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說課稿模板彙編6篇

來源:才華庫 1.7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必備】說課稿模板彙編6篇

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為大家說課的內容是湘教版五年級上冊的《元日》的說課設計,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談談我對本課的設計:

一、說教材

《元日》是湘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的一首詩,作者王安石在詩中通過“爆竹聲”、“屠蘇酒”“換桃符”以及開始送暖的春風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繪,展現了人們在春節的歡快情景和永珍更新的情景。結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又寓含除舊佈新的意思。王安石既是詩人,又是政治家,他的不少描景繪物詩都寓有強烈的政治內容,這首詩就是通過新年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自己執政變法,除舊佈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感。全詩文筆輕快、色調明朗,洋溢著節日的歡快氣氛。教材在出示古詩的同時,還精心繪製了一幅人們歡快過年的圖畫。學生經過仔細觀察,就會被圖畫中的熱鬧場景所吸引。

五年級學生仍舊對顯性的畫面比較感興趣,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在讀詩時會將詩中的畫面與自己的現實生活聯絡起來理解,從而能夠感受到詩中洋溢著的歡快氣氛,也能夠體會一系列春節傳統習俗背後蘊含著人們對幸福美好未來的期盼之情。而對於王安石的執政理想,五年級的學生是無法理解的。基於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根據教學標準的新要求,我制定如下三個教學目標。

1、瞭解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過年的習俗,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情感的追求。

2、朗讀課文,通過引導學生自學,在交流中學習古詩,並以讀悟情。

3、培養學生運用資料自學古詩的能力。

其中教學目標2是本課重點,教學目標1、3是難點。

本課的教學1課時完成,在上課之前,教師要準備課件及寫有古詩的小黑板。

二、說教法學法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課堂的有效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如何有效地讓學生走進詩的天地呢?我嘗試打破串講的傳統古詩教學模式,力避逐字逐詞逐句講析的做法,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在參與中自悟自得。在教學中用多層次的吟誦、多層次的問、拎出一條主線等方法讓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腦中“活”起來,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的生活世界融入文字世界,激發其情感,把詩人創造的意境在學生的心中再現。並收集其他詩句,使學生由此及彼,不侷限於一節課,一本書,在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興趣的同時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立足古詩文校本課程的大背景,讓學生課上品析、課後創作,從中提升學生的古詩文素養。整堂課以問為針,以讀為線,力求建立語感共生的課堂,詩意的課堂。

三、說教學過程

(一)“聊”出“年景”

“未有曲調先有情”,要讓學生走進詩的情境,就要調動他的生活體驗,喚醒他的情感積累。為此,我是這樣匯入新課的:“同學們,再過一個多月

,我們將迎來中國最熱鬧、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知道是什麼節嗎?春節到啦,過年啦!哦,大家臉上都露出了笑容,為什麼這麼開心呀?”緊接著,學生就會說到在春節裡令自己開心的事情,而這些快樂的事是由過年時那豐富多彩的習俗帶來的。老師在評價時也要運用多種方式營造快樂的氛圍,令學生感受到春節是一個豐富多彩的節日。如讓學生模擬爆竹聲、引導學生想象使用壓歲錢的情景等。這裡,讓學生在和諧、寬鬆的氛圍中聊出春節的特色,春節的氣氛,既有利於激發學習情趣,又能為學生後面的學習做好心理鋪墊。隨後揭示課題,這就進入了第二個環節。

(二)初讀有“韻”

古詩的特點之一就是它轉承合轍的韻律,遵循這一文體的特點,我首先讓學生帶著字音、節奏兩方面的要求——字正腔圓和有板有眼自由朗讀古詩,接著在反饋時注意運用激勵性評價和劃分節奏符的方法引導學生關注並落實這兩個層次的朗讀要求,紮紮實實讀好詩。由“字正腔圓”到“有板有眼”的初讀要求使學生明白詩所特有的節奏魅力,並掌握了讀出韻味的基本方法——劃分停頓符號。經過四年古詩文大環境的薰陶,大多數學生都明白讀詩僅字正腔圓有板有眼是不夠的,還要讀得有感情,這就向學生提出了朗讀的更高層次的要求。接著就進入了第三個環節。

(三)巧問促“悟”

首先讓學生輕聲地讀這首詩,讀的時候結合插圖和有關注釋,想想這首詩大概在講什麼意思?並試著說一說詩的意思。在讀和想的過程中學生同時也在看註釋、看插圖,是對他們運用資料自學古詩能力的培養。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理解詩意、感悟情境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也一直是學生的弱項,有些學生甚至產生懼怕心理。因此,隨後在交流古詩意思的過程中,我沒有直接讓學生說,而是提出了兩個大問題,第一問:“在這一歲之首的元日,有哪些換了?”並要求學生用“在一歲之首的元日,——換成了——”的句式說一說。學生很自然地會說到舊符換成了新桃、寒風換成了春風、舊歲換成了新年這些辭舊迎新的景象,接著引導學生快說辭舊迎新的心情,進而讓學生帶著那樣的心情齊讀《元日》,通過這第一問完成了感悟性朗讀上的第一次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注意當學生交流到寒風換成了春風時,要引導學生理解“曈曈日”,可以這樣問學生:“春風吹拂在我們臉上暖洋洋的,你從詩中的哪裡還可以感受到這股暖意呢?”學生接著便會提到“曈曈日”的意思,從而突破了本課的難點之一。第二問:“冬盡春來,萬物更新,人們心中都充滿著辭舊迎新的喜悅,那麼人們又是用什麼方式來辭舊迎新的呢?” 這個問題對學生來說並不困難,他們很快就會說到燃爆竹、換桃符、喝屠蘇酒這些方式。這時陡然一轉,以一個追問“咦,人們怎麼都選擇這些方式來辭舊迎新呢?”激發學生再次運用註釋、探索文字的熱情。學生便會發現燃爆竹、換桃符、喝屠蘇酒這些春節習俗中所傳達出的人們期盼新的一年平安、幸福的美好願望。緊接著引導學生想象說話:“人們還會期盼些什麼呢?”在想象說話的環節中教師要在引導學生說話注意完整性的同時捕捉學生回答中的亮點(如用得好的四字詞語)進行激勵性的評價,使學生的說話逐步有質量上的提升。隨後引導學生讀出企盼、讀出祝願就水到渠成了。通過第二問又進行了朗讀的第二次提升。最後教師範讀,學生閉上眼睛傾聽、想象,並結合整首詩說一說彷彿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彷彿處在一個怎樣的世界?通過這最後一問引導學生說一說整首詩的意思,在前面兩個問題的鋪墊下,學生說的難度降低了。但是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通過評價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說、帶著感情說。隨後就分別從把祝福送給詩中的人們,送給現在身邊的每一個人及自己和送給全世界的人這三個角度朗讀《元日》。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提供適當的幫助,通過有層次的問吸引學生注意力,適當降低學生自主學習的難度,讓他們很自然地進入詩的情境中去探索,有利於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性;以問串起一條主線,打破了傳統古詩教學模式,增強了討論交流的有效性;讓學生依靠想象走進詩境,增強了體驗的有效性。一首《元日》,僅僅是學習春節詩篇的開始,這就進入了第四個環節。

(四)走向延伸

投影出示描繪春節場景的其他詩句(3句),要求學生按照初讀《元日》的要求先自由朗讀這些詩句,讀到字正腔圓、有板有眼,再交流從這些詩句中分別可以看到怎樣的情景。可以讓學生鞏固學習古詩的方法。隨後引導學生課後也試著寫一寫關於過年的詩句或詩篇。拓展閱讀讓學生觸類旁通,感悟更深,課後讓學生嘗試創作,使學生“我口寫我心”,寫出積累的情感體驗,萌發一種我是“詩人”的自豪感!

四、說板書設計:

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板書如下:

元 日

爆 蘇 美好喜悅

說課稿 篇2

說教材

《三袋麥子》是西師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課文,本單元的選文是一些引人思考的故事,目的是讓學生在充滿思辨故事中明白其飽含的人生哲理。《三袋麥子》是本單元的第三個故事,是一篇批讀課文,講了土地爺爺送給小豬、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麥子,由於各自採用了不同的處理方法,就有了不一樣的結果。引出“不同做法會有不同結果”的道理。這篇課文情節生動有趣,語言淺顯易懂,很適合兒童閱讀。

 說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極富童心童趣。雖然通過前五個單元中幾篇批讀課文的學習,學生對批讀課文的特點和學習方法,有了初步瞭解,但是,他們剛剛從低年級的識字學習進入中年級的閱讀學習,閱讀興趣還不濃,閱讀方法還沒習得,閱讀習慣還沒養成。為此,如何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教給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仍是我設計這堂課優先考慮的問題。

 說教學目標

根據編輯意圖和學情,在第一課時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語,理解第一部分內容的基礎上,我確立了本課時的教學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能借助旁批讀懂這個故事,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評價三個小動物,明白“不同的做法會有不同的結果”的道理。

初步掌握批註的方法,並嘗試批註。

說教學難點

為了有效地引導學生閱讀,達成教學目標,我還根據我們山區農村學生的學情,把“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評價三個小動物,嘗試批註”作為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把明白“不同做法會有不同的結果”的道理作為本課時的教學難點。

 說教法學法

我在教法上的策略是:指導、引領和點撥,讓學於生,引導學生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生與文字間的對話、討論、交流等手段,給學生創設一個開放的課堂,讓學生在自我體驗中,凸顯自己的獨特感悟和理解。整堂課我是鼓勵式地“導”,學生則自主合作式地“學”,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第二學段閱讀教學要求學生能複述故事性作品的大意,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所以我首先讓學生回憶課文第一部分的內容,指名講這部分的故事;接著讓學生猜一猜後來那三袋麥子還剩下多少。這樣做既將新舊知識銜接,又為突破難點做準備。

二、導“學”導“批”,品讀理解

1.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採用設疑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一年以後,土地爺爺又來了,他所看到的情況和我們猜想的一樣嗎?”引出本課時內容。

2.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第6自然段和旁批,勾畫描寫小豬的詞語;接著師生交流,指導學生讀旁批、讀勾畫的重點詞,懂得小豬的麥子全吃光了;然後引導學生評價小豬,寫批註。“認真寫好漢字”是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因此我提醒學生注意寫字姿勢,書寫要做到工整美觀。我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獨特感受,只要是符合小豬特徵的詞都給予肯定,並板書“憨厚可愛”。這部分教學體現批讀文教學的“扶”。

3.學完第6自然段,我與學生一起總結本段的學習方法,然後遷移運用,學習剩下的課文,讓小組自主選擇喜歡的部分,合作學習。這個設計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個人的情感體驗,讓他們自主選擇,更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我將深入課堂,及時點撥,體現出批讀文教學的“半扶半放”。

4.合作學習結束後,我採取小組彙報、交流,其他同學傾聽、評價的方式,讓孩子們通過思維與思維地碰撞,提高評價能力。我並擇機板書“節儉”“聰明能幹”。

三、朗讀表演,昇華情感

1.各學段目標都要求重視朗讀和默讀,做到有感情地朗讀。所以,我以“三個小動物中你最欣賞誰的做法,為什麼?”引出學生最喜歡的動物,並自由朗讀自己喜歡的那種動物的段落。通過範讀、指名讀、分組讀等方式,抓住“舔了舔嘴脣”、“神祕”、“自豪”等詞語,大膽想象小動物說話時的神態、動作,有感情地朗讀。

2.分角色練習表演整個故事;推薦小組上臺表演,及時進行鼓勵性評價。這個設計是為了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也是利用角色扮演加深學生對文字的感悟理解。

四、總結全文,揭示道理

為了引導學生懂得這個故事揭示的道理,我利用板書讓學生總結課文內容,並齊讀旁批,我則板書“不同做法會有不同結果”。接著詢問學生要是你的話,你會怎麼做呢?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課文的最後一處批註:要是我的話,我會……。 (五)說寫練習,拓展提升

1.按照“中年級學生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或感受”的要求,突出語文教學讀寫結合的宗旨,我設計了一個小練筆:你想對文中各有特點的三個小動物說點什麼?寫下來。寫完以後,讀給大家聽,學生間相互評議。

2.根據“能複述故事性作品大意”的目標,我讓學生課後把這個故事講給家人或小夥伴聽。

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先貼上動物頭像的設計,直觀形象,符合三年級學生特點,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接著根據教學進度,板書對小動物的評價,簡潔明瞭;最後引領學生通過對比的方法,引出道理,完成板書,使板書具有概括性、整體性和教育性。

附板書設計:

29.三袋麥子

小豬 小牛 小猴

憨厚可愛 節儉 聰明能幹

不同做法會有不同結果

說課稿 篇3

設計意圖: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任何科學知識都可以選用理解的方式,教給任何年齡階段的兒童,趣味性和可接受性就是兒童參與科學活動的重要前提”。本著這一原則並以生活常識為基礎,教師設計了這一活動。通過讓幼兒看看、說說、跳跳、做做等多種形式,在遊戲中感知一分鐘的祕密,活動中利用各種感官的有機結合,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在輕鬆、愉快的氛圍內掌握所學知識,另外,心理研究表明:5、6歲是幼兒的認知情感、技能協調發展的最佳時期,遵循這一目標,特設計本活動。

一方面,時間滴答滴,意義大無窮,雖然每個人都知道“時間”的存在,但是“時間”看不見,摸不著,通過活動使孩子們有個相對的時間概念,也明白了短短的60秒卻可以做許多有意義的事,可以帶來無窮的快樂。

另一方面,現在的孩子們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他們不懂得如何關心別人,如何去幫助別人,和周圍的人群、同伴建立一種非常友好的關係,而幼兒園是幼兒體驗群體生活的第一站,我們要抓住契機,多方面著手讓幼兒在群體生活中獲得關愛的體驗,感受關愛他人的情感,萌發關愛他人的意識,讓幼兒在關愛中體驗生活的樂趣!明白“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道理。

一、說教材

幼兒園科學領域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要從幼兒的生活實際和知識經驗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科學的有趣。在這次活動中,充分激發幼兒的表現慾望,這也非常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新《綱要》也指出:教學活動的組織要注重幼兒的過程體驗,這是喚起幼兒主體意識的核心,是引導幼兒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學會學習的關鍵。而時間對幼兒來說比較抽象,他們腦海中時間的概念是模糊的,他們不知道一分鐘到底有多長,能做多少事?做事磨蹭、浪費時間的現象隨處可見。因此這次科學活動《一分鐘》應從幼兒的“體驗”為主,讓他們通過親自觀察、操作、比較、發現和感知一分鐘的時長,知道抓緊時間就能做很多事情,從而珍惜一分一秒,形成初步的時間概念,為即將到來的國小生活打好基礎。

二、說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導向作用,根據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設計了三個目標:

1、知道一分鐘的長短和價值,初步樹立時間概念,懂得珍惜時間,做事不磨蹭。

2、嘗試在一分鐘裡做一件能讓別人快樂的小事。

3、學習制定時間計劃,並能按計劃執行。

目標重點:準確把握一分鐘的概念和時長。

目標難點:知道抓緊時間,初步瞭解應合理的利用時間。

為了有效的突破重點和難點,我採用了一定的方法,如:讓幼兒觀察、體驗、比較等探索,在活動中發現問題,建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教師不光要與孩子平等的參與,更應具備對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的觀察、研究和指導的技能,同時順應幼兒的創造性、思維性,採取相應的適宜的教法和學法。

三、說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的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和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如下準備:

1、實物大鐘:讓幼兒直觀認識一分鐘的時間概念。

2、幼兒處於運動的高峰時期,好動是他們這一年齡段的突出特點,因此,我設計了遊戲“秒針蹦蹦蹦”,遊戲的引出,為幼兒掌握一分鐘的長短做了良好鋪墊,充分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使幼兒學習更主動更積極。

3、多媒體課件的播放,為本活動掌握的目標起到了一個重要的作用。

4、橡皮泥、水彩筆、球、圖書的提供,為幼兒打開了又一知識的通道,通過這些材料的操作,讓幼兒更清楚的體驗到一分鐘的意義。

5、錄音機的使用為幼兒的自主學習打開了一扇窗戶,孩子們在歡快的音樂聲中,做著自己認為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既獲得了關愛的體驗,又體會到給人帶來快樂的同時,自己也會得到快樂。

四、說教法

《綱要》強調幼兒是中心,教育活動應以幼兒的需要、興趣,尤其是幼兒的經驗來進行,學決定教,在活動中我對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一個參與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發現、討論、尋找,採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採取以下教法:

1、問題設定法:在活動中適當的提出問題,有助於兒童的思維,啟發學習、不斷思考、不斷進取。

2、多媒體演示法:在活動中運用多媒體教學,符合幼兒的特點,容易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和熱情。

3、遊戲參與法: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參與性。

五、說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性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和鍛鍊了能力,更加升華了孩子的情感。

1、多渠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當中目標明確提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在活動中我引導幼兒看看、說說、蹦蹦、做做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就對此次的活動產生了興趣。

2、直觀法:讓幼兒通過多媒體課件直接獲得生活經驗。

3、談話法:讓幼兒在交流中說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充分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同時幼兒的口語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六、說活動過程

《綱要》提出:“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體驗幼兒的主體地位,教師為主導作用,要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表現方式,分享他們的快樂。”為了體現《綱要》精神,這次活動以“一分鐘”為線索,引導幼兒多方參與,從而培養幼兒的表現力。整個活動程式共分4個環節來進行。

1、感受一分鐘的時間

為了準確感受一分鐘的時間概念,在這一環節中設計了3個小環節。

首先出示一個實物大鐘,教師指導認識鐘面上的三位針寶寶,對於大班的孩子來說對分針、時針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重點直接放在秒針上,教師拿鍾比劃告訴幼兒秒針的祕密,秒針走一週就是一分鐘。然後教師和幼兒一起和秒針走一圈,秒針走一下師幼數一下,這時教師進行小結:秒針走60下,也就是走一圈回到原來的位置就是一分鐘;其次引導幼兒看秒針的方法,不管秒針從哪個數字開始走,只要轉一圈後回到原來的地方就是一分鐘;最後師幼同做“秒針蹦蹦蹦”的遊戲,室內地面上提前佈置好大鐘,幼兒來當小秒針,幼兒不僅積極參與遊戲,同時鞏固了一分鐘的時長。

2、體驗一分鐘

教師拿出準備好的適合幼兒但不關乎技能的各種操作材料,比如:橡皮泥、水彩筆、紙、球、圖書,讓幼兒自由選擇喜愛的一樣,教師計時一分鐘,之後記錄操作結果,交流彙報。這個環節的體驗,幼兒不但對一分鐘有不同的體會,同時也知道了短短的一分鐘可以做不同的事情。

3、重要的一分鐘

播放多媒體課件,課件內容:元元由於早上貪睡一分鐘,上學卻遲到了20分鐘,中間遇到了紅燈,沒有趕上公交車,元元兩次嘆氣:要是早一分鐘就好了。課件的動畫效果不僅吸引了幼兒的眼球,也使幼兒認識到了一分鐘的重要。這時教師和幼兒討論制訂時間計劃,抓住重要的每一分鐘。分發時間計劃表,內容包括:早上起床、穿衣、疊被子、刷牙、洗臉、梳頭、吃飯、上學路上各用多長時間,回家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做好計劃表,貼在家裡最顯眼的地方,讓爸爸媽媽監督,按計劃執行,這個環節幼兒體會到了一分鐘的重要,並懂得珍惜時間,做事不磨蹭。

4、快樂一分鐘

教師提出問題:一分鐘,你準備做一件什麼事讓別人能感到快樂?幼兒各抒己見,最後一分鐘幼兒嘗試用各自的方式讓同伴和教師在短短的時間裡快樂起來。幼兒嘗試時教師播放歡快的音樂。

活動反思:

通過在本園的試課和二幼的上課,我對此項活動有了一些反思,反思如下:

目標達成分析

1、《一分鐘》活動目標,主要來源於生活,在幼兒已有的一些相關經驗的基礎上,知道一分鐘很短,但可做很多有意義的事,目標達成較好。

2、活動中的材料與環境的投放,為本次活動目標的達成創設了一定的條件。如孩子在看大鐘體驗一分鐘中,瞭解到了一分鐘就是60秒,在嘗試做一件事體驗一分鐘時,孩子通過自己做事,體驗到了短短的一分鐘,卻可以做許多自己想做的事,同時在活動中我又為孩子創設了許多體驗後的交流時間,讓孩子們毫不拘泥的大膽講述,擴充套件了已有目標的涵義。

不足之處與改進思路:

1、孩子在體驗時,自由操作各種材料玩一分鐘,原意是想讓孩子通過玩某種東西或畫一幅畫,還沒畫完,一分鐘就到了,從而體驗到一分鐘的長短,但在實施過程中,孩子們純粹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機械地去操作,讓我意識到了準備上的不足,由此我想到了改進的策略,就是以後應該準備孩子們較感興趣的事情,再加上導語的渲染,相信效果會不一樣。

2、最後一個環節,是想讓孩子通過大秒針的滴答聲和歡快的音樂聲,邀請客人老師跳舞,使本活動達到一個高潮,但由於孩子膽小,只有個別幼兒敢,大部分幼兒都放不開,這說明孩子們缺乏自信和表現慾望。因此,需要改進的是,在以後的活動中,應積極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們敢玩,敢說,收放自如,充分發揮各方面的能力,以得到全面發展。

說課稿 篇4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的《加減混合》。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及重點難點

與上一節課學習的連加、連減相同,加減混合也是由兩個計算步驟構成的一個連續的口算過程,但不同的是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既要記住第一步計算結果,又要在第二步計算時應對跟第一步不同的運算方法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掌握加減混合運算過程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之一。

另一方面,教材有意地呈現了對比性很強的兩組情境圖幫助學生學習,情境圖既有現實性和趣味性,又能直觀地展示加減混合算式的計算過程和算理,充分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又巧妙地利用生活經驗來理解數學知識。但是教材是第一次出現組合型的情境圖,學生對圖中原來物體的個數很難理解,所以如何指導學生學會看這種組合型的情境圖也是本節課教學的另一重難點。

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在以往的教學中,由於加法先入為主,所以學生會形成思維定勢,錯誤地認為加減混合應該要先算加法再算減法,因此改正學生的這一思維定勢,正確地掌握加減混合的運算順序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的分析,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個方面。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加減混合所表示的意義,掌握計算順序,能正確地進行 10 以內數的加減混合計算。

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加減混合算式的過程,直觀地理解加減混合算式的意義。在學習活動中,經歷觀察、比較、抽象和概括等思維過程,發展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加減混合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教法學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將藉助多媒體,運用直觀教學、啟發談話、討論研究等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通過用眼看、動腦想、開口說,使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三、教學程式

為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擬定教學程式如下:

1、遊戲匯入、玩中複習

這一環節主要分複習舊知、回憶方法、引入新課三步進行,通過拼圖的遊戲讓學生口述連加連減運算過程,回憶它們的運算順序都是從左往右,架起了新舊知識的橋樑,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把握教學起點,找準學習最近發展區。

2、建構新知、對比認識

本課中,學生將首次接觸這種組合型的情境圖,而藉助中間的箭頭明確看圖順序和理解圖意對於學生來說都是很難的。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我將從自主探究、辨析交流、比較歸納三個層次進行教學。

基於教材中的兩組圖是由易到難的原則,所以教學上我將採取先放後扶的教學策略。

教學例1時,由於組合情景圖中,原有天鵝的只數、飛來的只數和飛走的只數都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學生能獨立看明白圖意,但要把圖意轉化為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還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所以指導學生清楚地說出圖意是本例題教學的關鍵。我將直接出示第一組主題圖,以圖中箭頭為突破口,以說為教學手段,先讓學生知道這是一幅組合圖,然後放手讓學生通過嘗試“說”來明白圖意。如果有學生在表述時能說出“原來”和“現在”這些關鍵詞,老師將馬上給予肯定,並適時利用這一課堂生成引導全班學生完整地說出圖意是“湖面上原來有4只天鵝,飛來了3只,又飛走了2只,現在湖面上還剩下多少隻天鵝?”如果沒有學生提到這兩個詞,老師也將適時點撥指導他們把“原來”和“現在”這兩個詞加進去,以幫助學生明確數量關係。

由於學生對圖意的準確理解,這時候再讓學生列出算式並說出計算過程,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根據學生的反饋,重點抓住第一步的得數7,說說在圖中表示什麼意思,同時明確算第二步時,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7”減去“2”,從而使學生加深對計算方法的理解,增強對計算過程的感受。

在這一環節,我特別重視“說”的訓練,目的是通過“說”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優化課堂氛圍,培養邏輯思維能力,提高教學效果,學生在“聽與說”的過程中很自然地領會了主題圖的含義、明確數量關係、理解計算步驟,從而掌握了加減混合的算理與演算法。

例2的教學,由於組合圖中的天鵝是先飛走一部分的,所以原來的只數不易看出,有學生會認為原來有2只,也有人會認為原來有4只,所以此處我安排學生先看圖交流討論“到底湖面上原來有幾隻天鵝?”對於學生的討論結果,老師不會給予肯定或否定,而是播放這樣的一段動畫,讓學生通過觀察明確此圖中原來的只數既包括湖面上的兩隻,也包括飛走的那兩隻,所以原來應該有4只天鵝。接下來的說圖意、提問題、說計算順序,我將交給學生自主完成。

而在運算方法的學習上,為了解決“由於看不見第一步計算的結果而導致第二步計算受阻”的現象。我還採用“畫一畫,寫一寫”為輔助手段,引導學生畫出第一步的運算,寫出它的結果,有效解決“連續口算”這一難點,提高計算的準確性。當然,學生熟練計算後,這種輔助手段就可以不用了。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種思維的過程,也是一種教學的策略。所以,學習完這兩題後,我將引導學生觀察兩個算式,通過對比,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引導學生歸納小結:無論是先加後減還是先減後加,都是加減混合運算。在計算加減混合算式的時候,一定是從左往右依次計算。

3、鞏固內化、解決問題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為了讓不同層次學生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我安排三個層次的練習。

1、 第一組的看圖列式和第二組的連線題是基本練習,讓學生在解

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加減混合算式的計算方法,同時提高他們計算和表達的能力。

2、第三組判斷題和第四組是綜合練習。其中第四組是常見的乘車問題,我先讓學生獨立看圖完成。在學生彙報過程中,我鼓勵學生比較兩幅圖,質疑:為什麼第一幅圖中車上原來是4人,而第二幅中車上原來是6人呢?在學生討論後,我再播放這樣的一段動畫,讓學生明確圖二中那兩個人是剛下車的,也要算在原來的人數裡,所以圖二中車上原來有6人。

3、第五組靈活運用是拓展練習。

出示這樣的一組算式,( )+3-5=1 ( )-4+2=5

讓學生思考解決,並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的`練習通過逆向思維的訓練,讓學生明確加減混合最後的得數跟第一步的得數有密切的聯絡,算準第一步的得數是關鍵。

最後,我將一題多用,讓學生選擇其中一個算式,結合生活實際,說出一個需要用加減混合運算來解決的生活問題。

這樣安排練習有密度、有坡度,體現了層次性、針對性、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總結方法、評價反思

引導學生總結學習內容,反思學習方法,評價學習態度。這樣的總結,不僅關注了學生的學習結果,更注重了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所體現的情感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為他們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四、課堂評價。

在教學過程中,送給小組天鵝卡片,後邊藏著加減混合的算式,課的最後,小組成員只有算對了才能拿回去,這樣的課堂評價,不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保證課堂教學有序進行,還鞏固了加減混合算式的計算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五、板書設計

以兩組情境圖為主,配以相應的算式和計算過程,對關鍵文字加以強調,儘量做到清楚明瞭,圖式結合,重點突出,對比鮮明,結合小組評比,提高學習興趣。

整節課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以下特點:以學生髮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思維為主線的思想;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練習體現了層次性,知識技能得以落實與發展。

說課稿 篇5

一、設計意圖:

這首樂曲改編自《王老先生有塊地》,旋律歡快活潑,節奏鮮明,“咿呀咿呀呦”樂句反覆出現,非常符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欣賞需要。新《綱要》指出,幼兒藝術活動的能力是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因此在活動設計上,教師力求讓幼兒通過調動多種感官充分辨識固定樂句,充分感受音樂節奏,並藉助鋸木頭、擦汗、洗澡等遊戲情境幫助幼兒反覆體驗、感受音樂的性質,從而體現“玩中學”的教育理念。

遊戲情境的營造和幼兒想象能力的激發需要藉助一定的載體,教師藉助一小塊彩色紗巾巧妙地幫助幼兒搭建起想象與表現的平臺,豐富了幼兒表達、表現的手段。

二、說活動目標:

音樂活動主要是為了鼓勵孩子能大膽地、自如地展現自己,用聲音、用動作,充分發揮孩子的主體性,新《綱要》指出音樂相當於興奮的語言,它對年幼兒童有愉悅功能,在音樂中要通過教學環境的營造、氛圍的渲染,讓孩子感受到快樂。所以,本次音樂活動的目標定為:

1、感受歌曲的歡快、活潑的特點,體驗隨音樂表演角色情景的樂趣。

2、探索歌曲內在結構,能用多種肢體動作感知、表現歌曲的固定樂句。

三、說準備:

為了使活動能有序地開展,本次活動主要準備了以下材料:彩色紗巾、音樂課件、事先在黑板上畫好圖譜,粉筆一支。

四、說教法:

音樂活動最主要還是體現音樂元素,雖然現在我們都注重整合,但是不意味著為了整合而整合。只有通過對音樂元素的感知、理解才能獲得音樂的審美感受力。反覆出現的樂句“咿呀咿呀呦”是這首樂曲中一個非常鮮明的音樂元素,於是所有活動環節就圍繞這最具感染力的樂句而展開。活動一開始,我運用了傾聽法,通過引導幼兒充分地傾聽,讓幼兒主動地尋找樂句、聽辨樂句。接著,我通過圖譜教學法,將動態的音樂轉變成靜態的畫面,幫助幼兒進一步感受樂曲的結構,發現樂句出現的規律。最後,我引導幼兒通過各種不同的肢體動作來進一步表現固定樂句和音樂節奏。

對於孩子,遊戲是他們最喜歡的活動形式。因此,我在活動中採用了幼兒極為感興趣的遊戲表演法。一塊小小的紗巾充當了“鋸子”“毛巾”“沐浴球”等,將幼兒帶入不斷變化的遊戲情境“鋸木頭”“擦汗”“洗澡”中,使得幼兒能饒有興致地反覆感受、體驗,藉助想象進入表現的情境,發展音樂感受力。同時,紗巾的不同用法用法又巧妙地將幼兒分成了“大樹”和“小木匠”兩種角色,為幼兒順利地進行分組合作遊戲提供了幫助,並體現了一物多用、低成本高效率的特點。

五、說活動過程:

結合本次活動的目標,我設計了一下幾個環節:

第一環節引導幼兒初步感知音樂

1、聽音樂,尋找其中反覆出現的樂句。

在活動一開始,我根據幼兒年齡特點、注意力難以集中的特點,運用了多種欣賞手段和方法,如:聽音樂、哼唱、用紗巾打招呼,引導幼兒欣賞,使幼兒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中參與活動。

2、根據圖譜尋找固定樂句出現的規律。

這環節是活動的重點,此環節幫助幼兒將動態的、難以確定的音樂轉變成靜態的、可理解的畫面,從而有效地幫助幼兒感受樂曲的結構,理解了樂句的規律。

3、用身體動作表現固定樂句。

引導幼兒嘗試用身體動作表現節奏,幼兒得到充分的參與和表現,體驗到了自我滿足,幼兒對自己創編的動作產生濃厚的興趣,為下一步的學習起了一個很好的鋪墊作用。

第二環節用多種肢體動作表現固定樂句。

在這一環節,我營造了一個遊戲化的情境:森林、大樹、鋸木頭、擦汗~~~,孩子們在有情、有趣的遊戲中愉快地感受著,積極發現著,快樂的學習著。

第三環節活動結束。(洗澡)

最後一個環節將活動推向高潮,一方面讓幼兒鞏固樂句節奏,一方面讓幼兒將快樂再次在遊戲中盡情宣洩。

本活動從設計意圖到目標定位到教學方法及三個活動流程都體現一個鮮明地特色,那就是:整個環節一環扣一環,始終圍繞音樂教學遊戲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色,讓幼兒充分地融入遊戲,全身心的投入音樂,讓音樂屬於每個孩子。

說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第一課時《口算除法》。

根據本節課在教材、《數學課程標準》中的地位及作用,我制定瞭如下說課內容: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口算除法,有關整十、整百數除以整十數的口算除法,由於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同時,也是學習筆算除法的基礎,也是為學生今後繼續學習除法是三位數的除法打基礎的,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說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以及資源庫中的內容我制定瞭如下目標:

1、知識與能力: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數除整十數、幾百幾十的數(商是一位數)的口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口算;培養學生系統的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探索口算方法的過程。通過合作、交流、討論優化算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時我運用資源庫中的圖片、練習等內容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制定瞭如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整十數除整十,幾百幾十的數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經歷探索過程,掌握口算方法。

四、說教學設計。

通過運用資源庫中的資源,組織教學過程的具體方案和步驟。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1、匯入新知

課的開始我先讓學生做了10道口算除法題,這樣可以為學生學好本節課做好鋪墊,並引出課題。

(這樣的教學匯入,緊緊扣住新知的生長點、新知的最近發展區,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讓學生將相關的知識點遷移到陌生的新問題情境中。)

2、探究新知,理解新知:

第一步:學習例1,(多媒體出示)在運動會開幕式的情境中,讓學生通過數學資訊,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並解決列式“80÷20=”請學生根據自學指導,自己總結口算的方法,並彙報。

教師總結。有兩種方法:第一種:因為20×4=80,所以80÷20=4。第二種:因為8÷2=4,所以80÷20=4。讓學生選出自己喜歡的方法。整個設計讓學生憑著各自已有經驗進行完成。

(利用資源庫中的資源,創設我在學習新知前,創設生活情境——分氣球、分彩旗的活動,把學生推上主人的地位,讓他們真正參與到學習中去,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發揮“主導”作用,培養學生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具體方案。)

第二步:大螢幕出示書中“做一做”作為練習,鞏固學生的口算方法。

第三步:我把估算改成了解決問題的形式出示給了學生,讓學生自己列式,想到用估算的方法解決。給學生了一定的思考空間。

第四步:學習例2,多媒體出示題目,讓學生分小組討論研究,然後找學生代表彙報有了前面的基礎,學生很快的說出自己的口算方法。

第五步:是兩道估算的題:122÷30≈ 120÷28≈ 有了剛剛兩道題的基礎,我直接讓學生進行估算。

第六步:我還是用了書中的“做一做”作為練習,讓學生體會了口算和估算的聯絡。

我設計例題教學時:主要體現“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是由“扶”到“放”,讓學生嘗試練習,始終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由具體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識結構,也培養了學生獨立探究新知的思維品質,促進了思維的發展。)

3、多層訓練,鞏固練習:

要達到學生掌握知識,最終發展能力的目的。學生的思維必須經過多次反覆,循序漸進地實際應用。我從資源庫中找到了一些有用的資源進行練習鞏固。

(數學課不僅要注重新知的探討學習,還要注重練習和應用。把書上一個個靜態的毫不相關的題目通過課件製作,讓它們串起來。形式多樣、層次不同的練習題,既讓學生鞏固了所學內容,又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絡,理解“數學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理念,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4、歸納總結,深化新知:

請你用“我學會了”談談自己的收穫。

5、佈置作業:

為了學生在課後能夠得到訓練,我設計了這樣的作業題:請同學們編幾道像這節課我們學的除數是兩位數的口算除法,考考你身邊的朋友們,看看他們會不會。

(通過資源庫中的資源來教學,能夠很好的解決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我利用資源庫中的一些資源有效的和解決了數學問題。在課堂中,我很注意課堂資源與課外資源的有機融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