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語文說課稿範文合集7篇

來源:才華庫 2.14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語文說課稿範文合集7篇

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美麗的丹頂鶴》是蘇教版國標本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教材中第七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寫了丹頂鶴的美麗外形及它們每年到黃海之濱越冬的遷徙習性。本文文字優美,將丹頂鶴寫得栩栩如生,彷彿呼之欲出,引起讀者對丹頂鶴的喜愛,適合朗讀、欣賞。文章將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滲透于丹頂鶴的描繪介紹之中,有利於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自覺保護野生動物的教育。

課文篇幅不長,層次清楚,內容生動,語言通俗易懂,識字寫字量適中,本課教學重點為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和寫字。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丹頂鶴對它們並不陌生,在動畫片中,連環畫中,動物世界中見得不少,但對文字的感悟有一定難度,對課文形象、思想、情感的自我感受、體驗,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二、說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根據新課程標準對二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緯度,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7個生字只識不寫,認識部首“ 虎字頭、單耳刀” 兩個偏旁,瞭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嵌、引吭高歌、展翅飛翔”等。

2、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圖文對照來展開合理想象,感受丹頂鶴的外形美和姿態美。

3、通過學習,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使學生喜愛閱讀,在樂讀中懂得丹頂鶴是我國的一級保護動物,初步樹立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三、說教法

1.創設情境。根據兒童的認知規律,結合教材特點,用圖畫再現情境,用音樂渲染情境,用語言描繪情境,喚起學生對丹頂鶴美麗的色彩、體形、姿態的感悟,與課文內容產生共鳴,從而使他們如臨其境,極大地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以至其能聯絡生活,入情入境,盡情發揮想像,釋放自己的情感。

2.自主探究。《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主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識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採用多種形式,放手讓學生自主識字。在朗讀中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自讀自悟,使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發現問題、體悟感情,從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朗讀感悟。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它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情感,積累語言詞彙,陶冶情操。《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文語言優美生動,適合朗讀欣賞,因此在教學中應用較多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感悟體驗,再通過讀來表達自己所體驗到的情感。同時對學生的朗讀要進行適時合理的評價,激發學生向更高的朗讀目標努力。

四、說教學程式

(一)看圖匯入,直奔主題

出示丹頂鶴圖片,讓學生說說這些鳥的頭頂是什麼顏色的?紅色又稱“丹”,紅色的頂叫“丹頂”,所以這種鳥叫——丹頂鶴。讓學生說說自己知道的丹頂鶴的有關知識,瞭解他們的學情,檢查他們的預習情況,接著引出課題,並讓孩子們提出疑問,提高他們讀課文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檢查自學情況。

初讀課文,讓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大意。接著進行自學檢查,分節指名朗讀,檢查學生是否把字音讀準、課文讀通,在檢查的過程中相機正音。

接著讓學生交流初讀課文後的感受,讀懂了什麼?哪些地方沒有讀懂?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解疑。詞義等簡單的問題引導學生合作解決,涉及課文理解的重要問題,設定懸念,放到品讀課文時解決。

(三)創設情景,品讀課文。

第二、三自然段中有四句話具體寫了丹頂鶴的色彩美、形體美、姿態美。這也是全文的重點和難點。可以分為以下三個環節進行教學。

第一個環節:讓學生自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丹頂鶴美在哪兒?《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學生充分自讀感悟的基礎上進行交流,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思考與大家進行彙報討論。在交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體驗課文用詞的準確和語言的優美。這部分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三點:1、引導學生理解丹頂鶴的色彩美。羽毛是潔白的,脖子和翅膀邊兒是黑的,頭頂是紅色的,引導學生想象,丹頂鶴就像是一位穿著潔白婚紗、頭戴紅寶石的高貴的的公主,激發學生對丹頂鶴的喜愛。2、體會用詞的準確、優美。如比較“翅膀是黑的”與“翅膀邊兒是黑的”,讓學生知道丹頂鶴色彩搭配得恰到好處,翅膀邊兒的一圈黑色就像是花邊,起著點綴的作用,如果把“邊兒”一詞漏掉了,丹頂鶴的美麗就要打折扣了。再如比較描寫頭頂紅色的兩句話:第一句它的頭頂就像嵌著一顆紅寶石,鮮紅鮮紅的,怪不得人們都叫它丹頂鶴。第二句她的頭頂是鮮紅的,怪不得人們都叫它丹頂鶴。通過句子的比較著重理解“鮮紅鮮紅的”,引導學生感受丹頂鶴鮮紅、富有光澤,理解比喻句在句子表達中的作用,進而體會丹頂鶴的高貴、美麗。3、指導朗讀,積累語言。

閱讀教學中,讀書、思考、議論是重要手段。讀是前提,思是基礎,議論是深化。以上環節力求做到這一點。而且,語言及詞彙的積累應該成為學生的主動行為,從低年級開始,教師要有意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積累意識,讓學生在自主實踐中掌握一般的積累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積累能力和興趣。

第二個環節:引導學生讀第三自然段,讓學生繼續在自讀的過程中感悟丹頂鶴美在哪兒?這部分教學抓住幾點:1、理解丹頂鶴的體形美。“三長”部分可引導學生做動作幫助理解,體味丹頂鶴體形修長,招人喜愛,再通過圖片進一步感受。2、姿態美。這部分是重點更是難點,教學時讓學生讀準句子後,出示詞語“引吭高歌”、“展翅飛翔”。然後讓學生在課文插圖中找找哪幾丹頂鶴在引吭高歌,哪幾只在展翅飛翔。接著出示大量圖片,在音樂聲中帶領學生一起欣賞引吭高歌和展翅飛翔的各種姿態,讓學生感受到不管什麼姿態的丹頂鶴都那麼美麗動人,理解“無論--------還---------,”“高雅”。高雅這個詞語很抽象,學生必須通過對丹頂鶴引吭高歌、展翅飛翔的情態的體驗來感悟,所以,在這裡我應該充分藉助電教媒體等輔助手段再現丹頂鶴動態的美,並讓學生做出“展翅飛翔”的動作,從而讓學生悟出“高雅”一詞的豐富的內涵。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再次引導學生朗讀體會。

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元素,特別是低年級的課堂,學生的情緒很容易被調動起來。在整個讀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圍繞學習目標來讀、來感悟。每一個讀的環節都是先啟發學生自讀彙報,教師點撥激勵後再讀,個別讀後再引導齊讀,並注意調動全體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從自讀體會,到齊讀感悟、從感知到理解到內化,指導學生由讀懂到讀出感情,一步一步實施目標,教師主導作用在訓練過程中都得到了較好的發揮。

第三個環節:對姿態美的拓展延伸。出示幾張丹頂鶴其他姿態的圖片,如:水中捕食、翩翩起舞、悠閒散步、捕食幼鳥等,讓學生仿造課文用“無論——還是——”說話,既進行了說話訓練,又進一步體會了丹頂鶴的姿態美。

第四個環節:讓學生讀讀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瞭解丹頂鶴是一種侯鳥,每年春、夏、秋在第一故鄉黑龍江的扎龍自然保護區生活,冬天來臨就全家飛往南方江蘇鹽城的自然保護區生活。通過錄影,讓學生感受丹頂鶴在第二故鄉的生活,從而理解無憂無慮的意思,理解丹頂鶴的珍貴和人們對鳥類的保護。有時間的話可以放一下《一個真實的故事》的歌曲和動畫,讓學生了解人們為了保護丹頂鶴甚至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四)知識拓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應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開闊視野,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補充知識,丹頂鶴還被人們稱作仙鶴,知道為什麼嗎?對呀,傳說神仙太乙真人就是乘鶴而來,乘鶴而去。另外仙鶴還是一種長壽鳥,松鶴延年這個詞就是祝福人們健康長壽。

(五)佈置作業。

發給學生一張丹頂鶴的圖片,讓學生根據第二段的描寫給丹頂鶴圖顏色,圖好後給自己的爸爸媽媽介紹介紹美麗的丹頂鶴。一是鞏固知識,二是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語文說課稿 篇2

一、理論依據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的口語交際要求是: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瞭解講話的內容。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口語交際是在真實的交際狀態下發展學生聽和說的能力,是為了達到與人交往的需要。一年級進行口語交際教學時,要在交際話題下,創設真實的交際情境,激發學生的交際興趣,根據話題和情境交際應對。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意識和交際習慣。

二、教材分析

《請你幫個忙》是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夥伴”這一主題下的口語交際,也是本冊書的第二次口語交際活動,是一次交流類話題。書中通過三幅情境圖:問路、借筆、請別人拿球,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交際,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如何請求別人的幫助。交際情境貼近學生真實生活,這樣有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能夠激發學生的交際興趣。插圖右下方提示的禮貌用語,明確了交際習慣:請求別人的幫助時要使用文明用語。

三、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正處於口語交際的起步階段,他們喜歡錶達,但表達不夠規範,有時不能清楚準確地說出自己的要求。在交際時,出現比較多的情況是“一問一答”或者“你說我說”之後就結束了,交際過程不夠順暢。部分學生表達時不夠大方、自信。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在真實的交際情境中,學習怎樣有禮貌地應對。

學生雖然在一上的口語交際活動中已經學習過“要注意聽別人說話”“跟別人溝通時要看著對方的眼睛”等交際習慣,但要養成良好的交際習慣還需在真實的交際情境中反覆提醒,遷移運用於學習活動和日常交際活動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交際習慣。

四、教學目標

依據本次口語交際內容和學生實際,我制定的教學目標是:

1.懂得當自己遇到困難時,可以尋求別人的幫助。

2.學會請別人幫忙時使用合適的禮貌用語,簡單應對。

3.能在請別人幫忙時說清楚要求,看著對方的眼睛,態度誠懇。

其中,能在請別人幫忙時使用合適的禮貌用語,把要求說清楚,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能在交際的過程中有禮貌地應對是教學難點。

五、教學過程

在這堂課上,我根據交際內容,創設不同型別的交際語境,注意聯絡學生的生活,使學生帶著真實的情感與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地進行交際互動,落實教學目標。

(一)巧設課堂情境,喚起交際動機

(二)編織生活情境,實踐交際互動

(三)延伸真實情境,提升交際能力

1.巧設課堂情境,喚起交際動機

上課伊始,我邊準備教具邊告訴學生:今天老師需要一些小磁粒,想請同學幫我貼到黑板上。學生們對於老師的請求非常熱情,紛紛高舉小手要幫助老師,在與學生的互動中我有禮貌地感謝他們的幫助。就這樣,本次口語交際的“序幕”拉開了,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到我創設的“貼磁粒”的交際情境中,也為本節口語交際課“請你幫個忙”提供了一個良好示範,激發了學生的交際興趣。

2.編織生活情境,實踐交際互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口語交際的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也就是說應當具備貼近真實生活的特點。教材中的口語交際內容,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學時,要重現學生生活中的真實場景,讓學生學習真實的表達。

情境一禮貌尋求幫助

首先以教材中最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借筆”這個場景展開交際活動。引導學生在認識“李山”的過程中,學會有禮貌地打招呼。

接著讓學生依據教材中的情境,演一演在課堂上借筆的過程:同學們一定也遇到過沒帶鉛筆、橡皮的情況吧?你們是怎麼做的呢?然後引導學生討論表演的同學什麼地方做得好?以評促學,以學定教,隨機出示禮貌用語。在初次交際的過程中,滲透要用文明禮貌的語言尋求別人的幫助。並引導學生說出生活中還會用到哪些禮貌用語。

情境二示範交際方法

口語交際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它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通過實踐運用來形成交際能力。口語交際的核心是“交際”,不僅要認真傾聽,還要適時地接話,和他人對話。在雙向互動中,在演練過程中,學會用合適的語言和態度說清楚自己的要求。

我利用教材中“問路”這個情境,讓學生在生與師、生與生的交際實踐中,互相啟發、互相促進、互相補充。“李山是個愛運動又好學的孩子,在一次外出買書的時候,遇到點兒小麻煩。他是怎麼向叔叔問路的呢?他會怎麼說呢?”在真實的表演中,學生的情感自然流露,邊演邊說進行口語交際,強化交際互動,細化聽說要求,培養交際習慣。

(1)情境表演,初學應對。

學生在與老師的互動引導下體驗:請別人幫忙時,要把自己的請求說清

楚,說話時要看著對方的眼睛,態度誠懇,用上禮貌用語。

(2)相機獎勵,滲透方法。

(3)評議討論,落實要點。

認真聽,說清楚,有禮貌,並在獎勵、評價的過程中,明確要求,一步步達成目標。

情境三實踐交際應對

口語交際課是“聽—說—應對”的交流場,交際互動中的應對對學生來說是最難的。有趣的活動能使交際的情境活潑、生動,“請別人拿球”這個情境,更容易調動低年級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們一聽說在課堂上可以踢球玩,立刻興致盎然。在情境中,學生動手、動腳、動腦、動口,調動多種感官參與交際,以聽說為基礎,以評價為反饋,在愉快的氛圍中落實:認真聽,說清楚,有禮貌。學生的應對交往能力得到鍛鍊,口語交際教學的交際性得以逐步落實。

3.延伸真實情境,提升交際能力

口語和書面語不同,發展有先後。第一學段評價學生的口語交際,應以敢說、

願意說為主,鼓勵學生自信地表達。口語交際課就是要讓不敢說的學生敢說,不愛說的學生愛說,讓全班學生儘可能地說。

因此,最後一個情境的設定,我通過自編兒歌幫助學生總結交際方法,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自由選擇不同的內容,演繹不同的場景,根據老師提供的校內外不同情境,自選演練,交際體驗。

(1)體育課後,找不到校服了。

(2)媽媽沒有按時接我放學,想到傳達室給媽媽打電話。

(3)放風箏時,風箏不小心落到了樹上。

(4)遊戲時,妹妹不小心摔傷了。

選取典型的以學生生活為場景的語境,具有實踐意義,提供恰當、有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使學生儘可能多地體驗各種場合的交際行為,在真實的交際中學會有禮貌地應對,請別人幫忙。

語文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紀念劉和珍君》。

一、說教材

(一)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語文新課程必修五本書中,僅設有2個單元的現當代散文。必修一的第三個單元是寫人記事的散文;必修2第一單元是寫景狀物的散文。共有6篇文章,(紀念劉和珍君)《小狗包弟》《記梁任公的一次演講》《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秋綠記》)〈紀念劉和珍君〉是學生進入高中學習的第一篇寫人記事散文。

相對於老教材,所選散文篇章比例有所下降。那麼這就要求教師通過課本所選經典篇章的學習,將使學生學會散文鑑賞的方法,從而步入散文鑑賞的規律之門。

本課是散文鑑賞的起始課,對後面的散文教學有著領啟、示範作用。通過學習本文,將使學生學會散文鑑賞的方法,培養人文意識,進而閱讀名家名篇,從而步入散文鑑賞的規律之門。因此,以開放的思維,以現代的教育模式來學習本文,將對散文的學習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

(二) 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依此學情,根據新課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 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課文七部分之間的關係。

2、 瞭解課文記敘、議論、抒情三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寫法,體會作者其中的情感。

3、 區域性探討課文,體會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4、 學習愛國青年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魯迅剛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三) 教學重難點及確定依據

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考慮到學生原有的基礎,現有的困難以及學習上的心理特徵,從而針對性的確立學習的重難點。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

2、難點是夾敘夾議的方法;

3、關鍵語句的理解。

二、說學法

(一)學情分析

編者編排這些文章是希望通過閱讀這些文章,要透過對人和事的描寫,仔細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體察人物的個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寫中體現對人物品行的評價,如何在敘事中或隱或顯的情感傾向。要注意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觸動你的心靈,哪些地方讓你過目不忘,想想這是為什麼。這可能就是作品的亮點,不妨加以圈點批註,認真揣摩。

對於我校高一的學生,學習本課要達到編者的目的,是比較的困難。學生對於這個“割裂”的文章形式,不宜接受。所以怎樣引導學生先理順文章內容,由淺入深,透過文章對人和事的描寫,揭示作者多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成為一個難點。

(一) 學法指導

教是為了不教,學法應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

⑴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⑵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最大限度的使學生都能參與教學活動,通過討論,發現學生獨特的個性,創造性的思維。

⑶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養成質疑探究的習慣。

⑷“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指點學生拓展延伸,課外閱讀名人名篇,強化鑑賞能力和寫作能力,為大學聯考作好準備。

三、說教法

如何突破重難點是本課的關鍵。

⑴從學情出發,注重“高視角,低起點”循序漸進合理科學的分解重難點,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整體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第二課時“動態閱讀,遷移應用”,突出“悟”字。以確保學生一課一得。

⑵依據美國心理學家達菲“閱讀策略教學”安排閱讀三步驟(習得知識——拓展延伸——遷移應用)。

⑶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學手段,加大課堂資訊量,以適應資訊時代的變遷,同時加大隨堂訓練的容量,以適應大學聯考的分量。

⑷依據“歸真、求美、移情”的心理過程,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四、說教學過程

課文有七節構成,學生在理解過程的時候,難免理不清頭緒。因此我依照我們認識的基本規律,採用“挈領法”。

(一) 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學習文章的寫作思路。

提問:課文的題目是《紀念劉和珍君》,那麼請閱讀課文,看看課文的哪些部分是寫劉和珍的,請為劉和珍寫一篇小傳。

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學生就會把文章中的資訊從新組合,把有關人物點點滴滴總結在一起。從而把人物形象豐富話。

通過寫小傳,學生明晰了劉和珍有哪些事蹟,之後讓學生思考從這些事蹟,認識劉和珍是怎樣的一位青年?大概應抓住以下事蹟:

預定莽原(追求真理)

“風潮”領袖(敢於反抗) 慮及母校(有遠見,有革命責任感)

府門喋血(勇敢堅強、勇於抗爭) 難中救助(從容善良)

在此基礎上,水到渠成的提問到,“始終微笑”的這樣優秀的學生卻遇害了,每人個人的內心會怎樣?

悲!這種情感貫穿全文。

在悲憤之後,我們就會追問,這樣好的學生是誰殺的?是反動政府。被害之後,反動文人還進行毒辣的“”。對於這些,我們抱有的感情是什麼?

“憤”!通覽全文,作者的“悲”和“憤”兩股情感的烈焰無處不在在燃燒。

這種悲憤的情感,即記述劉和珍君是課文的那幾部分?一到五部分,那麼六七兩部分講什麼內容呢?

這樣把授課內容轉到第二部分,揭示這次事件的教訓和意義。

這裡需要指導學生怎樣分析作者對待關於慘案意義的問題。

魯迅先生的深刻之處就在於就有肯定,又有否定。在肯定青年的血沒有白流的同時,冷靜地總結血的教訓,告誡鬥爭者要改變鬥爭方式。

(二)區域性探討,體會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如果說通過梳理,對文章整理的理解不難的話,對於文章個別語句的理解,確實難的。品讀下面的例子:1、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1、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2、 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

3、 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於我的意外。

4、 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於非人間,使它們快意於我的苦痛,

5、 在文中作者提到了幾類人,“真的猛士”“庸人”“無惡意的閒人”“有惡意的閒人”等幾類人,分別指什麼人?對每一類的人作者表達了什麼樣的精神?

6、 作者一方面說“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說“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類似的話還有一些,找出來認真體會,看看前後是否矛盾。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發展的。

另外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出還不理解的內容,可以讓學生先互相探討,然後老師引導理解。

(三) 在整體加區域性理解之後,拓展練習:

1、假如給劉和珍君烈士塑像,你會有哪些設想?

2、請根據你的理解,為劉和珍君寫一幅輓聯。

(二) 作業佈置 寫一則“三·一八”簡訊。 板書設計

語文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雨點》,是一首兒童詩,全詩四句,句式整齊,韻律感強。它描寫了雨點落進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不同狀態,體現了雨點在不同處所不同狀態下的不同情調。文章洋溢著童貞、童趣,有利於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學生觀察、瞭解自然的興趣,是一篇從積累語言、發展思維入手的新課例。

二、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聯絡實際,使學生初步認識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徵,瞭解雨點的動態變化。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創作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

2、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雨點樂趣。

3、讓學生體驗春天的勃勃生機,激發學生觀察、瞭解自然的興趣。

4、教學重、難點: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重在讀,從讀中悟情明理。我把感情朗讀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體會雨點的快樂心情作為教學難點。

三、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用不著老師引導學生去逐句講解分析,結合學生實際,,只作適當的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積累語言,在表演中訓練語言,創造一種形、色、聲有機結合的教學情境,使全體學生主動、有效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

充分發揮媒體的示範作用:請同學們用心去聽錄音是怎樣把他們的快樂心情讀出來的。

3、積累語言 理解內容

4、拓展課文 培養想象——練習說

在學生對課文內容全面理解後,我及時給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啟發學生想象:雨點還會落到哪裡,會有什麼變化?比一比,說一說,這樣的話題,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發展他們的想象和創造力,同時也溝通了語文與生活,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聯絡,培養了他們綜合應用的能力。

五、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課文的思路,教師的教路,學生的學路融為一體。本課我形象直觀地抓住重點詞語,發散學生創造性思維,也為背誦有困難的同學理清了思路。

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孤獨之旅》是一篇寫少年成長的小說,比較切合學生的心理和生活。

●主題

文章通過描寫杜小康隨父親放鴨所經歷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歷程,刻畫了一個少年心理成長的軌跡,揭示了挫折能促進人迅速地成熟這一道理。小說標題“孤獨之旅”的含義不僅僅指杜小康跟隨父親放鴨過程中產生的孤獨、寂寞、恐慌之感,還有杜小康心靈的變化過程,即從孤獨、寂寞、恐慌到堅強,自己努力奮鬥的人生之旅。

●情節結構

開端:寫杜小康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跟著父親去放鴨。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經過和感受。高潮: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結局:寫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小說通過故事情節的巧妙剪裁與佈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對孩子進行磨難、挫折教育實施的必要。

●環境描寫

環境描寫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這些環境描寫強化了孤獨的氛圍,增強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畫了一幅優美、恬靜的畫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漸趨向平靜,但對於未來漫長的孤獨,他仍然覺得恐慌。第36段寫暴風雨中的情景,惡劣的自然環境是促進杜小康思想轉化的一個因素,突來的暴風雨,使杜小康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迅速地成長起來。第47段,雨過天晴,美好的夜色,預示著杜小康的成熟。這些環境都突出了“孤獨”這個意境,這也是杜小康成長的環境。它為表現人物的變化、文章的主題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寫

描寫杜小康成長過程的細節:如第11段,寫杜小康最初面對孤獨時和麵對不可知的未來時的茫然。第21段,面對更加孤獨的環境時,杜小康心中的恐慌與膽怯。再如第29-31段,孤獨中的人們越發孤獨,並逐漸強化成一種精神上的壓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並且這種意識一發便不可抑止。第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堅強的過程。他敢於在暴風雨中獨自找尋失散的鴨群,沒有恐懼,強烈的`責任感使他能夠承擔困苦、孤獨的侵擾。第48段,更是鮮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長,“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文章對於杜小康的心理描寫很細膩,面對孤獨,他由恐慌到面對乃至最後戰勝它,這段心路歷程通過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現出來,也體現了他逐漸成長的主題。

●語言

本文的語言很有特色,很值得品味。如:“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湧到天邊”:寫出蘆葦的廣袤,“綠色的浪潮”不僅可見其色,更可見其動感與生機,將景物寫活了。 “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蘆蕩愈幽深繁茂愈反襯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才愈為真切。 寫暴風雨一段“早上,……千萬支蘆葦被風撅斷的咔嚓聲”:寫景如在眼前,讓人彷彿身臨其境,將暴風雨的狂暴之勢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說教法

●教學目的:1.學習小說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對錶現人物和主題所起的重要作用。 2.品味體會小說的語言特色。3.讓學生試著體會主人公心理的變化過程。4.教學生學會長大、學會在平時的待人接物中體會成長。

●教學重點難點:品味小說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對錶現人物和主題的重要作用。

●教學方法:朗讀法、引導法。

●匯入語設計 :同學們,你們曾經感受過孤獨嗎?可以說,孤獨是一根尖銳的針,常常刺痛我們脆弱的心,讓我們難以忍受;孤獨也是一朵鮮花,可以讓我們的生命顯得更加燦爛。有一句膾炙人口的歌詞——“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師給大家請來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齡人,他的一段難忘的生活經歷,相信會對大家有所啟發。

●教學設計

一、匯入新課。

二、學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1.學生默讀全文。 2.指名學生複述課文基本內容。 3.指名學生朗讀課文(部分精彩段落)。4.概括課文內容和主題。

三、品讀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1.學生迅速默讀課文中有關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關描寫杜小康成長過程的細節。2.思考: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變化的?3.討論交流:請學生按照下列句式說一段話:我認為杜小康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4.學生髮言,發表自己的看法。5.思考:請你給課文換一個標題,並比較自己所換的標題與原標題,哪一個效果更好?為什麼?

四、尋讀課文美點,深入賞析。

1.學生速讀課文,找出文中有關景物描寫的片段。 2.學生自由朗讀這些景物描寫的片段,然後選取自己認為寫得最好最妙的一個段落放聲朗讀。 3.指明學生朗讀自己所選定的段落,然後說說自己朗讀它的理由。 4.用同樣的方法賞析有關細節描寫的片段。

五、結束語:

成長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歡樂喜悅,也有悲哀煩惱,這就是生活。在我們的人生中,成長是永恆的主題。但願我們的同學們都能譜出一首健康的成長歌,長成一棵堅強獨立的大樹。

六、佈置作業:生活的磨礪,暴風雨的洗禮,讓杜小康長成了小小男子漢。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著一些怎樣的人和事影響著你的成長,給予你有益的啟示?

七、板書設計:

人物 情節 環境 語言

杜小康 開端: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去放鴨。 鴨群 生動

恐慌 發展: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經過和感受 蘆蕩 傳神

孤獨 高潮: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風雨 意味

堅強 結局: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深長

三、說學法

1.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初步瞭解鑑賞小說細節描寫、環境描寫、語言描寫的方法。一部好小說,它之所以能感染人、打動人,往往與它成功的描寫刻畫分不開,因此讓學生學會欣賞玩味小說中的精彩之處,並能發表自己的見解,無疑對提高他們的審美趣味是大有裨益的。

2.以虛擬的小說空間,擴充套件學生視野,豐富其人生體驗。大千世界,百種世相,千般滋味,人盡其一生也不可能一一感受體會。要使自己有一顆豐富敏銳善感的心,學習小說並試著體會主人公的人生滋味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3.以文觀己。小說盡管是虛構的,但它源於真實火熱的生活,這篇表現少年成長的文章,對正處於成長黃金期、關鍵期的孩子們一定有很多觸發,那就讓他們盡情表達。

4.進行跨學科學習。國中階段,正是學生髮展個性,意識自我,形成人格的時期。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瞭解有關的心理學、生理學的知識,有助於他們的成長。

語文說課稿 篇6

我說課的內容是《琵琶行》。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程式、板書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

《琵琶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3第二單元第三課,本單元閱讀教學,要求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情境,感受詩人的情感世界;注意在朗讀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注意結合詩人的創作背景來解讀詩歌。

《琵琶行》是白居易創作於被貶之後的一首歌行體長篇敘事詩。詩中琵琶女幽怨的琴聲和不幸的身世深深的打動了詩人,激起了詩人情感的共鳴:“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千古絕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具有極大的審美價值。

(二)教學目標

本著“促進學生髮展”的新課程教育觀,圍繞三個維度,結合課程目標、教材特點、學生實際三個因素,力求易於操作、易於檢測,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三維目標

A、知識與能力:瞭解創作背景;把握故事情節;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涵。

B、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學習,明確創作背景,把握故事情節;通過誦讀課文來感知課文; 通過討論點撥法、移情入境法體會情感內涵 。

C、情感與態度:感受詩作體現的人性美。

2、教學重點難點:理解主旨句的內涵。

二、說教法

依據新課程“教師是學習共同體中的首席”這一教師觀,強調三個對話:學生與文字、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運用如下教學法:

指導自學法、引導點撥法、討論談話法、教學相長法

三、說學法(1)學情分析

這篇課文的教學物件是高一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淺顯字句的疏通,基本可以獨立完成;他們已有了一定的人生經歷,具有強烈的探求欲和敏銳的感悟能力。

(2)學法

學法的改變是實施新課程的關鍵與核心。依據新課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觀,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本著在必修課“閱讀與鑑賞”方面“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個性化閱讀”新課標理念,學法設計如下:

自主學習法、討論探究法、合作學習法、入境移情法

四、說程式

(一)、匯入。

我以“知音”這個典故匯入。俞伯牙和鍾子期因音樂而成為知心朋友,白居易和琵琶女也是因為音樂而情意相通。

結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以故事匯入,會吸引其注意力,使學生能在知識的海洋中愉悅地航行,而且,典故的內涵與全文的主旨一脈相承,在學習之前,做到了“未成曲調先有情”。

(二)、明確目標。

教學應有效。有效的教學始於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麼。所以我首先出示學習目標,這樣使學生學習時做到有的放矢,學習後可以自我衡量、自我檢測。

(三)、讀小序。

讓學生自讀小序,帶著兩個任務:

1、藉助註釋,自問自答,質疑解難,疏通文字。

2、請學生談談你從中讀出了什麼。

之所以這樣設計,第一,要通過這個環節,夯實文言基礎,我覺得課程改革絕不是削弱或不要知識,學生的發展必須建立在紮實的知識基礎之上,忽視基礎,學生髮展“更上一層樓”的理想,就會成為空中樓閣。第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從被動到主動的學習意識,使他們能夠利用現有資源,獨立解決問題。第三,以小序為切入點,以一點而帶全篇,牽一髮而動全身。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以小序為點,可全部拎起。如學生在談“自己從中讀出了什麼時”,一定會有人談到創作背景和故事梗概方面的內容,當談到創作背景,教師可順勢引導完成“瞭解背景”這一任務,當談到“故事梗概”,教師可順勢進入下一教學環節——把握正文展開情節。這樣,使後續環節的呈現,水到渠成,回黃轉綠,教學思路環環相扣,層層推進。

(四)、讀正文。

師生共同誦讀之後,請學生合作學習,各用一句話,概括五段情節。

這是對課文的整體感和,也是理解主旨的基礎。學會合作,是現代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

(五)、理解主旨。

1、找出主旨句。

2、賞析“同是天涯淪落人”一句。教師質疑:白居易與琵琶女二人“同”在何處?學生誦讀相關段落,發言。

3、賞析“相逢何必曾相識”一句,引導學生移情入境,深入體會白居易的“淚”包含的情感內涵。

4、深化:師點撥,這種感受僅僅是白居易一個人的嗎?學生髮言。

5、聯絡生活,師問:你在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體驗和感受?

理解主旨句是本課的重點兼難點,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化整為零、各個擊破的辦法,遵循由內容到內涵的認識規律,先把握內容,賞析第一句,再挖掘情感內涵,賞析第二句。之後,努力開掘學生的思維深度,於無疑處設疑:這兩句為什麼會成為千古流傳的名句?在學生眾說紛紜之際,教師指出一個思考角度——這種感受僅僅是白居易一個人的嗎?在學生思維“幽咽泉流冰下難”時,教師適時點撥,由此使學生頓悟,明白這兩句所具有的普遍性。新課程明確規定,要以“在生活中學習”為教學觀,要加強生活與知識的融通整合,聯絡生活,用活教材,所以最後引導學生迴歸生活。

(六)、小結及佈置課後作業。

以知音的主題作結。教師表達讀後感悟,請學生完成課後練筆。

這樣設計,既與匯入內容呼應,全課首尾圓合,渾然一體;又高度概括人類情感的共通性,強化了重點、難點;同時佈置練筆,以教師的創作激發學生的創作,做到“課有盡而意無窮”。

五、說板書

板書設計:

琵琶行

琵琶女 白居易

才貌雙絕 昔 才高位顯

年長色衰 今 被貶放逐

同 是 天 涯 淪 落 人

相 逢 何 必 曾 相 識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眼睛,我的板書即抓住主旨句這個“詩眼”,這個重點兼難點,體現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在外在形式上,具有藝術性,“琵琶女”相關的內容用紅色,“白居易”相關的內容用綠色,賞心悅目。在呈現方式上,師生合力完成,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觀整個教學設計,就出發點而言,我力求讓學生言其聲、表其悟、抒其情、獲其得。儘管語文教學任重而道遠,但在新課程下,在課改之途中,我會一直“上下求索”!

語文說課稿 篇7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描寫了抗日戰爭時期,兒童團員王二小為了幫助八路軍消滅敵人而光榮犧牲的事。課文先介紹王二小是兒童團員,他是怎麼幫助八路軍放哨的;再具體敘述王二小幫助八路軍消滅了敵人,讚頌了王二小在對敵鬥爭中表現出的機智勇敢和不怕犧牲的精神。配有三幅插圖,圖文緊密結合。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學會生字新詞,理解重點句子,崇敬抗日英雄王二小。

教學建議

一、課前準備

彩色掛圖或投影片,生字詞卡片。

組織學生觀看有關抗日戰爭的影視片,如《雞毛信》《平原游擊隊》《敵後武工隊》等。

二、識字、寫字教學

1.識字教學

注意讀準下面幾個字的音:“王”的韻母是後鼻音;“常”的聲母是翹舌音,韻母是後鼻音;“軍”“前”“面”三個字的韻母都是前鼻音;響是三拼音,韻母是後鼻音。

重點指導學生分析以下幾個字的字形。

員:下半部分是“貝”不是“見”。

常:筆畫較多,下面是“”,不是“”

軍:上下結構,上面是“冖”,不是“宀”;下面的筆順是。

2.寫字教學

王:三橫要平行,長短不同,第三橫最長,第二橫最短。筆順是

“常、前”的筆畫多,要寫得緊湊些。“前”左下的“月”第一筆是堅,不能寫成撇。

響:左小右大。左邊的“口”處於中間偏上部位。右邊較寬,框內的“口”比左邊的口字旁小。

三、詞句教學

第一段中“常常”讓學生知道王二小多次幫助八路軍放哨。“一邊……一邊……”是指王二小同時做兩件事:放牛、放哨。這麼做,既不耽誤放牛,又可以借放牛做掩護,幫助八路軍放哨。

第三段中的“裝著順從的樣子走在前面”,要讓學生懂得,王二小不是真的順從,而是假裝的,目的是為了迷惑敵人,使敵人深信不疑。說明王二小機智勇敢。

第四段中“四面八方”,讓學生知道指周圍各個方面,說明敵人陷入了八路軍的火力包圍之中。

四、朗讀指導

教學本課要重視朗讀指導。讀全文,要注意返號、句號的停頓。讀第一段時要強調“兒童團員”“常常”“幫助”“放哨”,讀出讚揚的語氣。讀第二段時要體會敵人威逼王二小帶路時凶狠的樣子。讀第三段時要提示學生體會王二小“裝著順從”“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的情景。讀第四段要先急、快,後低沉,讀出既沉痛又惋惜的心情。讀第五段時,句子要連線緊些,讀出勝利後的喜悅心情。分頁標題#e#

五、課時安排

教學本課可用2~3課時。

詞語解釋:

放哨:站崗或巡邏。[例句]解放軍叔叔為祖國站崗放哨。

掃蕩:課文指敵人到村了裡來燒、殺、搶。[例句]敵人的掃蕩被解放軍粉碎了。

四面八方:指周圍各個方面。[例句]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到廣場看節目。

重點句理解:

“王二小裝著順從的樣子走在前面,把敵人帶進了入路軍的埋伏圈”

這句話是講王二小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

課文理解

段落段意

全文有五個自然段。

第一段(1自然段):講王二小常常一邊放牛,一邊放哨。

第二段(2~4自然段):講王二小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他被敵人殺害了。

第三段(5自然段):講八路軍消滅了全部敵人。

中心思想

這篇課文講王二小為了幫助八路軍消滅敵人而光榮犧牲的事,讚頌了王二小年小志高,不怕犧牲的精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