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那冷雨說課稿

來源:才華庫 2.07W

師:同學們,連著幾個晴天以後,今天下起了冬雨。在這樣的天氣裡,先讓我們欣賞南宋詞人蔣捷的詞作《虞美人·聽雨》(出示ppt

聽聽那冷雨說課稿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如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師:同學們能說說你對這首詞的理解嗎?

生1:我覺得短短的一首詞,作者以“聽雨”為線索概括了自己人生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少年,第二階段是壯年,第三階段是老年。

師:聽雨的地點和情感有什麼變化呢?

生2:少年是在歌樓上,有點無憂無慮,比較悠閒地聽雨;壯年是在客舟中,有點憂愁地聽雨;老年是在僧廬下,有無限淒涼之感。

師:分析得不錯,連綿的雨總能讓人生出無限的悲慼之情,而當人歷經滄桑之後,對雨的感覺更是纖細和多情,當代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也不例外。他一直在臺灣、香港和美國之間輾轉漂泊,生活在異地。他的散文《聽聽那冷雨》以作者在不同地方聽雨、看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優美的散文。

師:作者在文章中除了寫到“聽雨”外,還寫了什麼內容?

生3:寫到了嗅雨,觀雨。

師:能說得具體點嗎?

生3:文章第5自然段提到的:“雨不但可嗅,可觀,更可以聽。”我覺得,這是承上啟下的句子

師:余光中先生曾於2003年5月在復旦大學做了題為《中文與英文》的講座。身為優秀的翻譯家,但他對中文的偏愛仍溢於言表,認為“語言是比帝國更長久的東西。(出示ppt)無獨有偶,課文第2自然段。還有一段關於“雨”字的議論。這段文字議論了雨的什麼?

生4:作者議論了“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雨部的字“美麗的霜雪雲霞,駭人的雷電霹雹”,

師:這美麗的“霜”讓你想到了什麼?

生5:我想到杜牧的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生6:《詩經》裡“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師:能用學過的古詩詞來說,很好。關於“雪”呢?

生7:“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師:“雲”字就更多了;還有“霞”呢?

生8:“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師:這可是千古名句,這都是雨之形,讓我們感覺到雨的形象美。“嗅雨”嗅出了什麼味?

生9:薄荷的香味,土腥氣,我想,這就是雨的自然美吧。

師:你提煉得很好,還有觀雨呢?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是觀雨的?

生10:一派煙雨迷濛的景象,體現了雨的朦朧美。

師:對,這種韻味讓作者心生閒意,忘卻塵世。所以回到臺北不是“朋友”問起,而是“世人”問起。

師:這都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生11:鄉思、鄉愁

師:我們看作者在雨中還想到:

[幻燈片]中國美麗的方塊字

宋代米芾父子的山水畫

南宋詞人蔣捷的《虞美人·聽雨》

王禹偁的聽雨竹樓《黃岡竹樓記》

這都是什麼內容?

生12:中國文化,中國傳統文化

師:這表明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懷有什麼感情?

生13:嚮往、熱愛、眷戀、思慕

師:好極了,雨下得綿長,作者的感情也可謂綿長

[板書:雨綿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眷戀、思慕]

師:我們看余光中先生的思鄉與我們同學們兩個星期回家一次的想家完全一樣嗎?

生(集體):不一樣

師:我們來看看余光中先生對鄉愁的理解:

[幻燈片]

大概最單純的鄉愁應該就是同鄉會式的鄉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長的故鄉,離開了若干歲月,油然而生的一種感懷,當然這中間還加上對於親人、鄉人的感情在裡面,這是最基本的。不過呢,對於讀書人來講,鄉愁可能是更豐富、更復雜的一種文化感。因為鄉愁不僅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還包括歷史的成份在裡面,也不僅僅是個人的情緒,甚至於包括文化的整個背景在裡面。

師:作者的情絲與綿長的雨絲交織在一起,情景交融,構成朦朧氤氳的雨境,而瀰漫其中的那濃濃的鄉思鄉愁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情眷戀與讚美,都隨著冷雨流入了我們心靈深處,那就請同學們帶著這種情愫,放開所有感官。

[幻燈片]眼觀其文領略其視覺美

口誦其聲領略其音韻美

心惟其意領略其情理美

大聲地,聲情並茂地朗讀自己最喜歡的文段(3分鐘)

師:現在,找同學來讀你所喜歡的文段,然後我們找同學來評價一下他讀得如何?

生14:(舉手)老師,我每一段都喜歡(笑)

師:噢,看來你真的喜歡上了余光中的作品,真進入了境界(笑),那就請你先讀其中一段給大家聽。

[生14讀第10段]

師:我們找同學來評價一下,如果你願意說出他朗讀中的優點,那你是他的朋友,敢於說出他欠缺的地方,那你是他的諍友,如果二者兼有,那你就是他的知己了呀!(笑)

生15(舉手):我覺得他讀時感情很投入,只是調子太低沉了,作者說:“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所以我覺得讀時應該是輕柔而欣喜才感覺更好。

師:點評挺到位的,老師覺得讀這樣詩化的散文,尤其要注意語言特點,我們看這裡有一個長句,一定要注意斷句,同時長句又一氣呵成,語氣不可斷。你再來試試。

[生16讀第10段]

師:好,同學們都讀出了自己的感覺,我們再來聽聽寧波市名師張悅是如何讀的?

[播放範讀2、3自然段]

師:聽了名師朗讀後,你是否有了新的感受,找到了更好的感覺?我們再請同學來讀讀,哪位同學來試試?

[生17讀第5段]

師:誰願意來點評一下,來,同桌吧,近水樓臺(笑)

生18:我覺得她讀得太快了,這裡作者聽雨何嘗不是在聽人生?朗讀時應舒緩些,這樣才能把人生感悟醮滿滋味地傳達出來。

師:好,真是優秀的點評家,那請你再來試試。

[生19讀第5段](掌聲)

師:好,同學們用自己的聲音解讀了這篇美文,不僅讀出了語音的輕重,語速的緩急,語調的高低,更讀出了情感。這篇散文文字幾近奢華,充滿了漢語的魅力,而這極當有表現力的文字把作者在雨中的豐富、豐腴、豐盛、豐滿的感受沐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師:你在聽雨的時候有豐富、豐盛、豐滿的感受嗎?

生(集體):沒有。

師:所以說這些聯想,他是和人有關的,和人的生平有關的。讓我們走近余光中先生!

(出示幻燈片)余光中,當代臺灣詩人與散文家。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親原籍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1949年隨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遷居臺灣,(這篇課文寫於1974年,課文上說的二十五年,四分之一世紀,講的就是這個時間段)一直到1992年才有機會回大陸造訪。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讚“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他是中國文壇傑出的詩人與散文家,而鄉愁則是他作品的主旋律,被喻為“鄉愁作家”。(我們國中的時候學過他的《鄉愁》。)

師:同學們,這種文化鄉愁僅僅是余光中一人的嗎?

生20:可能還有其他人吧,不敢肯定。

師:其實這是我們共同的情愫,大家請看大螢幕:(請同學輪流讀)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汪國真《跨越自己》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席慕容《鄉愁》

只有住著我的父母和弟弟們的中剪子巷才是我靈魂深處永久的家。連北京的前圓恩寺,在夢中我也沒有去找過,更不用說美國的娜安闢迦樓,北京的燕南園,雲南的默廬,四川的潛廬、日本東京麻布區,以及倫敦、巴黎、柏林、開羅、莫斯科一切我住過的地方,偶然也會在我夢中出現,但都不是我的“家”!——冰心《我的家在哪裡》

媽媽,我還要遠行,世上沒有比遠行更讓人銷魂。——電影《南行記》中艾蕪老人心底的歌

我離別了可愛的家園,把淡藍色的羅斯拋下。池邊三星般的白樺林,把老母親的憂傷熔化。——蘇聯詩人葉塞寧《我辭別了我出生的屋子》

師:鄉愁在哪裡,鄉愁在哪裡?古時有李白崔顥的故園情,現代有汪國真,席慕容的鄉愁,中國有冰心對家的思念,國外有葉塞寧留戀的的故土,無論古今中外,思鄉之情,還鄉之夢,赤子之心,天見猶憐!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是一代人的一個共同的話題!

師: 古詩歌上說“鄉愁漸生燈影外,客愁多在雨聲中。” 思念故鄉是每一個遊子無法割捨的情結。故鄉是“根”,是遊子存在於天地之間的根。也許同學們從未曾離開過家,未曾體驗過余光中先生的痛苦與辛酸,但我們卻仍可以感受著他的感受,鄉思著他的鄉思。最後我們來欣賞余光中先生的另一首詩《鄉愁四韻》,著名歌手羅大佑為這首美麗的詩演繹了一首動人的曲,讓我們在動聽的音樂聲中結束這堂課!謝謝大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