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好事新聞稿最新

來源:才華庫 7.97K

好人好事是反映了我們社會的道德素質。今天CN公文站小編為大家準備了好人好事新聞稿最新範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好人好事新聞稿最新

  篇一:3名青年救人不留名 獲救母女尋恩人表謝意

“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助,我們母女倆也就沒有重生的機會。”5月2日,劉女士向記者講述起4天前在海邊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經歷。重獲新生的她和女兒,至今不知3名救命恩人的姓名,希望通過本網能找到他們當面表示感謝。

據劉女士講述,4月29日,她帶著10歲女兒從崇左市天等縣到東興市金灘景點遊玩。下午5時,倆人在海邊游泳正玩得起興時,不習水性的女兒發現離媽媽越來越遠,遂大聲疾呼“媽媽,媽媽,我的腳已經不能著地了。”聽到女兒的呼喊,劉女士這時才發覺,海水開始漲潮了!

劉女士說她當時向女兒方向游去,但漲潮的浪花越來越大。經驗不足、亂了分寸的她,掙扎了約摸1分鐘之後,才抓住了女兒的手。

此時,劉女士發現她們離海岸邊和人群越來越遠,而漲潮的浪花也一個接一個地凶猛撲來。從未見此情形的女兒十分著急,帶著哭腔大聲呼喊:“救命呀!救命呀!”

“不要害怕,我們來救你們了。”劉女士稱她當時聽到喊聲後,就看到3名約20歲、學生模樣的青年男子在奮力地向她們游來,並最終把倆人安全地送到岸上。

得救後的劉女士和女兒仍驚魂未定,只是緊緊地握住救命恩人的手,連話都說不出。待三名男子離開海灘後,情緒平緩的劉女士母女倆才發覺,竟忘記問救命恩人的姓名和電話。

劉女士說,由於事發突然,圍觀者也未拍有相片,心裡頭一直惦記此事的她希望通過本網找到這3名不留姓名的好青年,“無論是語言上,還是行動上,我都希望能當面向他們表示感謝。”

  篇二: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容縣關愛留守兒童紀實

新春前夕,容縣啟動了“共同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愛的藍天”關愛留守兒童聯合行動,縣婦聯、教育局等部門給50多名孤困、留守兒童代表每人發放慰問金,使遠離父母的留守兒童感受到“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有人幫”的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共同關注弱勢群體

容縣地處桂東南,共有15個鎮,219個行政村,外出打工的青壯年過半。由於工作不穩,居無定所,收入不高,他們很少攜帶子女同往,因而衍生出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這裡的留守兒童監護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隔代監護型,即隨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二是親朋監護型,即隨親朋生活;三是社會監護型,即寄宿學校生活。最新統計,全縣共有留守兒童38862人,其中父母雙雙外出打工的有23545人,“半留守”兒童的有15317人。在留守兒童中,單親監護在寄宿學校的13862人,佔留守兒童的35.66%;隔代託管不寄宿學校的7928人,佔留守兒童的20.4%;親屬託管不寄宿學校的3043人,佔留守兒童的7.83%;寄宿學校的14029人,佔留守兒童的36.09%。

對留守兒童來說,父母成了他們心裡不能觸碰的高壓線。“爸爸送我上車的時候,說讓我好好學習。他說,過年可能回來也可能不回來。”容縣僑鄉中國小五年級學生小周沉默了一會兒,眼淚幾度欲落“我希望爸爸能回來……”和小週一樣,小元、小朱在寒暑假也會當小“候鳥”。僑鄉中國小校長陳振全告訴筆者,他們這所國小,不僅接收本地學生,還有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孩子雖然嘴上從來不說,但每次只要爸媽打電話來,就興奮。

為了讓留守兒童不再“留守”,容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縣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教育局、縣婦聯等部門動員孩子的父母至少留一方在孩子身邊照顧監管孩子,最近,還向全縣村屯、學校、留守兒童家庭等發出了12.7萬份“致留守兒童父母的一封信”。

著力改善課餘環境

“留守兒童的問題,一部分在學校,一部分在父母,一部分在孩子,還有一部分在孩子的生活教育監護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縣婦聯負責人告訴筆者,針對孩子的心理、學習問題,教育部門更有優勢去關愛,而婦聯在家長教育關愛孩子方面則有著自己的優勢。

目前,容縣正積極採取措施,發動人大代表、女企業家、巾幗志願者開展送溫暖活動,召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現場推進會,組織一對一留守兒童結對幫扶活動,從單純的經濟資助發展為對留守兒童的生活關懷、心理諮詢、學習輔導。同時,該縣先後啟動3所“鄉村少年宮”,為鄉村少年宮和留守兒童之家添置許多器具,配備圖書和體育器材;全縣建立縣鄉村級關愛留守兒童機構(組織)共計245個,活動陣地418個,依託兒童之家,讓更多的留守兒童享有屬於自己的娛樂場所,所有在校寄宿學生享受寄宿生生活困難補助,幫助他們在全社會的共同關注下成長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篇三:寄情瑤山 桃李芬芳--記陽朔縣龍尾國小的老師們

陽朔縣福利鎮龍尾國小是該縣唯一一所瑤族國小,距離縣城近40公里。學校共有11名老師,其中6名是外地來的,還有兩位老師是每年來輪流支教的,但大家齊心協力,情寄瑤山,共同為瑤山的教育做貢獻。近年來,該校連續4年獲得了縣級教學質量評比“二等獎”、“優秀獎”等獎項。

紮根大瑤山

每年都有人來龍尾國小支教,很多人來了又走。今年35歲的蘇賢珍是主動報名來任教的,並承諾至少服務5年。“我的'老家也是一個瑤族村,我的理想就是能當上老師,改善瑤族地區的教學環境”蘇賢珍說。

2009年,蘇賢珍來到龍尾瑤。龍尾瑤地廣人稀,交通不便,山路九曲十八彎,喊得應,走半天。瑤山環境惡劣,學校的教學條件也非常簡陋,教學樓、辦公樓、宿舍樓都是瓦房,“房上瓦背漏雨,床下老鼠打架”——老師們如此形容。但蘇賢珍沒有絲毫後悔。

以前來支教的老師都是教高年級的學生。蘇賢珍想,要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應當從頭抓起,她向校長申請教學前班。沒想到校長卻說:“你教不了的!”她說:“我所學專業是幼師,怎麼會教不了學前班呢?”校長說:“瑤族的孩子從小講的都是瑤話,只有部分學生會點普通話和本地官話。學前班只能由本地的老師來教,還要一邊教一邊翻譯。”

後來,蘇賢珍便從一年級開始教學,即便如此她還是遇到很大的麻煩。她教學生們認識植物,當讀到“茄子”時,學生們的臉上一片茫然,因為很多學生沒有見過茄子,而且瑤話的“茄子”很難和普通話互相翻譯。學生們沒有見過小轎車、火車等事物,腦海中沒有概念,教起來也非常費力。蘇賢珍只好通過圖片、實物展示,請本地老師翻譯等方法來增強學生們的印象。

為了幫助瑤山的孩子們提高學習成績,蘇賢珍吃住都在學校,她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學生身上,自己的女兒卻很少有時間照顧。丈夫開玩笑說:“孩子媽媽的精力都在瑤山裡用完了。”

11年的堅守

今年32歲的譚集亮老師是土生土長的瑤山人。

2003年,譚集亮調到龍尾國小的其龍教學點,教學點只有學前班、一年級、二年級3個班,30多名學生,只有譚集亮一個老師。他要負責語文、數學等所有課程。去教學點的路是泥巴路,一到下雨天,泥濘不堪。2009年,教學點撤銷,譚集亮回到龍尾國小。“沒有堅強的毅力,是很難挺過這6年的。”譚集亮說。

龍尾國小每天晚上都有3名老師值班,負責學生們的安全管理。瑤山溼氣較大,學生們生病較多,老師便負責通知家長,有時候還要護送學生去看病。最近的衛生室在佛子坳,距離5公里,走路要1個多小時。一天晚上11點鐘,一名學生突然抽搐,譚老師騎著摩托車,帶學生去看病,路面溼滑,譚集亮小心翼翼地騎車。待學生病情好轉回到學校,已經是凌晨3點。

不了瑤山情

老師把瑤山當做自己的家,瑤民們也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家人。每當山裡的果子成熟了,瑤民們醃臘肉時,總是留一份送給老師。一次,蘇賢珍、譚集亮等幾位老師到學生趙麗明家進行家訪,趙麗明的父親親自磨了豆腐,還拿出自己珍藏的蜂蜜酒、玉米酒、葡萄酒等十幾種泡酒,請老師們品嚐。

瑤族的歌舞非常具有民族特色,每年六月七年級、十月初十,龍尾瑤族人都會舉行盛大的盤王節祭祀活動,載歌載舞歡慶節日。但現在年輕人很少會瑤族的歌舞,瑤族歌舞面臨後繼無人的情況。於是,學校請來了鄧萬福等幾位瑤民,教學生們學習。鄧萬福說:“如果能夠在學校裡開設瑤族歌舞課程,龍尾瑤的歌舞就不愁後繼無人了。”

近年來,在社會各界的關心下,龍尾國小建了新的教學樓、辦公樓、宿舍樓,還配備了電腦,用上了網際網路,學生們還吃上了免費的“3元午餐”,學校的教學環境日新月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