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人的北平教案範文

來源:才華庫 3.07W

動人的北平教案範文

動人的北平教案範文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鑑賞散文作品的濃厚興趣,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

2、激發和培養學生尊重歷史,熱愛本國文化的熱情。

教學重點: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體會散文抒情寫意的獨特性與深刻性。

教學難點:探究散文形與神的關係。

教學方法:自讀品味法、討論交流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第一學期我們學過郁達夫的《古都的秋》,北平的確是動人的,林語堂筆下的北平又是一番什麼模樣呢?請讓我們一起走進《動人的北平》。

二、作者介紹

林語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祕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臺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三、檢查預習 (學生分析自己畫出的句子,集體討論)

四、把握課文內容

1、梳理文章的思路。

(一)(1、2、3)概寫北平老成的性格特點:豪爽、寬大、包容新舊兩派。

(二)(4、5)北平是一棵老樹:古老、深厚。

(三)(6)北平是一個朱玉之城:富貴高雅、風景優美之地。

(四)(7)北平是一個國王的夢境:政治、藝術文化、消閒之地。

(五)(8)北平是一個清靜得城市:有院落、新鮮蔬果,悠閒自得。

(六)(9、10)北平有多樣的人,多樣的色彩。

——小結:前面的部分主要寫了北平的古老深厚、寬大包容、自由閒適的特點。

(七)(11—22)北平是一個理想的居住城市。

1、(11—15)是皇城,極其寬闊,舒適可愛。

2、(16)生活程度很低,生活頗富意味。

3、(17—20)相容幷包,自由閒適(消閒的去處很多)。

4、(21—22)北京平民容易滿足、達觀、愛調侃。(淳樸、善良)

——小結:交代北平是個理想的居住城市的理由。

2、提問:北平的動人之處在哪裡?

概括起來說有以下幾點:

一是自然風光動人。(有很多遊覽的去處)

二是城市景象動人。(珠玉之城、消閒購物的天堂)

三是尋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風光動人。

四是平民百姓形象和他們的生活景象動人。

五是整個北平的文化氣息(包括新舊共融的文化氣息)動人。

3、文章看似“散”,它是怎樣整合起來的呢?

文章寫得很散,主要寫了兩個方面,一是北平的古老、多雜、包容;二是北平是一個理想的居住城市。但是這兩個方面都體現了北平的“性格”──老成、豪爽、包容、守舊融新,儘管撒得開,但在精神上聚得攏,這正好體現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五、品味語言(教師點撥,歸類)

1、形象化的語言,創造一種濃厚的詩意。

賞析:

(1) “並且北平有藍天潔月,雨夏涼秋,與高爽的冬日氣候。”

—— 雖是散文語句,內在情感豐富,詞句很工穩,像詩的語句一樣有韻味。

(2) “那裡的街道排列恰當,清晨在花園中拔白菜的時候,抬頭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

——更富有詩意,看似不經意的輕描淡寫一句,表達了一種優雅的審美情懷,令人想起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

2、抒情的語句,表達優雅的審美情懷。

(1)“北平像是一個飲食專家的樂園。它有數百年的飯館,招牌被煙燻得破舊不堪,還有肩上搭著毛巾的堂倌,他們的招待是十足和藹的,因為他們在滿清政府服侍過高官大吏,曾受了傳統的特別訓練。”

——這段文字著眼於飲食內容,落筆於飯館的歷史、招牌、堂倌等細節。由這些細節可以看出飯館裡的氛圍很是濃郁,堂倌的形象、聲音、動作等生動有趣,彷彿呼之欲出,北平飯館那種特有的讓人親切、熱情的感覺躍然紙上,作者對它的讚賞之情溢於言表。

(2)“北平是清靜的,它是一個住家的城市,每家都有一個院落,每院落都有一個金魚缸和一株梧桐或石榴樹;那裡的果蔬新鮮;桃就是桃,柿就是柿。”

——這段話不僅寫出了居民院落的細節,又院落寫到院內的陳設,院內栽培樹木;又由樹木寫到院裡種植的果木蔬菜。不僅寫出了居民院落的清靜明亮,而且表現了他的豐富閒適,突出北平宜居的種種好處。總之,處處流露出對北平的喜愛欣賞。

(3)“桃就是桃,柿就是柿。”

——不具體寫是怎麼新鮮的,兩個“就是”,讓讀者去儘想這種水果的形、色、味,作者的喜愛與自豪的感情也自然地流露出來,也感染了讀者!

3、細緻入微的描寫,自然地流露情感。

閱讀文章第三段,請說說這一段的語言特點

(1) “在高聳的北京飯店後面,一條小路上的人過著一千年來未變的生活,誰去理那回事?離協和醫院一箭之地,有些舊式的古玩鋪,古玩商人抽著水菸袋,仍然沿用舊法去營業,誰去理那回事?穿衣儘可隨便,吃飯任擇餐館,隨意樂其所好,暢情欣賞美善——誰來理你?”

——有幾個短句,有長句;還有一些對稱句(開篇幾句即是);有排比句,連在一起增強了表達的氣勢;有設問句,加重表達的語氣,提示讀者的注意。

(2)“穿衣儘可隨便,吃飯任擇餐館,隨意樂其所好,暢情欣賞美善——誰來理你?”

—— 結構一致,節奏鮮明,琅琅上口。“盡”和“任”兩個詞,盡顯隨意、愜意、滿意,最後一個反問句,更是透著無比的歡愉之情!

4、多種變化的句式,文章搖曳多姿。

總結:形象化的語言,創造一種濃厚的詩意。

板書: 細緻入微的描寫,自然地流露情感

多種變化的句式,文章搖曳多姿

六、拓展探究

1、為什麼在當時千萬人眼中在也尋常不過的北平城市和百姓生活,在本文中就變得如此的美麗動人呢?(學生討論作答,教師總結)

明確:當時當地的社會確有美麗動人之所在;作者獨特的審美眼光:最平常的物、最平常的事都是審美的心境、心靈的映象。

本文的動人之處不僅在於描寫了身居北平所見景象,還在於寫出了一種情懷、情調、情韻。作者作為一個傳統文化故土與西方文化新壤混合培養出來的知識分子,具有多方面的優雅情懷,表現在文章中即有對本國曆史的崇敬、對故都文化的熱愛、對故都包容新舊事物的喜悅、對故都平民百姓的親和。可見他既不是一個全然保守的仕人,又不是一個全然革新的新人,而是一個保持中和的、包容的態度傾向的文化人。不過從他細數故都風物時那麼沉醉的情態看,他的故國故都故土的情感更加凝重、深沉。

最可稱道的是作者的平民意識、平民傾向。他的眼裡不只有高聳的北京飯店、皇家宮殿花園、百尺寬的大道、藝術博物館、大學專校等,還有平民院落、城外村莊麥田;也不只有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還有著木屐的東北老嫗、踢毽子的老人、裸體的兒童。文章行將結束時寫道:“但是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裡的常人,他們不是聖賢和教授,而是人力車伕。”作者雖是文化人,可是心底對勞苦大眾非常尊重、非常親近。

2、與《故都的秋》進行比較閱讀,體會散文抒情的獨特性,探究散文“形”與“神”的完美結合。

明確:從選材、表現手法、表達方式進行對比進而明確本文“形”與“神”的完美結合的方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