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語文說課稿模板合集七篇

來源:才華庫 2.26W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說課稿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語文說課稿模板合集七篇

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詠懷古蹟》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三冊第二單元的課文。學習這個單元,要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情景,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獨特的審美情趣。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懷古詩借古傷今借古傷己的風格特點。

能力目標:賞析詩歌,體會作者情感

情感目標:把握詩人借古傷己,懷才不遇的憤懣情感

二、說教法

教學是一門藝術,應變是教學藝術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前提。所謂應變,就是根據不同的班級、不同的授課內容以及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處置措施。因此,教師要本著quot;因材施教quot;以及quot;教學有法,但無定法quot;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徵,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學生誦讀、整體感知的教學方法。

2、點撥詞句方面的一些知識的教學方法。

三、說學法

新教學大綱明確指出:quot;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quot;quot;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quot;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A、圈點、批註的方法。

B、參照註解,動口動腦,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式(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漢元帝年間,巴山楚水,一個傾國傾城的女子,揹負著民族的期望,義無反顧的踏上征途,走進朔風勁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將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輩子的守望,種在歷史的青冢裡;唐大曆年間,羈旅半生,歷經滄桑的杜甫,來到了昭君的家鄉mdash;mdash;湖北秭歸,在勢若賓士的山林間,要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會生髮怎樣的感想呢?今天我們將通過《詠懷古蹟其三》這首詩去尋找答案。

(二)《詠懷古蹟》五首簡介

(三)字詞正音

(四)詩歌分析

(五)體會作者與王昭君情感共鳴

(六)藝術技巧

(七)佈置作業

杜甫詩三首

詠懷古蹟(其三)

教學目標

1、瞭解懷古詩借古傷今借古傷己的風格特點。

2、感受詩歌主旨思想。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3、瞭解歷史人物,關注歷史人物,思考歷史人物。

教學重點難點

賞析詩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漢元帝年間,巴山楚水,一個傾國傾城的女子,揹負著民族的期望,義無反顧的踏上征途,走進朔風勁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將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輩子的守望,種在歷史的青冢裡;唐大曆年間,羈旅半生,歷經滄桑的杜甫,來到了昭君的家鄉mdash;mdash;湖北秭歸,在勢若賓士的山林間,遙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會生髮怎樣的感想呢?今天我們將通過《詠懷古蹟其三》這首詩去尋找答案。

二、《詠懷古蹟》五首簡介

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

2、內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

3、主旨:借古蹟古人抒發自己的心懷。

三、字詞正音

1、注音

萬壑(hegrave;) 赴(fugrave;)荊門 明妃(fēi) 朔(shuograve;)漠 青冢(zhǒng)

四、詩歌分析

1、首先,請同學們一起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朗讀的時候整體感知這首詩並在詩中找出能夠代表整首詩的感情基調的詞語。

明確:“怨恨”

2、詩歌分析

首聯:“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①赴:奔赴,表達群山奔赴的氣勢。這裡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千山萬壑寫活了,它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①明妃:即王嬙、王昭君,漢元帝宮人,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後人又稱明妃。昭君村在歸州(今湖北秭歸縣)東北四十里,與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還留下生長她的村莊,即還有古蹟之意。尚:還。

明確:

1、首聯引出歌詠物件王昭君,點明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2、“千山萬壑”如此氣勢豪邁的地方一般是用來寫英雄出生之地,而在此卻寫一個柔弱的女子王昭君的出生之地,有何意味?(借高山大川之雄偉氣勢來襯托王昭君的不同凡響。

頷聯:“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③一去:一旦,一經。指昭君一經離開漢宮,遠嫁匈奴後,從此不再回來,永遠和朔漠連在一起了。

④紫臺:指漢宮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南,傳說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明確:頷聯寫昭君悲劇的一生,紫臺與朔漠、青冢形成鮮明的對比,生地的榮華與死地的荒蕪形成強烈的對比,襯托出悲涼的氣氛。“連”字寫出出塞之景,“向”字寫出思漢之心。

譯:昭君離開漢宮遠嫁匈奴後,從此不再回來,永遠和朔漠連在一起,最後只留下青冢向著黃昏。

頸聯:“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⑦畫圖:漢元帝按圖招幸宮人,工人都賄賂畫工,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賄,被畫工醜化,不得皇帝召見。後來漢與匈奴和親,令王昭君遠嫁漢元帝才得知其為宮中第一美人,傳說因此殺了許多畫工。從這裡可以看出漢元帝之昏庸,同時也可以看出詩人對此是很怨恨的。

⑧省”:讀作shěng,教材作“曾經”解。關於“省”,註釋紛紜,莫衷一是,有作“減”“少”解,也有作“略”“不”解。無論哪種解法,這句詩諷刺了漢元帝只看畫圖不看真人的昏庸。

⑨“春風面”:通感手法,將視覺移於感覺,寫昭君容顏之美麗。

⑩“環珮”女子佩戴的飾物,用來借代昭君。

“空”:徒然

明確:“ 月夜魂”與“春風面”形成鮮明的對比。將生前的美貌與死後的月下孤魂比照著寫,一狀姿容秀美,一寫冷月孤魂,同一個王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諷意與同情隱於不同色彩的六個字中。此句文字對仗工整,又蘊含著無窮的感慨:生前已經錯過了知遇的機會,死後魂魄歸來也是枉然。

譯:憑藉畫工的畫像只能約略認識昭君美麗的容顏,昭君死在匈奴不得歸,只有她的魂能月夜歸來。

尾聯:“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傳說王昭君在匈奴曾作怨思之歌,感嘆在漢宮受到的冷遇。樂府有《昭君怨》、《昭君嘆》等曲辭。

千年以來琵琶彈奏的胡地樂曲,還分明訴說著她心中的怨情。“千載”點出樂曲流傳時間之長,以見昭君怨恨之深。

五、體會作者與王昭君情感共鳴

本首詩題為《詠懷古蹟》可裡面只寫了王昭君的怨恨,並無作者個人情懷,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明確:

杜甫

唐玄宗天寶五年,作者西入長安,羈留十年,才做了個看管兵甲器具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後,他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任右拾遺。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被貶華州司功。

王昭君

也因漢元帝昏庸,不辨美醜遠嫁異鄉,流離不得歸,身死遺長恨。二人的遭遇、經歷、處境無不相似,顯然作者是在懷古傷己。

昭君 杜甫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 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 遠離漢宮 不分忠佞 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 環佩空歸 漂泊西南 有家難歸

因此,杜甫借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寫自己不被重用,身世漂淪的悲苦情懷。

六、藝術技巧

1、借古諷今,懷古傷己

2、對比鮮明,對仗工整

七、課後作業

請同學們預習杜甫詩《登高》

語文說課稿 篇2

一、理解教材用好教材開發教材

《義務教育實驗教材》是以《語文課程標準》為標準,致力欲建構開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體系,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每個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具有開發性,能真正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四季》是人教版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三組的第二課,這首兒歌,通過四季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明了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運用擬人化的手法來寫,語言親切,富有童趣,所配的四幅圖畫,形象優美、色彩明麗,便於給學生留下想象和思維的空間。在教學時,一定要“巧用教材,活用教材”,引導學生通過入情入境地讀,積極主動地說,有個性創造地演,把課標中“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這一理念落到實處。

學習目標:

1、鞏固本課所學的生字,拓展學生生活中識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結合圖文,聯絡生活實際,瞭解四季的特徵,感受各個季節的美麗,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識字和朗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要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朗讀,感受四季的不同特徵,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二、領會課標新理念

探索教學新方法

1、互動合作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對學生而言,互動意味著個性的張顯、主體性的凸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點撥者、引導者。教學設計在識字、朗讀、演說中都體現了互動、合作的教學方式。如:教學中的生生合作,鞏固識字,師生合作,拓展識字,自主合作,感悟朗讀,教師指導,合編兒歌等。

2、注重情趣

根據兒童活潑好動,注意力不持久的年齡特點,低年級語文教學要注重情趣性。多用愉快教學,課已始,趣已生,課行中,趣正濃,課已畢,趣猶存。教學中游戲識字,動畫朗讀,自編兒歌,個性表演,都體現這一教學思想,能充分喚起學生的童趣,釋放童心,煥發童真,還學生快樂童年。

3、感悟學法

語文學習無定法,重在得法。施教之功,貴在導學。從學生初學語文,接觸語言文字開始,就要有意識地滲透學法,點滴積累,達到“我會學”之目的。如:朗讀感悟,積累語言,在生活中識字,運用生活情趣,自編兒歌,都意在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悟出一些語言的規律和法則。習得學法,啟用思維,張揚個性。

4、開發課程資源,走向生活大課堂。

開放語文學習空間,樹立一種大語文觀,把語文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讓學生自己當小作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四季的喜愛之情,引領學生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

三、教學過程,主要步驟解析:

(一)遊戲匯入,激發興趣。

1、播放“找朋友“歌曲,師生拍手。

2、生生合作,複習生字。

(二)圖文結合,朗讀感悟。

1、出示四季圖畫,聽配樂朗讀。

2、學生自由練讀。

(三)拓展識字,訓練說話。

1、師生交流,收集與四季有關的生詞卡。如:燕子、知了、菊花、雪人、游泳、稻穀。

2、合作學習,當小作家,自編兒歌。

(四)感情昇華,動手操作。

1、欣賞四季美麗的畫面。

2、小組活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四季的喜愛之情。

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獅子和兔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十單元《動腦筋》中的第二篇主體課文。通過兔子提醒獅子開動腦筋擺脫螞蟻叮咬的故事,說明做事、解決問題不應該光憑力氣和發脾氣,而應動腦筋想辦法。課前我反覆閱讀課文,站在一般讀者、教師、學生三種角度去鑽研教材。通過研讀,我認為這個童話故事生動有趣,語言簡潔、淺顯,孩子們理解起來比較容易。獅子和兔子的對話、神態、語氣都非常生動,想象空間比較大。因此,這篇課文正好為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二、說教學目標

1、練習用“認—想—寫—用”的步驟和方法獨立識字。認識生字13個,會寫生字9個。

2、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語“又疼又癢”“筋疲力盡”“惱羞成怒”的含義,理解獅子、兔子對話的意思,認識解決問題要動腦筋想辦法,不能光憑力氣和發脾氣的道理。

3、想象人物對話時的心理活動。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兒童模仿性強的特點,和新課標中對低段閱讀的要求,我把“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到解決問題要動腦筋這個道理”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抓住兔子的兩次“笑”展開探究,理清事情前因

後果,特別是獅子解決問題時的表現作為重點分析與朗讀部分,突出“光憑力氣和發脾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這一文章主題。難點是理解兔子的笑。這篇課文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看似淺顯易懂,但含義深刻,如果不適當地對學生加以引導,學生很難理解這是一種善意的笑,而會粗略地理解為兔子在嘲笑獅子。

四、說課時安排

這篇課文我安排了兩個課時教學。

第一課時教學內容: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練習用“認—想—寫—用”的步驟和方法獨立識字13個。學寫9個生字,集中指導“群”字和詞語“討厭”。

第二課時教學內容:

1、深入探究課文內容,在語言環境中體會“又疼又癢、筋疲力盡、惱羞成怒”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理解獅子和兔子對話的意思及其心理活動。

3、認識到“解決問題要動腦筋,不能光憑力氣和發脾氣”,並拓展深化這一中心思想。

五、說教學程式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第二課時:

以下是我的設計思路

課前談話:貼上獅子和兔子圖片,讓學生用上形容它倆外形和個性的詞語和它們打招呼。目的一是創設一個寬鬆愉悅的氛圍,二是考察詞語的積累,三是為和文章中獅子、兔子的形象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做個鋪墊。

第一環節:激趣感知,初步漫談

初次讀題,讀出獅子的凶猛與強悍,兔子的善良和弱小。

學完課文還有一次讀題,會與這次不同,設計這一環節就是與後面二次讀題形成對比,突出兔子的智慧形象。

第二環節:研讀析解,針對訓練

“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到解決問題要動腦筋這個道理”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怎麼解決這個重點呢?我沒有按部就班地講解,我從兔子的兩次“笑”入手,展開對故事的學習。首先,我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切入:圖畫中兔子什麼表情?(笑)你能用什麼詞來形容圖畫中兔子的笑?一是考察詞語的積累,最主要的是引出課文中的詞語並進行一個比較。書中對兔子的笑用了“哧哧地笑”和“笑嘻嘻”。我馬上丟擲總的問題:“兔子是因為看到什麼而哧哧地笑?又因為什麼笑嘻嘻?請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詞語和句子讀一讀、說一說。”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敏銳的語言感覺能力。”我把獅子解決問題時的表現作為重點分析與朗讀部分。在學生彙報時,我相機出示三個重點句子。1、“一天,獅子躺在草叢中晒太陽,沒想到一群紅螞蟻爬到他身上,咬得他又疼又癢。”2、“獅子跳起來,吼著、蹦著、翻滾著 ,想把紅螞蟻趕走,可是累得筋疲力盡,還是趕不走身上的螞蟻。”3、 “獅子惱羞成怒:“笑什麼?這討厭的東西沒叮你是不是?””

在分析第一個句子時,我抓住“又疼又癢”體會獅子的難受和心理想法。又疼又癢是一種什麼感覺呢?我現場採訪“誰被蚊子叮過?被叮過之後你們怎麼對付那個疙瘩?管用不?呵,那種滋味兒啊——如果你是那隻獅子,想想那是什麼感覺,請你用“我被叮得不僅——而且——,那滋味兒實在——,我真想——”說說心裡的想法。然後讀出又疼又癢的感覺。學生有了充分的生活體驗後,對獅子當時的想法肯定感同身受,讀句子時更有感情。分析第二個句子時,我抓住幾個動詞體會獅子的心理越來越煩躁,脾氣越來越大,在讀的時候引導學生把動詞讀得越來越重。體會“筋疲力盡”的含義時,我讓學生回憶什麼時候有過筋疲力盡的感覺? “筋疲力盡”時是什麼樣?引導學生理解一個“盡”字,可以看出此時的獅子已經用完了所有的力氣,身體感到極度的疲勞。此時再讓學生想想獅子會想什麼就水到渠成了。前兩個句子是兔子“哧哧地笑”的原因。第三個句子是兔子“笑嘻嘻”的原因。我引導學生理解“惱羞成怒”:這個詞語中包含了獅子此時的三種心情,是惱火、羞愧、發怒。為什麼惱火?為什麼羞愧?為什麼發怒?學生分析完就很能理解獅子此時的心情,也能讀出惱羞成怒的語氣了。

以上朗讀分析的三個句子都說明獅子是光憑力氣和發脾氣在解決問題。與後面小兔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學生自然明白:要解決問題還要動腦子想辦法。

本課教學難點是理解兔子的笑。教參說兔子的笑是善意的笑,我對描寫兔子兩次笑的詞語有不同的理解。站在普通讀者的角度,“哧哧地笑”“笑嘻嘻”多少都給人留下兔子在笑話獅子的感覺,更何況是孩子們呢?怎樣引導學生體會兔子是在善意地提醒呢?我先不否定關於“嘲笑”的看法,但我抓住兔子的話來分析:“如果……就……”為什麼兔子不直接說出方法呢?(想讓獅子自己動腦子)讓獅子動腦子就可以看出兔子其實在善意地提醒獅子啊。如果換個詞是不是更能讓學生體會兔子的善意呢?我試著讓學生把“笑嘻嘻”換成“笑盈盈”“笑呵呵”“笑眯眯”等,兔子的智者形象和誠意就更加突出了。

第三環節:歸納整理,深化訓練

第一步是表演課本劇,一是在表演中加入獅子、兔子的語言和心理,把剛才的朗讀分析進行鞏固。但我並不只是演課本,我還進行了情節的豐富和深化。當獅子上岸後後怎樣?也許是道謝,也許是恩將仇報,要吃掉兔子,這時,讓孩子們想辦法幫助小兔子脫險,正好深化了本文主題“要解決問題,光憑力氣和發脾氣是不行的,應該動腦子想辦法。”

第二步:再讀課文標題。學完課文,這是一隻什麼樣的獅子?什麼樣的兔子?怎樣讀出對兔子的敬佩呢?然後在兔子圖片外畫個大兔形,突出兔子的智者形象。這次讀題與第一次讀題側重詞不同,感情也不同,形成鮮明的對比。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以課文重點詞語為主,獅子下面是“又癢又疼”“筋疲力盡”“惱羞成怒”,兔子下面是一個“笑”字,二者中間突出“動腦子”。這樣一是突出了主要人物的特點,二是再現了課文的重點內容,三是利於學生學完課文後積累詞語。

語文說課稿 篇4

《少年王冕》說課這篇課文敘寫了王冕少年時代放牛、學畫的生活經歷,表現了他自小達觀、孝母、勤學的優良品格,飽含了作者對他的讚賞和欽佩的思想感情。在課文第6段中,講了王冕用了三個月時間學畫荷花,但沒有具體寫王冕是怎樣學畫,於是我安排了一次小練筆,要求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想象王冕在這三個月中是怎樣學畫的。一陣沙沙的寫字聲後,學生交流了:“白天,王冕仔細觀察荷花,把荷花的形態熟記於心,晚上回家就在油燈下回憶荷花的樣子,然後畫下來。母親讓他早點休息,但王冕依然在油燈下刻苦地構線,塗色……”有的同學寫到:“王冕開始畫得很不好,他想放棄,但他又想,天下哪有學不會的事情,我一定要堅持下去。經過努力,他畫的荷花越來越好。”……通過練筆,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王冕的刻苦好學。學完了課文,我說:“同學們,王冕的孝敬母親、刻苦好學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同學們內心肯定有很多感觸,你能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自己的體會嗎?”同學們發言踴躍。最後我總結道:“同學們,王冕的家境如此貧困,但他在逆境中刻苦勤學,最後成為一位大畫家,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非常懂事,對母親非常孝順。我想,當我們還在抱怨父母對自己照顧不周的時候,還在對父母挑三揀四的時候,當我們上課不認真聽講的時候,當我們作業沒有認真完成的時候,當我們成績大踏步地退步的時候,當我們每天捧起父母為我們準備的豐盛的晚餐的時候,當我們穿起漂亮衣服的時候,當我們拿著父母給我們的零花錢亂買東西的時候,……我們的心裡在想什麼?……當在坐的每一位同學想到我們優越的生活條件是由父母創造的時候,想到我們擁有如此優越的學習條件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呢?……”聽完我的話,教室裡一片沉寂,我想,我的話至少在孩子們的心中激起了一片漣漪,或許會對他們今後的行動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吧?

一、教材分析

《少年王冕》是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九冊第24課。這是一篇選自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用人物姓名為題的課文,重點講了元末明初的畫家、詩人王冕小時候,雖家境貧寒,從小替人家放牛,但仍不忘讀書學習。他善於觀察大自然的美好事物,刻苦學畫,終於成為“畫荷花的高手”,家境也逐漸好轉。全文脈絡分明,語言樸實無華,細讀之下,感染力強,有內在的深刻的教育意義。

根據國家教委頒佈實施的素質教育的要求以“注重開發受教育者潛能,促進受教育者各方面生動活潑地發展的基本特徵”為理論指導,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本著不僅讓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會學的原則;在教學時,緊扣《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為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將第二課時作為教學重點來說,並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對語言文字的揣摩過程中,提高學生分析、理解語言文字能力;在課堂交流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2、知識目標:扣住重點片斷及語句,個性化地理解課文內容,深切感受王冕那種勤奮刻苦的好學精神,以及孝敬母親的美好品德。

3、情感目標: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王冕勤奮刻苦的好學精神和孝順母親美好品德的影響,進而使他們的思想和情感再一次得到淨化與昇華。

教學重點是:捕捉文中的重點句子及片斷,把“母子對話”、“欣賞美景”當作重中之重,從中感悟少年王冕孝敬母親、好學不倦的美好人格。

難點:課文比較長,如何刪繁就簡?怎麼把握好“孝敬”與“好學”之間的平衡?怎麼激發學生透過文字品出情意?這是我在課前所遇到的難題,權且作為教學難點。

注意點:這節語文課,事先提醒自己一定要注意:體現重中之重,體現學生自我的感悟和表達,通過個性化朗讀來突出人物品德。

教學準備:課件

二、說教學方法

在諸多的教育教學論著中都強調: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學生的學離不開教師的教。那如何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呢?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本課的教學任務,結合高年段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運用了以下幾種教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1、情境式教學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在一堂課的一開始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呢?上課伊始,預設了“看見圖上很多好吃的,你會怎麼做呢?”這一問題,讓學生自由說說,緊接著引出王冕,從而簡單介紹王冕,然後問少年時的王冕是怎樣一個人呢?給你留下什麼印象?這樣的設計符合當代學生心理,大大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為學習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

2、自主式教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夥伴的權利。”在教學課文第二段時設計了學生自由品讀“母子對話”,體會人物心情的自主式的教學方法,還進行分角色賽讀。課堂通過這一形式一下就活躍起來了,真正體現了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

3、情感式教學法

在教學第4自然段時設計了情感式教學。首先讓學生找到了體現王冕“孝敬母親”和“勤奮好學”的品德,然後緊扣第4自然的重點字詞,體會兩個“捨不得”說明了什麼?可能有的學生說:“‘捨不得吃’說明了孝敬母親。”有的說:“‘捨不得花’說明了勤奮好學。”體驗到了王冕的可貴品質後,教師根據學生生活實際,深挖教材的教育意義,讓學生說說自己在“吃”和“花”兩方面的情況,對照王冕,進而受到思想教育。這也符合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教育思想。

三、說學法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知識更新速度也不斷加快。面臨這樣的社會,學生既需要知識,更需要獲得知識的方法和技能。古人云:授人之魚,只供一餐之需;而給人以漁,終身受用不盡。因此,教學生學會學習顯得尤為重要。縱觀整堂課,自始至終都滲透這一思想,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結合課文教學,在課堂上主要讓學生學會以下學習方法:

1、讀中悟情法

由語言文字材料構建成的文章都是富有感情的`,人物是有血有肉的。從古到今,“讀”一直是最基礎的學習方法,因為課文的感情需要朗讀去領悟,課文的感情需要朗讀去表達。在本課教學中,突出“讀”的訓練,把“讀”貫穿全文。採取了齊讀、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賽讀等多種形式,堅持讓學生在“讀中理解,理解中讀,自讀自悟”,做到與作者心心相撞,情情相融。

首先由學生自由讀,在讀中找出體現王冕孝敬母親,勤奮好學的品質。其次,在教學第二段、第四段時,採用齊讀、指名讀、分角色賽讀,讓學生在讀中去體會王冕孝敬母親和勤奮好學的品德。這樣一讀,不僅大大節省了教的時間,而且增加了學生自己讀課文、體會文中思想感情的機會。

2、分析法

如課文中一句,王冕母親讓他去給人家放牛,他卻說:“在學堂裡也悶得慌,不如幫人家放牛,心裡倒快活些。”是不是他不想在學堂裡讀書了?他為什麼這樣說?還有“王冕讀了不少書,也明白了許多道理。”你認為他“明白了”哪些道理呢?這個時候學生可以大膽發言,各抒已見。

3、看圖表達

幻燈片出示書上配圖,請你仔細觀察這幅插圖,能否用一些好詞佳句來描述你看到的美景嗎?

學生:會說一些詞:如,清香誘人,五彩鬥豔、晶瑩剔透……

(從各個角度,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受到“人在畫圖中”美的薰陶。)

四、教學程式設計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出示水果圖。讓學生自由說如果有很多好吃的在你面前你會怎麼做呢?引導學生說出他們可能只想到自己,引出王冕,在聯絡生活實際中反思與少年王冕的差距,從而更深地感悟王冕孝敬母親的品質,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情境教學的目的也就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目的的,這也是本環節設計的根據,從而為課文內容的學習奠定基礎。)

2、品讀課文。

(1)、簡介王冕。

(2)、學生自由讀課文,想想王冕給你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

佈置活動內容:自由讀後,進行賽讀。指導朗讀。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他們有權利自主選擇學習方法和學習夥伴”這是《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本環節的設計也是以此為理論依據的!)

(3)、圍繞中心,主動探究(教學第2、5自然段)

教師出示重要句子:“母子對話”.

哪些字詞體現王冕的勤奮好學和孝敬母親的品德?

指導朗讀。(這一環節真正理解了課文內容,突出了教學重點。)

(4)、按照時間順序,多年後有很大不同。有什麼不同?

(5)、學習第5自然,朗讀課文。

欣賞雨後美景,說說感受?並問這個時候你想怎麼做呢?(可能學生會說背下來,畫下來,抄下來等),讓學生得到口語表達的訓練。

3、課堂延伸

(1)、欣賞二十四孝圖的兩幅圖。《臥冰求鯉》、《戲綵娛親》

幫助學生了解歷史人物的孝敬長輩的故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2)、聯絡實際,你喜歡王冕嗎?喜歡他什麼?今後我們該怎麼做呢?

4、誦讀與欣賞

選你喜歡的句子進行誦讀。

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學弈》一文一課是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第十二冊第八組的一篇新選入的文言文。課文寫了弈秋教兩個人學下圍棋的事,說明了學習必須專心致志,絕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的特點,瞭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觀點,對加強人文教育,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很有好處。

(一)教學目標確定為:

1、學會本課3個生字。能依據課後註釋疏通全文。瞭解故事內容。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課文中體會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引導學生初步瞭解孟子。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培養學生依據書後註釋理解並今釋每句話的意思。

二、說教法

一堂好課應面向全體學生:

(1)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

(2)教師應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

(3)應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4)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

(5)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主動獲取。

而這篇課文又是學生第一次學習文言文,與現代白話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較大,在教學中,我組織安排朗讀、理解、積累這幾個步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採用“以讀為本”,重在“理解感悟積累”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了解大意,熟讀成誦。教學中堅持“先扶後放”,“先學後教再學”的原則,教師走到學生中去,以平等的心態,鼓勵幫助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三、說課堂教學行為策略的具體運用

(一)誦讀警句,導手新課,激發興趣。

興趣是獲取知識,培養思維的巨大推動力,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尊重學生的愛好,從學生熟悉的文言警句引入新課,讓學生感受到文言並不陌生,文言具有語言精練,含義深刻,發人深思的特點,消除學習文言文學習的心理障礙,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樂學、易學,為學好本課提供動力。

(二)讀通全文,整體感悟,瞭解課文梗概。

學生初學文言文,首先遇到的難題就是讀不通順。讀通課文的前提是基本理解詞語的含義及相關聯絡,初讀古文總不能一詞一句講起,而必須從讀文入手。因此,教師要做好範讀,學生感知正確的句中停頓和語氣。在學生自讀課文時,讓學生找出難讀的句子,然後全班交流,在生生互動,師生合作中,先讀順難句,在教師激勵性的評價中,學生由讀正確,到讀連貫,在書聲琅琅中,學生興趣盎然,體會為什麼要那樣隔詞斷句,從而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

(三)讀懂全文,啟用思維,體現自主。

讀懂全文的過程,實際上是對照書後註釋,讓學生由知道每句話的意思到了解全篇內容,這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必須保證學生自學的時間和空間。新授課文從課題開始,由學生自己對照註釋,解釋題意,學生順利回答後,教師及時給予肯定的評價,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樹立學生學好課文的自信心。

全文共五句,為了降低解釋的難度,讓學生逐句理解,採用由扶到放的方法,按照朗讀→理解→背誦的步驟進行有序學習。第一句話不難理解,學生說出句子的意思後,教師及時鼓勵學生,進一步消除學習古文的畏難情緒,同時體會出這句話的感情,在讀懂、讀好的基礎上,能脫口成誦,從而創造出一種輕鬆、愉悅的學習氣氛。

第二句話比較長,也有難懂的地方,我組織學生採用合作的學習方式進行互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或思考,或讀書,或討論,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又增強了他們自學能力。使全體學生主動、有效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首先讓同桌配合,一人讀一個小分句,並一人解釋一個小分句,在生生互動中,互相啟發,互相補充,從而由“直譯”到“意譯”,把句意說通順。鼓勵學生創造性地表達,體現答案的多元性,在教師的引導下,滲透古文的學習方法,可以調換詞序今譯,可以在今譯的過程中補充省略的內容等等;還引導學生把握文言中的“之”,“之”在課文中出現多次,讓學生在解釋中發現同樣的“之”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卻不一樣,從而感受到古文語言精練的特點,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引發學生進一步探討。

課文的最後三句是議論部分,依舊放手讓學生自學來解決,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讓學生讀懂哪句就解釋哪句,同時學生感悟學習方法:如“為是其智弗若與?”這句,讓學生補充“弗若”和“與”之間省略的部分,既是對句子的理解,又加深了對古文語言特點的感悟,可謂一箭雙鵰。“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中的“之”在前面兩句學習的基礎,自學理解的又一次昇華,在生生合作,師生合作中,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四)熟讀成誦,體情悟道,積累語言

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通過會心地朗讀,熟讀成誦,表現出來,學生在體驗、感悟、積累中,產生對古代文化的熱愛情感。在弄懂句意的基礎上,水道渠成地體會“弗若之”的原因,從而使學到的知識遷移到生活實踐中去,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

(五)課外延伸

課前,讓學生查詢作者的資料,學生在蒐集整理的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獨立獲取知識與處理資訊的能力,大家交流的過程即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課後向學生推薦幾篇孟子所寫的《拔苗助長》、《掩耳盜鈴》等故事性強,內容淺顯易懂的寓言故事,把課堂知識延伸到課外,增強對文言文閱讀的興趣,從而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

四、一點體會

不管是白話文,還是文言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都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自主學習,學會學習;為了保證學生有效的自主學習,教師必須用心做好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語文說課稿 篇6

今天我就課文《殽之戰》第一課時為例,談談我的教學思路與設計。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第五冊第五單元第十六課《殽之戰》。課文講述了春秋時期秦晉之間一場爭奪中原霸權的戰爭。當時晉文公鄭文公相繼去世,秦穆公為了爭霸,不聽老臣蹇叔的意見,悍然出兵襲鄭。鄭愛國商人弦高知道後,一方面犒勞秦師,暗示鄭國已有準備,一方面送信回鄭,致使秦軍無功而返,在班師回朝的路上發生了晉人截擊秦軍的殽之戰。

一、說教材

1、闡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課本文言文部分重點文章六篇,《殽之戰》是其中的壓臺好戲。我們知道,《左傳》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歷史人文色彩極為濃重,而《殽之戰》是其中的精彩篇章,不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這篇文章有深度有廣度,對高中文言文學習起到總括、昇華作用,是高中語文學習的一個里程碑,值得我們去研究,正適合研究性閱讀。通過對這篇課文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分析、綜合思維能力,可以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創新意識,提高學生閱讀鑑賞文學古籍的能力。

2.說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通過高中教學,使學生“具有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新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增加了新的要求,“培養學生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了課題學習,專題研究等研究性學習方式。因此,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育學、心理學的原則,我把《殽之戰》的學習定位為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研究性學習。我將打破傳統常規,第一課時疏理篇章結構,第二課時疏通疑難字詞句,第三課時講析人物形象和外交辭令。

基礎知識目標:

把握文章思路和內容,把握戰爭的來龍去脈。這是我依據教學大綱對本課的要求而確立的。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培養學生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結合我教的這兩個班特點:邏輯思維較強,渴望高層次的發展和深層次的分析,但思維方式較為單一,思維深度欠深刻而確立的。

德育目標:

認識“以貪勤民”“驕傲輕敵”必敗的道理,對學生進行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愛國主義教育,進行居安思危,振興中華的教育。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我遵循語文老師在語文課堂中應加強優秀傳統教育的神聖職責而確定的。

3.說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文以時間為序、以蹇叔的真知灼見為線索,把紛繁複雜的人物和事件組織得有條不紊。鑑於此,我把第一課時教學重點放在把握文章思路上,至於人物形象,表現手法,就適當點到為止,不做過多分析。分析文章結構內容是重點也是難點。我將重點講析開頭一段。因為第一段提示全文的脈絡,可以理清文章思路,促進學生精讀課文。我希望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激發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鑑賞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使學生得到滿足感和自信心。

二、說教法和學法

1、交流互動式結構。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就是培養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使學習成為一種活動。交流式結構,即把學生放在主動地位上,讓其在課堂動態交流中學習。學生在討論、辯論和交換看法的過程中,解決語文教學要點、難點、重點,並做到集思廣益,化難為易,化繁為簡,以求達到培養學生語文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教學中學生始終處於激烈的,緊張的、思考的動態性學習環境中,老師只是在關鍵處隨機點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潛力,這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創造力。通過交流,教會學生如何與人相處,也正是當前實施素質教育的體現。互動式結構突出了師生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的雙向交流的特點。其優點是充分體現老師的“導”和學生的“學”的應有地位。教師作為學長參與學習,共同探究知識。採用互動式的教學結構關鍵是要我們語文老師設計好教學環節和使用的教學手段。

2、研究性閱讀。所謂研究性閱讀,是指以問題為中心,讓學生去獨立思考、研究探索,去表達、去創造,從而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不僅使學生“學會”,而且“會學”。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訓練學生思維,陶冶學生情操,塑造學生人格。其特徵是:以問題研究為中心,問題的來源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還可以是其他材料,但都必須立足於教材,有大綱教材為依據。英國有句諺語:(問題是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愛因斯坦得出結論: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目前我們的學生已經習慣於“老師問學生答”的學習模式。在這節課,我將建立開放型中學語文教學模式,努力讓學生就課文提出問題,多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研究性閱讀包括以下環節:匯入—感知—設疑—研究—討論—表達創造—總結評價,環環相扣。在教學內容上我做如下安排:研讀第一自然段——歸納全文內容———總結文章思路。

3.使用CAI課件,優化課堂教學。由於CAI課件具有投影片所沒有的動態變化,而且操作簡單易行又靈活自如,真正體現了電化教學的優勢。CAI課件以其突出的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積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感知、理解、記憶和鞏固,大大提高了學生形象思維的效率。通過多媒體的動態功能節省了時間,突出了教學重點,很好地解決了課堂知識容量大與課時緊的矛盾。

三、說教學過程

在確定了教學目標、重難點的基礎上,本課時我的教學思路主要是運用研究性學習的理論,以資訊反饋為主線,將“交流互動”學習模式貫穿始終,努力做到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邊研究,邊思考,邊提問,邊交流,邊創新,達到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習能力的目認知理論中的格斯塔學派認為,教師要善於安排教材或提問,把關鍵性的東西放在較為突出的地位,但並不完全顯露以便讓學生經過努力自己掌握問題,而問題的難度還可加深。

語文說課稿 篇7

說教材

《在家裡》這一課是人教版第一冊識字1第3課的內容。本課有一幅畫,一組有關家庭陳設和用品的詞語和一篇課文。圖畫內容是一個三口之家的夜晚,爸爸在看報,媽媽在看電視,我讓爸爸媽媽吃水果,家庭充滿溫馨。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字和寫字。

教學目標

本課目標:

1、認識14個字,會寫4個字,認識筆畫和偏旁,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學會尊敬父母的好孩子。

本節課的目標:

1、認識前面詞語中的8個生字,

2、會用紅紅家裡有……有……還有……來說話,

3、會寫一個生字

基本理念

德國有一位學者有這樣一個精闢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面前,無論如何你都難以下嚥,但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的湯中,你在享用佳餚的同時早將15克全部吸收了。

因此我想教育之境界,莫過於鹽入湯中。鹽需要溶入湯中才被吸收;同樣知識也需要滲入到課堂的每個環節中。尤其在一年級的起始階段,認字更是一個重要內容,必須溶解在課堂中的每一步。

說教學、學法

1、願意表現自己是孩子們的天性,因此在一開始,我就設了一個簡單的謎語和一個難的謎語,簡單的謎語是為了滿足孩子的表現欲,讓孩子覺得學習並不是那麼困難接著一個難的謎語讓孩子都猜不出來,然後我告訴他們在本課的教學中有答案,這時孩子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

2、培養低年級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是新課標中低年級段口語交際的目標之一,在本課中紅紅的家裡有……有……還有……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過程

一、課始激情情始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課堂教學是師生雙邊交流的一種最直接的對話。而課始激情能否激發是一堂課成敗的關鍵。一個開頭看似微不足道,可也要精心琢磨。每個學生的每一分鐘都需要營養,為師的必須悉心澆灌。

我在一開始安排了一個趣味引入課題這個環節中用了兩個謎語,先出上邊毛,下邊毛,中間一顆黑葡萄,讓學生都為自己能猜出謎底而沾沾自喜時,再用老大天天演戲,老二每天作文,老三千里傳聲,老四送來光明。這雖然只有短短几句話,卻包含了4個謎語。一年級的孩子本身就喜歡猜謎,而且這個謎語的形式對他們來說又很新奇,不象一般的四句話只猜一個謎底,同時這裡面也包含了報、紙、燈、電、視5個生字寶寶,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課堂,進入了學習的環境。接著是結合謎面初步識字。這是第一個環節的延續,利用第一步所營造的興奮狀態進入到對生字的學習,這應該說是對識字這碗湯的淺嘗。

二、課中創情境悟字形。

撥動課堂琴絃的往往是在課中,一堂課的精彩之處莫過於吹皺一池春水,使之流動起來,活潑起來。我們課堂的氣氛就如同這池春水,如何使之流動,使之活潑起來,為師的不免要使出一些伎倆!

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是創設了一個字物的搭配情境。先讓學生看圖來說說紅紅的家裡有哪些東西,說的時候還不能隨便說,必須用上句型:紅紅的家裡有……有……還有……在說的過程中肯定會提到沙發、報紙、檯燈等物品,這時再引出三個重點要認識的偏旁火三點水和提手旁,同時說字形,記字形,如火字偏旁,我們可以說,他把腿一縮,多有禮貌!然後再將生字放到詞語裡再認,採用小組讀、同桌讀、自由讀、個別讀等形式加以正音,確保面向全體學生。最後將課件中的物品變成不帶拼音的生字再進行認讀,就是在這樣一個平凡的情境中,用一些習以為常的事物來鼓勵學生,催發課堂的生命。這個環節就是對認字這碗湯的享用。

三、課終遊戲記生字。

如果說,一節課是老師與學生雙邊活動的橋樑的話,那麼老師對學生課後和教學鞏固就是這座橋樑的基石。抓住課終時機,滲透識字方法,培養他們主動識字的舉和願望。

一節課40分鐘,一年級的孩子往往注意力沒那麼長時間,那麼是讓最後的幾分鐘就在嘈雜聲中結束嗎?回答當然是不!我們要做的是如何向這最後的幾分鐘再要效率。這時遊戲是個好方法,如搶氣球。當螢幕上出現一個個往上飄的氣球時,學生會顯得特別興奮,這時可以讓學生自由讀,也可以集體讀,個別讀,既鍛鍊了反應能力,又是對生字的鞏固;也可以讓學生給生字再找朋友,這是新舊知識的結合運用。

最後一個環節是生字的書寫。先學習筆畫點的書寫。起筆輕輕,落筆重。本課的生字比較簡單,下這個字寫的時候就要注意一下它的筆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等,這些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說,然後再寫,再評,互相促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