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構成說課稿

來源:才華庫 2.91W

原子的構成說課稿1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原子的構成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原子的構成》。本課題,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學法指導、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後反思六個方面談談我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題處於國中化學第四單元第一課題,包括原子的構成和相對原子質量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重點介紹原子的構成,同時介紹了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然後又形象的介紹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運動情況。第二部分介紹相對原子質量,由於原子的質量太小,書寫和使用都很不方便,於是採用相對原子質量來表示原子的質量。教材還通過介紹張青蓮教授的事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為了切實突出重點,體現全面性,綜合性和發展性。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瞭解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

②初步瞭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並會查相對原子質量表。

③逐步提高抽象思維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圖、表等資料,藉助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初步學會運用類比、想象、歸納、概括等方法獲取資訊並進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結構時,鼓勵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對學生進行物質可分性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

②結合張青蓮教授的卓越貢獻資料,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課題的內容和地位,我確定本課題的重點是原子的構成和相對原子質量。難點是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和相對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展示):

鑑於本單元知識比較抽象,理論性較強,涉及的實驗較少,因此在教學中採用探究討論法、情景教學法、分析比較法與指導學生閱讀、組織學生討論相結合來進行教學。

三、學法指導(展示):

教師引導和幫助下,學生通過開展閱讀、討論、推理、交流、總結等活動,逐步形成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科學學習方法。

四、教學過程:

根據微觀知識的特點和學生認識過程中易出現的問題,我的教學過程主要通過閱讀化學史實資料、多彩的原子構成圖片、生動的比喻、多種活動形式以及內容活潑的教學課件設計,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牢固記憶。具體教學分以下幾個階段設計:1、創設情境,溫習舊知;2、提出猜想,引入新課;3、師生互動,探究新知;4、鞏固練習,拓展思維;5、分享收穫,強化思想。

(一)創設情境,溫習舊知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以展示水分解的示意圖開頭,讓學生回憶前面學過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學變化的實質。用這樣的設計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課

由化學變化的實質,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那麼它是否就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呢?有關未知世界的問題,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和求知慾。

(三)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教學——原子的構成

1、學生自學後討論:⑴原子是一個實心球體嗎?⑵原子核還能再分嗎?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麼粒子構成的呢?這些粒子有區別嗎?⑶原子核帶電嗎?電子帶電嗎?整個原子顯電性嗎?為什麼?設計這樣的三個問題,引導學生開始探究原子的結構,初步教會學生怎樣探討,從哪些方面探討。

2、趁學生的求知慾望高漲,展示動畫,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原子的構成。老師引導學生髮現:原子已經很小了,其中的原子核更小,就象書中比喻,原子如果是一個大的體育場,那麼原子核就是裡面的一隻螞蟻,電子就在這個相對廣闊的區域內運動。在這裡老師要強調,原子核並不是一剖為二,一半是質子,一半是中子,並且在不同的原子中,質子、中子本身都一樣,區別在於,不同中所含的質子、中子數目不同。

3、學生通過自學和動畫直觀的認識,回答以上三個問題。老師和學生一起總結歸納,得出以下結論:1.原子一般都是由質子、中子、核外電子構成,但有一種氫原子中只有一個質子和一個核外電子,沒有中子,即並不是所有原子裡都有中子。2.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但不一定等於中子數)由於質子數等於核外電子數,正電荷總數等於負電荷總數,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

4、介紹一些原子方面的科學家的資料。通過這些資料,可以讓學生了解原子結構的演變歷史;還可以通過修正各種觀點使剛學過的知識得以應用和鞏固昇華,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並且還可以通過各位科學家的成就,瞭解科學的發展是在不斷修正和補充中進行的,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

第二部分教學——相對原子質量

1、展示一些原子的質量,學生觀看展示後,發現原子有質量,只是很小。這樣用具體的資料直觀地告訴學生原子的質量到底有多小。然後提出問題:1、原子的質量如此小,無論書寫、記憶、還是使用都極不方便。原子的質量又該怎樣衡量呢?2、什麼叫相對原子質量?它是如何來表示原子的質量的?帶著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閱讀教材,得出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和計算公式。這樣的設計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學生建立相對的概念。

2、提問:相對原子質量和實際質量的區別在哪裡?學生討論後回答:相對質量是一個倍數關係,單位是一;實際質量是稱量出來的真實質量,單位是千克。這樣由學生自己找出區別,對相對原子質量的理解會更深刻。

3、出示構成原子的各種粒子的質量,讓學生觀察後得出結論:跟質子、中子相比,電子質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計,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和質子數、中子數,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

(四)鞏固練習、拓展思維

1、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

A.是原子的實際質量

B.可以用千克作單位

C.沒有單位

D.是原子間質量之比,單位為1,一般不寫

利用此題討論歸納對比相對原子質量與原子質量的區別和聯絡。

2、已知碳原子質量為1.993×10-26kg、氧原子質量為2.657×10-26kg、鐵原子質量為9.288×10-26kg,試計算氧原子、鐵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通過對比,得出相對原子質量數字比較簡單,便於書寫、記憶和計算,從而得出引入相對原子質量的意義。

3、相對原子質量可以從書中P154的附錄Ⅱ查到,查閱如下幾種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磷、鋁、氮、碳、鈉、硫、鎂、鈣

藉此題讓學生學會查閱相對原子質量表;說明現已發現一百多種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精確的相對原子質量有效數字可高達八位,一般的化學計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整數或1位小數)。

(五)分享收穫,強化思想

1、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2、通過這節課,你在學習方法和思想上有哪些收穫?

3、藉助資料,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組織學生閱讀教材P69張青蓮教授的資料,交流讀後感。

4、課後作業。

五、板書設計

這是我的板書設計,這樣的板書層次清楚,突出本課題的重點,讓學生輕鬆掌握重點知識。

六、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題的教學設計中,我本著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這一素質教育的要求,並把它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去,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以探索者的角色出現,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再發現、再創造的認識過程,把所學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將不斷努力,創設自己的教學特色。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原子的構成說課稿2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原子的構成》。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學法指導、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五個方面談談我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題處於國中化學第四單元第一課題,此前學生已學習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瞭解了物質構成的奧祕,但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質量到底有多大,學生心裡還存在很大的好奇心,本課題的學習將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本單元基本概念很多,且這些概念又是學生往後學習的化學基礎理論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所以本單元的知識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

本課題的內容包括原子的構成和相對原子質量兩部分。第一部分重點解決的是原子的構成及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同時介紹原子的大小,原子中各構成成分的大小和電子的運動情況等。第二部分介紹相對原子質量,著重向學生介紹為什麼要引入相對原子質量?及相對原子質量的計算方法等。最後教材還資料的形式介紹張青蓮教授的事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實際,為了突破重、難點,促進學生的發展。我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

2、初步瞭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

過程與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圖片、圖表等資料,並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化抽象為直觀,初步學會運用類比、想象、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資訊進行加工。

2、通過討論與交流啟發學生的思維,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對微觀世界的探究慾望和形象化學的興趣。

2、對學生進行世界的物質性、物質的可分性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3、結合張青蓮教授的卓越貢獻資料,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本課題的地位作用,內容及學生的情況,我們確立了教學重點為原子的內部結構和相對原子質量的理解;教學難點為對原子內部結構的認識及各粒子間的關係。

二、教法分析

由於本課題以理論性知識為主,內容很抽象,為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在教學中我們主要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為主的多種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以下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為了把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具體與形象,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學生的求知慾望。在研究原子的構成上,藉助多媒體技術,演示原子內部電子的運動過程,把原子的內部的結構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迅速地理解原子的內部構成,同時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重、難點能夠得到很好地突破,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學的容量也得到相應地提高。

圖表分析法,在進行質子、中子和電子的數量關係的及利用質子數和中子數來求相對原子質量的教學時,採用了圖表分析法。讓學生通過觀察圖表,找出各微粒間的數量關係及歸納出相對原子質量的簡單求法。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歸納、概括等資訊進行加工能力。

類比歸納分析法,在進行原子的體積、原子的質量及等方面的教學時。主要採用了類比歸納分析法,通過對比,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

多感官協同學習法,我們國中的學生是一個個活躍的思維個體。他們的注意力怎麼才能關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從而使我們的課堂產生最高的效率呢?我們在教學中主要想通過對學生各種感官的刺激,讓學生睜大雙眼去看,豎起耳朵去聽、去交流去用心感受。最終獲取對他們有用的科學知識。

三、學法指導

為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科學學習方法,教師著重引導學生開展閱讀、討論、推理、交流、總結等學習活動,

四、教學過程

根據微觀知識的抽象性特點和學生學習實際,我們的教學過程主要通過閱讀化學史實資料、觀看形象的多媒體動畫和激動人心的愛國紀錄片、形象的對比、活潑的交流與討論形和豐富的圖片等設計,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和強化記憶。具體教學過程分以下幾個階段:

1、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2、提出猜想,明確任務;

3、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4、總結歸納,增強記憶;

5、交流與反饋、分享收穫。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為了能夠迅速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題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們以播放我國第一顆原子核爆炸的影音資料,激發學生裝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增強學期學生的興趣。並引入課題。

(二)提出猜想,明確任務

根據自己的原有認知提出猜想,讓學生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結構"為題,提出你的猜想。他們的猜想可能會很多,設計的目的在於激發思維並明確接下來的任務為研究"原子的結構".

(三)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有關原子的構成方面的設計

1、學生猜想並討論:學生的猜想很多,教師根據學生猜想的情況靈活的做出解釋,並轉入到下一步驟教學。

2、用課件播放原子構成的動畫第一部分,並提出問題:"大家通過觀看‘原子的動畫模型’, 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原子的構成。並引導學生更深入地認識原子的結構。繼續用課件播放用"α粒子轟擊金箔"動畫,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原子核。

3、學生通過觀察動畫和交流討論,與老師一起總結歸納,得出以下結論:1.原子一般都是由質子、中子、核外電子構成,但有一種氫原子中只有一個質子和一個核外電子,沒有中子,即並不是所有原子裡都有中子。2.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但不一定等於中子數)由於質子數等於核外電子數,正電荷總數等於負電荷總數,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

有關相對原子質量方面的教學

1、 先用課件課件展示:原子、乒乓球、地球之間的大小關係,並由此想象原子的大小。通過觀察和想象,我們已經體會到了原子的體積非常的小,那麼,原子的質量又該怎麼衡量呢?引入相對原子質量方面的教學。

2、用課件展示:一個氫原子的質量和一個碳原子的質量,並提問"有沒有什麼簡便的方法可以表達出原子的質量呢?"然後組織學生看課本71頁的內容,

找到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並用數學表示式將其表示出來。

3、以氫原子相對原子質量的計算為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形象動畫,並注意介紹其單位的關係,幫助進一步理解。 然後要求學生自己計算碳、氧兩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4、課件展示原子的各種粒子的質量,讓學生觀察後得出結論:跟質子、中子相比,電子質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計,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5、課件展示氫、碳、氧、鈉、鐵等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和質子數、中子數,讓學生找出相對原子質量與質子數、中子數的關係。培養學生分析、比較和歸納能力能力。

6、組織學生閱讀教材P69張青蓮教授的資料,交流讀後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四)總結歸納,增強記憶:由老師引導學生歸納本節課的知識要點,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同時增強學生的記憶力。

(五)交流與反饋、分享收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些習題,檢閱學生學習的效果並讓學生在課堂上交流,分享自己的收穫。

五、板書設計

我們的板書設計如下,板書力求層次清楚,突出重點,有利於學生掌握重點知識。

課題1 原子的構成

1、原子的構成

質子 ( + )

原子核

原 子 ( + ) 中子 不帶電

不帶電 核外電子 (—)

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

2、

3、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1)概念:

2)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

六、課後反思:

由上課教師完成。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原子的構成說課稿3

【教材分析】

本課題處於國中化學第四單元第一課題,第四單元《物質構成的奧祕》是雙基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單元基本概念集中,這些概念是全書的一個重點,所以本單元對於學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後學習的理論基礎,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而本課題包括原子的構成和相對原子質量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重點介紹原子的構成,同時介紹了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然後又形象的介紹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運動情況。第二部分介紹相對原子質量,由於原子的質量太小,書寫和使用都很不方便,於是採用相對原子質量來表示原子的質量。教材還通過介紹張青蓮教授的事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學生分析】

我縣地處偏遠地區,學生課外知識有限,而本課題內容又較抽象,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因此課堂上需要老師儘可能的多提供一些資訊,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好在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質構成的奧祕。不過,他們並不知道原子是否就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它的質量到底有多大,本課題就是要解決學生的這些問題。

【教學目標】

1. 充分發揮學生的空間想象力,瞭解原子由質子、中子、電子構成,知道質子數、核電荷數、電子數的關係。

2. 讓學生初步瞭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知道中子數只和原子的質量有關,並學會查相對原子質量表。

3. 通過比較、討論、歸納等方法,逐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重點:1。 原子的構成

2.相對原子質量

難點:原子結構和相對原子質量概念的形成

【教學媒體】

1. 實驗媒體:投影儀、掛圖、多媒體

2. 學案(附後)

【教學設計思路】

在現有的教學條件下,原子這種微觀粒子只能靠分析巨集觀現象去誘發想象,因此在教學中我儘量使用多媒體、投影儀、掛圖來誘發學生想象,加強對知識的理解。

【教學方法】

1、 探究討論法

新的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探究討論促進學生多渠道地獲取知識。師生不斷問答,學生積極討論,老師適當點撥和評價。這種教學方法有益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和學習策略。教學中我主要採用這種教學方式。

2、 情景教學法

心理實驗表明,人在滿懷興趣的狀態下學習,注意力集中,思維最活躍,接受最快,記憶最好。所以在教學中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相當重要。本課題內容抽象,對學生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啟用學生思維,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3、 分析比較法

讓學生分析原子構成的表格,比較相對原子質量和實際質量以達到以下目的

A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

B訓練學生整理資料的技能

原子的構成說課稿4

各位老師:大家好!

首先感謝教務處給了我這次學習和鍛鍊的機會。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原子的構成》。本課題,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學法指導、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後反思六個方面談談我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題處於國中化學第四單元第一課題,包括原子的構成和相對原子質量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重點介紹原子的構成,同時介紹了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然後又形象的介紹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運動情況。第二部分介紹相對原子質量,由於原子的質量太小,書寫和使用都很不方便,於是採用相對原子質量來表示原子的質量。教材還通過介紹張青蓮教授的事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中物質構成的奧祕這個一級主題下包括四個二級主題,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為了切實突出重點,體現全面性,綜合性和發展性。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瞭解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

②初步瞭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並會查相對原子質量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圖、表等資料,初步學會運用類比、想象、歸納、概括等方法獲取資訊並進行加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對學生進行物質可分性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

②結合張青蓮教授的卓越貢獻資料,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原子的構成和相對原子質量。

難點是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和相對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展示):

鑑於本單元知識比較抽象,理論性較強,涉及的實驗較少,因此在教學中採用探究討論法、情景教學法、分析比較法與指導學生閱讀、組織學生討論相結合來進行教學。

三、學法指導(展示):

國中學生以經驗型的邏輯思維為主,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結論存在一定困難,在教師引導和幫助下,學生能展開想象,通過形象的比喻來理解。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溫習舊知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以學生用模型模擬水分解的示意圖開頭,讓學生回憶前面學過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學變化的實質。用這樣的設計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課

展示原子彈爆炸圖片,讓學生想象原子內部是否是實心的不可分的球體?緊接著介紹原子結構發現科學史,展現多彩的原子構成圖片,使學生在情感上受到薰陶,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

(三)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教學——原子的構成

1、由前面的引入做鋪墊,以C原子為例講解原子內部構成,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原子的構成。為了使抽象的概念生活化,我將棗比做原子,那麼棗核就是原子核了,而質子和中子更象是棗核中的核仁了。原子核帶正電將帶負電的電子深深地吸引,若將原子核比做母親,電子就象嬰兒離不開媽媽的懷抱。通過學生閱讀"漫遊原子世界"科技小文章,更加深了學生對原子構成的認識,形象而生動的比喻化枯燥為愉悅。

2、提出問題:整個原子顯電性嗎?出示表格,通過觀察常見原子核內質子數、中子數、核外電子數,師生共同總結歸納,得出以下結論:1.原子一般都是由質子、中子、核外電子構成,但有一種氫原子中只有一個質子和一個核外電子,沒有中子,即並不是所有原子裡都有中子。2.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但不一定等於中子數)由於質子數等於核外電子數,正電荷總數等於負電荷總數,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

第二部分教學——相對原子質量

1、展示一些原子的質量,學生觀看展示後,發現原子有質量,只是很小。這樣用具體的資料直觀地告訴學生原子的質量到底有多小。然後提出問題:1、原子的質量如此小,無論書寫、記憶、還是使用都極不方便。原子的質量又該怎樣衡量呢?2、什麼叫相對原子質量?它是如何來表示原子的質量的?帶著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閱讀教材,得出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和計算公式。這樣的設計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學生建立相對的概念。

2、出示構成原子的各種粒子的質量,讓學生觀察後得出結論:跟質子、中子相比,電子質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計,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和質子數、中子數,讓學生自己查相對原子質量表計算,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並歸納出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

(四)鞏固練習、拓展思維。課後1、(1)(2)(3)

(五)分享收穫,強化思想

1、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2、課後作業P72 2、3、4

3、拓展作業: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結構"為題,寫一篇科普習作。

五、板書設計

整體分兩個部分,一是原子的構成,二是相對原子質量,板書層次清楚,突出本課題的重點,讓學生輕鬆掌握重點知識。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學生繼"分子和原子"後探索物質內部構成的奧祕的又一個階段,對於微觀粒子概念很抽象,課前我準備了充分的科學資料圖片,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本課缺憾的地方有兩處:一是沒有準備原子模型,二是沒有藉助多媒體讓學生直觀看到原子的內部構成。

原子的構成說課稿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 號選手。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四單元課題1《原子的構成》。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過程、教學預測四個方面來談談本節課我的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物質構成的奧祕是國中化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學生今後學習化學的重要理論基礎。原子的構成是在學生學習分子、原子概念的基礎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內部構成及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同時它又為將要學習的元素,離子打下基礎。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課程標準,學生情況,可以確定本節課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是: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的,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 (2)瞭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 知識的獲得與技能的形成需要藉助一定的過程與方法,本節課

(1)通過探究構成每種原子的粒子之間的關係,學習分析、歸納,對比的科學方法。

(2)通過了解原子結構模型發展的歷史,初步學習假設、建立模型的科學方法。

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教師應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

(1)在瞭解原子結構模型發展的過程中,知道科學發展是循序漸進的。 (2)通過閱讀張青蓮教授的相關資料,瞭解中國人在科學發展中作出的貢獻,進而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 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以知識為主體,藉助於掌握知識學習的過程,學習分析,歸納,對比的科學方法,同時發展學生的科學思想和愛國情感。

(三)教學的重、難點

結合教材內容、學生情況,確定本節課的 重點:認識原子的構成 難點:認識原子的構成;瞭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二、學情分析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 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情況的掌握與分析。

(一)學生情況

國中化學面對的是九年級學生,他們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樂於探究感興趣的問題,對事物的認識正由感性向理性轉變,但感性認識仍然占主導地位。

能力水平:學生初步具備了分析、歸納資訊的能力,以及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有待於進一步發展。

知識水平:學生已經學習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可以為本節課的學習起到鋪墊作用

(二)教法與學法

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情況。教法 本節課將採用引導探究法,這種方法不僅重視知識的獲得,同時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演示法,通過演示原子的圖片及動畫,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學法 本節課將採用分析歸納法(通過分析圖4-2中的有關資料,得出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在此過程中提高學生歸納資訊的能力),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取長補短,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從而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

三 教學過程

本著以學生髮展為主的思想,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條件,設計以下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激發興趣

上課前先請同學們觀看: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相關圖片,接著描述它的強大威力,並解釋原子彈之所以具有如此強大的威力與原子的內部結構有著密切的關係,那原子的內部到底隱藏著什麼奧祕?這樣的導課方式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同時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從而順利進入教學過程階段二

(二)活動探究 得出新知

活動探究一:原子的構成

先向學生簡單介紹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發展歷史,19世紀初英國科學家道爾頓提出原子是一個“堅硬的實心小球”。大約100年後湯姆生髮現了電子,並在7年之後提出了原子的“棗糕模型”, 紅棗代表電子,麵包代表原子,紅棗鑲嵌在麵包的表面。又過了7年,湯姆生的學生盧瑟福根據他的實驗結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 。生動的圖片及動畫,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原子的立體模型,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後來人們又發現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模型建立起來之後,通過圖片的對比,讓學生了解原子的體積很小,原子核的體積相對於原子更小,就如同一顆櫻桃和十層大樓的體積比例。接著演示原子的動態圖片,讓學生明白這就是現在的原子結構模型,同時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得出結論:質子帶一個單位正電荷,核外電子帶一個單位負電荷。藉助於圖片和動畫,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體化,幫助學生理解,加深學生記憶。從而突破難點。

活動探究二:原子不顯電性

知道了原子的構成,然後追問,同學們那原子顯不顯電性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接著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分析如下圖表,你能得出什麼結論?小組成員交流,討論,最後得出結論:質子數=核外電子數,正負電荷相等,所以原子不顯電性;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幫助,相互交流,使學生學會分享,學會合作,感受合作帶來的成功與喜悅。

活動三:相對原子質量

知道了質子,中子,電子的數目關係,那它們有沒有質量,原子的質量又該怎樣來衡量呢?接著讓學生觀察如下圖表,學生很容易得出:質子,中子有質量,但是很小,電子的質量相對於質子、中子更小。此時給學生打比方,由於原子質量很小,用國際單位Kg來表示就如同用噸來表示一粒大米的質量,很不方便,怎麼辦呢?有智慧的人總是能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有人把碳12原子的質量平分為12份,氧原子質量與其中一份的比(16)作為氧原子的相對質量,同理得出其它原子的相對質量,這些相對質量稱為相對原子質量,

最後引導學生總結出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並向學生講述怎樣利用元素週期表查相對原子質量;此過程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學會一種處理問題的方法,把看似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從而學會做事,學會更好的生存。

(三)反饋練習 鞏固新知

適當的課堂練習有利於知識的鞏固,為了激發學生的挑戰熱情,將課本的練習設計成闖關的形式作為課堂訓練,第一關通過比較簡單的習題培養學生學好化學的信心,感覺不錯進入第二關,結合生活實際為學生設計一個有背景的題目,培養學生分析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穫。

(四)交流收穫 優化新知

當本節課學完以後,讓學生談一談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都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疑問?針對學生的疑問我會及時作出迴應,並鼓勵學生不斷進步。這種診斷性,激勵性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發展。最後,我採用引導的方法,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這樣有利於學生將新知識納入到自己的知識結構中去,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和整體思維能力。充分體現了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四、教學預測: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基本上可以落實教學目標的要求,超過80%的學生可以掌握重點,突破難點。但還有少數的學生可能存在疑點,為了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所發展,我設定以下補救措施:單獨輔導,找到難點;師生互動;突破疑點。

最後是板書設計。板書設計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好的板書能夠突出重難點,為學生理解知識和對知識進行記憶提供了直觀的參考和有力的幫助。本節課樣我的板書設計條理清晰,重點突出,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