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那冷雨優秀教案

來源:才華庫 2.89W

聽聽那冷雨優秀教案

聽聽那冷雨優秀教案

知識目標:

把握文章的主題,理解文章寄託的情感:漂泊他鄉者濃重的思鄉之情和對傳統文化深深的眷戀之情。能力目標:

學生通過研習文字,運用概括提煉等鑑賞方法進行審美活動體驗,誦讀文字,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情感目標:

1.積累語言,訓練語感,放飛想象,提高文學素養。

2.感受作者對祖國、對故鄉的深深眷戀之情,並激發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對故鄉、對傳統文化深深眷戀之情。

教學難點:

探究作者如何表達對故鄉的思念。

教法學法:

誦讀;文字研習;合作探究。

課前準備

教者準備:多媒體課件PPT;《雨巷》flash。

學生準備:查資料,瞭解作者余光中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並簡單把握其文風,同時熟讀課文,解決生字詞,並能有感情地朗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上課之前給大家欣賞的是戴望舒的《雨巷》(情緒帶入)

同樣是在一個雨天,同樣是在一條曲折的小巷中,鄉愁詩人余光中也撐起了一把雨傘,他走進1974年清明時節的霏霏雨巷中,給我們留下了一篇悽迷傷感的《聽聽那冷雨》(板書課題)

二.展示學習目標

學習這篇課文,我們有如下目標:

1、把握文章的主題,理解文章寄託的情感。

2、誦讀文章,感受文章意境美。(投影打出,學生齊讀)

三.分析文字,把握情感

1.針對目標1,請大家告訴我: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是什麼樣的情感?

請用原文中的一個詞概括。

——孺慕(投影)

2.什麼叫“孺慕”?

——愛戴,懷念

3.這個詞出現在文章的第1節,請大家聽我讀第1節,弄清這是對誰的孺慕之情。

(教者深情朗誦,學生齊讀“不過那一塊土地……孺慕之情。”)

4.這樣的情感,作者除了在第一節直接告訴了我們之外,還通過些什麼來表達?(投影)

請瀏覽2-11節,找出關鍵語句,回答這個問題(學生閱讀,討論5’)

——嗅雨,觀雨,聽雨(分別找出對應段落)

5.第2節有沒有表達這種情感?

——析“雨”(板書:析、嗅、觀、聽雨)

6.文章的題目叫“聽聽那冷雨”,那麼“聽雨”應該是文章的主體部分,我們就先一起來研究“聽雨”部分,也就是文章的5-11節

7.5-11節分別寫了在哪裡聽雨?

教師示範分析第5節,學生討論分析其餘各節)

——5.古詩詞中聽雨

6.黃岡竹樓聽雨

7.大陸瓦屋聽雨

9-10.臺灣古屋聽雨

11.臺灣公寓聽雨

(投影)

8.作者不喜歡在那裡聽雨?

——臺灣公寓

9.為什麼?(個別朗讀第11節,其他學生思考)

——沒有了音韻,而且是古中國的音韻。

(抓住“只有去《詩經》的韻裡找”一句分析得出)

也就是說,作者不喜歡在臺灣公寓聽雨,是因為在那聽不到古中國的音韻,因此,我們可以說,他其實喜歡的是古中國的音韻(投影)

10.下面請同學自讀討論文章的5-10節,在這些橫線上填上適當的詞語。

告訴我們,余光中之所以喜歡在這些地方聽雨,是因為他其實喜歡的是什麼?(分三組討論,得出答案)

——古中國的詩詞、韻律、江南(投影)

11.同樣,在2-4節,作者之所以析、嗅、觀雨,是因為他其實喜歡的是什麼?(分三組,討論作答)

——古中國的文字、記憶、山水和繪畫。

12.歸納:文字、繪畫、詩詞、韻律、音韻——傳統文化

記憶、山水、江南 ——故鄉風景(投影,板書)

四、總結全文

1.問題重現:

作者借什麼表達了對大陸的孺慕之情?

——作者通過析“雨”、嗅雨、觀雨、聽雨抒發了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故鄉風景的愛戴和懷念,從而表達了對大陸的孺慕之情。(投影)

2.而這樣的孺慕之情,從1949年作者離開大陸到1974年作者寫作本文,一共歷時25年,有沒有得到安慰?

——沒有

怎麼知道沒有呢?我們來讀第12節(齊讀)

是啊,“前塵隔海,古屋不再。”已經25年了,不知道還得有多少個25年他才可以跨過那道淺淺的'海峽,一解孺慕之情,相思而無望,惟餘一腔悵惘。(投影,板書)這悵惘讓一場普通的春雨下到他的心裡就成了悽迷傷感的“冷雨”,冷的是他不得一解孺慕之情的愁心,鄉愁之心,“小時候,鄉愁……”

(教師起頭,學生齊背余光中的《鄉愁》)

3.是誰的“孺慕”和“悵惘”?

分析、討論

明確:

——(1)余光中

(2)以余光中為代表的思念故土的遊子

五.拓展延伸

如果你要表現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你會藉助什麼來表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