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師德修養總結範文

來源:才華庫 1.47W

新時期師德修養總結範文

新時期師德修養總結範文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道德觀,不同職業有不同的道德內涵,從古止今但無論哪個時代,也無論何種職業,道德觀念必有其共通的地方。教師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其道德內涵必然融匯於整個社會公德之中;而教師的特殊職業與地位,則決定著師德必然對整個社會公德產生極大影響。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在概括教師的職責時,把“傳道”放在“受業”之前,意在突出“傳道”乃是為師者的首要任務。人的素質包含多方面的內容,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便是人的道德品質,只有當後來者具備良好道德品質,才能使前輩的事業後繼有人。

那麼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從哪裡來呢?教師的培養是重要的途徑之一。教師在培養學生時,最主要的手段便是“言傳身教”。所謂“身教”,就是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用自身高尚的道德素養影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美化學生的心靈,造就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是對青少年而言,由於他們仍處於“偶像崇拜”期,故對教師的所作所為會有意無意地進行模仿。如果教師道德修養欠佳,則將或使學生因失望而陷入道德迷惘,或使學生因盲目效仿而趨於道德墮落。反之,如果教師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則將使學生在敬佩中得到薰陶,在模仿中提高修養。

成千上萬的學生的道德品質是構成整個社會公德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學生正是在學校裡形成了基本的道德觀之後再走向社會的,而每個人,尤其是在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之後,至少將在學校裡接受九年教育,有相當一部分還要讀高中,上大學。因此,全社會的人,其道德品質的形成,都深深地留著教師的烙印,受到過教師的直接影響。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不得不承認:師德是社會的母題。

事實正是如此,我們無論是從名人的回憶錄中,還是在凡人的閒談中,凡涉及其老師的,大多印象最深的便是老師的人品。讀魯迅的《藤野先生》,魏巍的《我的老師》,我們深深地感覺到:老師那正直的人品,那對職業的忠誠,對弱者的同情與對學生的愛心,正是學生終生難捨的珍寶。

其實,教師的影響絕不限於自己所教的學生,也不限於自己所處的學校,而是涵蓋著全社會。中國向來有尊師重教的傳統,孔夫子被尊為“萬世師表”,足以證明教師的影響是跨越時空的。雖然孔子的世界觀已不能為今人全盤接受,但它的人品,它的一些道德觀,仍被批判地繼承著。今日的教師,在人們的心目中享有較高的威望。人們之所以尊重教師,並非因為教師有權有錢有勢(事實上這些往往是教師們所不具備的),而是因為教師的才學與人品。教師的道德取向,往往成為社會的嚮導。

有許多教師常常埋怨:教師所得並不多,但社會對教師的要求卻十分苛刻。其實,這種怨言大可不必。人們之所以對教師提出苛刻的要求,那是因為他們在無意中把教師當成了自己的“偶像”,從內心深處,他們覺得教師應是十全十美的完人,他們希望教師正在他們的心目中保持完美。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們正是把對社會道德的希望寄託在教師身上。尤其是當人們看到了許多腐敗現象,感覺到一部分人的道德淪喪之後,他們殷切地希望教師能守住道德防線。這是人心向善的表現,是人們對教師最大的信賴。因此當教師作了不該做的事,別人提醒道:“你是教師”時,我們千萬別忙著以“教師也是人”來自辯。教師當然也是人,但教師在社會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決非一般的人,而是堪為表率的人。人們給了教師這樣的地位,教師就有義務承擔起這樣的職責。

是的,教師主要的責任是教好自己的學生。但是僅僅做到這一點,還是難以令人滿意的。在道德取向問題上,全社會都將把目光投向教師。人們把教師道德修養的好壞,作為評判社會道德風尚的一大標誌,作為自己修身養行的一個座標。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更有理由認為:師德是社會的母題。

既然師德在形成社會公德、改變社會道德取向有著如此重要的作用,那麼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報告能力作為素質教育重點的今天,師德的內涵又有哪些新的內容呢?記得有一位同行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對新時期的師德觀作了這樣的闡述:“要求教師把熱愛學生視為師德的核心;把尊重學生、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會成才視為師德的精髓;把無私、博大、真誠育人視為師德的標誌,把嚴愛結合,嚴而有格, 嚴而有度,嚴而有方視為師德的尺度;把鑄造教師高尚人格視為師德的靈魂;把保持昂揚的精神面貌和年輕的心態,良好的信裡素質,高度的敬業精神,開朗的個性,豁達的胸懷等視為教師的職業形象。”由此可見,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是加強師德修養的題中應有之義。

在全社會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自身的素質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有人說,教師是連線現在與未來的橋樑,那麼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直接關係到學生的成長,乃至肩負著整個社會發展的重任。

在學校,學生生活中主要的接觸物件就是老師,有時甚至超過了父母,教師的形象常常有意無意地佔據著重要的地位,這種影響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其潛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所以教師自身的行為對學生人格的形成常常起著重要的作用,那麼作為教師,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素質呢?

一、良好的道德素質。

為人師表和無私的奉獻精神是良好的道德素質的直接體現。

有人說,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有什麼樣的學生,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不錯的,在學生的眼裡,教師的言行具有很大示範性,教師只有處處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才能培養學生美好的心靈。他們的言談舉止對學生有一種無聲的強大教育力量。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伴之以生動透徹的說理,才能產生感染、陶冶學生情感的力量。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手中所掌握的是世界上的無價之寶──人。”學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個性的人。學生常常把教師看作是知識、智慧、理想人格的化身。所以,作為塑造人的靈魂的工程師──教師,必須嚴於律己,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必須具備誠實、正直、言行一致、表裡如一、言傳身教的良好道德品質。凡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應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學生只有看到優秀的品質在老師身上活生生的體現出來,才會信服、仿效,才會激發他們發自內心的對真善美的追求。教師不僅是一種職業,更多的是一種奉獻,它不僅需要滿腔熱忱、兢兢業業地辛勤耕耘,有時還需要作出一定的犧牲。

良好的道德素質還表現在對學生愛。

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也是工作取得成功的奧祕。雖然學生與教師之間沒有血緣關係,但是這種愛,有時比母愛更高尚、更理智、更無私。這種愛能開啟學生的心扉,使學生樂於接愛教育、主動承擔責任。

愛學生、愛事業是每位人民教師必須具備的品質,也是每一位教師做好工作的心理基矗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是個人的狹義的偏愛,這種愛是從社會、學校、家長的重託出發,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為基礎的。教師愛學生,要體現在尊重學生不同的性格、志趣上,不對任何教育物件偏袒、歧視。對他們既嚴格要求,又不能採用生硬的教育方式。實踐證明,愛不僅僅是一種教育方法,也是滋潤人心的巨大力量。教師真摯、純潔、無私、高尚的愛能產生巨大的感召力、推動力,激勵學生的上進心和自信心。促進學生智力和個性的健康成長。

二、廣博精深的科學文化素質。

肩負培養新一代人重任的教師,在科技迅猛發展的,只有建立起自己的最佳知識結構體系,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只有具備合理的現代知識結構,才能理解現實,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系統的專業知識,即一個稱職的教師不僅要精通自己所授學科的專業基礎知識,還應該認真學習和掌握心理學、教育學的有關知識,並在教育實踐中不斷總結和運用。教育工作是一頂十分複雜的實踐活動,有其特殊規律。教師只有瞭解教育的規律,熟悉學生的心理特徵和個性特點,運用科學的方法。講究教育藝術,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身為教師,必須掌握不同年齡與不同時期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規律,才能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有序,有的放矢地進行卓有成效的教育。

這就要求教師在各方面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雖然不可能成為全才,但至少應該向這個方向努力,做一塊善於吸收、善於學習的“海綿”,只有這樣,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才能做到深入淺出、融會貫通,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以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探求知識的慾望。以自己的博學的才華,來贏得學生對你的敬佩,從而使你的教育在學生中產生更佳的暗示效果。

三、良好的心理素質。

進入21世紀的教師,競爭激烈,工作時間長、強度高、任務重、變化大,因此消耗的精力和體力往往是巨大的,這不僅需要有健康的體魄,還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深刻而敏銳的觀察力、有效而牢固的記憶力、靈敏而準確的思維力、豐富而活潑的想象力、還要有豐富的情感、頑強的意志、積極的動機、廣泛的愛好。只有這樣才能在工作中保持昂揚振奮的精神,才能以愉快健康的心情去處理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溝通與學生的聯絡;才能不僅對學生傳授知識、培養智慧方面起主導作用,而且在人格影響,特別是心理健康的水平上具有主導作用。

由於時代的發展,家長越平越缺少時間管教子女,也越來越不適應管教子女,這樣許多原本應該由父母承擔的教育工作將有教師來承擔,激烈的學習競爭、找工作競爭,會使學生在精神上產生越來越重的壓抑,在行為上隨時隨地都會出現複雜的意想不到的情況和棘手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思想教育時,在不清楚或不完全清楚整個事態發展的全過程之前。要冷靜,不受個人情緒的支配,客觀地分析情況,實事求是地解決問題,避免輕率表態而導致不良後果。教育是建立在豐富的感情基礎上的,但作為教師既要感情豐富,又要善於控制。有豐富的感情才能對學生的喜怒哀樂特別敏感,感情冷漠的人是沒有教育熱情的。但教師無論是愛,是恨,是喜,是怒,都應該是有分寸的,有控制的,要時刻注意自身的心理平衡。任何過分的。不加節制的衝動對學生的教育會產生不良後果。不僅如此,作為教師還要善於用自己良好的情緒去感染學生。教師的情緒能直接影響學生的情緒,學生的情緒又會反作用於教師。教師情緒控制得好,可以提高用腦能力,自身的潛力也將得到充分發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