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燈的題解教案

來源:才華庫 1.37W

課文燈的題解教案

課文燈的題解教案

巴金的《燈》,寫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當時中國處於抗戰最艱難的時刻,投降迷霧蘢罩著國統區,而人民不屈,希望仍在,一點光明閃爍在作者心頭。

“燈”象徵光明,象徵希望。正是有了這點希望,所以周圍的空氣盡管令人“窒悶”,最後還是不覺“微笑”了。這從“窒悶”到“微笑”的心路歷程,是學習這篇散文的重點。 課文簡析 本文通過對燈的描寫,寓以光明和希望的象徵意義,表達了作者憎惡黑暗、追求和嚮往光明的思想感情。

全文共13個自然段,可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寫從噩夢中驚醒,看到黑夜中的幾點燈光。

第二部分(4-8段),從眼前的燈光引起回憶,讚美燈光給人以勇氣和溫暖,給人指明前進的道路。

第三部分(9-12段),從眼前的燈光聯想到古希臘傳說裡的燈光以及友人投河遇救的故事,揭示燈光凝聚著人間的愛和溫暖,進一步指出燈光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可以使人堅強地活下去,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燈教案》。

第四部分(第13段),緊扣燈光,以“燈光是不會滅的”和“對著山那邊微笑”表達對抗戰勝利的堅定信心。文章以燈光作為象徵物,通過描寫燈光給人的益處,層層深入地挖掘其象徵意義,寓理於景,以景寄情,表達了深沉的思想感情和積極向上的主題,使讀者愛到啟發的教育。

特點提示

聯想(包括回憶)在文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聯想,不光著眼於燈的光和熱,而且著眼於燈充滿愛心,燈就在民間,從而突出了“在這人間,燈光是不會滅的”這一主題,使燈給人鼓舞、給人希望、給人勇氣、給人信心的象徵意義有了著落點。如果沒有這些聯想,只從眼前的燈光發出感慨,無疑應該說內容和思想都會貧乏而空洞,缺乏這種水到渠成的感人力量。

問題思考

作者為什麼要運用象徵的手法,借寫燈光來表現自己的理想,寄託自己的情感?

解題思路:

可從主客觀兩個方面去思考。從主觀上說,運用象徵手法,可以使感情的抒發更強烈,也顯得更加含蓄,同時又可增加作品的內涵。從客觀來說,作者當時在國統區,因而採用曲筆的手法,是一種對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鬥爭的策略,也顯示了作者精巧的構思藝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