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餘數的除法》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

來源:才華庫 2.35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有餘數的除法》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餘數的除法》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

《有餘數的除法》說課稿1

一、教材內容

本課為國小二年級下冊(西師大版)

二、學生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除法的意義,但只限於商是整數而沒有餘數的情況,

三、教學目標

1.理解整除及有餘數除法的意義,掌握有餘數除法中各部分之間的關係。

2.通過觀察、比較後,弄清整除的意義。

3.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並從中體驗到探究的樂趣。

4.能夠主動思考,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

四、課前準備

電腦課件。

五、教學流程

基本練習

(電腦顯示)52÷8= 24÷3= 25÷3= 8÷2=

10÷4= 38÷2=

1、集體訂正。

2、師:請學生根據各題商的結果,將這些除法計算題進行分類,每類商有什麼特點?把你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互相說一說,並在小組內選出一名記錄員,將研究的結果記錄下來。(四人小組代表發言。)

學生回答後出現分類情況。

(電腦顯示)商沒有餘數為24÷3=8,8÷2=4,38÷2=19;商有餘數為52÷8=6…4,25÷3=8…1,10÷4=2…2。

談話匯入

在我們學過的整數除法中,商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沒有餘數的,一種是有餘數的。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再對它們進行深入的研究吧!

新授

師:(電腦顯示)讓我們先來觀察這類除法算式。它們有什麼特點呢?請在小組內研究研究。(四人小組代表發言。)

學生回答可能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

生1:被除數、除數、商都是整數,而且商沒有餘數。

生2:我們組不同意他們的看法,我們認為被除數、除數、商應是自然數。

師:現在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意見,同學們同意哪一種呢?

生1:我不同意第一種意見,因為整數包括自然數和零,而除數是一個非零的數,所以除數不能是整數。

生2:我不同意第二種意見,因為如果被除數、除數、商都是自然數,那被除數和商就不能是零嗎?

師:像這樣,一個整數除以另一個不是零的整數,商是整數而沒有餘數,我們就說第一個整數能被第二個整數整除。(板書)

看書第78頁,齊讀“什麼叫整數”,並完成“做一做”(1)。

師:“做一做”除法中的第一個數不能被第二個數整除的情況,它們有什麼特點?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學生回答。

師:這就是“有餘數的除法”。(板書課題,電腦顯示有餘數除法的算式。)

師:有餘數除法中餘數和除數有什麼關係?

學生思考後回答。

師:前面我們學過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你們記得嗎?有餘數除法各部分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讓我們一起來觀察。(電腦顯示:48÷5=9…3)

師:如果被除數不知道,該怎麼求呢?(電腦顯示:?)

師:你們發現有餘數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了嗎?

學生回答後,板書有餘數除法的關係式。

師:這個關係式有什麼用呢,

(學生回答後可能出現兩種情況:(1)驗算有餘數除法是否做對了?(2)求未知數x。)

師:現在我們就運用它們之間的關係,來完成第78頁的“做一做”(2)。

六、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麼?

(學生回答後出現以下幾點:(1)什麼叫整數?(2)什麼叫有餘數的除法?(3)有餘數除法的關係式。(4)如何利用關係式進行驗算?)

《有餘數的除法》說課稿2

今天我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有餘數的除法》。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 教材分析(說教材):

1、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全書和章節中的作用是:《有餘數的除法》是二年級第六單元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表內除法》,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在二年級的教學中,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為以後學習多位數的除法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理解有餘數和除法的關係,懂得餘數比除法小的道理。

(2)能力目標:讓學生在具體的環境中通過動手、觀察、討論等方式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情感目標: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探究的精神。

3、 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

教學重點:列除法豎式計算

教學難點:理解餘數和除法的關係,懂得餘數比除數小的道理。

二、教學方法

1、觀察、比較、發現的方法。通過讓學生觀察不同的擺法得到不同的結果,然後進行比較進而發現餘數,從而建立餘數的概念,不僅準確,而且學生印象深刻。

2、合作討論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新知探索時適當採用同學間的合作與交流。合作與交流不僅有利於發揮集體智慧,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與寫作能力。

三、 教學過程:

(1)複習引入,探究新知:

出示除法口算題,考察學生利用乘法口訣來求商;出示課件例題,由學生擺小棒,列出有餘數的除法算式。

引出這節課的學習內容用除法豎式計算。

(2)新課講解,形成性練習。首先,出示完整的豎式計算的過程,由學生討論彙報每個數的含義。其次,由老師強調計算的過程,通過一商、二乘、三減、四比的口訣來幫助學生強化記憶豎式計算的過程。

最後,對於被除數較大的除法,採用試商的方法,要求是除數和商的乘積最接近被除數且小於被除數。

(3)鞏固新課。重視課本例題,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例題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累積,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有餘數的除法》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有餘數的除法》是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內容之一。

本節課的教學是在研究了 “正好分完”的情況後,再研究“分後還餘”的情況。《有餘數的除法》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充套件。也是今後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必須切實學好。教材是知識的載體,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識點的前提下靈活處理教材內容,設計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過程,是新課標所倡導的,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著重抓住“餘數的認識及其含義”和“餘數與除數間的關係”兩個大知識點進行教學,至於豎式的教學,我想只要學生能較好的掌握餘數的含義以及它與除數間的關係,這一內容學生知識不難掌握。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①通過創設情境和動手操作,讓學生感知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②能在有餘數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餘數。

③通過自主探究明確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④會用有餘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本課的重、難點是在具體操作中,感知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和明確餘數與除數之間的關係。

二、說教法學法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設計本節課時,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自主操作、體驗感悟

為了讓學生在活動中運用多種感官去探索促進學生有意義地構建新知,我設計了一個擺小棒的活動,讓學生在擺的過程中體會餘數的產生,以及餘數的意義。這個活動給了學生很大的自由和空間,充分發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反思交流、應用提高

在教學餘數和除數的關係中,我結合學生擺小棒的例子,鼓勵學生猜想、驗證,逐步抽象概括,引導學生積極進行反思性學習,通過這一系列活動,使學生深刻地體驗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突破教學難點,最後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體會有餘數除法在生活中的應用,以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流程

為了能好地落實教學目標,有效地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複習舊知,引入新課”、“實踐操作,自主探究”、“鞏固新知,體驗快樂”三個教學環節。

1、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學習有餘數的除法是在理解除法的意義和表內除法算式的寫法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新課之前一定要對這兩個知識點進行復習,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識,技能,經驗和心理上的準備。

我利用複習匯入,“用18根小棒,每3根擺一個三角形,能擺幾個三角形?”讓學生知道此題可以轉化為“18裡面有幾個3?”用除法計算,從中複習除法的意義。

2、實踐操作、自主探究

此環節讓學生理解餘數的意義,會正確用算式表示有餘數的除法。

(1)學生操作:請每個學生用9根小棒,擺正方形。(2)學生展示:學生擺出了2個,還剩1根。(3)全班交流:請學生分別說一說擺小棒的過程,明確剩下的是多餘的,不能再擺一個原有的圖形,也就明確了餘數的產生的意義。

接著,我讓學生充分體驗感知除法算式橫式和豎式各部分的名稱及意義。然後接著用十根小棒擺正方形,並列出橫等式及豎式,進一步體驗各部分的名稱及意義。最後,依次列出用12、13、14、15、16擺正方形能擺幾個餘幾根的除法橫等式。探究餘數和除數的關係時,我讓學生觀察黑板上幾個算式中的餘數和除數,大膽猜測餘數與除數的關係,學生一般都會得出:餘數﹤除數。

3、鞏固新知,享受快樂

這部分我安排了課本中的一些習題,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本節課所學的內容,讓學生共同評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

《有餘數的除法》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有餘數的除法》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數學課本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第50、51頁的例1、例2和51頁的“做一做”,以及練習十二的第1、2題。

2、教材簡析

“有餘數的除法”這部分內容上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充套件,是今後學習一位數除多位數除法的重要基礎,因些這部分的知識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必須讓學生學好。有餘數的除法是以表內除法知識作為基礎來進行學習的,它的內涵發生了新的'變化,學生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和經驗,但是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學思考的過程。因此,為了使學生掌握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教材有意識地注意聯絡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理解表內除法豎式的含義,來溝通有餘數的除法和表內除法的關係,在具體情境中感知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同時加強學生觀察、猜測、想像、操作等活動,發現餘數和除數的關係。

二、教學目標

我根據教材的內容和“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係”的原則並結合學生的學情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景中感知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

(2)學會筆算除法和有餘數的除法。

(3)進一步鞏固除法的意義,會用除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

(2)能用筆算除法和有餘數的除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三、說教法

計算教學往往只重視處理、演算法以及計算技能的訓練,強調計算的速度和結果,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態度以及情感體驗,忽略了計算與現實生活的聯絡,造成課堂氣氛緊張,使計算教學變成枯燥的訓練。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的例題時,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豐富教學資源創設真實的情境,也聯絡到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編成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吸引學生直觀地得到結果,發現生活中的“餘數”,引發學生交流和思考,提示有餘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這樣組織教學,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溝通有餘數的除法豎式和表內除法豎式的聯絡,學會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四、說教學程式

(一)激趣引入

1、談話

學校要開聯歡會,你們喜歡嗎?

2、出示主題材圖,讓學生觀察畫面,理解題意。

[設計意圖:以情景圖引出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實踐探究

1、出示教材第50頁的例1

(1)讓學生觀察圖畫,理解題意。

[設計意圖: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事物,同時明確要解決的問題。]

(2)書寫除法式子,利用口訣計算。

[設計意圖:利用已經學過的表內除法知識先進行計算,明確商應該是多少。]

(3)在老師的引導下,正確書寫筆算除法,並懂得豎式裡的各部分的名稱。

(4)讓同桌之間互相說說筆算的書寫方法。

2、教學例2

(1)出示圖畫

讓學生觀察畫面,理解題意。

(2)學生操作學具,通過擺擺看,瞭解分法,最多能分幾組,還剩幾盆。

[有餘數的除法試商學生還不會,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先動手擺,再得出結果,從形象到抽象,便於學生掌握。]

(3)讓學生嘗試列橫式。檢查學生列橫式的過程與方法。校正。

(4)學讓嘗試列豎式計算,把學生的式子展示。

(5)讓同桌之間互相說說筆算的書寫方法。

3、讓學生觀察黑板上的兩個筆算式子,說說有什麼不同。引出課題:像這們沒有除完的除法,叫做“有餘數的除法”。板書課題。

(三)鞏固練習

1、練習第51頁“做一做”題。檢查,展示學生的練習。課件出示正確的計算。

2、判斷練習:課件出示。

3、練習“練習十二”中的第1、2題。先由學生獨立完成,後檢查,指名說說計算過程。課件出示正確的書寫過程。

《有餘數的除法》說課稿5

一、說學生

本班共有學生11人,其中有9人為以前縣殘聯語訓部學生,一人為原普校學生,還有一人從未上過一天學,除存在語言障礙外,還存在一定的智力障礙。本班學生有9人為聾啞學生,剩下兩人為腿部有殘疾。學生整體學習水平較差,尤其是針對數學學科,學生普遍缺乏抽象思維能力,對於那些邏輯性和概括性強且又抽象的數學語言文字,在理解上存在著困難,因此在數學教學上存在很大的難度。另外學生學習能力存在很大的差異,為方便教學,我將他們分為了三層:

A層:(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數學基礎,但抽象思維能力較差)

B層:(數學基礎較差,但有一定的理解力)

C層:(基礎差,理解能力差,學習習慣差)

二、說教材

1、教學內容: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人教版第九冊第一單元中的《除法的意義》中《有餘數的除法》第一課時。

2、教材的理解:生活中,我們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時常常會出現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正好分完”,另一種是“分後還有剩餘”,這兩種情況是在實踐中自然產生的。《有餘數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後還有剩餘”的情況。《有餘數的除法》這部分學習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充套件。也是今後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必須切實學好。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和用豎式進行除法的計算。

三、說教學目標

1、在平均分若干物體的活動中認識餘數,感知、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2、能根據平均分有剩餘的情況寫出除法算式,正確表達商和餘數,正確讀出有餘數的除法算式,並學會除法的筆算。

3、通過操作、思維、語言的有機結合,培養觀察、分析、比較、綜合、概括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會數學的意義和作用。

四、說重難點

1、重點:知道什麼是“餘數”。

2、難點:理解為什麼“餘數要比除數小”,掌握有餘數除法的橫豎式寫法。

五、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

1、 我們面對的教育物件是聾啞學生,在教學中主要採用的是引導、探究、討論、發現的教學方法,用生活中學生已掌握的學習經驗來幫助學生理解這些抽象的數學知識,讓抽象的數學知識生活化、形象化、直觀化。

2、 創設生活化的數學情境,啟發學生思維,感受創設過程中的無限樂趣。通過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讓學生能學有所成,學有所用。

學法:

觀察、比較、發現的方法:我通過讓學生觀察不同擺法得到的不同結果,然後進行比較進而發現餘數,從而建立餘數概念,不僅準確,而且學生印象深刻。

六、說教學過程:

為了能最大化地落實教學目標,有效地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複習舊知,情境探究”、“動手操作,自主探究”、“鞏固新知,運用體驗”三個教學環節。

1、複習舊知,情境探究:

充分利用學生平時的生活經驗與教學內容的內在聯絡,合理選組教材,創設愉悅的自主探究的教學情境,所以我選用了用盤子來裝蘋果這一活動。首先,學習有餘數的除法必須在理解除法的意義和表內除法算式的寫法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新課之前一定要對這兩個知識點進行復習,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識,技能,經驗和心理上的準備。我先情境匯入,拿來15個蘋果和幾個盤子,讓學生把每個盤子裡裝3個蘋果,看可以裝幾盤,並列出除法算式,引出整除的概念。

2、 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①再分別裝4個、5個、6個、7個蘋果,再讓學生分一分,這部分分四個層次進行教學

(1)學生操作:引導學生用動手分一分,看可以裝幾個盤子,有沒有剩餘的。

(2)學生展示:將學生的分法展示出來

(3)全班交流:請學生分別說一說分蘋果的過程,明確餘下的是多餘的,不能再分,提出餘數的概念和意義並讓學生明白。

(4)教學有餘數除法的橫式寫法並指出各部分的名稱,並規範學生的手語(被除數、除數、商、餘數)

②出示一道數學題:一共有23盆花,每組擺5盆,最多可以擺______組,還剩 _______盆。引導學生,數字比較大,我們不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去尋求結果,我們可以列出算式進行計算,出示課件,講解有餘數除法的橫式和豎式寫法,並告知各部分的意義,在最後總結出本課的難點:餘數是不夠分的數,所以餘數一定比除數小。

3、鞏固新知,運用體驗:

我設計以下練習題,除了突出本課的重難點餘數的意義和餘數比除數小之外,在練習過程中針對學生在以前學習除法時容易出現錯誤的試商,進行復習鞏固。

⑴、判斷

⑵、填一填。

⑶、拓展練習,學以致用(給學生一個真實的生活環境,讓學生在生活中去學習數學,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佈置一個小超市的場景,擺上貼了標籤的實物,然後給學生20元錢,去買自己最想要的物品,並問其他同學他可以買多少個,花去了多少錢,老師應該找給他多少錢。讓學生輪流扮演售貨員和顧客。

七、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在平均分東西的時候有時剛好分完,但有時也有剩餘,剩下的不夠分的部分我們叫做餘數。同時我們還發現,剩下的不夠分的部分總是小於需要分的數,即餘數小於除數。

八、說教學反思

1、本節課針對聾校學生特點,為學生創設一個接近學生生活的生活化教學課堂情境,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中學習數學,體驗數學,應用數學。數學源於生活,更服務於生活,教師要有“讓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能夠應用到生活中去”的教學理念。本節課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認識規律,緊扣教學重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在體驗中建構。

2、應規範數學教學手語,如在教授“被除數、除數”,手語不夠規範、直觀、簡潔。

3、在教學中,應注重聾生的理解力,對於應用題的教學一定要讓學生讀懂題意,在講授有餘數的除法的橫式時,後面的單位一定要講解清楚,讓學生明白各部分的意義,而我在教學中沒有注重,導致後面在買東西的環節學生會計算,但在具體操作時不明白應該買多少數量的東西,應該找多少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