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滿昆蟲的衣袋》說課稿

來源:才華庫 8.65K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裝滿昆蟲的衣袋》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裝滿昆蟲的衣袋》說課稿

《裝滿昆蟲的衣袋》說課稿1

《裝滿昆蟲的衣袋》是一篇童趣十足的敘事性,記敘了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從小就對昆蟲非常入迷的故事:一件是法布林很小的時候就因為好奇,去抓一隻會唱歌的蟲子,結果很晚回家,引發了父母的一場虛驚;一件是法布林八九歲時去放鴨子,他利用這個時機在池塘邊的草叢裡觀察,採集了許多昆蟲,但父母卻不能理解他。通讀全文,既可以從通俗的語言文字中感受到小法布林對昆蟲的興趣和喜愛,又可以透過語言文字的本身得到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情感薰陶。

因此,在學習這樣有情有趣的時,教者應該引領學生把握好的基本格調和根本思想。一是需要建構與文字作者對話的空間,並期待通過與作者的對話,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認識作者眼中的偉大科學家法布林;二是需要營造師生與語言文字本身對話的氛圍,做到在文字中走個來回,既要和法布林一同體驗捉蟲的快樂與興奮,又要從法布林的身上得到更多的關於成長的啟示;三是需要形成有效、實在的師生對話的場景,需要師生在這些特定的、未知的場景中碰撞、交鋒、展示。

[教學目標、教、學法]

“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外部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而實現這一內化過程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閱讀感悟。”事實上,高年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已經能通過閱讀來理解、欣賞和評價文字,已經能夠藉助閱讀蒐集處理文字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並獲得正確的審美體驗。(《課程標準》語)再結合文字自身的特點,本課在教學時擬以朗讀為突破口,在朗讀中識字寫字(讀正確),在朗讀中感受、理解(讀流利),在朗讀中走進文字,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讀出感情)。

為此,可以將教學目標簡化為:1、能正確地朗讀課文,學會課文的9個生字,兩條綠線裡的7個生字只識不寫;2、能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從小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

有了明確集中的教學目標,無論是教師的引導,無論是學生的語言實踐,都應該依據文字的語言材料,有針對性地展開。在教學中,我力求通過實實在在的語言實踐引領學生入乎文字其內,又出乎文字其外。

因此,本文的教學,可以分成三個步驟進行:第一課時,讀正確——走近法布林;第二課時,讀流利——走進法布林;讀出感情——走出法布林。整篇課文的教學可分成兩個課時進行:

[教學流程]:

一、讀正確——走近法布林

1、自讀課文,劃出生字,讀準字音,記清字形。

2、交流識字情況。

3、展示讀書情況,組織讀書交流、比賽。

4、部分生字指導書寫。

[如果說,文字是一個個鮮活的文字元號構成,那麼,實施正確地朗讀就是要通過自己的口,運用準確的語音、停頓和語調,把這些鮮活的文字元號轉換成現實的有聲語言,從而完成書面符號的“語言化”。這既是學生接觸語言本身很重要的心智活動過程,又是在語言實踐中進行紮紮實實的字、詞、句的基本訓練過程。]

二、讀流利——走進法布林

1、靜讀文字,引導質疑。

重點討論:

課文為什麼要用“裝滿昆蟲的衣袋”為題目?

2、瀏覽文字,組織交流。

①著迷————法布林從小就對小蟲子非常著迷;

②迷戀————可是父母的責罵絲毫沒能阻止法布林對昆蟲的迷戀;

③痴迷————這是這種對昆蟲的痴迷,把法布林引進了科學的殿堂。

三、讀出感情——走出法布林

1、品讀,(法布林對昆蟲著迷的語段);

重要語句提示:

“媽媽,我在這兒呢!瞧,我抓到了那隻會唱歌的蟲子!”————三天前————

他把這個小寶貝放進蝸牛殼裡,包上樹葉,裝進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後再好好欣賞。

法布林難過極了,眼淚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願地把心愛的小寶貝放進了垃圾堆。

2、精讀文字,揭開“迷”底。

3、延伸文字,拓展閱讀。

①關於法布林;

②關於《昆蟲記》。

《裝滿昆蟲的衣袋》說課稿2

一、說教材:

《裝滿昆蟲的衣袋》是蘇教版實驗教材第九冊第二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單元圍繞“自然的奧祕”這一主題選編了4篇課文:《去開啟大自然綠色的課本》、《裝滿昆蟲的衣袋》、《變色龍》和《金蟬脫殼》。通過這個單元的教學,學生不僅能學到語文方面的知識,還能從不同的側面認到觀察的重要,學習觀察的方法,豐富自然知識。根據本冊閱讀教學的重點,根據文章表達的順序給文章分段。本單元后三篇課文的教學要落實“讓學生能聯絡語言環境和生活實際,憑藉語言文字理解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所描繪的情境,知道課文大意,體會人物內心世界”這一目標。《裝滿昆蟲的衣袋》是敘事寫人的文章,主要敘述了昆蟲學家法布林小時候的兩件事。兒時的法布林對昆蟲充滿了好奇,在一天傍晚,他獨自尋找“紡織娘”,忘記了回家;八九歲時去放鴨子,他卻花了大量時間觀察昆蟲並把捉到的蟲子裝在了衣袋裡,父親的責罵也沒有改變他對昆蟲的迷戀。課文並沒有寫法布林是怎麼成為一名昆蟲學家的,而是記敘了他小時候對小蟲子非常著迷的兩件事。讀著《裝滿昆蟲的口袋》,一個迷戀昆蟲的孩子躍然紙上。所以, 在教學中我首先要讓學生弄清楚文章究竟寫了法布林小時候對小蟲子著迷的哪幾件事,然後再從人物的動作、語言、內心來體會人物的精神。教學中我努力引導學生去閱讀、發現文章的美和營造氛圍,使學生和“我”一起感受到大自然的無窮魄力。

《裝滿昆蟲的口袋》這篇課文需要兩個課時完成,今天我講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設想。根據上面的情況我制定了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為:

1、要讓學生從法布林的故事中受到啟示,從小養成善於觀察、善於發現的好習慣,培養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

2、從課文的具體描寫中體會出法布林對昆蟲的著迷,從而走進人物的精神世界。

3、學會蒐集資料,通過課外資料的補充,使學生的情感得到進一步延伸,使課文內容得到進一步拓展。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其中的第二目標也是我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二、說教學方法: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有限的生活積澱、自身的閱讀體驗,在本課教學中,我運用了情境教學法、變序教學法、激發閱讀興趣法。讓學生按照“找重點句個人體會——全班交流——感情朗讀(走進人物內心世界)”和“在文中認識人物——從課外知識中認識人物”兩個方法學習全文。讓學生自主感悟、自主想象,在愉快的氣氛下全面地認識法布林,從而培養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

三、說教學過程:

本課我採用了變序教學法。先讓學生學習與課文中心緊密聯絡的第2、3自然段,再學習第一自然段;接著學習第4至10自然段段;最後在交流資料後學習課文的最後一自然段。這樣採用變序設計,能立體解讀文字,它是以“突出重點,緊扣中心為,發展思維,培養能力”為目的的。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提問導課,直奔主題:

讓學生用一句話表達對小時候的法布林的瞭解。然後讓學生明確本課的學習任務 :走進課文,近一步認識法布林。

(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1、教學2、3自然段我主要採用了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的一般運用有形有聲、有情的情境,吸引學生進入課文,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發展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並在語言訓練中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和情感。

學習這兩句話: “一天傍晚,暮色籠罩了田野,爸爸媽媽忙完了農活,發現法布林不見了。不由得著急起來,在田野上高聲呼喊兒子。”和“三天前,法布林就告訴媽媽,花叢裡經常傳出一種動聽的聲音,不知是誰

在唱歌。現在,他終於找了這位‘歌唱家’。” 時我讓學生想象為了找到這隻紡織娘,法布林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難?他是怎麼克服的? 從此走進法布林的生活。並創設對話情境,入情入境地與學生對話,激發起學生對話的慾望與熱情,在對話中學生自然地走進文字,與法布林共同感受捉紡織娘的辛苦,捉住紡織娘的那份喜悅,所呈現的是師、生、文字之間平等對話的美麗場景。

2、《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情感的體驗和積累,而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因此,恰當地、充分地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可以融入文字進行感情朗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思維,發展語言和陶冶情感。因此,課文第三大段我就從這一方面去努力。

學習這句時

(1)他把鴨子趕進池塘以後,就去水邊逮蝴蝶,捉甲蟲,或是蹲下來靜靜地觀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殼、來回穿梭的游魚、五彩繽紛的蠕蟲……我讓學生想一想,法布林在岸上,還可能幹些什麼,觀察到些什麼有趣自然現象? 體會法布林生活的無憂無慮和抓緊時間觀察大自然。

(2)他把這個小寶貝放進蝸牛殼裡,包上樹葉,裝進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後再好好欣賞。師出示課件比較句子:他把這隻甲蟲放進蝸牛殼裡……打算回家後再好好欣賞。

(3)法布林難過極了,眼淚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願地把心愛的小寶貝放進了垃圾堆。指導讀爸爸、媽媽對法布林的訓斥,再聯絡自己生活實際體會法布的委屈。這一環節的設計,我主要是創設情境和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走進法布林的內心世界,體會他對昆蟲的痴迷。

(三)交流資料,感情昇華:

1、帶學生走進昆蟲世界,並讓學生看後談自己的感想。

2、請學生交流預習時蒐集到法布林迷戀昆蟲的有關資料。

3、出示《昆蟲記》的節選—捲心菜毛蟲

4、在音樂聲中,教師用充滿詩意的小結、飽含深情的話語介紹法布林的一生,使學生沉浸在一種美好的情境中。

這一環節的設計,把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對法布林這位偉大的昆蟲學家有多層面地瞭解,學習情感體驗得到自然延伸。

這時,讓學生齊讀最後一段 ,情感得到近一步的昇華。

(四)、拓展文字,追求超越:

1、出示法布林的精心獨白讓學生齊讀。讓學生從書本中走出來,去生髮,去拓展,去創造,“跳出文字看世界”,使學生受到法布林細緻觀察、嚴謹治學的精神的薰陶和感染

2、作業:讀法布林的《昆蟲記》,辦一個主題展覽這樣的課外作業多角度拓展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渠道,讓學生學習語言的同時,運用語言,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四、說板書設計:

板書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在歷史教學中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板書既能幫助教師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材中的難點,又能幫助學生掌握教學思路,提高邏輯思維能力,還能加強教學的直觀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記憶力和理解力。

“著迷”和“痴迷”兩個詞是本課中心的體現,“三天捉紡織娘”和“衣袋鼓鼓囊囊”是說明文章中心的具體事例。而成為著名的昆蟲學家是法布林的.成就,他能激勵學生細緻觀察、嚴謹治學。可愛的甲蟲是為了增加板書的美觀,再說它也是課文中的“角色”呦!

《裝滿昆蟲的衣袋》說課稿3

設計的理念:

1、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2、教會學生思考

3、感悟與“訓練”並重

讀著《裝滿昆蟲的衣袋》,一個迷戀昆蟲的孩子躍然紙上。為了捉到紡織娘,他鍥而不捨地尋找了三天;爸爸叫他放鴨子,他卻一動不動地趴在岸邊,靜靜地觀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是憑著這種濃厚的興趣,並對自己興趣執著、堅持不懈地追求,使他成為了一個偉大的昆蟲學家。讀著讀著,我們會不由自主地被這個孩子所吸引。

在閱讀法布林所寫的《昆蟲記》時,我們驚奇地看到,法布林用流暢的語言、生動的描述、詼諧的語調,把一個個昆蟲寫得栩栩如生,引人入勝,讓我們情不自禁、興趣盎然地隨著他漫遊於昆蟲的王國。

在讀法布林的傳記時,我們看到了許多令人感動的細節。不論是在童年還是在後來的日子中,他始終是那麼迷戀昆蟲。

在教學時,我主要是引導學生感受法布林對昆蟲的迷戀,但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教學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就是:根據文字的特點,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段中的關鍵詞句去體味語言、感悟文字,拉近學生與文字之間的距離,走進法布林的內心世界。

這一課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明明白白的 “著迷”——“迷戀”——“痴迷”為線索,對法布林從小喜歡小昆蟲展開了生動細緻的描寫,因此,第一課時,只是拎住這條主線,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緊扣“迷”字展開故事的讀與悟;第二條線索是選擇典型的事例來寫人,這和我們的《習作1》教學有極其相似的地方。因此,第二課時我抓住的是這一條線索,重點學習的是課文所寫到的兩件事,並且讓學生知道寫人應該用典型的事例來寫,不要面面俱到。

在教學時,我採用的是讓學生自學,加入一些學法指導,大體的路子是:先讓學生自讀課文,讀完後讓學生概括一下大意,知道課文選擇了哪件典型的事,然後讓學生緊扣“迷戀”找出句子,畫出其中的關鍵詞,對關鍵詞展開理解、感悟,最後有感情地朗讀重點的段落。在教學中,我僅僅是抓住了兩個重點的段落:一個是“三天前,法布林就告訴她,花叢裡經常傳出一種動聽的聲音,不知是誰在唱歌。現在,他終於找到了這位‘歌唱家’。”其中“三天前”“經常”“終於”這三個詞是關鍵詞,可以知道他執著尋找,找到紡織娘很不容易;“誰”“歌唱家”是次要的,但也能體會出法布林對昆蟲的情感。接著出示法布林回答媽媽的話是讓學生作一個比較:他不顧父母的擔心,不顧自己辛苦的付出,從側面反映出法布林對昆蟲真的是痴迷了。第二個重點段落是“法布林難過極了,眼淚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願地把心愛的小寶貝放進了垃圾堆。”,其中“難過極了”“很不情願”“心愛的小寶貝”“放”是關鍵詞,一方面是情感的體驗,另一方面可以對上文作出理解,感悟。但缺憾的是:如果有學生能講出法布林怎麼捉小甲蟲的過程,從他捉的熟練程度上來理解他對昆蟲的熱愛,那就好了。學到這裡,接著由學生自己說出感悟的詞語、段落,目的就是昇華主題,把法布林這位偉大的昆蟲學家多層面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列舉了兩個小故事:一是面見皇帝,辭去高職,寧願和昆蟲為伴;二是臨死前希望投胎轉世能繼續研究昆蟲;兩位名人對法布林的評價,接著直接解決課後思考題,既有小時候觀察昆蟲的痴迷,也有以後一如既往對昆蟲的迷戀;既驚歎於他對科學的執著,也欽佩他優美的文筆、流暢的語言。學生學完後,腦海中留下的,除了對課文的全面感知,還有對法布林的深深欽佩。

但缺少的是,沒有將“興趣”一詞作強調,因為,這篇課文也要讓學生建立自己的興趣,並堅持不懈地追求,才會走向成功。二是沒有佈置學生課後去閱讀《昆蟲記》,深為遺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