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韌性作文7篇

來源:才華庫 1.28W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儲存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明的韌性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文明的韌性作文7篇

文明的韌性作文1

有韌性的文明是敢於堅守,具有抗爭力的,是能在血與火的考驗中篤定步履,一往無前的。只有這樣的文明薪火才會從容舒展,才會長久興盛。中華文明就是這樣,在櫛風沐雨中穿越時空的千溝萬壑,直到今天依然生生不息。

中華文明是敢於直面自身與外部挑戰的。自古以來,多災多難似乎就是古中國文明得以延續的真實寫照。這其中最先要面對的就是發端於內部的打擊,甚至是毀滅的。我們還清晰地記得焚書坑儒的火焰中多少先秦古典文獻付之一炬,留下了多少待解的遺憾;還記得莫高窟上的一聲長嘆,多少精美的壁畫消失殆盡;還記得八國聯軍的滔滔罪行,讓人髮指的不只是價值連城文物漂洋遠去,更多少經典史篇化為灰燼……

中華文明也是敢於和外來文明、新的文明樣態碰撞交融的。這既表現與東方部族,諸如蒙古、俄羅斯、女真等不同民族在文化上的匯聚,更表現在自古就大膽地與西方文明融合時的海納百川。直到今天,在我們的漢語當中大量的外來語作為泊來品,已經形成了漢語文化中一道獨特的風景,已經為普羅大眾所熟悉。當然,這其中就更不乏網路文化所帶來了中華文明的豐盈與充實。

中華文明是敢於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的。從農耕文明起步,幾千年來曲曲折折,哲學、歷史、科學等多學科的伏延漸進,直至進入工業文明,從文化基礎設施上的百廢待舉到如今進入知識文明時代後,國家教育、文化、藝術、體育等各行各業的蓬勃興盛。這其中既有縱線歷史上的變遷演進,又有橫線發展軌道上不同文化樣態的齊頭並進。

泱泱華夏文明從遠古一路走來,其中的辛酸,拓江河大荒,匯四海靈韻,可她卻以頑強的韌性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中華文明猶如青青野草一般頑強自信,歷盡劫難,青蔥依舊。在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也將得以涅盤重生,得以光華灼灼。

文明的韌性作文2

韌性文明敢於堅持,有抵抗力,能在血與火的考驗中堅定行走,銳意進取。只有這種文明才會從容傳播,長久繁榮。中華文明就是這樣,在颶風和暴雨中穿越了數千裡的時空和山谷,直到今天依然沒有盡頭。

中華文明敢於正視自身和外部的挑戰。自古以來,許多災難似乎就是中國古代文明延續的真實寫照。其中首先要面對的是內部打擊,甚至是破壞。我們也清楚地記得,有多少先秦經典文獻在焚書坑儒的火焰中被燒燬,留下許多有待解決的遺憾;我還記得莫高窟上的一聲長嘆,多少美麗的壁畫消失了;我還記得八國聯軍的暴力犯罪。不僅是無價的文物漂洋過海,還有多少經典的歷史文章化為灰燼

中華文明也敢於與外國文明、新文明碰撞。這不僅體現了與東方部落如蒙古、俄羅斯、女真等不同民族的文化趨同,也體現了自古以來與西方文明的結合。到目前為止,我們漢語中的大量外來詞已經成為中國文化中一種獨特的景觀,為廣大公眾所熟悉。當然也不乏網路文化帶來的中華文明的豐富和豐富。

中華文明敢於與時俱進,不斷自我更新。從農耕文明開始,歷經幾千年的曲折,哲學、歷史、科學等學科逐漸延伸。直到進入工業文明,從拋棄文化基礎設施到知識文明時代,國民教育、文化、藝術、體育等行業蓬勃發展。其中,豎線的歷史有變遷和演變,不同的文化模式在橫線的發展軌跡中齊頭並進。

偉大的中華文明從遠古就一路走來,其中的辛酸,江河大漠的擴張,四海的魅力,她卻以堅韌的精神成為了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中華文明像綠草一樣頑強自信,歷經劫難依然綠。在偉大復興的征途上,也將涅槃重生,輝煌燦爛。

文明的韌性作文3

一個有韌性的文明是一個敢於堅持,有抵抗力,能夠穩步走過血與火的考驗並向前邁進的文明。只有這樣,文明才能平靜地傳播並長久繁榮。中華文明就是這樣,它在風雨中穿越了時空的數千個山谷,並一直延續到今天。

中華文明敢於面對自身和外部的挑戰。自古以來,許多災難和困難似乎是中國古代文明延續的真實寫照。其中,首先要面對的是內部攻擊,甚至是破壞。我們還清楚地記得,有多少先秦典籍在焚書坑儒的火焰中被焚燬,還有多少遺憾有待解決。我仍然記得莫高窟的一聲長嘆,以及多少精美的壁畫消失了。我仍然記得八國聯軍犯下的滔天罪行。遠去的不僅僅是無價的文物,還有多少經典的歷史物品化為灰燼.

中華文明敢於與外來文明和新文明碰撞融合。這不僅顯示了與蒙古、俄羅斯、女真等不同民族的東方部落的文化融合,也顯示了自古以來與西方文明大膽融合的海洋和河流。直到今天,我們漢語中的大量外來詞已經成為中國文化中的一道獨特風景,併為大眾所熟知。當然,也不乏網路文化給中國文明帶來的豐富和豐富。

中華文明敢於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從農業文明開始,它經歷了幾千年的曲折。哲學、歷史、科學等學科已經逐漸延伸,直至進入工業文明。從文化基礎設施的浪費到今天的知識文明時代,國民教育、文化、藝術、體育等行業蓬勃發展。不僅在垂直線的歷史上有變化和演變,而且在水平線上也有不同文化模式的平行發展。

偉大的中華文明從古代一路而來。它的痛苦擴大了河流,給世界帶來了浪費。然而,它以其頑強的生命力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中華文明像綠草一樣頑強而自信。經歷了各種各樣的災難後,它仍然是綠色的。在偉大復興的過程中,它也將從涅槃中重生,閃耀光芒。

文明的韌性作文4

韌性,哪一種?怎麼去描摹這個概念?巷口烤的焦糯的燙口年糕是韌的;打鐵匠一揮一打砸的火光四濺的紅熟鐵器是韌的與文明二字,尤於中華文明四字,那湧自天邊來的滔滔江水,那渾濁澎湃的轟鳴,將是最好的詮釋。

中華文明時稱大河文明,是憑一捧澤,一把沃土,一片莊稼。萬物依傍在洶湧延綿的江水邊,生活的氣息聲色一點點在江水處繡密繡實。如果說在單一的個體中我聽不見韌性的回聲,我想我在這輕舟泛不離的群山江水中找到了答案。

江水,若說中華文明,你當想到長江,夢迴黃河,我建議你這樣做,隨風而去,停駐在滾滾洪流邊,你感到溼熱的水汽,通天的震響,你凝視著,彷彿永不停息的綿長,或是湧湧黃沙,滔滔而下。你感到了什麼?這是沉舟也無法撕裂的厚重,這是無形勝有形的堅韌,這是一種力量,它氣吞山河,滾滾而來。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若說韌性,細數七八,這短短的捲紙怎容得下?因此我們不妨只乘一兩隻孤舟,感受文明的韌性。

我們乘上舟去。第一舟是扁底的,寬而輕盈。它是一物,卻也似乎無形,我稱它為寬容、包容、或是接受。文明的繼承是衝突、競爭、合作之路。在國際上,我們可以以中華民族特有的包容性來提出。但是出於這一葉扁舟,也許我們直接看一看對岸那個平凡的中國女人更直觀。粗布衣服,低順的眉眼,微微內收的下巴。現在有新時代女性,但從古至今,這樣的女人(放在此時是鄉土的女人)仍是國民的特徵。中國女人是鄉土社會的女人,從相夫教子中走來,從柴米油鹽中走來,從母性和博愛中走來,她們厚重而堅韌;中國女人是不平等的犧牲品,從三從四德中走來,從一生的附庸中走來,從輕視、踐踏中走來,中國女人一開始是帶著點奴性的,她們體態柔軟而卑躬,她們低順著眉眼,寬容著世界。這樣的一點泥土味的寬容、包容甚至說逆來順受,不一定是劣的,卻有可能是根性的。對岸的女人一雙眼睛低垂,懷著一汪無私的愛,母性的寬容。她轉身隱沒了,那樸實鄉土的.背影是有韌性的,不能抹去的。

下一舟好像修補過很多次,卻意外的結實。中華文明是遭受過侵犯的,但是如果止步於被侵略,中華將永無崛起。中華文明的韌性除了對外來的求同存異,顯然還多一份索取,多一份拿來主義。堅韌不僅要能忍,還要能打。我們不會主動打,卻必須具備這份能力。實力可以不展現,卻不能缺失。因此漫漫長河裡,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我們摸爬滾打,流血無數;我們在笨拙中成長,我們要強大,因此要拿來!我們學會怎樣拿來,怎樣屹立,因此堅韌而偉大。霧那邊的戰士身影隱去了

大江東去,浪淘盡。中華文明的韌性是我這一紙殘卷揮灑不完的隱忍和豪情,在這個俊採星馳的時代,我們屹立在堅韌的文明之上,感受一份寬容,一種豪情。中華因韌性而偉大,未來因人才而奪目。

文明的韌性作文5

朱相遠在《中華世紀壇序》曾言:“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文明聖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和天地並存,與日月同光。”斯言不謬!我巍巍華夏之千年文明如日月皎然,如源源江流奔騰衝突,未經斷絕,不曾停歇。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表而不往,亦非禮也。”古賢者禮士親賢,尊師重道,才有了文明的薪火相傳。在一次次不恥下問,移樽就教中,文明才能歷經5000年而彌新,古人遵禮守禮是求教求學必備的素養之一。君見否?明代學者宋濂俯身傾耳以援疑質理,遇師叱咄而色恭禮至,卒獲有所聞。君見否?宋代學者楊時,遊酢求學心切卻也擾師午憩而於窮冬烈風之日於門外等侯,最終留下程門立雪的佳話。君見否?三國劉備三顧諸葛亮於南陽草廬之中,終能換亮之驅馳成就一番偉業……無需再將歷史往前翻了,難道這還不能證明禮儀對於個人對於中華文明對於中華民族的重要含義嗎?

然而,文明的韌性不僅體現於禮無不答,禮尊師長上,更體現在它像一位真正的勇士,敢於面對慘淡的歲月,敢於正視自身的不足。面對秦焚書坑儒,它只是失去了少許經文典籍,而蘊含於其心中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卻沒有因此逝去。中華文明走過了侵略的悽風苦雨,終於看到了茫茫黑暗中那點微渺的光。梁漱溟、魯迅、李大釗等人發掘了中華文明的不足之處,並借鑑西方文明來促進中華文明的進步,讓中國隨著世界潮流而進步,包有文化之脈的傳承和精神信仰的堅守。

歷經滄桑的華夏文明,依然在華夏大地上不斷開出絢麗的花朵。而如今,歷史的接力棒傳到了我們這一代青年的手中。而我們應該沿著前輩的路,亦或獨自開闢出屬於自己的新路,以青春之我,奮鬥之我,為文明傳承鋪路架橋,為文化彌新添磚加瓦,以文明之韌性為馬行的更遠,登的更高。

文明的韌性作文6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裡,各種文明就如同溪流倒映的月光一樣時而燦爛時而暗淡,但它的源頭就在人類脫離動物的蠻荒、具備社會屬性開始的那一天。要尋找文明的韌性,就如同我們在談論一把利劍,需要握住它的劍柄,插入堅石中,再回過頭來敲打劍身,聽聽是否有龍吟之聲。

國人在尋找文明的源頭的時候,早已不滿足商殷的起點,從周口店跳到藍田,從藍田跳到了元謀;歐洲人也不滿足於希臘的神廟和羅馬的鬥獸場,從日耳曼、安格魯薩克遜跳到尼安德塔。殊不知,聖母瑪利亞、阿拉和玉皇大帝給你們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原來大家文明的 源頭都在那個東非的小村落裡,那位露西的子孫後代們,沿著海岸線,磕著海蠣子走到世界各地建立了不同的文明。因此,全世界的文明本就同根同源,相互包容而多樣,固其大而存其異,或許這樣的文明才是正真具有韌性的文明。

歷史長河中有一些文明,反其道而行之,固其小而謀其大,很快失去它的韌性。鐵木真帥數萬草原鐵騎掠歐亞大地,其子孫落得折鞭釣魚臺,落荒漠北,直至今日潦倒於中亞,其薩滿文明何以謀大?希特勒驅鋼鐵洪流碾壓歐洲,圍困莫斯科,數年後落得狼穴自斃,一牆隔國東西,其法西斯文明何以某大?還有凱撒、李元昊、豐臣秀吉,還有滑鐵盧、中途島和北緯38度。太多文明已經嚐到逆流而行的惡果,路人皆知,談不上韌性也談不上輝煌。追尋這裡面的原因,就在於當一個文明談不上包容就會失去它的韌性,丟掉了合約拾起了刀槍,最終只會在一聲清脆後折為兩段。因此,不同的文明固其大而存其異則存,固其小而謀其大則敗。

再來反觀一下中國的文明,國人引以自豪的泱泱中華上下五千,禮儀道德亙古不變。真的是一塵不變嗎?當然不是,談不上崖山之後再無中華,但確實我們今天的華夏文明接納了太多的異族文明。正是這樣的包容才讓我們有了漢唐盛世,才讓我們的文明立足五千年,有了韌性。但是不是我們一直這樣包容呢,答案也是否定的。當華盛頓在美洲建立當今和我們針尖對麥芒的另外那個文明時,那十全老人還在糾結為了顧及他的面子英國人應該跪一條腿還是兩條腿,閉關鎖國,當文明拒絕存其異時,最終換來的是善意的敲門聲。所以在同樣的文明歷程中,固其大而存其異則興,固其小而謀其大則衰。

幾年前,當飛機從上海飛到舊金山的時候,我俯視著太平洋突然有了一個很怪異的想法,要是太平洋只是一個小小的池塘,紅色巨龍應該叫塘西小胖,湯姆大叔也該叫塘東小白。大家鄰里之間,求同存異,也就不會有今天的華為保衛戰了吧,也不會有六十年前的金家保衛戰了。直至今日還有太多的文明,掌握在權伐手中相互拼著各自的韌性,不惜以換取一聲清脆。就不再說文明的歸宿了,因為我們知道了它的起點難道還很難找到它的終點麼?只是在這條路上,太多的文明沒有走上它應有的道路失去它的韌性,清脆夭折。

當然,我們作為一個個體,只是溪流倒影上的那個光斑,微小到不足以照亮四周,卻能識得明暗,懂得高低。

文明的韌性作文7

縱觀天下,中國人大概是最有資格寫《文明的韌性》這個題目的了。我們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和我們同時期出現的文明都早已化為歷史的塵埃;我們是傳承性最好的文明,論中華文明之正統非中國莫屬,毫無爭議。至少在現在,我們認為中華文明是人類一切文明中最有韌性的絕非無稽之談。

衡量一個文明的韌性,最重要的大抵就是衡量一個文明實現復興的能力。文明想要長盛不衰是不可能,迦太基城再堅固也終有被夷為平地的一天,羅馬城再巨集偉也終有陷落的一刻。漢唐之盛何其壯哉,也不過是兩三百年之數。中國文明之所以能綿延不絕,並不是因為中國不會被毀滅,而是因為中華文明能夠不斷浴火重生,實現涅槃。

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北方的民族似乎總是比南方的民族更加驍勇善戰一些。不論是羅馬人還是中國人,在面對北方民族的南下時都有岌岌可危的時刻。在羅馬城被蠻族攻破之後,西羅馬帝國所象徵的羅馬文明就徹底銷聲匿跡了,歐洲由此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然而中華文明卻不這樣,靖康之難使宋朝受到了沉重打擊,但換一個皇帝、遷一下首都,文明總歸還是能夠延續下去。即使是清兵入關,整個國家都落入敵手,中國的文明也不會斷絕。日耳曼人學習拉丁語和拓跋巨集推行漢語並沒有什麼不同,但羅馬文明滅亡了,中華文明覆興了,這就是中華文明的堅韌之處。

文明的毀滅也不全是由於外敵入侵,從內部發生變質腐爛進而導致毀滅的文明同樣比比皆是。東羅馬帝國曾幾何時也是羅馬文明的國家,到最後卻捨棄拉丁語而以希臘語為官話,放棄羅馬式的帝國而建立其東方式的國家,雖有羅馬之名,卻不復羅馬之實了。而中國人卻是不這樣,孟子見齊宣王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語。面對這樣的問題,笑而不語的恐怕不只是齊宣王而已,兩千年後的蔣介石聽到這個問題,難道不會笑而不語嗎?張載的橫渠四句和錢穆的“學貴大成不貴小用,大成者參與天地,小用者謀利計功”雖然隔了千年的時光,但從氣象上看實在沒有什麼不同。馬可·奧勒留之後斯多葛學派再無大師,而儒家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上代出人才。中華文明之韌性由此可見一斑。

中華文明能有如此之韌性,能綿延至今而不衰,大抵有三個支柱。一曰郡縣,二曰科舉,三曰儒生。有郡縣則天下一統,國家不會割據分裂;有科舉則代有人才,民族不會無才可用;有儒生則人心不亂,文明不會“和平演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儒學是什麼關係呢?我覺得它們都是對中國文明的概括,並不拘泥於特定的觀點或主張。實事求是的講,我在文章裡愛用“儒學”很多時候只是因為方便對仗罷了~(笑)

文明終究是由人組成的,而郡縣、科舉、儒生則是怎樣用人、怎樣選人、選什麼人的準則。設郡縣、興科舉、選儒生,那麼中華文明的復興未來可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