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訪友》教學稿件

來源:才華庫 2.04W

一、說教材:

《山中訪友》教學稿件

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主題是感悟自然。《山中訪友》正是一篇適宜學生年齡階段的美文,這裡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語言。文章構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在表達方式上,新穎獨特,把景物說成是一個個的朋友,給人非常的親切,充滿著感情,彷彿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還適當的變換敘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有時用第三人稱,有時用第二人稱,從而使感情表達得更加充分。

另一特色就是想象豐富、新奇,充滿童趣,有浪漫色彩。如,說自己變成了一棵樹的那段,使樹與我融為一體。又如,第五段是,把瀑布想象為歌唱家,懸崖成了智者等。想象能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也使文筆生動活潑。因此,讀文章時,不知不覺地會被這種童心所打動,在字裡行間會感覺到作者所飽含的深情。

二、說教法:

這是一篇構思奇特,想象豐富,文字優美的散文,傳統的分析教學法會影響整體的韻味和優美的意境。因此我特別注重表情朗讀法,讓學生在朗讀想象中去體會文中的優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還倡導了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去發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自己去提出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並通過討論、質疑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儘量讓學生多參與,教師必要時只起到一個點撥、引導的作用。我想,這樣的教學方法把許會使學習從被動轉為主動,能更好地完成我們的教學目標。

三、說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我認為該課的教學目標應確定為: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瞭解作者所訪之友。

2、體會作者把進山看風景寫成山中訪友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與愛護環境保護大自然的環保意識。

3、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作者寫作上的特色,字裡行間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進行寫作訓練。

四、說準備:

1、學習課前預習,自讀課文與預習字詞,養成預習的好習慣。

2、製作多媒體課件,準備好投影等儀器裝置。

3、一個課時。

五、說過程:

一、匯入

讓學生伴隨著輕鬆愉快的音樂走進課堂。師生有感情地朗誦一首讚美大自然的詩歌。(創造這種美的、動情的氛圍)接著說:老師要實現一個小小的心願。學生由於好奇心,就會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師那裡來。然後播放大自然的美景圖片,讓學生從視覺上真正感受到美。最後點出課題,李漢榮的《山中訪友》。跟著作者一起走進山林,去會晤山中的朋友,去感受童話般的世界。

二、初步感知,動情朗讀。

1、明確要回答的'兩個問題:

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把握朗讀的語氣感情後進行配樂朗讀。

3、學生回答問題後,著重讓學生說說這樣的感情是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出來的,然後讓學生試著讀、模仿著讀。

4、播放圖片,再一次明確山中的朋友。

5、用你好向大自然朋友打一下招呼。

第一個問題的設定實際上就是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但是提問是沿用了課文標題的方式,這樣既為後面的問題做鋪墊,也讓學生的回答更加富有生趣。

回答第二個問題時,我將朗讀的指導與訓練融入其中,讓學生明確作者用的是融情於景的寫法。

描寫古橋這段作為指導範例,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體會感情的強烈,體會用第二人稱可以直接與古橋對話,顯得親切和自然。

當學生能說出這些朋友的名字後,通過播放圖片,一方面讓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個系統的認識,另一方面也有直觀的效果,將為下一步回答朋友的特點打下了基礎。

最後一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向大自然朋友打招呼,這應該說是學生有感而發,水到渠成的時候了,因為是安排在跟朋友見了面以後的,既促動了學生去積極思維,又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比起前面的一些問題,難度加深了,起到了拓展延伸的效果,還培養了學生豐富的想象。

三、自主、合作、探究

如果說前面的初步感知,動情朗讀是準備階段的話,那這一步的教學環節是學生真正投入的階段,是挖掘其潛能的階段,也是真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階段。這一環節教學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教學質量,是決定我要學還是你得學的關鍵。因此,在教法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討論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三人行,必有我師,不要擔心學生會跟你背道而馳,也許你作為一個教師,考慮的不一定全面,不一定比學生深刻,只要言之有理,就應加以恰如其分的鼓勵。教師只起了一個引導、點撥的作用。

教學過程中圍繞著你為什麼喜歡它這一問題,要求學生結合課文語句回答,找出關鍵詞,這樣一個要求的確定,是從我們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的,我們不能把它上成政治課,在培養學生概括能力的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薰陶,要培養學生的語感,對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教學中,在注意了對話的同時,還不能忽略朗讀,我覺得口語對話與朗讀是我們教學中齊頭並進的兩面旗幟,任何一面倒下了,都會有礙於我們對文章內容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寄寓在對景物的描寫之中,只有我們在分析、朗讀、再分析、再朗讀的進行中,才會正確地去感受作者的心。感受用幼情的話語描繪出來的童話般的世界,感受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教學過程中,設計了讓學生提問題的環節,那是站在學生的角度上,通過師生討論,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我認為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小環節。

還設計了這篇散文美,美在說幾句話的問題,從表面上看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實際上達到的目的又何止這一個,我看,實際上還鍛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思維能力,學生從這題目中可學會多角度去思考問題。(如:語言文字、修辭、畫面、寫法、感情等)這是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高度的過渡。

朗讀對抗賽,可讓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美,體會作者強烈的情感,進一步熟讀課文。讓學生在朗讀的比較中,明確各自的差處。

四、拓展延伸:

關於環保方面,讓學生以大自然中某一景物的身份對人類傾吐心聲的問題,這也是我們要堅持的進行人文教育的方向,加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陶冶情操,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五、最後小結,教師描繪了大自然的另一幅美景,啟發學生走進山林中去,去熱愛美好的大自然。

六、作業:

由於課堂上的一、二句話的寫作畢竟不能達到我們的要求,讓學生在課後多一些練筆的機會,就佈置了一個寫作題。(是課後練習中有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