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關於議論文寫作思維方法

來源:才華庫 1.08W

一、審題思維——概念的形成過程

2015關於議論文寫作思維方法

“概念是形式邏輯思維的細胞。”其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高度概括地反映物件的特徵或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它要求人腦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逐漸產生認識過程的突變。

在議論文寫作中,題目即是概念。具體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命題作文(包括半命題作文);二是材料作文(包括看圖作文)。

在命題作文中,概念已明確給出,要求考查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能力。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水平總是與他們對事物本質屬性的認識相聯絡的。因此,要使學生對概念理解的深刻、豐富、系統,必然要培育他們形式邏輯思維中的抽象、概括、比較等能力,這樣才能提高他們對事物本質屬性的認識能力。

具體要做到以下三點:A、概念要明確。概念明確,才能正常和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寫出的文章才能清楚明白,否則,文不對題,令人不知所云。B、要準確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在議論文寫作中,概念的內涵就是題目的含義:概念的外延就是指題目的適用範圍。只有明確靈活地界定題目在特定語境的內涵和外延,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質,論證才更有說服力。C、弄清概念間的關係、不少議論文題目使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概念組成的,這時就要弄清楚這幾個概念之間是相容關係還是不相容關係。如《獨木與森林》、《高分=高質量》這兩個題目就是不相容關係。對於相容關係的題目來說,我們就要著重挖掘它們之間的邏輯因果關係,而對於不相容關係的題目,我們就要著重選好立足點,肯定一個,否定一個,態度要鮮明,不能模稜兩可。

在材料作文中,首先我們要充分理解材料,透過材料的表象抓其實質,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由現象到本質,由感性具體走向思維抽象,從而形成一個總領性的概念,是一個提煉概念的過程。這個過程中的主體思維即是形式邏輯思維,其中必須要採用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等方法。

具體要做到以下三點:A、整體把握材料,抓住材料的關鍵詞和關鍵句子,分清主次。如果學生能抓住材料的關鍵詞語和句子,那麼學生就容易理解和吃透材料的中心及其蘊含的意義,這樣,形成的概念才會準確無誤。B、善於化具體為抽象,不能把目光總是停留在材料的表面,要力求通過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方法力求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特殊中歸納出一般規律來。C、善於運用多種思維去思考材料,力求選取一個新穎、富有時代性的角度。

二、立意與擬題思維——運用概念構成判斷的過程

把概念弄清楚之後,便要確定中心和想出一個恰當的題目了。本文將立意放在擬題之前,是因為在具體的寫作過程中是先確定了中心才能準確擬好題目的,它們同屬於運用概念構成判斷的過程。

“判斷是人們思維活動的中間環節。”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的基礎上,腦子中形成概念,而要對事物進行肯定或否定,就要運用概念進行判斷。議論文要求運用正確的觀點,按照準確的思維過程,準確無誤地進行分析說理,推理論證,因此,在寫作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判斷,否則立意錯誤、擬題不當就是離題,全盤皆輸。

判斷分為簡單判斷、複合判斷和模態判斷三種。在議論文的立意和擬題過程中,應該明確要運用哪種判斷進行推理。

簡單判斷就是本身不包含其他判斷的判斷。它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性質判斷,例如現在社會上許多人昧著良心做壞事,我們意識到良心很重要,於是便得出做事情不要把良心丟了這一判斷,就可以擬《“良心”不可廢》這樣的題目;再一種就是關係判斷,如《“洋”未必“奴”》這個題目,在它形成之前,作者一定想過:“洋”與“奴”的關係,經過反覆思考,得出“洋”與“奴”是不相容關係的判斷,於是便擬出了這個題目。

複合判斷就是一種在其自身這包含了其他判斷的判斷。其包括三種情況:一是假言判斷,例如當意識到多說無益,得出“語言如果能夠產生採訪,那麼誇誇其談的人就會成為最富有的人了”這個判斷之時,就可以擬出《動口不如動手》這樣的題目;二是選言判斷,“近墨者黑”是一句流傳很久的古諺,但是也有不少是潔身自好的人,那麼就形成了“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這兩個判斷,其中

必須選出一個作為自己的論點,這樣,也就有了《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這兩個題目;三是聯合判斷,我們知道,全面發展的學生才是好學生,於是得出“作為一名學生,既要學好科學文化知識,也要具備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強健的體魄”這個判斷,題目《論“三好”》也就出來了。

模態判斷是指判定事物的必然性或可能性的判斷。例如,現在人們紛紛出來批判應試教育,提倡素質教育,得出了“應試教育只能培養出高分低能的人才”這樣的判斷時,便可以擬出《高分與低能》這個題目。

三、選材思維——推理之前的醞釀過程

題目和中心出來之後,接下來就要為論證收集材料,也就是運用概念構成判斷之後進入了推理的醞釀階段。形式邏輯思維在這個階段同樣佔據著重要作用。

“材料是表現觀點的支柱。”材料選好了,寫出來的文章才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否則,就像冬天的枯樹,空空洞洞,引不起讀者的興趣,達不到教育人、感染人、啟迪人的目的。所以,必須高度重視推理的這個醞釀過程。

首先,議論文的選材必須緊緊圍繞中心、主旨,分清主要材料和次要材料。凡適合表現主題的材料就採用,不適合表現主題的,儘管材料新鮮、具體、生動,也一定要忍痛割愛,這樣才能做到主題鮮明突出。例如,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當初作者寫《自豪吧,祖國》的通訊時,文中用了20多個不能說不生動的例子,給周圍的人看了看,感到不好,後來,經過認真推敲,刪去了不少,只剩下我們今天見到的三個例子。細究這三個事例的好處,就不難發現,這三個事例已起到了原先20多個事例的作用。

其次,要運用分析、綜合、比較、分類等形式邏輯思維,通過加工、提煉、篩選等方法,力求使所選材料具有準確性、真實性、典型性、時代性、新穎性、例如,魯光寫《中國姑娘》,所用的全部是第一手的材料,他所追求的準確真實使他的這篇文章寫得感人。又如羅興平寫的《高度重視世界觀、人生觀問題》一文中,選取了孔繁森作比較。他們都是共產黨員,又是同齡人,都曾處在黨的重要領導崗位上,但他們一個萬世流芳,重如泰山,一個輕如鴻毛,為後世唾罵,對比鮮明。他所追求的典型性使得文章有非常強的說服力。再如,談人才問題,自唐韓愈以來,人們往往強調的只是“伯樂”的作用,而葉永烈的《首先要做馬》一文,突破了他人的思維定勢,提出了“首先要做馬”的全新觀點,立意新穎,角度獨特,又具有時代性,因此獲得極大成功。

四、結構思維——推理的構築過程是形式邏輯思維的細胞。

材料準備充足,接下來就是如何組織和安排這些材料,也就是安排文章的結構。結構是推理過程的骨架,是作者思路的反映,也就是文章內部的組織與構造。議論文結構主要包括層次、段落的安排,觀念、材料的聯絡、起筆、收束的確定,敘議、詳略的處理。這一切都十分強調邏輯性,要求結構合理、完整、嚴謹。

議論文需要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它是依靠立論點,擺論據並通過論證而結構篇章的,其中必然要運用邏輯推理。形式邏輯中的推理即由一個或幾個判斷推出另一個判斷,它所根據的判斷叫“前提”,它所推出的判斷叫“結論”。在議論文寫作中,結構需要由一系列的判斷層層堆砌而成,由一個或幾個判斷構成的前提推出結論,再以這些結論為前提提出新的結論,如此層層推進,便構築了文章的骨架。構築結構主要是運用演繹推理、歸納推理、類別推理,這三個推理筆者將在表述思維中相信論述,在這裡先放著不談。

在安排議論文的結構中,除了要遵循形式邏輯思維規律之外,還必須注意三點;(1)處理好內容和形式的關係。結構屬於形式的範疇,它受制於議論文的內容,必須以內容為中軸,圍繞內容安排層次,取暖怕開頭、過渡、結尾,決定段落的長短。(2)把握好“縱式結構”模式和“橫式結構”模式。“縱式結構”模式即按世界的推移、情感的發展、問題的展開為順序的.組織模式。如錢鍾書的《論快樂》,採用的就是這種模式,文章首先提出快樂是短暫的,隨後論述永遠快樂是不可能的,接著論述快樂是一種精神狀態,是由精神決定的,最後引出一番對人生哲理的闡述。“橫式結構”模式就是以一事物為中心,由此及彼、由近及遠地向與之相關的其他事物進行廣泛聯想而組織文章的結構模式。議論文在逐層深入論證中,有時也逐步橫向展開,如《反對自由主義》一文,總體上是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論證的但對自由主義的種種表現卻作了橫向排列,這樣就能使人看到自由主要的嚴重危害性。(3)要了解一些結構的基本法則。一是議論文的三部分,即引論、正論和結論。二是議論文的四板塊,即起、承、轉、合。三是議論文的五格局,即順承、並列、對照、層進、總分。

五、表述思維——推理的具體執行過程

材料和結構都處理號令,接下來就進入關鍵的階段——把腦子裡醞釀的東西用書面語言表述出來。在寫作過程中,運用語言進行表述必須遵循一定的思維規律,這在議論文寫作中尤其突出。議論文的表述其實就是形式邏輯思維中推理的具體執行過程。議論文寫得是否嚴密,語言是否準確,行文是否流暢,就是推理是否成功的表現,與一個人的形式邏輯思維有密切的聯絡。

在議論文寫作過程中,如果推理縝密,文章則邏輯性強:推理混亂,則不知所云;思路清晰,則層次分明;思路不暢,則滯澀生硬。因此,要求學生的表達言之有序,實際上使要求對學生形式邏輯思維能力的培育。學生的表達能做到井井有條,序列清晰,說明他們的形式邏輯思維達到一定的水平。

推理具體可以分成三種,即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合類比推理。在議論文寫作過程中,這三種推理各有各的優勢,可以運用其中的一種進行論述,也可以把兩種或三種結合起來運用,看具體的文章內容而定。

演繹推理是指由一般性的前提推出特殊的結論的推理。例如,不進行改革開放,國家的經濟發展就會緩慢,國家就難以富強;我們要儘快發展經濟,使我們的國家富強起來,所以,我們必須改革開放。

這是一個典型的演繹推理過程。在議論文教學中,可以通過演繹推理的教學,讓學生先能夠從論點出發找出一般性的原來依據(如經典性的言論、公認的原則、公理、格言等),再以所確定的原理為前提進行演繹推理,推出所要證明的論點即為結論。

歸納推理是由特殊性(或個別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結論的推理。如《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一文中這樣寫道:“一切所以號稱強大的反動派統統不過都是紙老虎。原因是他們脫離了人民。你看,希特勒是不是紙老虎?希特勒不是被打倒了嗎?我也談到沙皇是紙老虎,中國皇帝是紙老虎,日本帝國主義是紙老虎,你看,都倒了,”這段話就是一個典型的歸納推理,由希特勒、沙皇、中國皇帝、日本帝國主義等幾個具體前提推出一個普通性的結論: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在議論文教學中,可以通過歸納推理的教學,讓學生先能夠從論點出發找出典型事例的依據,再能以這些事例為前提進行歸納推理,推出所要證明的論點即為結論。

類別推理是根據兩個(或兩類)事物某些屬性的相同,而推知這兩個事物的另一些屬性也相同的一種特定的推理形式。如我們在寫文章時,常常先舉一個例子,分析它具有某種性質,接著,常用“由此類推”之類的詞語,分析與該例子類似的某種事物也具有相同的性質,這就是運用了類比推理。在議論文教學中,可以通過類別提煉的教學,讓學生先能夠找出與所論證的事物相類似的另一事物,然後進行類別推理,推出所要證明的論點即為結論。

推理能力的強弱,直接關係到議論文說理是否透徹,分析是否具體,論證是否嚴密,文章是否更具有邏輯性和說服力。因此,推理能力在議論文寫作中至關重要。

六、修改思維——整個邏輯思維的反思過程

“文章皆為客觀事物的反映”,客觀事物以其本身固有的複雜性,不能一下子為寫作主體所認識清楚把握全面。文字表述又以其靈活多樣性,也不能一下子就能選擇恰當。因此,文章只有經過嚴密的修改,進行結構的重新條理、文字的潤飾才能使之更加完整,更加精粹,其目的在於追求思維的深化與表述的完善,而表述的完善正源於思維的深化。葉聖陶顯示講:“修改文章不是什麼雕蟲小技,其實是修改思維,要它想得更正確,更完美。”[7]議論文的修改,應是檢查整個形式邏輯思維的嚴密性,要從概念到判斷再到推理各個環節反覆推敲,查補漏洞,不能出現違反形式邏輯思維四個基本規律的情況。

一是應遵循同一律,避免偷換論點。同一律是指人們在對客觀事物進行思維時,每一思維都有其確定性,都必須保持同一。也就是說在同一色瓦過程中,既不能前後不一致,隨意改變,轉移論題,也不能在使用概念時,概念的含義和使用範圍前後不一致,混淆或偷換概念。在議論文 寫作過程中,必須保持思想的一致性,只有這樣,論證才能緊扣中心論點,不至於出現離題、偏題的現象。例如,把“勤奮是成才的決定因素”論證成“勤奮是成功的決定因素”,把“做熱愛集體的模範”論證成“做熱愛祖國的模範”,把“禍患常積於忽微”論證成“知識也在於積累”等等都是由偷換概念而轉移論題,違反了思維的同一律。

二是應遵循矛盾律,防止不攻自破。矛盾律是指人們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兩個反對或矛盾的判斷不能通道號承認它們都是真的,其中至少有一個是假的。如果違反了矛盾律的要求,就會出現思維上的前後不一,自相矛盾。例如,有人說:“這些指標,我們基本上完全達到了”。這句話就存在自相矛盾之處,原因是在一句話中,同時運用了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即“基本上達到”和“完全達到”。

“基本上達到”就不是“完全達到”,兩者必有一假。

三是應遵循排中律,不能模稜兩可。排中律是指人們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兩個矛盾的判斷不能同時都承認它是假的,其中必有一個是真的。如果違背了排中律,就肯出現模稜兩可、無所適從的情況。

例如,《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談到歌頌與不歌頌的問題時,就運用了排中律,他說:“你是資產階級文藝家,你就不歌頌無產階級而歌頌資產階級;你是無產階級文藝家,你就不歌頌資產階級而歌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二者必居其一。

四是應遵循充足理由律,克服論證不充分。充足理由律是指人們在思維過程中,確定任何一個判斷是真實的,都必須有充足的理由。充分擺事實、講道理是議論文寫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議論文具有說服力的條件,只有充分分析說理,才能以理服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看山如此,看人、看事、看問題更是如此,只有把各個方面的道理都分析透了,各種理由都闡述夠了,客觀事物的真實與否才會明白,文章中的觀點才能讓人接受,寫出來的文章也才能幫助人們提高思想認識,能幫助人們正確地從事客觀實踐,發揮文章的教育作用。

通過審題、立意、擬題、選材、結構、表述、修改等運用概念和判斷進行推理的過程,也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形式邏輯思維執行的過程。所以,要提高學生的議論文寫作能力,關鍵是加強學生的形式邏輯思維訓練,必須把形式邏輯思維訓練放到日常教學上來抓。具體要做到以下三點:

(1)把形式邏輯思維立論貫穿到世界訓練中。對學生來講,邏輯學的只是比較艱深,而且也比較枯燥,直接灌輸大多的理論可能會適得其反,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也使學生失去了興趣,所以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實際訓練中深入淺出地鍛鍊學生的形式邏輯思維。例如,可以把概念的訓練與詞語的訓練相結合,把判斷的訓練與句子的訓練相結合,把推理的訓練與論證方法的訓練相結合。

(2)逐步把形象思維過渡到形式邏輯思維。在日常訓練中,應先把概念和判斷這兩項訓練搞好,其中應著重訓練好抽象力和概括力,因為只有學好抽象和概括,具體形象才能上升為抽象的概念和判斷,才能運用概念和判斷進行推理。同時還應引導學生多從因果聯絡上分析問題,因為由結果到原因的探求過程,就是一個對事物的現象作本質分析的過程,其中貫穿著思維的分析和綜合、抽象和概括,也貫穿著運用概念和判斷進行推理。

(3)在課文講解中注重形式邏輯思維訓練。教師在講解議論文課文時,可以先確定每一課所要訓練的思維目標,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的寫作思路,理清文章句段篇之間的邏輯關係,提煉思維線索。同時還可藉助還原思維訓練,每講完一篇議論文時,要求學生將整篇課文的思維訓練回顧一番,總結一遍,讓學生更加清楚地審視整個思維過程。通過這樣潛移默化的訓練,學生就能漸漸掌握形式邏輯思維規律,從而提高形式邏輯思維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