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的精彩說課稿

來源:才華庫 1.62W

一堂課就是人生中40分鐘的生命歷程,就是一幅“教師、學生、文字”不同言語生命互動交流的整體的鮮活圖景。“好的課堂應當是言語和情感共生的課堂,要讓學生能夠從言語中品讀,從言語中悟情,讓學生情感的閘門不斷開啟,讓學生智慧的火花不斷點燃。”言意兼得理應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

《錢學森》的精彩說課稿

《錢學森》是一篇情感性和故事性很強的文章,如把握不好,很容易上成思品課、故事課,甚至是煽情課。作為六年級的學生,我們該教給他們些什麼?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在備課時我認真研讀文字,確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一、與文字對話,理清寫作思路;與人物對話,受到情感薰陶。

六年級的學生,我們應該在平時的課堂中給予一些寫作的指導。《錢學森》是一篇寫事記人的文章,作者的文路非常清晰,比如全文圍繞兩條主線展開,就是錢學森的熱愛祖國和才華出眾,當然以熱愛祖國為主線;又如倒敘手法的運用(這一點在第一課時解決);再如錢學森歸國前後,我有意識地讓學生概括出他面臨的三次考驗,以及在考驗面前所持的態度。這樣解讀文字,不僅使整個教學流程板塊清晰,其實也是滲透了一些行文技巧的.訓練。

在教學中我為了讓學生真切地體會人物內心,感受人物的愛國情懷,緊緊抓住情感這條主線,努力做到在品詞析句中感悟真情,在個性朗讀中傾吐真情,在語言訓練中表達真情。

二、在品讀中理解語言,在概括中發展語言,在拓展中積累語言,在抒寫中訓練語言。

語文課首先要有語文味,這就是要給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的技能技巧。“語文不是個萬能筐,什麼都可往裡裝。”語文課要儘量減少非語文的環節,避免語文文字本體的失落或淡化,紮紮實實地讓學生理解語言、品嚐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讓學生在紮實的語文實踐中習得語感,積澱語感,領悟語言規律。

1、品讀。品味語言,不是單純地分析語言的表面特徵,而是從語言運用的角度,指出文章用語行文的精妙,在特定的語境中,著重體會文字語言的分寸感、和諧感、情味感、獨特感等。如:“最得意和最得力”、“絕不能”,再如第四小節中的“終於”、“應當”等,我都是讓學生自讀自悟,而且大多采取默讀的方式,就是讓學生在靜思默想中理解文字的語言。

2、概括。高年級學生理應把概括能力的培養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在教學中,我特別重視了學生概括能力的訓練。如三次考驗的概括,三次態度的概括等,就是讓學生在概括中發展自己的語言。

3、積累。這堂課中,我主要設計了兩個拓展點,即孟子的名言和頒獎詞。前者是在學生自己概括提煉文字內容的基礎上水到渠成地進行拓展,讓學生積累名言警句,同時也感悟到語言的凝練;後者則是在學習文字後對比出示,讓學生領悟另一種文體的寫法,同樣也是突出了語言的凝練,讓學生不僅感悟,而且積累了語言。

4、抒寫。在情感體驗達到高潮,讀寫結合,把學生的真實情感自然傾訴。而這傾訴也不是單純的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同樣也是讓學生把自己最想說的一句話寫下來,實際上也是讓學生學習用凝練的語言進行表達,訓練了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

雖然在設計教學時我努力追求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融合,力求得意又得言,但課堂永遠是遺憾的藝術,由於本人的課堂駕馭能力有限,預設與生成的不相融合,所制訂的教學目標不能很好地在課堂上得以體現,也許只是蜻蜓點水式的呈現。所以,我想今天這堂課,作為一個案例呈現在大家眼前,希望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不吝指教,謝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