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電池的說課稿

來源:才華庫 1.89W

教材分析與學生分析

原電池的說課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現行高中化學試驗修訂本第二冊第四章第四節的內容,本節課融合了氧化還原反應、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等知識,並彼此結合、滲透;在學習過程中還涉及到物理中電學的相關知識,體現了學科內、學科間的綜合;同時為學生了解各類化學電源及金屬的腐蝕和防護奠定了理論基礎,也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很好教材。

二、學生狀況分析與對策

學生已經學習了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及氧化還原反應等有關知識;在能力上,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喜歡通過實驗探究化學反應的實質,由實驗現象推測反應原理,並對其進行歸納總結。

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及確立依據

教學目標是學習活動的指南和學習評價的依據。教學大綱對原電池的原理作了C級要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確立本節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技能:使學生理解原電池原理,掌握原電池的組成條件,瞭解原電池的用途;

能力、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利用實驗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通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滲透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材處理

一、重點、難點及確立依據

依據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的要求,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等確定本節課的重點為原電池的原理和組成條件,其中原電池的原理也是本節的難點。

二、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為了便於教和學,我把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採用實驗“鋪墊”創設問題情境,把以往“照方抓藥”式的驗證性實驗變為探索性實驗。在實驗中留有“空白”、“開發區”,如在實驗中要想驗證是否有電流產生等問題,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可用電流表、小鬧鐘、音樂卡等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領略創新成功的喜悅。同時除實驗外,還採用多媒體動畫展示肉眼看不見的電子運動情況,這樣可降低教學難度,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探究法美國哈佛大學校長在世界大學校長論壇中講過:“如果沒有好奇心和純粹的求知慾為動力,就不可能產生那些對社會和人類具有巨大價值的發明創造。”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設疑問情境,逐步引導學生去分析、去主動探究原電池的原理及組成條件,重視學生親身體驗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

二、學法——實驗探索法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有人曾恰當地用這麼幾句話概括了化學實驗的重要性:“我聽見因而我忘記,我看見因而我記得,我親手做因而我理解。”學生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探索發現,因此,在課堂內增大學生的活動量和參與意識,每兩人一套實驗裝置,通過認真實驗,仔細觀察,自己分析銅鋅原電池的特點,歸納出原電池的組成條件,使學生處於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主體地位。

教學手段實驗探究,問題探究輔助教具:計算機、實驗儀器及藥品等無論運用哪一種媒體,都不能讓其僅起著教師講課的演示工具的作用,避免學生“享受”現成結論,而應使教師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學生的認識工具,實現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的整合。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材處理及設計的依據

導課:引入一個醫學小故事

探究1:將鋅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2:將銅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3:將鋅片、銅片同時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設疑:為什麼上述實驗都是鋅片上有氣泡,銅片上無氣泡?

探究4:鋅片、銅片用導線連線後,插入稀硫酸中;設疑:①鋅片的質量有無變化?②銅片上產生了氫氣,是否說明銅能失去電子?③寫出鋅片和銅片上變化的離子方程式。④H+得到的電子從哪來?⑤鋅失去的電子如何傳遞到銅?

探究5:如何證明裝置中產生電流?

課件模擬拓展1、啟發學生從圖4—24中歸納出原電池的用途。

教學內容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引出課題。加強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建立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從氧化—還原的角度分析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通過問題的設定引導學生分析探究實質。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設計實驗方案、完成實驗、最終解決問題的能力。變抽象為具體,變微觀為巨集觀,以突破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大綱中指出“要有計劃地指導學生自學,組織學生蒐集有關的資訊,閱讀有關的資料···以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材僅以圖示簡要介紹了原電池的用途,讓學生課後查詢有關資料,將課堂知識延伸到課後。

教材處理及設計的依據教學過程2、設計“水果電池”整合小結兩極在材料等方面的差別。應用課堂練習佈置作業:回家收集廢乾電池,並拆開弄清它的構造及原理。

板書設計: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創新能力。引導學生從能量轉化和氧化還原兩方面概括原電池的定義、原理及組成條件,解決導課中留下的問題,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針對本節課的知識,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按照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原則設定一些有梯度的習題,使本節課的重點知識進一步強化。開展研究性學習。力求清晰、完整、突出重點。

教學效果預測通過這樣五步教學過程的分步實施,將難點建立在實驗基礎上進行分散,將使學生易於理解和掌握,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也突出了重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