後來我的成績達到了前十名,也總覺得跟其他同學比,自己一無是處。

信心重拾是在國中。語文老師質疑我的作文是從那些優秀作文大全中抄來的,因為語言很美。好在我平時文靜老實(至少表面看起來是這樣),在我說了這就是我自己寫的之後,老師百分百相信了我,就這樣,我的作文由嫌疑犯變成了榜樣,被當作範文讀給全班同學,供他們欣賞和分析。那時我才再次想起,我是個與文字有註定緣分的人。

類似的事件也在大學裡上演過。大四交畢業論文初稿時,導師在微信群裡說我的論文過於成熟,不像本科生的水平,恐怕查重過不了關。我義正言辭地告訴她,每一個字都是我自己寫的時,她也頗感慚愧,向我道了歉,還說我如此文采,不用在更大的地方太可惜了。我內心喜不自勝,表面卻作波瀾不驚。

從小到大,我的“文學才能”似乎得到了周圍人的認同。連高中班主任對我的畢業寄語都是希望我成為像JK羅琳那樣的作家。一同事更是認為,我僅複習了兩個月就以425分的成績通過了戲劇學院戲文系的研究生初試,簡直是神人。

可事實上,除了別人的讚美,我沒什麼了。活到二十五歲,我從未發表過一篇文章,更提不上寫一部小說。戲劇學院的複試我被刷了下來,我認為有一大半原因是因為我搞混了索福克勒斯和歐里庇得斯,而這是最基礎的戲劇知識。似乎除了愛看書,我與一般人無異了。不對,我生活常識更少些,交際能力更差些,話更少些。正如張愛玲所說:“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

可我內心仍不由自主地自認有才,心比天高。每天想著成為世界聞名的作家,每天做著天才夢。

張愛玲天才夢讀後感篇2

可能每個人在小時候都幻想過自己長大的職業,張愛玲幻想過,而我也幻想過。從小被人稱作天才的張愛玲,她小時候做的夢就比我們普通人大多了,她做的是天才夢,從小便立志做一個天才般的人物,張愛玲三歲能背唐詩,七歲寫了自己第一部小說(一個家庭悲劇,一個失戀而自殺的女郎)。八歲嘗試寫過一部烏托邦式的小說。從小便展現了自己驚人的創作天分。可是在九歲時還躊躇著是選擇音樂還是美術作為自己終生的事業,當看到一張描寫窮困畫家的影片後,決定做一個鋼琴家。可是長大後才發現開始的願望全被自己拋棄了,最終張愛玲學習寫作,成為了一名作家。可是我們知道音樂和繪畫對於她的小說創作是極有幫助的,因為對色彩、音符特別的敏感,所以張愛玲在小說創作中特別喜歡用色彩濃厚、音韻鏗鏘的字眼。如“珠灰”、“婉妙“、“splendour”、“melancholy”等吸引力的字眼。雖然張愛玲沒有實現最初的`職業夢想,可最終還是實現了自己的天才夢,成為了一名天才作家。

想想自己的職業夢想也是換了一次又一次,讀國中以前就幻想自己要讀歷史系,以後成為一個考古學家,因為我覺得當考古學家可以很方便看見古代的東西,因為自己從小就喜歡中國的古典文化,可是當我把自己的職業夢說給親戚朋友聽後,他們先是對我嘲笑一番,然後接著挖苦我說學歷史找不到工作。開始自己並沒有把他們的話聽進去,可是在以後看了一部林心如主演的電視劇,她在裡面飾演一位歷史系畢業的學生,在裡面找工作那股心酸勁兒,真把我觸動讓我拋棄了要當一位考古學家的夢想。

後來上了高中偶然看了一部叫《壹號皇庭》的電視劇,看著電視劇裡面的律師,不僅是收入不菲,而且法律還可以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特別羨慕他們身上正義感和責任感,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法庭上脣槍舌劍,在神聖的法庭上施展著自己的才華,我覺得這些正好是自己的特長,因為向來認為自己的口才是很不錯的。律師這個職業既能夠施展自己的愛好又能夠養活自己,便覺得以後當律師是再好不過了,可是在填志願的時候看網上資料顯示內地的法學是最不好找工作的專業,便給我潑了一盆涼水。於是便打消了讀法學的念頭,第一志願毅然填了財會專業,也不是因為自己喜歡它,只是覺得這個專業熱門。可誰知命運又給我開了個玩笑,因為分數不夠沒有得到財會專業,最終卻被自己從來想都沒想過的教育類專業錄取。

現在已讀大三的自己已經沒有了夢,不僅是沒有了夢就連自己未來的路也不知道該怎麼走,還有一年半就畢業的自己其實只夢想著出去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現在看來這也只是一場夢,但我告訴自己不管畢業出去做什麼,一定要自力更生,絕不吃父母的白食啃老,哪怕是最糟糕的打工賣力也只能去做了,我現在已經是做了最壞的打算的。真有那麼一天可能自己讀的那麼些書,也就沒什麼用了。那又有什麼辦法呢?真有那麼一天也只好任命。況且我是喜歡讀書的那種,特別是喜歡文學,書對我來說也並非沒用,至少文學給我心靈的慰藉,不管以後從事什麼工作也必將讀下去。

張愛玲是努力的,也是幸運的,她實現了自己的天才夢,我現在也在努力的路上,我也能幸運嗎?我不知道。如果我努力了也不能實現找一份穩定工作的夢,我也只能安慰自己了,沒什麼大不了,只要以後出來不啃父母的老,我也算對得起自己了,因為曾經自己努力過。

張愛玲天才夢讀後感篇3

選擇做夢的人,是勇敢;能夠一邊做夢,一邊實踐真實的自己,更是一種幸福。

——題記

張愛玲說自己是做著一個名為“天才”的夢,但是我認為張就是一個天才,二十三歲就紅遍上海。她的心思是細膩的,所以她的文字才會有一種獨有的靈氣與味道,她的文字就像絲質的精美旗袍,外表華美,觸手冰涼而柔滑細膩。

張愛玲習慣了在文字王國裡做一個女王,所以她對現實生活陌生得像個孩子。“三歲時能背誦唐詩”、“七歲時寫了第一部小說”、“八歲時寫了《快樂村》”,這樣的張在藝術上無疑是一個天才,她有資本在藝術王國裡描繪屬於她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而在現實的社會裡,她“等於一個廢物”,不會做連孩子都會做的事,孤僻且冷漠地蜷縮在自己畫的牢籠中。或許正是這樣,張愛玲才說自己是在做“天才夢”,她認為這樣與現實世界相沖突的人怎麼能稱為天才呢。

張愛玲的母親的一句話令我很震驚,她說:“我寧願看你死,不願看你活著使你自己處處受痛苦。”或許在母親眼裡,一個連生活或者說自己都照顧不了的人是忍受著某種痛苦的。當她脫離文字的世界,卸下龐大的面具時,生命將變得怎樣?但張仍是勇敢的,做著別人不敢做的夢,追逐著她理想中的生活。

其實再讀《天才夢》的時候,我一下子想到了納蘭容若的那首詩:正是轆轤金井,滿砌落花紅冷,驀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難定。誰省?誰省?從此簟紋燈影。人生若只如初見般,沒有後來,沒有初遇,於是一切美好便定格下來,成為生命中永恆的、時時可留戀的風景。總感覺有異曲同工之妙。

她說“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點”。此刻的張是平凡的,無奈的,也是勇敢的,她將自己的夢和她真實的世界展示在我們眼前,這些自知讓她成了一株執著的藤蔓,忽略別人的眼光,孤僻、清高地盤旋著蜿蜒向上。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每個人的生命外都有一層華麗的包裝,生命中悲喜苦樂錯綜交織,最輝煌的生命往往暗藏著最悲哀的底色,“華美”是給別人看的,“蝨子”只自知。我們都用盡了全部力氣將最好的自己綻放在別人的注目下,或絢麗或凋零,但無論如何,生命都是華麗的,因為我們都懷揣著夢想,都在勇敢地追求著。

張愛玲無疑是敏銳的,她品味生活的樂趣,咀嚼人生的無奈。她的一生是在稿紙格里跋涉的,有休憩,但沒有停頓;有低谷,但沒有結束。她的天才夢是她生命的支點,她也是用一生的心血去營造自己的夢的。所以她是勇敢的做夢者。同時,她的天才夢激勵了很多逐夢的人,讓更多的人一邊做夢,一邊實踐真實的自己,成為一個幸福的尋夢者。

張愛玲天才夢讀後感篇4

“張愛玲”這個名字早在國中之時我就聽過。然而直到今天,我才第一次真真正正地讀到張愛玲的作品,即《天才夢》這一篇散文,這篇文章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天才夢》是張愛玲的一篇自傳散文。作者通過對比,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優秀但又乖僻的天才少女的形象,最後得出了一個關於生命的感悟,即“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爬滿了蚤子”。

“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爬滿了蚤子”這句話很有名,早在讀這篇文章之前就經常看到,然而到了今天,我才真正地理解了這句話。“華麗的袍”象徵著人生的歡愉,而“蚤子”則象徵著人生的痛苦。其實生命也正是由這兩者構成的。生命不會僅僅只有歡樂愉悅,它往往伴隨著各種艱辛和痛苦,而這些通通都是生命中所不可缺少的事物。我們在面對這些艱辛和痛苦時,不應該一昧地妥協、退讓,而應該迎難而上。正如老師所說的,人生是為了解決一個個的困難,我們不能反過來被困難解決。

既然我們的人生離不開苦難,不如就勇敢地去迎接生命中的欣悅和苦難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