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說課稿彙編十篇

來源:才華庫 1.68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品】說課稿彙編十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在學完《動物行為的型別》這節後、學生已掌握了動物行為的特點、並已形成了動物每一種形為產生與適應環境關係的觀點、在此基礎上、學生進一步從動物行為產生的角度分析本節兩個行為。本節課由於學生沒有學過"遺傳物質"的概念、對"先天性行為"的概念不宜深入。主要把握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對動物維持生存的意義、先天性行為的侷限性、不同動物學習能力的差別、引導學生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性目標

1。區別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說明這些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

2。通過分析各種資料、學生能夠學會區分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二)能力目標

認同人類學習和自身學習的重要性。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參加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意識。

2。通過活動使學生更親近大自然、親近動物、增強熱愛動物的美好情感。

重點難點

重點:動物行為對其生存的影響。

難點:動物的學習行為。

三、說教和學方法

教法:主要採用引導學生探究、歸納、總結及充分利用課件的直觀性。

學法:主要採用學生小組討論形式、小組競賽形式、課後查閱收集資料等

四、說教學程式

(一)、課前準備:教學資源:講義、多媒體資源等。

(1)分組:將學生按照學習興趣和習慣的不同、每4∽6人為一組學生座位兩兩相對。

(2)小組活動:

確定分擔角色:資料蒐集者、新課背景知識概述者、新知識學習者、小組實驗者、小組討論記錄者、小組意見表達者等、其中資料蒐集者和新知識學習者人人都要擔當;有的人還要擔當多種角色。

(二)、新課背景知識的複習:

動物的行為、型別、請列舉一些動物行為。

(三)、新授課:

1、以"19xx年狼孩"故事匯入、引出問題。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

並請學生談談在飼餵寵物過程中、你發現哪些行為是天生就有的哪些需要去調教的

總結概念:"先天性行為"和"學習性行為"

2、分析圖片和有關事例、分辨"先天性行為"和"學習性行為"。

小組討論兩者行為的不同點、教師引導從行為產生來源、與遺傳物質的關係和適應環境生存的意義。

小組評比:各組之間進行評比、依照小組分和個人分相結合的形式進行評比、並記入個人成長檔案。

3、針對"學習性行為"能力強弱探究、採用課件播放學生課後"動物繞道取食"實驗錄相、並對小貓和小雞比較、學生直觀地較易歸納並能回答"想一想":動物學習能力與動物進化有什麼關係

播放動物表演課件、引導討論:不同動物學習能力的差別。直觀認識動物學習行為的訓練、使學生更親近大自然、親近動物、增強熱愛動物的美好情感。。聯絡"條件反射"知識、由學生小組討論:你對人類學習行為有何新認識平時怎樣端正學習態度和注重學習方法呢

課堂練習:熱點考點聚焦

1、與"狼孩"事例不相符的敘述是()

A、學習行為是建立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

B、環境因素對人的學習行為的形成有影響

C、狼孩沒有學會說一句話、是因為其不具備人的遺傳物質

D、如果錯過了人類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就很難補償

2、"貓捉老鼠"是先天性行為嗎你如何設計一個實驗驗證呢

3、探究動物的繞道取食時、不應選取的動物是()

A、小雞B、小鴨C、成年狗D、小鵝

小結:先天性行為的區別和聯絡。

說課稿 篇2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四課《測量力的大小》,希望各位同仁能與我交流,提出寶貴建議,謝謝!

今天的說課我將打破常規,僅就本節課的教學談一下如何上好技能課,如何體現國小科學的模組教學思想。

剛才為大家呈現的《測量力的大小》屬於國小科學教學多種課型中的“技能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以形成技能為目標,即彈簧測力計如何使用的問題。像這樣的技能課,在3—6年級國小科學教學中還有很多,比如:三年級上冊《植物》單元中放大鏡的使用;三年級下冊《測量水的溫度》一課中溫度計的使用;四年級上冊《分離食鹽與水的方法》中酒精燈的使用;《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中天平的使用;六年級下冊《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中顯微鏡的使用等等,幾乎涵蓋每冊科學教材。

那麼,什麼是科學技能課:科學的核心是探究,技能的核心是形成技能並學會應用。國小科學技能課簡單地說就是通過學生在觀察、認識某類工具或材料的基礎上經過規範性的再認識或指導最終形成使用技能和操作技能為目標的教學活動。

縱觀科學技能課這一課型,總的來講它的結構可以概括為:觀察結構、瞭解特點——規範使用、避免出錯——反覆操作、形成技能。本課教學就是在學生認識、觀察彈簧測力計、瞭解其結構特點的基礎上,教師再引領規範其使用中注意的事項,經過反覆操作、反覆強化最終達到熟練的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重力的一節技能課。

整個教學過程同時又遵循了模組教學的思想,在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中都著力突出了模組教學的思想。

李主任在《三談模組教學思想》中再次提出模組教學的五個具體模組。根據國小科學學科特點,我將國小科學的教學過程確定為四個模組:

提出問題,聚焦問題;

問題引領,分佈落實;

整體收穫,收穫整體;

拓展連結,遷移應用。

其中,“問題引領,分佈落實”模組中可穿插“自主學習、解決問題、交流表達、彙報收穫”的過程。“整體收穫,收穫整體”模組也可以根據實際教學需要和“拓展連結,遷移應用”模組調換位置。

總的來講,國小科學的四大模組教學是在李主任提出的模組教學思想的基礎上的靈活應用,其思想與模組教學所倡導的思想完全一致,屬於我區大力倡導的模組教學的一部分。

下面我僅就今天我教學的《測量力的大小》說一下我的教學過程是如何用模組教學思想體現技能課的教學特點的。

一、提出問題,聚焦問題。

科學探究始於問題。問題的提出與聚焦不僅能激起學習注意力,更能拉住學生思維,引發學生思考。教學一開始,通過談話:“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已經知道了要使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必須對物體用力,要使物體運動的更快就必須對物體用更大的力。除此之外,關於運動和力你還有哪些問題想要進一步探究和了解?”在回顧舊知的同時引出要探究和聚焦的問題:“能讓物體運動的力有多大?如何(知道)測量力的大小?”從而實現問題的聚焦,也引出了課題——《測量力的大小》。問題來源於學生,探究才有動力。

二、問題引領,分步落實。

(一)、認識彈簧測力計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學生經歷了自主觀察彈簧秤、在認識彈簧的過程中感知其工作原理的這樣一個過程。這部分是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第一步,也是形成技能的基礎。

(二)、規範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重力的注意事項。

1、教師演示如何正確測量物體重力的方法,提示如何提拉提環,如何讀出資料。

2、以小組為單位測一個鉤碼的重力是多少。

在測量這一塊,我事先準備好兩組彈簧測力計的指標沒有指在0的位置。這樣讓學生去測量,最後得出測量同一物體數值不一樣的結果,出現疑問,並讓學生帶著疑問觀察,課堂上學生積極思考並能說出使用彈簧測力計應該注意的事項。而對於學生自己得出來的結論總比老師直接灌輸給他們效果會來得好。這也是一個小的“交流表達、彙報收穫”的過程。

(三)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重力並彙報測量資料。此部分是最終的“交流表達、彙報收穫”的過程。

三、整體收穫、收穫整體。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既可以是知識方面的,也可以是技能方面的,還可以是情感態度方面的。

四、拓展連結,遷移應用。

親手製作簡易的橡皮筋彈簧測力計,學生對此充滿了興趣。

用此部分作為本節課的拓展,將所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拓展,起到了遷移應用的良好效果。

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領導、專家、老師們:

大家好!我來自××××。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人教版實驗教材國小語文一年級下冊《柳樹醒了》第二課時。具體程式如下:

1、縱橫聯絡,析教材。

2、以學定教,說教法。

3、因人而異,選學法。

4、人文統一,展流程。

5、課後反思,明方向。

一、縱橫聯絡,析教材

(1)準確解讀,析教材

本組教材圍繞“多彩的春天”編排了一系列描寫春天來臨、萬物復甦的美景圖文,描寫了春天的人、景、事,並針對春天的話題對孩子進行口語交際的訓練。《柳樹醒了》這篇課文既是一首優美的兒童詩,又似一篇引人入勝的童話故事,詩歌描寫了春雷把柳樹叫醒(圖)、春雨給柳樹洗澡(圖)、春風為柳樹梳頭(圖)、春燕和柳樹做遊戲(圖)、小朋友陪伴柳樹一起玩耍(圖)的情景。課文語言生動形象,想象豐富合理,瀰漫著逗人的童趣,有利於啟迪孩子們的智慧,激發他們的想象,有利於教師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導孩子在實踐中學會學習,讓他們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春天大自然的美麗。

(2)“三維”體現,定目標

針對課文特點,在第一課時教學字、詞和初步的閱讀之後,我把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個方面:(課件)

1、知識與能力: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發現春天裡事物的變化;能背誦課文,學習用優美的詩句來描繪春天的美。

2、過程與方法:能通過誦讀課文感受春天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3、情感態度價值觀:能欣賞大自然的美和熱愛大自然。

(3)依“標”扣“本”,定重點(課件)

我把引導孩子們通過觀察和朗讀來發現春天裡事物的變化,感悟春天的美;學習用優美的詩句來描繪春天裡的美好事物作為本課的重點、難點。

二、以學定教,說教法(課件)

語文課程學習必須根據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關注孩子的個體差異,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由於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教師不用太多的講解與分析,因此,這節課,我基本選用(課件)“情境創設、情感朗讀、合作表演、直觀感受、文字擴充套件”的教學方法。

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我今天要說的課題是《平面構成中的形象—活潑的點》,本次說課包括四部分: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

一、說教材

⑴教材分析

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公共藝術(美術篇)》。

本次課是教材第六單元第一小節的內容,全書共分基礎模組和拓展模組兩部分,主要是通過專案學習法來展開學習。拓展模組從設計、構成基礎、設計表現、設計簡析四個方面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介紹設計方法和過程。

⑵學情分析

我任教的班級是電子商務專業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具備較好的軟體操作技能,卻不能設計出令人滿意有設計感的作品,而作為多媒體專業的從業者,除了要具備計算機專業知識外,還要具備美術設計審美的基本能力,通過本次專案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發散性思維。

⑶教學目標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技能目標

①理解點構成的基本原理;

②掌握點構成的基本元素;

③能夠運用理論為指定的圖形進行組合。

過程方法目標

①養成獨立思考、主動學習的習慣;

②初步具備獲取知識、探索新知識的能力;

③通過學生感知、體驗、討論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思維創造的能力。

情感態度目標

①能夠參與教學活動,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

②由對美的渴望與追求引發對學習的熱愛。

⑷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以上的分析以及結合本課的一些特點和學生的一些實際,將本課的教學重點定為:

①點構成的用途與功能;

②點構成的主要內容。

為了倡導以全新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意識,將本課的教學難點定為:

①對點構成的理解。

二、說教法和學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那如何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呢?基於此,我按照“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新模式,採用課前先學法、案例分析法、遊戲教學法、視訊教學法四種方法。

⑴課前先學法:就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先學”的學習方法。

⑵案例教學法:以課程內容為基礎,展示收集的案例創設教學情景,增加吸引力。

⑶遊戲教學法:準備不同大小的圓型小紙片,以圓作為基本要素進行不同方式的排列,貼或畫在紙上。(音樂Lemon tree)

⑷視訊教學法:讓學生通過視訊更直觀領悟知識要領。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下面我將從說教學過程來展開分析教法與學法。

環節一、課前預習

準備繪畫工具;課前組織學生收集點構成設計作品,上傳至班級QQ群檔案,安排學生課上小組討論,學生講老師評,課前先學法目的是讓學生自主先學,提高學生自學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提前將畫家資料、作品介紹上傳至QQ空間,為後面教學的開展做好鋪墊。

環節二、課堂內容的引入

採用案例分析法,展示各小組和老師收集的生活中關於“點”圖片進行教學內容的引入,將學生吸引到創設的情境中。緊接著用提問的形式讓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索、思考,激發學生的聽課興趣。

環節三、學生自學,教師指導

點的定義:通過教師的講解,圖片的直觀展示,理解點構成的基本原理,結合點在平面海報、產品包裝中的應用,掌握點構成的基本元素。也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為什麼學習點構成呢?

點的形態和視覺特徵:提問點位於中心、下面、上面、側面的不同位置給人的心理感受,在這一環節,學生踴躍發言,爭相搶答,最後教師對學生的答案進行點評,以遊戲搭線的方式將正確答案展現出來。

點的錯覺:利用視覺的錯視這一有趣現象,向學生提問,不同的答案,引起爭議,教師講解,加深學生對設計法則的理解。

4.點的構成:和學生一起重點討論當代藝術家草間彌生的作品《豌豆花》,學生興致很高,對作品中點的排列方式,圖案產生了不同的看法,學生討論點評過後,老師概括點評。最後採用啟發式教學法通過播放兩段幻燈片 “點線面”幫助學生開拓思維,提到了點的線化、點的面化,從而為下節課學習平面構成線的形態、面的形態做好鋪墊。

通過以上教學活動,詣在避免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的灌輸,能夠使學生自發出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體現了教師不再是主導,轉而成為協助者,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

環節四、當堂練習

緊扣環節三,為了能讓學生做到當堂掌握和消化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達到教學目標,佈置好當堂練習鞏固學習。

讓學生一邊聽音樂一邊以做遊戲的形式:以圓作為基本要素進行不同方式的排列,貼或畫在紙上。接下來圍繞引入的問題,學生展開自學,對老師佈置的教學內容進行點的創作,老師課堂巡視觀察學生自學情況並提出意見。

然後,進入作品討論環節,各小組選派一名學生代表上臺來展示說明作品的設計構想與創意,講解完之後再由別組成員點評,指正存在的問題。這一環節中學生可以爭先恐後的舉手發言,相互討論,師生互動,倡導學生敢問敢說,營造課堂氣氛。充分尊重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更多的發揮平臺,克服了教師常把自己的講解作為學生學得知識技能唯一途徑。更重要的是體現了“做中學,做中教”的職教模式。

環節五、課後練習

佈置課後需完成的作業,讓學生課後鞏固、補充學習任務。

四、說教學反思

本課通過遊戲的形式闡明瞭點是一種視覺元素,是平面設計的語言符號。點的作用是增強設計的形式感。做到“先學後教、以學定教”教學新模式。擴充套件課外知識,讓學生更能靈活掌握,課堂氣氛活躍,本節課教學效果好。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

說課稿 篇5

認識周長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國小數學第五冊第五單元“圖形的周長”中“認識周長”這部分知識。本課指導學生通過操作、實踐,感悟周長的含義,瞭解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一週邊線的長就是他們的周長,能自主探索測量、計算周長的多種方法。在認真學習《數學課程標準》,深入鑽研教材,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我準備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學:

一、說課程標準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給學生呈現“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引導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技能,盡力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二、教材及學情分析

“認識周長”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先通過“森林運動會”——小螞蟻圍著樹葉作運動,初步感知小螞蟻的運動路線就是樹葉的周長;然後對游泳池池口和籃球場周圍邊線進行觀察,明確這條邊線的長就是它們的周長,這裡沒有給出周長的定義,而是通過生活中這兩個具體事例,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在獲得直接感知的基礎上認識周長的含義。接著以已有的直接經驗為基礎,讓學生根據給定的圖形去量一量、算一算,進一步理解周長,知道怎樣可以測量並計算出周長。此外,還要求組織相應的討論和交流,進一步加深對周長含義的認識。這樣安排,一方面使學生體會到周長的概念來自於生活實際,另一方面為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作了準備。

三、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結合學生年齡和已有知識經驗,本課教學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的操作、實踐,感悟周長的含義,瞭解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一週邊線的長就是它們的周長。

2、經歷觀察、測量等數學活動過程,讓學生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滲透“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在學習活動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發展數學思考能力,體驗與同學合作克服困難後獲得成功的快樂,樹立駕馭數學知識的自信。

由於三年級學生還處於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再加之本課內容是由面到邊線,學習理解起來有些困難,所以,體會周長的含義,能正確計算周長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四、教法設計及學法指導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教法及學法如下:

1、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的長方形,正方形的觀察,操作和測量,引導學生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聯絡一些常見物體和圖形建立周長的概念,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並學會計算。

2、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對知識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強加給學生,而是靠學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礎上探索獲得。這樣的安排,既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的習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習過程成為主動的、生動活潑的和有個性的過程,同時也有利於學生對空間觀念的形成。

3、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和習題,激發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熱情,引導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不同途徑和方法,並有目的地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

五、教學準備:

一堂課要取得成功,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為此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教師準備:樹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圓形的鐘面卡片,國旗的卡片,蝴蝶標本等。

2、學生準備:直尺、線、軟尺,樹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標準五角星、圓形的卡片等。

六、教學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提倡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現內容。為了讓學生經歷“數學化”和“再創造”的過程,基於以上想法,教學過程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 創設情境,感受周長

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國小生好奇心強,喜歡小動物的年齡特點,我是這樣匯入新課的:

課件展示小螞蟻作運動的場景,並讓學生舉起手來跟小螞蟻一起運動,然後抽象出小螞蟻的運動路線, 提出問題:小螞蟻運動的這條紅色路線是樹葉的什麼?你知道這條路線在數學上叫什麼嗎?讓小螞蟻來告訴我們。(課件:我爬過的一週是樹葉的周長。)

由此激發學生認識周長的慾望。

(二)感知周長,理解概念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又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所以我在第二環節:“感知周長,理解概念”中,分別設定了3個活動。

活動一:先是讓學生指一指圖上游泳池和籃球場的一週,感知這一週的長度,就是他們的周長;活動二:然後再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其他物體表面的周長,如課本封面、課桌面、板凳面、鉛筆盒面等等,學生在這些具體

的感知材料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了周長的概念;緊接著,活動三:描一描,我又請學生從1號信封裡拿出畫有各種平面圖形的卡片來,任意挑選自己喜歡的形狀,描出它們的周長,通過短短几分鐘描的過程, 學生的體會卻在不斷的加深,這種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們老師用再多的語言都無法替代的。這樣,對 “周長”這一概念的總結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過以上三個活動的操作,引導學生從“實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從“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學生把“周長”這一抽象概念與生活緊密聯絡起來,加深了對“周長”的理解。

在此基礎上,向學生提問:通過剛才的活動,現在你能說說什麼是平面圖形的周長嗎?

學生在操作實踐的基礎上,積極發言,描述對周長的認識,然後教師總結並在黑板上板書:圍成平面圖形一週的長度叫做周長。

(三)引導探究,計算周長

《數學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中提出了“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度的過程”,還強調“引導學生在測量過程中根據現實問題,選擇合適的測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測量進行數學探究活動。”荷蘭學者弗賴蘭塔爾指出:“學習數學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學”。“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俗話說:聽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動手做一遍。學生只有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才能得到培養。在本課的第三個教學環節:“引導探究,計算周長”中,我準備這樣設計:

1、設疑激趣,激發學生探究慾望

學生們各執己見,想法不一,師適時引導:同學們的意見不統一,誰的答案正確呢?怎麼辦?

學生馬上想到:可以驗證一下。

師追問:怎樣驗證我們的猜測是否正確呢?

學生回答:量一量。

這時學生探究的慾望被充分調動起來,處於一種探究的衝動之中。

2、小組合作測量周長。

(1)明確要求。

①先估一估每個圖形的周長,再量一量,填寫活動記錄表。

②小組分工要明確,合作完成。

(2)測量周長。

同學們從信封中各自挑選出自己需要的測量工具,如細線、直尺,量出周長。學生可能想到:

①用細線繞圖形一週圍一圈,然後測量出細線的長度。

②用直尺把每條邊的長度測量出來,然後把各條邊的長度加起來。

③測出一條長邊和一條短邊,“長邊×2+短邊×2”或“(長邊+短邊)×2”。

(3)彙報交流。

每組選2名代表彙報,說說填寫結果,介紹測量的方法,其他小組可隨時補充,並提出不同意見。

(計算簡單圖形的周長是教材的基本要求,讓學生在自己動手、動腦探索的過程中,總結出測量周長的一般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內化:像“△”和“

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課題學習《從資料談節水》,是人教實驗版數學八年級(上)教材第十一章《資料的描述》的第三節。這一節是在學習了用統計圖表描述資料以後的一節活動課,它是對七年級第四章《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及本章資料的描述等知識的鞏固和深化,是對所學的有關資料處理知識的綜合運用。在這一活動中讓學生感受統計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以及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促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統計方法,通過對資料的直觀描述儘可能多地獲取有用的資訊,同時增強學生的節水意識及環保意識。

2、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學習內容、新課程理念和認知水平,特制定如下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進一步鞏固處理資料的基本步驟和方法,能靈活選用統計圖對具體問題的資料進行清晰、有效地描述,並獲取有用資訊並作出合理決策。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團結合作、互相交流的學習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學會合理處理資訊,發展數學應用意識。

(3)情感與態度:使學生感受統計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數感;使學生樂於接觸社會環境中的數學資訊,激發學生的節水及環保意識。

3、重點和難點

(1)重點:培養學生的數感和統計觀念。

(2)難點:能根據具體問題選擇適當的統計圖描述資料並獲取有用的資訊,並作出合理的判斷和預測。

二、學情分析

我今天所授課的班級,應該說學生的數學素質參差不齊,有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樂於參與數學活動,而另一部分學生則學習基礎較差,會被動參與,因此應激發學生參與活動學習的興趣,使之獲得成就感。

三、教法和學法分析

枯燥的資料是令人乏味的,首先可採用激趣法:恰當收集選取圖片和視訊資料,為課題學習營造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學生,巧妙設疑,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分層安排活動,能力強的學生自主思考,獨立完成,能力差的學生分組分工合作完成,然後全班交流。例外,提供更多的學習擴充套件資料供學生瀏覽。這樣可讓所有學生有信心、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儘可能為每個學生提供獲取知識的空間,讓他們在活動中獲得最大的成功,讓每個學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讓他們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成就感。

四、教學形式和課前準備

本課題在多媒體教室進行學習。學生在課前也收集了一些有關水資源的資料,準備直尺、鉛筆、圓規、量角器等作圖工具。

五、教學過程分析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說明

新課引入

資料展示(投影)當前世界淡水資源及我國有關缺水的形勢的資料圖片

問題:(1)看了這些圖片,你有哪些感受?

(2)你瞭解世界及我國有關水資源的現狀嗎?

藉助圖片展示,是學生對我國國有資源現狀有直觀感受,觸發他們的節水意識!

探究新知

活動一:

閱讀課本80頁的“背景資料”,從中收集資料,畫出統計圖,並回答下列問題:

(1)地球上的水資源和淡水資源分佈情況怎麼樣?

(2)我國農業和工業耗水量情況怎麼樣?

(3)我國不同年份城市生活用水的變化趨勢怎麼樣?

(4)根據國外的經驗,一個國家的用水量超過其可利用水資源的20%,就有可能發生“水危機”,依據這個標準,我國1990年是否曾出現“水危機”?

學生閱讀資料,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完成活動一。

活動二:

收集全班同學各家人均月用水量,用頻數分佈直方圖和頻數折線圖描述這些資料,並回答下列問題:

(1)家庭人均月用水量在哪個範圍的家庭最多?這個範圍的家庭佔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幾?

(2)家庭人均月用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各有多少家庭?各佔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幾?

(3)全班同學家庭人均日用水量的平均數是多少?按生活基本日均需水量(BWR)50升的用水標準,這個平均數是否超過用水標準?

(4)如果每人節約用水10升,按13億人口計算,一天可以節約多少噸水?按BWR標準計算,這些水可提供給1個人多少年的生活用水?

(5)你還可以得到哪些資訊?

(教師巡視,指導各小組開展調查實驗活動)

活動三:

資料展示:(投影)我國水資源利用情況的有關資料,討論工農業生產及生活節約用水的好辦法。

課堂小結:

1.當前水資源狀況,

2.節約水資源帶來的價值,

3.節約水資源的辦法

佈置作業

整理本節課內容,統計相關資料;查詢有關“節約水資源”的課題報告;並分析課題報告的寫法。

通過具體資料使學生了解水資源現狀,更深刻體會節水的重要性!

來源於同學們身邊的資料更有說服力,同時讓同學感受到節水應從我做起。

自由發言,各抒己見;把數學和生活聯絡起來,是學生體會到學有所用,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引導學生思考、交流、梳理所學知識,培養理性思維能力,加深對資源現狀的理解。

學會整理、歸納所學知識;分析課題報告。

六、自我評價

這個課題學習,應該用比較長的時間,運用所學知識對生活問題進行學習、探究。這需要學生的充分準備,然後可安排學生一起進行探討、交流。在多媒體教室進行這個課題學習,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各方面才能,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說課稿 篇7

【說教材】

這篇課文是人教課標版十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述了“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課老師懷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他用出乎預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

教學目標

一是正確讀記“編造”等十二個詞語。

二是讀懂課文描寫的故事,理解懷特森先生獨特的教學方法,體會到一個人具有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和懷疑能力的重要性。

三、進一步學習通過具體的事例說明道理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難點

一、 讓學生體會到科學精神的另一側面——獨立思考和懷疑精神。

二、讓學生學習這篇課文一事一議,從一個具體的事例發現一個道理的寫法。

【說教學】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採用-激趣引入的方法:“說一說,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師”是什麼樣的。通過學生對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師的討論,明確了好老師一般都應該是認真負責、知識面廣、嚴格要求、關心學生…….然後,自然的過渡到課題《我最好的老師》。接著進入第一個教學環節:初讀課文,要求1、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我”最好的老師是一位怎樣的老師?

第二個環節,再讀課文,走進“最好的老師”。主要從理解四個重點句子入手,讓學生理解“為什麼說懷特森先生是一個最好的老師?”的道理。

第三個環節,是細讀課文,走進“最好的老師”,為此,我設計了一個思考題:“懷特森先生有個性,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乎預料的舉動,除了給我們帶來驚訝,帶來不可思議之處,對學生會有什麼好處呢?”通過學生的討論和交流,使學生明白瞭如何去接近真理?為什麼要不迷信書本,也不要夢想權威?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了懷特森先生的良苦用心。

第四個環節,總結,拓展延伸。

1、學生自由暢談:你喜歡懷特森這樣的老師嗎?為什麼?

2、選擇下面的一個題目寫一寫:《我看懷特森先生》 《 由“我最好的老師”所想到的》 《 怎樣看待書本和權威》

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五年級《資訊科技》下冊的教學內容。但由於教材中介紹的是PowerPoint20xx中的自定義動設定,而該版本低,不是現在普遍使用的版本,且機房中統一安裝的是20xx版,所以本課教學改用了20xx版。當然,教學內容也做了重新設計,選擇了學生熟悉的的《喜洋洋和灰太狼》作為教學素材,為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但本課的基本目標還是使學生學會在 PowerPoint 中設定自定義動畫的方法。20xx版中的自定義動畫共分為四個類別,我只選擇了“進入”、“強調”、“動作路徑”做為本課的`教學內容,不選擇“退出”。是因為“退出”與“進入” 類別是相對應的,學生通過自學不難理解該類別動畫,作為學生往後自學的內容再合適不過了,也是為了讓學生在本課時中有多點時間通過操作熟悉調整動畫的屬性的方法。使學生對自定義動畫多些瞭解,為往後的學習積累經驗。

二、教學目標

學生只有對資訊科技基本知識和技能有了一定的瞭解和掌握後,才會激發學生對資訊科技更濃厚的興趣和意識,這時再去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使資訊科技成為學生終身學習的重要手段,也就有了可靠的支援。考慮到該年齡階段學生的心智發展水平、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為:

1.使學生掌握在PowerPoint中設定自定義動畫的方法。

2.讓學生通過上機操作學習,提升學習電腦的興趣和能力。

3.通過學生間的交流合作,培養學生與他人協作學習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方法

本課中,我主要採用任務驅動、演示講解、個別指導的方法來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也會適時地給予學生啟示。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有教學方法的根本目的應都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思考、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所以我使用以上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有所收穫而不放棄思考。

四、學習方法

在本課的教學中,學生是這樣學習的:1、通過自讀學案,完成簡單任務;2、發現問題,接受提示,獨立操作解決問題;3、相互討論,合作解題。賦予學生這樣的學習過程,為的就是引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積極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合作討論,在相對自由的學習氣氛中完成學習任務。

五、教學過程

興趣,是牽引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的首要條件。因此,我根據本課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如下教學過程:

在上課一開始我就對學生說:今天,黃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兩個禮物。(播放課件,讓學生觀察課件。)播放完後接著問:兩個禮物,大家更喜歡哪一個禮物?學生好動,通常會說,喜歡第二個,再提出問題:這些動畫是怎麼做的呢?再揭示課題《自定義動畫設定》:黃老師告訴大家,剛才的動畫是用幻燈片軟體製作的自定義動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PowerPoint20xx中的自定義動畫設定。

緊接著,教學“強調”動畫、“進入”動畫、“動作路徑”動畫。教學內容是按先易後難的順序來安排的,這樣做可使學生容易進入。

(一)教學“強調”動畫

讓學生從自學最簡單的操作開始,為的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能更有興致地進行下一步的學習。

1、播放動畫效果

開始我展示靜態的幻燈片,然後給學生講故事:在一個晴朗上午,喜羊羊和懶羊羊來到了山坡上玩,喜羊羊在開心地擊打著它漂亮的腰鼓,而懶羊羊也在一旁開心地玩著風車。可不一會兒,懶羊羊的風車壞了,喜羊羊卻只顧自己玩得開心,不管懶羊羊,村長又不在,懶羊羊哭了。只要我們幫助它,讓風車轉動起來,它就不哭了。

2、學生觀看學案,完成操作

①教師指導學生觀看學案

②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操作

③讓已經完成操作的學生幫助未完成的同學

3、學生口述操作步驟,教師演示操作步驟

①選中風車

②右擊滑鼠,選擇“自定義動畫”

③單擊“新增效果”按鈕,選擇“強調”,“陀螺旋”

④單擊“幻燈片放映”選單,選擇“觀看放映”

4、全體學生同時放映幻燈片。

(二)教學“進入”動畫

1、展示圖片

師:懶羊羊的風車修好,可喜羊羊因為太貪玩,不注意休息,感冒了,可村長還沒回來,喜羊羊就到村門前的紅綠燈等村長。(教師藉機進行安全教育。)

2、教師演示基本操作步驟

師:現在綠燈了,村長怎麼沒有過馬路啊?我們來幫幫村長過馬路。

①選中慢羊羊爺爺,將其拖放到門口前

②右擊滑鼠,選擇“自定義動畫”

③單擊“新增效果”按鈕,選擇“進入”,“飛入”

在這一環節中,我沒有演示修改動畫屬性的操作,主要是為下一環節埋下伏筆。

3、學生操作,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①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操作

②讓已經完成操作的學生幫助未完成的同學

學生完成基本操作後,會根據已有經驗提出疑問:

③慢羊羊走得太快了,怎樣讓它走點慢點呢?

因為學生熟悉的慢羊羊通常是走得比較慢的,這樣設計為的就是引發學生的思考,進一步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更極積主動地進行下一步的學習。

4、教師提示,學生嘗試解決問題

①提示:請大家注意觀察“自定義動畫”面板

②學生觀察,嘗試操作、解決問題

③指名上臺演示,教師加以講解

④學生完成最終操作

(三)教學“動作路徑”動畫

1、播放課件

師:村長過了馬路,給喜羊羊看了一下病,發現喜羊羊病得很厲害,連忙喊來沸羊羊把喜羊羊帶去醫院。

2、教師演示基本操作步驟

師:怎麼還沒到醫院就停下了?喜羊羊病得很厲害啊!可等不了,得趕緊把車開到醫院啊!

①選中小汽車

②右擊滑鼠,選擇“自定義動畫”

③單擊“新增效果”按鈕,選擇“動作路徑”,“向左”

預設的動畫效果會使小汽車停在狼堡前,這時順勢問:不是要去醫院嗎?怎麼到了狼堡就停下了?這很危險啊!

此時,有些學生會小小緊張,接著提出要求:想想辦法,幫幫沸羊羊。

3、學生觀察、討論、操作, 嘗試解決問題

4、教師演示、講解關鍵操作步驟

5、學生完成最後操作

最後,課堂小結:

師:喜羊羊到了醫院,病治好了。又可以開開心心地玩了。

同學們,這節課你學會什麼?

生:《自定義動畫設定》

接著放映自定義動畫效果的作品,告訴學生:自定義動畫效果還有很多種,等著我們去發現,我們可以把我們學習的動畫效果合理地組合在一起,做成一個完整的作品,作為給同學、給自己的“六一”禮物。(激發學生繼續學習、創作的慾望,為後面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生動機。)

在本課中,教師引導學生髮現問題 、提出問題、合作討論,解決問題,這一過程教授了學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也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全課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也給了學生繼續學習的動機。

說課稿 篇9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勸學》。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等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勸學》是人教版必修3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主要是通過閱讀鑑賞,啟迪學生智慧、鞏固文言基礎。

《勸學》是荀子的一篇論說文。作者闡述了在學習方面的觀點。把《勸學》安排在本單元,對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文言文的信心和正確的學習態度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說學情

本課的教學物件是高一學生。在國中階段,學生對文言文知識已經有了基本的瞭解。但是,相對而言,他們的學習自主性和獨立思考能力還有所欠缺。

三、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掌握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標:學習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合理論證的能力。

3、情感目標: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要“積累”“堅持”和“專一”的道理。

4、教學重點:積累文言文知識,學習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

5、教學難點:把握全文的論證結構和思想內容。

四、說教法和學法

為了落實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採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1、教法:主要有誦讀法、討論法和點撥法。

(1)誦讀法——主要是通過教師範讀、學生自由朗讀、小組齊讀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

(2)討論法——主要是提出問題,通過小組討論,師生交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點撥法——對學生提出的難點進行點撥。

2、學法:我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1)自主學習體現在利用工具書和註釋疏通文意的過程中。

(2)合作學習體現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

(3)探究學習體現在質疑問難,與文字深層次對話的過程中。

五、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重點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本節課共有6個學習環節。

環節一、溫故匯入激發興趣

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歷代文人墨客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關於學習的詩句,你知道哪些呢?然後帶領學生一起走近《勸學》,看一看荀子給我們留下了關於學習的什麼思考。

環節二、初讀文字整體感知

1、感知作者和寫作背景方面,由學生介紹課前收集到的資料。我會加以補充。

2、字詞方面,學生課下已結合註釋和工具書進行了梳理。課上我會以提問的方式進行,就學生容易讀錯寫錯的字詞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增加文言文的知識積累。

3、然後,請學生聽配樂朗誦。

環節三、再讀文字理清思路

我會設定問題,要求小組合作,明確本文的論點、論據以及論證方法。

問題1、本文作者的觀點是什麼?

引導學生齊讀第1自然段。

大部分學生可以找出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即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問題2、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論證中心論點的?

引導學生小組朗讀第2、3、4自然段。

明確:是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和方法三個方面來論證的。

問題3、本文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引導學生明確:本文使用了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的方法。

通過這3個問題的思考,學生可以把握全文的論證結構,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完成教學目標三,突破教學難點。

環節四、三讀文字鑑賞語言

要求學生找出本文的比喻句,理解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絡。

引導學生明確:比喻句的使用使文章生動形象,深入淺出。

這一環節可以讓學生學習比喻論證的方法。完成教學目標二,突破教學重點。

環節五、拓展遷移

設定討論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討論1:《勸學》告訴我們哪些道理?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

此問題的設定,可以培養學生及時總結的習慣,能把作者的觀點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討論2:就觀點“學可以已”和“學不可以已”進行辯論。

此次辯論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用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並嘗試使用多種論證方法。

然後教師總結,通過辯論,我們可以得出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這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終身學習”的觀點是一致的。

環節六、總結

我會和學生一起梳理文章脈絡,要求學生嘗試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這一環節意在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背誦能力。

佈置兩個作業

必做作業:背誦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選作作業:以“學習”為話題寫一篇作文,不少於500字。

我的板書設計是這樣的

勸學 荀子

學習的意義 比喻論證

學不可以已 學習的作用

(論點) 學習的方法 對比論證

(論據) (論證)

我這樣設計板書,可以讓學生一目瞭然地把握文章脈絡,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

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可貴的沉默》是六年制國小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第六冊第五單元中的課文,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以課堂教學程序為線索,以師生對話交流為主要形式,以孩子們情緒變化為描寫的主要內容:由興奮、快樂到沉默,又從沉默漸漸回到熱鬧。

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領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受到關心父母、回報父母之愛的教育,學會關心別人,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培養語感,同時為綜合性實踐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2、教學目標

(1)會認9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本課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進行生動描寫的方法,抄寫自己喜歡詞語、句子。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孩子們的情緒變化,懂得關心別人。

教學難點:理解體會為什麼說這種沉默是可貴的。

二、說教法和學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為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採取引導法,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後組織學生探究並且體驗,最後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三、說教學過程

我的課堂結構是:檢查預習(字詞)——質疑導向——探究體驗——學習昇華——拓展延伸。

檢查預習情況,瞭解學生對本課生字、詞的掌握程度,為學習課文奠定基礎。

愛因斯坦說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問題更重要。”由於題目發人深省,所以上課伊始,我就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質疑,提問: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這時學生會提出:“為什麼說沉默是可貴的?誰沉默?在什麼情況下沉默?沉默之後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景象。”我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概括為三個方面:

熱鬧——沉默——熱鬧

確定好了的基本框架後,學生進行自生探究,這樣就為理解和探究作好鋪墊,使探究確定了方向。

接著進入教學的第二階段——探究體驗。

探究定向後,我用信任而又帶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反覆讀文,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難免有些片面,這時,我再讓學生合作探究,學生由自主探究轉為合作探究。

學生通過讀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後明白了,沉默前的熱鬧是爸爸媽媽給他們過生日,他們感受到了父母的愛在沉默中孩子們知錯了,在沉默中孩子們在思考;在沉默中孩子們在想辦法彌補。而沉默後的熱鬧是孩子們懂得了不僅要感受父母的愛,更重要的是回報父母的愛。

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學難點:在沉默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愛;在沉默中孩子們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愛而沒想到回報;在沉默中,思索應該怎樣回報父母的愛;在沉默中,孩子們懂得了接受愛的同時還要回報愛的道理。

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後,問題基本明朗化,我根據學生的學習彙報相機板書,並且及時出示下列重點句子:

(1)我想去尋找蘊藏在他們心靈演深處的,他們自己還沒有意識到的極為珍貴的道理。

(2)他們的可愛恰恰在那滿臉犯了錯誤似的神色之中。

(3)像獲得赦免一樣,那一雙躲閃的目光又從四面八方慢慢地回來了。

(4)教室裡又熱鬧起來,只是與沉默前的熱鬧已經不一樣了。

(5)這一片沉默給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新課改要求語文教學要加強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不但要從朗讀技巧上指導,而且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表達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我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體驗。比如:用歡快、高興、得意的語調讀孩子們興奮地感受父母的愛的段落;用稍慢、沉重的語氣讀孩子們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興奮的語調讀孩子們回報父母的愛的自然段。

在學生探究體驗,我引導學生讀最後一個自然段,並且結合自身進行現身說法,使教學進入第三個階段,教學時,我從兩個方面引導:

1、這一片沉默給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我”指誰,老師獲得的享受是什麼?

2、王老師在今天的這節課上獲得的享受是什麼?

總結全文後,進入教學環節的第四部分——拓展延伸

新課改要求中年級學生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或感受,並且引導學生觀察社會、觀察人生,為體現這一指導思想並且突出語文教學讀寫結合的宗旨,同時也為了強化學生知道回報父母的愛,對關心他的人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我設了“親愛的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