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鴨蛋》教案

來源:才華庫 2.72W

《端午的鴨蛋》教案1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瞭解文章的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在體味個人生活體驗的基礎上,再進一步,體味文章中蘊含的情感及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特色。

2.引導學生調動自身的生活體驗,感受日常生活中蘊涵的無窮樂趣。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課前準備 1.預習本文字詞,掃清閱讀障礙。

2.蒐集一些各地(或家鄉)有關端午風俗、傳說的資料或具體實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時代最難忘的有關過節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計匯入新課

1.以學生們熟悉的有關本地端午節的風俗、實物引入新課學習,並出示目標。(多媒體課件展示)

2.閱讀指導:

a.寫了什麼?

b.為什麼寫?

c.怎樣寫的?

檢查預習

醃 門楣 莧菜 籍貫 城隍廟 囊螢映雪 肅然起敬

教師小結:

作者的語言功力非凡,注意從文中摘錄、積累精彩的語句。

整體感知

聽錄音範讀課文,學生思考問題:

1.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2.作者為什麼對家鄉的鹹鴨蛋久久不能忘懷?

學生自主思考、明確,教師引導、小結。

以上題目意在指導學生從結構上、思想上整體把握文章。這是文章的主題內容,作者寫得趣味盎然,充滿生活情趣。請同學們想一想,議一議:作者津津樂道談論“鹹鴨蛋”,這樣做有意義嗎?

——領會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悲苦、平淡以及詩意,我們才算真實地體驗到生活的滋味,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文章讀來從容散淡,流露出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

品讀賞析 1.默讀課文,畫出自己喜愛的語句。

2.朗讀: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表情地朗讀你最喜歡的句子,並談談你的感受或理由。(仿照範讀錄音,可以個別朗讀、齊讀)

3.教師引導學生小結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語言藝術風格:

a.口語色彩濃厚且帶有淡淡的幽默。

表現在好用短句,文中時常穿插樸素的大白話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備感親切。

b.古漢語的點綴。

樸素的現代口語與典雅的古漢語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藝術韻味。

c.善於運用語言“造型”。

作者有時只用一兩個字眼就能寫出事物的特色神韻,活靈活現,繪聲繪色。

d.適當地運用方言。

文中個別地方有所體現,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汪曾祺在語言上的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這幾個方面在這篇文章中都有傳神的表現。

體驗 讀了本文,聯絡自身,調動自己的經驗積累,介紹自己童年時代最難忘的有關過節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啟發),要求多運用自然恰當的口語。

師生互動,共同交流。

總結全文 (略)

佈置作業

1.完成字詞練習。

2.將“體驗”的內容寫成一篇600字的文章,要求說真話,訴真情。

《端午的鴨蛋》教案2

【教學目的】

瞭解端午的風俗,準確理解作者情感。

【教學重點】

透過文中平淡而又有味的語言,理解鴨蛋帶給作者的情與趣。

【教學手段】

手工製作蛋絡子、端午的習俗的一段flash動畫。

【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由詩句和謎語來猜中國傳統節日:

(分小組競賽)

⑴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⑵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⑶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⑷ 三角四樓房,珍珠裡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帶脫衣裳。

2、用幻燈展示出端午的習俗照片:

(引導學生設想自己寫端午會選擇寫哪方面?引導學生質疑:產生對文字探索的興趣)

二、整體感知

緊緊扣住學生心中的疑問:作者為什麼不寫划龍舟、吃粽子等習俗,卻偏偏寫小小的一枚鴨蛋?

步驟一: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喜愛的描寫鴨蛋的段落朗讀。

步驟二:分四人學習小組合作找尋問題的答案,並選出小組代表發言人。並比賽哪個小組的講解精彩﹑理解準確。

(步驟二中是實施分材教學的關鍵,在理解文字的過程中,不同理解能力的學生在這個學習環節會出現分水嶺,這個時候需要老師的小組長的引領。老師在聆聽學生意見的同時要敏銳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並給予思路不暢的學生及時的點撥和引導)

同學閱讀討論後能明確家鄉鴨蛋的特點。

(過程中老師打出對切開的高郵鴨蛋橫截面的寫實圖片,畫面中清晰的顯示了高郵鹹鴨蛋有雙黃、油多、質細、蛋黃呈紅色的特點),整體感知中同學大致瞭解到作者對家鄉的端午的鴨蛋難以忘懷的原因是由於在端午節挑鴨蛋、吃鴨蛋、玩蛋殼等活動能帶給“我”無窮的樂趣。

步驟三:小組代表發言,解答前面的中心問題

引導學生認真聆聽別的小組的發言,老師及時做現場點評。肯定理解正確的一面,並指出不足。

(經過三個步驟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對課文的內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從表層到深層含義的理解還需要一定的中介物方能進一步促進學生進入到深層次思考。)

步驟四:播放端午節的相關flash動畫,結合觀察身邊的社會,比較西方的聖誕節﹑萬聖節與中國民族傳統節日在如今社會迥異的處境。閱讀老師發的另一篇輔助閱讀材料“節日的聯想”。

(汪曾祺的文章讀來有味、有趣,作者在文中飽含深情地一筆一筆寫端午的種種樂趣,可是今天,有誰還把端午吃鴨蛋當作一種幸福和快樂?端午節和許多別的傳統佳節一樣,節日意味漸淡,彷彿演繹為一種節日的符號了。它的民俗意義、文化內涵,已然完全淡化,遠不如西方的情人節、愚人節、聖誕節那樣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對傳統的佳節還有幾人有著幸福的期待?引導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他們對重視傳統文化!至少要知道,端午節、端午的鴨蛋,它是我們抹不掉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的印記!)

三、品味語言

別說鴨蛋都一樣,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樣子(秀氣)。

筷子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後,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裡出鹹鴨蛋!”

鴨蛋絡子掛了多半天,什麼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裡的鴨蛋(掏)出來,吃了。

(引導學生自己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出自己對語言的理解。體汪曾祺的語言特色:平淡而有味,字裡行間有著淡淡的幽默。)

學生的發言老師可以及時做適當的點評。此環節的設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學習積極性,而且能引導他們以最棒的語言講出自己內心獨特的個人體驗,在生生互動與師生互動中分享碰撞的思想火花。

四、梯度練習

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任選一題

△查找出汪曾祺的《葡萄小令》閱讀寫讀後感

△△模仿汪曾祺的語言風格,片段作文“家鄉的小吃”

△△△閱讀“節日聯想”後,仿寫一篇對中國傳統文化走向的思考。

【板書設計】

童年歲月的美好回憶

家鄉生活的溫馨回味

尋常生活的閒適體味

端午的鴨蛋帶來的

掛蛋絡子

挑鴨蛋

趣 吃鴨蛋

玩蛋殼

【教學反思

20xx年的X月X日,我在南山實驗學校八年級⑼班上了節語文自然分材教學實驗研討課。實施分材實驗一年來,我在閱讀教學中探索著如何更好地落實普讀和補讀,在對課文文字的解讀中,引導學生從淺層含義到深層含義的轉化。

體會一:激發興趣是關鍵。

《端午的鴨蛋》是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課文,考慮到是異地教學,學生是我從未見過面的學生,學生也未曾預習過課文,我在設計匯入這一環節時,改變在原來在本校自己班級的做法,改為一猜謎的方式匯入。這樣是為了更快的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活躍課堂氣氛。從課堂效果來看,整節課學生思維活躍,踴躍答疑,這都跟教學第一個環節設計的息息相關。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由於很多孩子對課文提到江蘇端午掛蛋絡子的風俗不瞭解,我特地製作了幾個色彩各異的蛋絡子,實物展示既直觀又新鮮,學生們學習了半節課看到這麼有意思的物件,情緒頓時為之一振。蛋絡子的展示使課堂氣氛達到小小的高潮。學生學習趣味的增加也令課文的理解更好的往深層遞進。再談課文中文章中掛蛋絡子的趣味時,老師不用多說,學生的理解已是水到渠成了。

體會二:小組合作要落實。

在短短的一節課要學習兩節課時才能解決的課文,顯然時間是少了點。這對學生而言畢竟是有一定難度的。於是,在教學設計中我放棄了面面俱到的課堂設計,而是採用了中心問題突破的教學思路。緊緊抓住作者為什麼不寫端午節其他的習俗,而選擇寫了小小的鴨蛋?以小組討論中心問題的。的形式學生實現從淺層理解到深層理解的轉化。我在小組討論過程中,一直在巡視並協助學生。並對討論活動開展好的小組及時表揚肯定,督促別的小組開展好。小組合作學習落實的成效直接影響到分材學習的效果。對於學生而言,其實每篇課文都有令他們難以理解的地方,老師選擇的突破點是很重要的。切中肯綮方能化繁為簡。對於大多數學生討論後不能解決的學習難點,老師一定要尋找到最佳的教學策略去突破它。對於部分學生個別性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解決它,充分讓學生與學生之間真正合作式學習,討論切忌流於形式的為討論而討論。而是要真正實現學生之間思維火花的碰撞。

體會三:補讀的方式要靈活。

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步入到學生遇到困難“多事故地段”的時候,老師一定要有預見性的判斷,並緊密觀察學生的學情。等到學生功能出示三色牌示意,老師要在課堂上靈活處理。既不因小部分跟不上的同學耽誤全班的學習程序,也不能忽略這些理解能力弱點的學生,趕火車式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我採用的辦法是“抓大放小”。在小組合作討論問題的過程中,我關注孩子們討論的過程,及時觀察學生的學情。自己參與到他們的討論中,並給予及時的指導。因為在學生與文字第一次的對話中,出現理解能力層次區別通常就是這個時候。遇到共性的問題我就在課堂上重點強調,講細講透;遇到個別枝節性的問題就交由小組長解決,若是更棘手的問題不便於課堂解決的就留在課後個別輔導。課堂上及時捕捉學生的疑難,並及時點撥,可以幫助理解能力較低的學生儘快掃除學習的消極因素,跟上課堂學習的進度。靈活地處理好補讀,才能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讓優生吃得“好”,也讓學習腳步慢點的孩子吃得“飽”。

課堂教學進行到學生理解的教學步驟四時,我聽取接受了熊教授的建議,給學生一篇輔助閱讀材料,來實現課內到課外的知識遷移。

拓展閱讀材料的介入,很好的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學生進入到了對文字的深層理解,原來寫端午的鴨蛋不僅僅因為家鄉的鴨蛋的出名,也不僅僅是為了追憶童年生活的快樂,《端午的鴨蛋》還寫出了作者多傳統文化的眷戀,帶給我們對中國傳統民俗文化去向的思考。

從在實驗學校上的'這節彙報課的課堂效果來看,我已經較好的完成了教學初步設想,學生積極思考,課堂氛圍活躍。在藉助實物展示和輔助材料的閱讀兩個環節設計中,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補充的課外材料起到了很好的中介作用,它就像個雲梯,為學生開啟思路,實現淺層到深層的轉化。當然,也存在不少遺憾。課堂的第一環節還可以更簡潔,節約時間。而課題最後一個環節,因為時間的限制,沒真正展開。還有設計好的幾個分梯度的練習也沒來得及給學生。在整節課結束教學之前若能讓學生談自己對日益淡漠的傳統節日走向的看法就更加完美了!

學習完這篇課文我班的學生這樣寫到:《端午的鴨蛋》課堂學習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師運用了非常直觀的教學方法來讓我們更加了解高郵鴨蛋,它讓我們在歡樂中學習,遠離了以前的嚴肅課堂氣氛,搖身跳躍進歡樂的笑聲中。

參與語文自然分材實驗,我覺得我是充實的。因為我在不停地思索著,不停地實踐著。儘管也遭遇到種種的困惑,但我想沒有曲折的摸索過程,沒有不斷地對自己教學質疑和拷問,我們又如何能實現自我的超越。多個角度去思考,去研究課堂教學的實效,對教學畢竟是有益的。實驗中,如果我們少點依賴心理,不要被動地等待高人的指點迷津,多點解決問題的主動探索精神,或許我們的行進的腳步會邁地更堅定而豪邁!

《端午的鴨蛋》教案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體會文章語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韻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於自然而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處。流露出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

(二)過程與方法

以賞析及討論的方式,激發學生對民族深厚文化的熱愛,從而品味文章的韻味和情致。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課文,理解作者對兒時生活的懷想的情感,激發培養學生對故鄉的熱愛。

2.欣賞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恆的美學價值。

教學重點、難點

1.加強朗讀,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賞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恆的美學價值。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門楣(mei2)莧菜(xian4)籍貫(ji2)硝藥(xiao1)

醃臘(yan1)絡子(lao4)大襟(jin1)車胤(yin4)

2.解釋下列詞語。

門楣:門框上的橫木。

莫名其妙:沒有人能說明它的奧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貫:祖居或個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傳說中指主管某個城的神。

肅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樣子。

曾經滄海難為水:經歷過滄海,對別處的水就難以看上眼了。

與有榮焉:因而也感到榮幸。

囊螢映雪:囊螢和映雪分別指晉朝車胤和孫康利用螢火蟲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讀書的故事。

二、導人新課

1.導語

五月初五端午節,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種風俗帶給人多少樂趣。單是一個小小的鹹鴨蛋,就有說不完的美妙之處。倘若沒有一種故鄉情結,沒有一顆超然自在的心,誰能從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許滋味?

2.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劇。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發表小說《受戒》、《大淖記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選集》。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課文錄音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對家鄉端午節風俗的描寫,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時表現了作者對家鄉的懷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鄉最有名的是鹹鴨蛋,尤其是雙黃鴨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寫孩子們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鴨蛋。

四、學習課文

(一)學習第一部分。

提問: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這與寫高郵鴨蛋有何聯絡?

學生複述端午節的風俗。

明確:作者先介紹端午節的一般習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貼五毒④貼符⑤喝雄黃酒。而後又詳細介紹了家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端午的鴨蛋》教案二》,

鄉特有的風俗:“放黃煙子”、吃“十二紅”,進而引出家鄉的特產——高郵鴨蛋和“掛鴨蛋絡子”的習俗。

(二)學習第二部分。

學生朗讀文章第2、3自然段。

提問:家鄉高郵鴨蛋有何特點?作者著重寫了哪些內容?在寫法上有何特點?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家鄉最有名的是鹹鴨蛋,尤其是雙黃鴨蛋,因此作者對此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開頭,作者採用連環承接的方式,說明家鄉盛產鹹鴨蛋。接著用“肅然起敬”和“特別標明”兩個短語,說明家鄉鹹鴨蛋的出名。

高郵鴨蛋多出雙黃鴨蛋,作者在這裡採用對比的方法,說明家鄉雙黃鴨蛋“多”。

“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只是切開之後,裡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這裡用多重轉折方法說明家鄉雙黃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後作者採用多層轉折、層層鋪墊的手法,說明家鄉鴨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體點明高郵鹹蛋的口味特點,結合自己生活經歷表現作者獨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結

文章介紹高郵鴨蛋,寫得有聲有色,跌宕起伏,對家鄉的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課

聽寫詞語,學生互評。

二、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學生閱讀課文最後三段。提問:這部分寫了什麼內容?你是如何理解課文結尾,作者寫到晉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這部分作者介紹了“掛鴨蛋絡子”的習俗,具體寫了做鴨蛋絡子的鴨蛋的挑選到孩子們的吃法,吃完後的用途等等。作者將現在的成人立場和在故鄉時的少年人的視角交織在一起,以童趣寫出了對家鄉的依戀和熱愛。

課文結尾,作者寫了東晉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有人認為,這段話與課文主要內容無關,是贅筆;也有人認為,由螢火蟲在鴨蛋殼裡閃閃發亮的樣子聯想到車胤苦讀用的囊螢,很自然,正體現了汪曾祺閒適自由的風格。

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聯絡,不求統一答案。

三、朗讀課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語言魅力主要靠反覆朗讀才能體會得出。有些語段還應指導學生讀出語氣語調、讀出韻味。通過朗讀,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問:朗讀文章第二、三段,畫出你喜歡的句子,仔細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點。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師生可以一同談談自己對某一語句的感受、體會。要使學生認識到。好的語言不一定是華美的詞藻和整齊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語句同樣有韻味有情致。文章語言生動、口語化,又從容舒緩,富有韻味,寫盡了作者對窮家鄉、名鴨蛋的感情,也使他筆下的故鄉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訓練

提問:說說你的家鄉過端午節的風俗,談自己的體會。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可以先讓學生介紹端午節的由來,接著說說自己家鄉過端午節的習俗,如:吃粽子、賽龍舟等……學生交流之後,可以就“端午節”這一話題,自選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師還可向學生推薦沈從文《端午日》,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風情,鼓勵學生關心、參與有益的民俗活動。

五、小結

《端午的鴨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在小小成鴨蛋裡嚐出生活的滋味,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讀來從容閒淡,大有月下聽長者談古論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間,流露出的是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文章於自然而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處,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結構的嚴謹,但在隨意之中也體現了構思的嚴謹與和諧。

《端午的鴨蛋》教案4

教學目的

1.體會語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韻味和情致。

2.理解於自然而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處。流露出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

教學重點、難點

1.加強朗讀,感受的情趣。

2.欣賞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恆的美學價值。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門楣(ei2) 莧菜(xian4) 籍貫(i2) 硝藥(xia1)、 醃臘(an1) 絡子(la4) 大襟(in1) 車胤(in4)

2.解釋下列詞語。

門楣:門框上的橫木。

。莫名其妙:沒有人能說明它的奧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貫:祖居或個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傳說中指主管某個城的神。

肅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樣子。

曾經滄海難為水:經歷過滄海,對別處的水就難以看上眼了。

與有榮焉:因而也感到榮幸。

囊螢映雪:囊螢和映雪分別指晉朝車胤和孫康利用螢火蟲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讀書的故事。

二、導人

五月初五端午節,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種風俗帶給人多少樂趣。單是一個小小的鹹鴨蛋,就有說不完的美妙之處。倘若沒有一種故鄉

情結,沒有一顆超然自在的心,誰能從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許滋味?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劇。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發表小說《受戒》、《大淖記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選集》。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對家鄉端午節風俗的描寫,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時表現了作者對家鄉的懷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鄉最有名的是鹹鴨蛋,尤其是雙黃鴨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寫孩子們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鴨蛋。

四、學習課文

(一)學習第一部分。

提問: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這與寫高郵鴨蛋有何聯絡?

學生複述端午節的風俗。

明確: 作者先介紹端午節的一般習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貼五毒④貼符⑤喝雄黃酒。 而後又詳細介紹了家鄉特有的風俗:"放黃煙子"、吃"十二紅",進而引出家鄉的特產--高郵鴨蛋和"掛鴨蛋絡子"的習俗。

(二)學習第二部分。

學生朗讀第2、3自然段。

提問:家鄉高郵鴨蛋有何特點?作者著重寫了哪些內容?在寫法上有何特點?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家鄉最有名的是鹹鴨蛋,尤其是雙黃鴨蛋,因此作者對此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開頭,作者採用連環承接的方式,說明家鄉盛產鹹鴨蛋。接著用"肅然起敬"和"特別標明"兩個短語,說明家鄉鹹鴨蛋的出名。

高郵鴨蛋多出雙黃鴨蛋,作者在這裡採用對比的方法,說明家鄉雙黃鴨蛋"多"。 "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只是切開之後,裡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這裡用多重轉折方法說明家鄉雙黃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後作者採用多層轉折、層層鋪墊的手法,說明家鄉鴨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體點明高郵鹹蛋的口味特點,結合自己生活經歷表現作者獨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結

介紹高郵鴨蛋,寫得有聲有色,跌宕起伏,對家鄉的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六、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課

聽寫詞語,學生互評。

二、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學生閱讀課文最後三段。

提問:這部分寫了什麼內容?你是如何理解課文結尾,作者寫到東晉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這部分作者介紹了"掛鴨蛋絡子"的習俗,具體寫了做鴨蛋絡子的鴨蛋的挑選到孩子們的吃法,吃完後的用途等等。作者將現在的成人立場和在故鄉時的少年人的視角交織在一起,以童趣寫出了對家鄉的依戀和熱愛。

課文結尾,作者寫了東晉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有人認為,這段話與課文主要內容無關,是贅筆;也有人認為,由螢火蟲在鴨蛋殼裡閃閃發亮的樣子聯想到車胤苦讀用的囊螢,很自然,正體現了汪曾祺閒適自由的風格。

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聯絡,不求統一答案。

三、朗讀課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語言魅力主要靠反覆朗讀才能體會得出。有些語段還應指導學生讀出語氣語調、讀出韻味。通過朗讀,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問:朗讀第二、三段,畫出你喜歡的句子,仔細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點。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師生可以一同談談自己對某一語句的感受、體會。要使學生認識到。好的語言不一定是華美的詞藻和整齊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語句同樣有韻味有情致。語言生動、口語化,又從容舒緩,富有韻味,寫盡了作者對窮家鄉、名鴨蛋的感情,也使他筆下的故鄉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訓練

提問:說說你的家鄉過端午節的風俗,談自己的體會。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可以先讓學生介紹端午節的由來,接著說說自己家鄉過端午節的習俗,如:吃粽子、賽龍舟等。. 學生交流之後,可以就"端午節"這一話題,自選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師還可向學生推薦沈從文(端午日>,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風情,鼓勵學生關心、參與有益的民俗活動。

五、小結

'端午的鴨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在小小成鴨蛋裡嚐出生活的滋味,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讀來從容閒淡,大有月下聽長者談古論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間,流露出的是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於自然而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處,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結構的嚴謹,但在隨意之中也體現了構思的嚴謹與和諧。

六、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二。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端午的鴨蛋》教案5

一、看古詩、猜人物

和端午[宋]張耒(lěi)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jǜ)能還。

國亡身殞(yǔn)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請同學們猜一猜這首古詩和我國曆史上哪一位著名的人物有關?誰能來介紹一下這個人物。(知道他是怎樣死的嗎?)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二、說習俗

我們的那一個傳統節日就是為了紀念屈原的?端午節

端午節有哪些習俗?說一說(看圖片)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三、讀文字

今天呢,我們就隨著汪曾祺,這位有著濃濃鄉情,帶著芬芳鄉土氣息的作家去了解一下他們家鄉的端午風俗,去看一看他們小時候在端午節吃什麼,玩什麼。(板書課題:端午的鴨蛋——汪曾祺)

看題目、猜內容。猜一猜,作者在文章中寫了什麼內容?

(然後,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把不認識的字詞寫到黑板上,一會我們共同來解決。)

四、析內容

端午的鴨蛋:共寫了三部分內容:端午的風俗——家鄉的鴨蛋——端午的鴨蛋

分小組討論:每一部分主要寫了什麼內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圖鴨蛋

介紹這些習俗與後文的鴨蛋有關係嗎?

為介紹鴨蛋預設背景(引出)

名聲久遠(問起籍貫會肅然起敬上海店裡會特別標明雙黃鴨蛋會成批輸出)

質細而油多蛋白而柔嫩(引袁枚文作證以北京鴨蛋相比)

曾經滄海難為水與有榮焉

第六自然段中,作者寫到了東晉車胤“囊螢”的故事。有人認為,這段話與課文主要內容無關,是贅筆。談談你的理解。

認為是贅筆者,是為了文章結構嚴謹,這對中學生大有必要。

認為“自然、隨意”者,是讚賞作者閒適自由的風格,也有道理

文章的題目為“端午的鴨蛋”,課文先從端午的風俗談起,從各地均有的風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等,寫到家鄉獨有的風俗,“放黃煙子”吃“十二紅”,再寫到“十二紅”。七種風俗,娓娓道來,精彩紛呈,顯現了鄉土生活的多姿多彩。吃“十二紅”,鴨蛋就是其中的一種,進而引出家鄉的特產--高郵鴨蛋。鴨蛋的名聲、鴨蛋的特點、最後涉及正題,寫端午的鴨蛋,掛鴨蛋絡子、打絡子、挑鴨蛋、裝鴨蛋、掛絡子、吃鴨蛋、玩蛋殼、聯想到囊螢映雪的故事。流露出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對逝去的風俗的懷念。濃墨重彩地描繪“端午”的氣氛,為文章主體“鴨蛋”預設合理的背景,寫“端午的鴨蛋”自然水到渠成。

小結:端午的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樂的一天。孩子們挑鴨蛋──裝鴨蛋──掛鴨蛋──吃鴨蛋──玩鴨蛋,多麼富有童真和童趣,家鄉的鴨蛋在孩子們的手中發揮了最極致的價值!汪曾祺先生就是這樣,善於在平淡生活中發現情趣,找尋詩意,在小小鹹鴨蛋裡嚐出生活的滋味,這也是他散文的魅力所在。著眼於“小場景”、“小敘事”,著力寫凡人小事,併成為這種審美情趣的傑出代表。我相信,我們也會從一片葉、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出生活的真趣和成長的快樂。因為快樂無小事。

汪曾祺的行文如同隨意聊天,於自然而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處。文風閒適自由,不做刻意的雕鑿加工,不刻意追求結構的嚴謹,但在隨意中體現了整體的嚴謹與和諧。

汪曾祺的文章在結構上的閒適自由,語言也別有特色,下面我們重點探究他的語言藝術,感受文章的語言魅力。

五、品語言

汪曾祺曾經說:我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

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汪曾祺的語言,熔書面語與口語於一爐,將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平實、自然之中又時時流露出典雅雍容,顯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養和語言功力。

(一)

“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麼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

一個普普通通的鴨蛋,在作者筆下居然寫得如此別具一格。可見生活中的情趣是無處不在的。語言雖平淡,而細品之下確實有味。

口語色彩濃厚平淡有味

請再找出幾個有口語色彩的句子

1、“有一個風俗不知別處有不”

2、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

3、哦!你們那裡出鹹鴨蛋!

4、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

5、“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

6、我在北京吃的鹹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麼鹹鴨蛋呢!

樸素的大白話信口而出,樸實自然,讓人倍感親切。

(二)

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乾、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

作者運用了古漢語,使文章顯得典雅,同時作者寫出了了高郵鹹鴨蛋與眾不同的特點,讓人一讀,就忍不住想飛到高郵去品嚐這人間美味

古漢語的點綴樸素典雅

請再找出幾個有文言色彩的句子

1、不過高郵的鹹鴨蛋,確實是好,我走過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2、但是《醃蛋》這一條我看後卻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文不長,錄如下……

3、只是切開之後,裡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

“文(言)白(話)夾雜”,增添了“淡淡的幽默”。

(三)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作者寫了鴨蛋的吃法,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尤其是一個“吱”字,形象地寫出了吃鴨蛋的動感和快感。

運用語言造型動感傳神

(四)

1、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

2、端午的鴨蛋,新醃不久,只有一點淡淡的鹹味,白嘴吃也可以。

這兩句,融入方言,帶有較為鮮明的地方色彩。

運用適當方言有地方特色

朗讀你喜歡的句子,仔細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色。

六、話佳節

除了端午節外,你還知道哪些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

七、讀古詩猜傳統節日

上元竹枝詞(清)符曾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中秋節)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清明(清明節)(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寒食(寒食節)(唐)韓翃(hóng)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重陽節)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秋夕(七夕節)(唐)杜牧

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元日(春節)(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節令門端陽(端午節)——(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看圖片,猜佳節

一切資源都會因枯竭而消失於無形,惟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傳承千古……

民俗是我們和中國文化聯絡的血脈,沒有整合和積澱的民族是沒有根的民族。

“對於本民族文化的珍視是一個國家屹立千年的基石”因此,我們要保護中國節,保護中國傳統文化。

《端午的鴨蛋》教案6

《端午的鴨蛋》教案

教學目的

1.體會文章語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韻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於自然而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處。流露出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

教學重點、難點

1.加強朗讀,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賞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恆的美學價值。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門楣(mei2)莧菜(xian4)籍貫(ji2)硝藥(xiao1)

醃臘(yan1)絡子(lao4)大襟(jin1)車胤(yin4)

2.解釋下列詞語。

門楣:門框上的橫木。

莫名其妙:沒有人能說明它的奧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貫:祖居或個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傳說中指主管某個城的神。

肅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樣子。

曾經滄海難為水:經歷過滄海,對別處的水就難以看上眼了。

與有榮焉:因而也感到榮幸。

囊螢映雪:囊螢和映雪分別指晉朝車胤和孫康利用螢火蟲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讀書的故事。

二、導人

五月初五端午節,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種風俗帶給人多少樂趣。單是一個小小的鹹鴨蛋,就有說不完的美妙之處。倘若沒有一種故鄉

情結,沒有一顆超然自在的心,誰能從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許滋味?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劇。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發表小說《受戒》、《大淖記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選集》。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對家鄉端午節風俗的描寫,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時表現了作者對家鄉的懷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鄉最有名的是鹹鴨蛋,尤其是雙黃鴨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寫孩子們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鴨蛋。

四、學習課文

(一)學習第一部分。

提問: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這與寫高郵鴨蛋有何聯絡?

學生複述端午節的風俗。

明確:

作者先介紹端午節的一般習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貼五毒④貼符⑤喝雄黃酒。

而後又詳細介紹了家鄉特有的風俗:“放黃煙子”、吃“十二紅”,進而引出家鄉的特產——高郵鴨蛋和“掛鴨蛋絡子”的習俗。

(二)學習第二部分。

學生朗讀文章第2、3自然段。

提問:家鄉高郵鴨蛋有何特點?作者著重寫了哪些內容?在寫法上有何特點?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家鄉最有名的是鹹鴨蛋,尤其是雙黃鴨蛋,因此作者對此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開頭,作者採用連環承接的方式,說明家鄉盛產鹹鴨蛋。接著用“肅然起敬”和“特別標明”兩個短語,說明家鄉鹹鴨蛋的出名。

高郵鴨蛋多出雙黃鴨蛋,作者在這裡採用對比的方法,說明家鄉雙黃鴨蛋“多”。

“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只是切開之後,裡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這裡用多重轉折方法說明家鄉雙黃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後作者採用多層轉折、層層鋪墊的手法,說明家鄉鴨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體點明高郵鹹蛋的口味特點,結合自己生活經歷表現作者獨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結

文章介紹高郵鴨蛋,寫得有聲有色,跌宕起伏,對家鄉的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六、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課

聽寫詞語,學生互評。

二、學課文第三部分

學生閱讀課文最後三段。

提問:這部分寫了什麼內容?你是如何理解課文結尾,作者寫到東晉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這部分作者介紹了“掛鴨蛋絡子”的習俗,具體寫了做鴨蛋絡子的鴨蛋的挑選到孩子們的吃法,吃完後的用途等等。作者將現在的成人立場和在故鄉時的少年人的視角交織在一起,以童趣寫出了對家鄉的依戀和熱愛。

課文結尾,作者寫了東晉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有人認為,這段話與課文主要內容無關,是贅筆;也有人認為,由螢火蟲在鴨蛋殼裡閃閃發亮的樣子聯想到車胤苦讀用的囊螢,很自然,正體現了汪曾祺閒適自由的風格。

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聯絡,不求統一答案。

三、朗讀課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語言魅力主要靠反覆朗讀才能體會得出。有些語段還應指導學生讀出語氣語調、讀出韻味。通過朗讀,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問:朗讀文章第二、三段,畫出你喜歡的句子,仔細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點。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師生可以一同談談自己對某一語句的感受、體會。要使學生認識到。好的語言不一定是華美的詞藻和整齊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語句同樣有韻味有情致。文章語言生動、口語化,又從容舒緩,富有韻味,寫盡了作者對窮家鄉、名鴨蛋的感情,也使他筆下的故鄉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訓練

提問:說說你的家鄉過端午節的風俗,談自己的體會。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可以先讓學生介紹端午節的由來,接著說說自己家鄉過端午節的習俗,如:吃粽子、賽龍舟等。.學生交流之後,可以就“端午節”這一話題,自選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師還可向學生推薦沈從文(端午日>,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風情,鼓勵學生關心、參與有益的民俗活動。

五、小結

‘端午的鴨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在小小成鴨蛋裡嚐出生活的滋味,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讀來從容閒淡,大有月下聽長者談古論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間,流露出的是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文章於自然而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處,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結構的嚴謹,但在隨意之中也體現了構思的嚴謹與和諧。

六、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二。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端午的鴨蛋》教案7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瞭解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導同學在體味個人生活體驗的基礎上,再進一步,體味文章中蘊含的情感和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特色。

2.引導同學調動自身的生活體驗,感受日常生活中蘊涵的無窮樂趣。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課前準備

1.預習本文字詞,掃清閱讀障礙。

2.蒐集一些各地(或家鄉)有關端午風俗、傳說的資料或具體實物;想一想自身童年時代最難忘的有關過節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課時佈置

一課時

公開課教案

匯入新課

1.以同學們熟悉的有關本地端午節的風俗、實物引入新課學習,並出示目標。(多媒體課件展示)

2.閱讀指導:

a.寫了什麼?

b.為什麼寫?

c.怎樣寫的?

檢查預習

醃 門楣 莧菜 籍貫 城隍廟 囊螢映雪 肅然起敬

教師小結:

作者的語言功力非凡,注意從文中摘錄、積累精彩的語句。

整體感知

聽錄音範讀課文,同學考慮問題:

1.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2.作者為什麼對家鄉的鹹鴨蛋久久不能忘懷?

同學自主考慮、明確,教師引導、小結。

以上題目意在指導同學從結構上、思想上整體掌握文章。這是文章的主題內容,作者寫得趣味盎然,充溢生活情趣。請同學們想一想,議一議:作者津津樂道談論“鹹鴨蛋”,這樣做有意義嗎?

——領會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沛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悲苦、平淡以和詩意,我們才算真實地體驗到生活的滋味,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文章讀來從容散淡,流露出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

品讀賞析

1.默讀課文,畫出自身喜愛的語句。

2.朗讀: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表情地朗讀你最喜歡的句子,並談談你的感受或理由。(仿照範讀錄音,可以個別朗讀、齊讀)

3.教師引導同學小結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語言藝術風格:

a.口語色彩濃厚且帶有淡淡的幽默。

表示在好用短句,文中時常交叉樸素的大文言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備感親切。

b.古漢語的點綴。

樸素的現代口語與典雅的古漢語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藝術韻味。

c.善於運用語言“造型”。

作者有時只用一兩個字眼就能寫出事物的特色神韻,活靈活現,繪聲繪色。

d.適當地運用方言。

文中個別地方有所體現,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汪曾祺在語言上的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示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這幾個方面在這篇文章中都有傳神的表示。

體驗

讀了本文,聯絡自身,調動自身的經驗積累,介紹自身童年時代最難忘的有關過節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啟發),要求多運用自然恰當的口語。

師生互動,一起交流。

總結全文

(略)

安排作業

1.完成字詞練習。

2.將“體驗”的內容寫成一篇600字的文章,要求說真話,訴真情。

《端午的鴨蛋》教案8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理清課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語言,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

4、瞭解中華傳統節日,提倡保護傳統文化。

【教學重點】

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內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 品味語言,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

【教學方法】 匯入——閱讀——品評——拓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讀詩激趣、匯入

下面我給大家一首詩

屈子冤魂終古在,

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

醉諷離騷不解愁。

---邊貢

1.請你們猜猜這首詩寫的是哪一節日?來歷如何?

明:端午節,屈子即屈原,遺俗指的是端午節

2.問:你知道端午節有哪些風俗嗎?在你的記憶當中,端午有什麼讓你回味無窮的東西嗎?(掛艾草,插菖蒲,喝雄黃酒,吃棕子,吃蛋……),出示端午習俗圖片。

3.很好,我們今天來學習的一篇回憶性文章也是關於端午的。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寫自己過端午的一片回憶性的散文。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作家。文風閒適自由,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大淖nào記事》散文集《蒲橋集》等。

三、字詞積累

四、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理清課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語言,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

4、瞭解中華傳統節日,提倡保護傳統文化。

五、整體感知

你覺得這篇課文寫了哪幾方面內容?分別用小標題概括。

六、合作探究

1、文章開頭介紹了端午節的哪些習俗?作用是什麼?

2. 家鄉的鴨蛋到底好在哪裡?有什麼特點?

以“這是 的鴨蛋,因為 (找出文中相關的語句”為句式說一段話。

示例:

這是與眾不同的鴨蛋,因為“高郵還出雙黃鴨蛋。別處鴨蛋也偶有雙黃的但不如高郵的多,可以成批輸出。”

名聲遠播 居然讓蘇南,浙江的人因此對你肅然起敬。

與眾不同 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輸出雙黃鴨蛋

令人驚喜 切開之後,圓圓的兩個黃,竟然如此讓人驚喜不已。”

歷史悠久(“老品牌”、“老字號” ) 連200多年前的《隨園食單小選單》就有了記載

質細而油多 居然讓人如此讓人垂涎欲滴。

吃法多樣 除了“可以帶殼切開吃”“可以用筷子挖著吃”“竟然可以和豆腐炒著吃

色彩鮮豔 蛋殼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黃是紅色的。

小結:家鄉的鴨蛋是與眾不同的,聲名遠播的,歷史悠久的,吃法多樣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鮮豔的……一提起家鄉的鴨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訴說內心的讚美和自豪。這種讚美,這種自豪都緣於作者那濃濃的思鄉之情,緣於那深深的故鄉情結吧。

擬寫廣告詞

示例:“天上月亮太陽,高郵鴨蛋雙黃”,請你也為高郵鴨蛋擬寫一則廣告。

3、寫端午節的鴨蛋時寫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

挑鴨蛋——裝鴨蛋——掛鴨蛋——吃鴨蛋——玩鴨蛋

4、文章結尾為什麼要要引用囊螢映雪的故事,是否離題太遠?

5、你認為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

七、品味語言

找出課文中你認為寫得好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並說說喜愛的理由。

本文的語言特色

1、口語色彩濃厚

2、古漢語的點綴使文章多了書卷氣,增添了典雅之美

3、善於運用語言“造型”

4、淡淡的幽默

八、課文小結

這篇民俗散文,以閒適自由,平淡有味的語言介紹了家鄉高郵的端午風俗,表現了作者對兒時生活的懷念和對故鄉的熱愛之情。

九、拓展延伸

你知道這些傳統節日嗎?我們該如何對待它們?

保護傳統節日,珍視傳統文化!

《端午的鴨蛋》教案9

【教改與創新設想要點】

1、大生活,小敘事,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在小小鹹鴨蛋裡嚐出生活的滋味,這就是本文的魅力所在。利用學習本文的機會,教會學生觀察民俗,體驗生活,開展綜合性學習。

2、本文的語言極具特色。指導學生朗讀,有些語段還應指導學生讀出語氣語調、讀出韻味來。多讀才能品味。

3、本文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結構的嚴謹,但在隨意之中又體現了構思的嚴謹與和諧。教學中不妨引導學生仔細體會這一特色。

【教學重點】

1、培養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動人的文化底蘊的能力,從而積累寫作素材。

2、品味本文字色語言的美,學習平實本色語言表達。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燦爛的文化史,其中,僅僅是食文化,就舉世聞名。請把你所知道的或品嚐過的名菜或名小吃說給大家聽聽。

(學生稍作準備,教師巡視、提示)

點幾個準備較好的學生講述,教師注意評點:其講述的內容有沒有包涵一定的文化內容。

(可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幾款名菜的圖片)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當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鴨蛋》。

二、明確教學重點

請同學們速讀課文一遍,思考:你覺得我們學習這篇文章,要重點學習一些什麼內容?

學生討論後明確:

1、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當然要學習它的獨具特色的語言。怎樣獨具特色?放到後面學習。

2、讀了本文,大家都有一種很親切的感覺:鹹鴨蛋誰沒有吃過?可是有哪位同學就此寫過一篇文章的呢?可見,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怎樣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是我們學習本文要解決的第二個重點問題。

(多媒體放映:學習重點1、品味語言2、觀察生活,體驗生活)

三、整體感知課文

先讓學生預習,思考下列問題:

1、高郵的鹹鴨蛋很聞名,可是為什麼題目是端午的鴨蛋而不是高郵的鴨蛋?

作者花了不少筆墨盛讚故鄉高郵的鴨蛋,但為了突出端午節的故鄉風俗,同時,端午的鴨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時候,所以用了這個題目。

2、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作者為什麼對家鄉的鹹鴨蛋久久不能忘懷?

教師提示:

第一段以家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開頭,介紹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等風俗;又列舉了放黃煙子、吃十二紅這兩種較為獨特的風俗。七種風俗,一筆一筆寫來,絲毫不亂。

對家鄉鹹鴨蛋的難以忘懷,實際上不是作者個人的心態。這是人類普遍的心理。兒時的一切,在成年之後,都會籠罩一層異樣的光輝。

3、讓學生合上課本,憑記憶複述高郵的鹹鴨蛋有些什麼特點。

四、研究性學習

採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以下任務。

1、教師範讀第一段,然後學生讀:

注意要讀出語言幽默風趣的特點。(約5分鐘)

2、我們常說,寫文章忌東拉西扯:

本文既是寫端午的鴨蛋,為什麼要扯到清代著名作家袁枚,而且還說自己並不喜歡他,但又喜歡他的《醃蛋》一條?這樣說豈不是東拉西扯,自相矛盾?(5分鐘)

這個問題偏難。可以讓學生充分討論後回答。對答案中的閃光點要及時肯定。

這樣不是東拉西扯。提到袁枚,可以豐富文章的內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氣,避免了行文的單調死板。而且袁枚對於鹹鴨蛋的見解,與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說到袁枚。說自己不喜歡袁枚,體現了作者率真的個性。

3、讀第二段:

(可以採用學生個別讀,然後學生個別評價的方式)思考:本

段除了寫高郵鹹蛋的特點外,還寫了什麼內容?(3分鐘)

本段除了寫高郵鹹蛋的特點外,還寫了吃法、端午跟鴨蛋有關的風俗、如何挑選鴨蛋等內容。

4、請學生準確而全面地概括端午鴨蛋的特點。(3分鐘)

⑴ 蛋白柔嫩 ⑵ 油多 ⑶ 黃是通紅的(總:皮細而油多)

5、汪曾祺的語言,熔書面語與口語於一爐,將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平實、自然之中又時時流露出典雅雍容,顯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養和語言功力 :

請同學們討論:本文是如何體現這一語言特色的?(10至15分鐘)

⑴ 口語色彩濃厚。首先表現在好用短句,有時一句一斷,大有生活中說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後再接著說的神態。例如: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xx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於醃鴨蛋。高郵鴨蛋於是出了名。其次,文中時時穿插十分樸素的大白話,使文章的生活氣息更為濃厚: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我在北京吃的鹹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麼鹹鴨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讓人倍感親切。

⑵ 古漢語的點綴使文章多了書卷氣,增添了典雅之美。例如高郵鴨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乾、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在這裡,典雅的文言詞語與極質樸的口語相映成趣,讓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將極雅與極俗的兩種語言如此自然和諧地捏到一處並倍添韻味的藝術功力。

⑶ 善於運用語言造型。作者有時只用一兩個字眼就能寫出事物的特色神韻。如他寫鹹鴨蛋頭一筷子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那種繪聲繪色,那種動感和快感,從一個吱字中得到了活靈活現的表現。

6、在當代文壇,當人們熱衷於大敘事與習慣欣賞大事物大場面時,另一種與之相反的審美情趣悄然興起,即著眼於小場景、小敘事,著力寫凡人小事,寫油鹽醬醋茶。本文可以說是這樣的一篇小敘事的傑作。請同學們再仔細閱讀本文,想想看,如何來寫這種小敘事的文章呢?(10分鐘)

假如老師佈置了一篇寫生活中小事的作文,你們該如何準備,如何下筆?(學生分組討論,由小組長集中本組意見發言。)

如何準備提示:

⑴ 要熱愛生活。一個對生活麻木不仁或悲觀失望的人,是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文章的。

⑵ 要有探究未知事物的求知慾。

⑶ 要細心觀察,並寫出觀察日記

⑷ 虛心好學,不懂就問。重要的知識不妨記下來。

以上幾點,是積累階段。只有積累了足夠的素材,才能在寫作時不犯愁。

如何下筆寫此類文章?

可以由學生結合課文和自己的體驗談,也可以當堂寫一個有關風俗人情的小片段,老師點評。多鼓勵,少指誤。此時可以結合匯入新課時同學們的發言進行回顧。

7、探討:

文章如此津津樂道鹹鴨蛋有意義嗎?

其實,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並不總是驚濤駭浪,也未必處處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悲苦、平淡以及詩意,我們才算真實地體驗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在小小鹹鴨蛋裡嚐出生活的滋味,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讀來從容散淡,大有月下聽長者談古論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間,流露出的是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