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蝸牛

來源:才華庫 9.05K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蝸牛,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蝸牛

科學教案:蝸牛1

活動目標:

1. 引導幼兒觀察蝸牛的外形特徵及爬行方式,並瞭解蝸牛的生活環境。

2. 體驗觀察探究蝸牛的樂趣,萌發關注、喜愛蝸牛的情感。

3. 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並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4. 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重、難點:

觀察蝸牛的外形特徵及爬行方式,並瞭解蝸牛的生活環境。

活動準備:

蝸牛視訊、關於蝸牛PPT。

活動過程:

一、談話匯入。

——小朋友,你見過蝸牛嗎?你見過的蝸牛是什麼樣的?

——誰能把你見過的蝸牛畫出來,並告訴我它的身體名稱嗎?

——我們先看個小短片,再來看看這個小朋友畫的完不完整。

二、請幼兒觀看視訊,瞭解蝸牛外形特徵。

——觀看完視訊,請幼兒說說自己的發現。

——教師總結:蝸牛背上有一個殼,頭上有觸角,眼睛長在觸角上,身體是軟軟的,有點透明。

三、出示PPT《蝸牛》,介紹蝸牛的身體及名稱。

——關於蝸牛的殼,你有什麼發現呢?(蝸牛殼上有旋轉的線——螺線)

——出示蝸牛殼圖片,觀察(從蝸牛殼中間的螺線向右順時針旋轉的螺線叫右旋,從蝸牛殼中間的螺線向左逆時針旋轉的螺線叫左旋。)

——我們再來看看蝸牛的頭,它有幾對觸角?它的眼睛在哪裡?——蝸牛的嘴巴在哪裡?你知道它喜歡吃什麼嗎?(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它的嘴大小和針尖差不多,但是卻有26000多顆牙齒。在蝸牛的小觸角中間往下一點兒的地方有一個小洞,這就是它的嘴巴,裡面有一條鋸齒狀的舌頭,科學家們稱之為“齒舌”。)

——蝸牛是怎樣行動的?(蝸牛利用“足腺”分泌粘液,減少摩擦,蠕動腹足移動。)

四、分享尋找蝸牛的經驗,並討論蝸牛喜歡居住在什麼樣的環境中。

——小朋友,你沒有有抓過蝸牛?你是在什麼地方找到的?

——教師總結:早晨潮溼的樹叢中、下雨過後的草叢或牆面、,潮溼的牆角、潮溼的的花盆下都可以找到蝸牛,看來蝸牛待在比較陰暗潮溼的地方。

——最近小朋友有見到蝸牛嗎?你一般都是在什麼季節見到蝸牛的?(蝸牛要冬眠和夏眠)

——請幼兒觀看視訊,瞭解蝸牛是怎樣冬眠、夏眠的。(蝸牛分泌一種黏膜把殼的開口封起來,此膜硬化後便形成一道保護身體軀體的膜,可防止外物侵入。這層硬膜具有輕微的透氣性,使蝸牛能夠呼吸而生存下去。同時,任何水分都很難經此而散失。)

活動延伸:

和孩子們一起尋找夏眠中的蝸牛,用放大鏡仔細觀察。

活動反思

本節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觀察視訊、圖片,來了解了蝸牛的外形特徵及爬行方式,並瞭解蝸牛的生活環境。本來本節課打算帶孩子們一起用放大鏡觀察蝸牛,但因為現在是夏季,大部分蝸牛已經夏眠,不好找到了,所以沒有讓幼兒用放大鏡觀察。

改進措施:

在區角中投放放大鏡與小螞蟻,請幼兒觀察放大鏡下螞蟻的樣子,並把觀察到的螞蟻畫下來。

小百科:蝸牛並不是生物學上一個分類的名稱,一般是指腹足綱的陸生所有種類。一般西方語言中不區分水生的螺類和陸生的蝸牛,漢語中蝸牛隻指陸生種類,而廣義的蝸牛還包括巨盾蛞蝓。

科學教案:蝸牛2

設計意圖:

科學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讓幼兒能運用各種感觀,動手動腦探究問題以及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本次活動要求幼兒瞭解蝸牛的外形特點以及培養其探索的興趣,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幼兒的實踐操作能力,一般來說,一個四歲的孩子對理論知識較難明白,但如果經過自己的觀察操作得出的結論往往比老師的講述要深刻得多。

活動目標:

瞭解蝸牛的外形特徵,生活環境。

活動重、難點:

蝸牛的知道5種蝸牛的名字

活動準備:

蝸牛生活環境圖片,視訊

活動過程:

一、猜謎語引發興趣

1、教師猜謎語:沒有腳,沒有頭,背起房子到處走,誰把他碰一碰,趕緊躲進房裡頭。

2、幼兒舉手回答(蝸牛)

二、認識蝸牛

1、教師提出問題:蝸牛長什麼樣子?(觀看視訊)

2、幼兒自由回答教師總結:蝸牛有身體、殼、觸角

3、教師提出問題:蝸牛有眼睛嗎?眼睛在哪裡?

4、引導幼兒蝸牛有眼睛,在觸角上。

5、那你們知道蝸牛生活在什麼地方嗎?(出示圖片)幼兒自由回答(總結:蝸牛喜歡在陰暗潮溼的地方,蝸牛最怕陽光直射)

三、認識種類不一樣的蝸牛

1、出示蝸牛的圖片和幼兒一同來認識不同種類的蝸牛並幫助他們快速記住這5種蝸牛的名字。

四、鞏固複習觀看書和幼兒一同複習小蝸牛的外形特徵、生活環境。和不同種類的蝸牛小小知識點告訴小朋友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小動物。

活動反思

在這次活動中,幼兒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而不是大人灌輸。出一個問題,然後讓孩子自己去圖書館找書、上網查資料,這樣孩子獲得的知識更系統、全面、深刻,學習能力由此增強。無疑,網路是一本大百科全書,提供知識更為快捷、方便。在這次活動中,幼兒還初步瞭解到網路給學習帶來的好處,這為他們成為資訊時代的合格人才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科學教案:蝸牛3

【活動目標】

1、瞭解磁鐵能吸住鐵製品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2、能利用磁鐵的特性進行物品分類,主動將自己發現的與同伴交流。

3、對研究磁鐵的祕密感興趣,體驗動手嘗試的快樂。

4、能用較清楚的語言講述自己的觀察和發現。

5、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活動準備】

1、磁鐵;幼兒每人兩個小框、一個大框,大框內裝有:曲別針、鐵絲、鐵釘等鐵製品和塑料勺子、積木、雪花片、鈕釦、等非鐵製品,和一角硬幣。

2、白紙、別有曲別針的立體小兔子、兩筐雪花片。

3、記錄表每人一張。

4、兩種材質的一角硬幣各一枚。

【活動過程】

1、遊戲"小兔子跳舞",引發幼兒興趣。

"小朋友,你們看一看小兔子為什麼會跳舞?"教師將立體小兔子放在白紙下面來回移動,讓立體小兔子跳起舞來。"哦,原來小兔子底部有個曲別針,是磁鐵讓小兔子跳起舞來的。你們真聰明,這都能發現了。""那麼請小朋友想一想,磁鐵還能吸起什麼。"2、幼兒操作實踐,自主探索磁鐵吸鐵的特性。

①"小朋友,老師給你們每人一包各種各樣的物品,請你們來猜一猜,哪些能被磁鐵吸起來?哪些不能被磁鐵吸起來。你覺得能被磁鐵吸起來的你就在'猜想'欄打上'√'不能被磁鐵吸起來的就在'猜想'欄打上'╳',現在開始吧。"②"好了,現在請你們來試一試,看看自己猜的對不對,做實驗的時候把能被磁鐵吸起來的就在'驗證'欄打上'√',不能被磁鐵吸起來的就在'驗證'欄打上'╳'。

③請小朋友相互檢查一下結果並交流自己的發現:磁鐵能吸起什麼?哪些物品不能被吸起來?為什麼磁鐵能吸住大頭針、曲別針、鐵絲、鐵釘?

小結:磁鐵能吸起鐵絲、回形針…因為他們都是鐵做的,不能吸起、木塊、鈕釦,雪花片因為他們都不是鐵做的,磁鐵有磁性,它能吸起鐵絲鐵釘等鐵製品,是了不起的吸鐵專家。

④"小朋友請看一看,老師這有兩枚不一樣的的一角硬幣。我們來一起試一試哪一個能被磁鐵吸起來?哪個不能。"引導幼兒發現兩枚硬幣的不同材質,"原來,被吸起的硬幣是鐵鈷鎳做成的,不能被磁鐵吸起來的是用鋁做成的。"3、引導幼兒尋找周圍環境中的鐵製品,鞏固對磁鐵的認識。

①"你想知道磁鐵還能吸什麼東西嘛?請你用磁鐵去吸一吸教室裡的其他東西。"並互相交流自己的發現。

②"你在哪個地方還發現了磁鐵"門吸、大衣櫥門、媽媽包上的按扣等,加深對磁鐵的瞭解。

4、設定問題情境:引導幼兒用磁鐵解決實際問題。

遊戲情境:"今天早上老師準備的曲別針不小心掉到了雪花片框裡,請大家幫老師找一找曲別針。看誰找的又快又多"。組織幼兒分組自主遊戲,尋找曲別針。

引導幼兒交流找到區別針的`方法,多玩幾次。

總結:"有的小朋友很聰明,他用磁鐵轉一下就吸住了很多的曲別針。"老師再次演示一下。加深對磁鐵用處的瞭解

教學反思

1課前匯入得太直接,不夠貼近生活化。

2教學教具過少,沒有掛圖。

3師生互動過少,課上應該穿插多種遊戲進行。

科學教案:蝸牛4

活動目標1、認識蝸牛,初步瞭解蝸牛的外形特徵及生活習性。

2、萌發對事物的探究興趣。

活動準備1、圖片-蝸牛

2、放大鏡等

活動過程

一、認識蝸牛1、瞭解蝸牛的外形特徵。

(1)蝸牛的身體是什麼樣的?

引導幼兒討論。

教師小結:蝸牛的背上有殼,像小房子,它的殼是一圈一圈的。

(2)蝸牛的頭上有什麼?

讓幼兒知道,蝸牛的頭上有兩根細細的腳,叫觸角。

(3)蝸牛的眼睛長在哪裡呢?

告訴幼兒蝸牛的眼睛就長在觸角上。

(4)蝸牛是怎樣走路的呢?它有腳嗎?

2、讓幼兒自由討論:蝸牛有沒有腳教師講解,蝸牛有腳的,你知道為什麼看不到蝸牛的腳嗎?

二、觀察蝸牛的腳

教師:蝸牛到底有沒有腳,讓我們一起去找找,仔細地看一下。

通過觀察,幼兒發現蝸牛真的有腳,而且是一隻腳,就像鞋底一樣。

三、瞭解蝸牛的生活習性

1、蝸牛爬行。你們知道蝸牛走過的地方會留下什麼?

教師:你們看,小蝸牛在爬的時候身體在蠕動,它的腹部就會分泌出這種白色的沾液,

看上去就像白線一樣。

原來蝸牛是靠身體蠕動來爬行的,它分泌這種白色的沾液,是為了讓身體更潤滑,

這樣在爬行的時候就不會擦傷面板了,而且前進的更快。

2、交流蝸牛的生活習性(1)在什麼季節我們可以看到蝸牛?

(2)最近你看到過蝸牛嗎?為什麼?

交流後讓幼兒知道,蝸牛不但要冬眠,還要夏眠。

四、探索知識螺螄,跟蝸牛相比,有什麼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科學教案:蝸牛5

活動目標:

1、認識蝸牛,初步瞭解蝸牛的外形特徵及生活習性。

2、萌發對事物的探究興趣。

活動準備:

1、圖片-蝸牛

2、放大鏡等

活動過程: 一、認識蝸牛

1、瞭解蝸牛的外形特徵。

(1)蝸牛的身體是什麼樣的?

引導幼兒討論。

教師:蝸牛的背上有殼,像小房子,它的殼是一圈一圈的。

(2)蝸牛的頭上有什麼?

讓幼兒知道,蝸牛的頭上有兩根細細的腳,叫觸角。

(3)蝸牛的眼睛長在哪裡呢?

告訴幼兒蝸牛的眼睛就長在觸角上。

(4)蝸牛是怎樣走路的呢?它有腳嗎?

2、讓幼兒自由討論:蝸牛有沒有腳

教師講解,蝸牛有腳的,你知道為什麼看不到蝸牛的腳嗎?

二、觀察蝸牛的腳

教師:蝸牛到底有沒有腳,讓我們一起去找找,仔細地看一下。

通過觀察,幼兒發現蝸牛真的有腳,而且是一隻腳,就像鞋底一樣。

三、瞭解蝸牛的生活習性

1、蝸牛爬行。

你們知道蝸牛走過的地方會留下什麼?

教師:你們看,小蝸牛在爬的時候身體在蠕動,它的腹部就會分泌出這種白色的沾液,

看上去就像白線一樣。

原來蝸牛是靠身體蠕動來爬行的,它分泌這種白色的沾液,是為了讓身體更潤滑,

這樣在爬行的時候就不會擦傷面板了,而且前進的更快。

2、交流蝸牛的生活習性

(1)在什麼季節我們可以看到蝸牛?

(2)最近你看到過蝸牛嗎?為什麼?

交流後讓幼兒知道,蝸牛不但要冬眠,還要夏眠。

四、探索知識

螺螄,跟蝸牛相比,有什麼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科學教案:蝸牛6

活動目標

1、認識身邊感興趣的小動物,瞭解小蝸牛的主要特徵和生活習性。

2、喜歡觀察大自然,有了解周圍的事物和現象的興趣,好奇愛問。

3、能通過收集、觀察、繪畫等多種活動進行探究。

4、學習運用已有經驗進行簡單的猜想,能大膽與同伴交流。

5、使幼兒掌握一些蝸牛的生活基本常識。

教學重點、難點

1、有觀察蝸牛的興趣,能大膽交流自己的觀察發現。

2、瞭解蝸牛的外形特徵及生活習性,知道蝸牛對農作物的危害。

活動準備

1、活動前組織幼兒捉蝸牛,每人準備一個盛有蝸牛的昆蟲盒。

2、《學前班科學活動上冊》第1至2頁。

活動過程

一、觀察活動:蝸牛的外形特徵。

1、幼兒自由觀察昆蟲盒裡的蝸牛,並大膽說出自己的發現。

2、教師引導幼兒歸納小結蝸牛的外形特徵。

提問:(1)蝸牛是什麼樣子的?

(2)蝸牛的頭上有什麼?它的眼睛長在哪裡?它的觸角有什麼用?捕捉蝸牛時,為什麼常常看不見它的頭?

(3)蝸牛的殼是什麼樣的?有什麼用?

(4)蝸牛的怎樣走路的?蝸牛爬過的地方為什麼會有一條線呢?

二、討論活動:蝸牛的生活習性。

1、蝸牛喜歡吃什麼?生活在什麼地方?

2、它是怎麼過冬天的?

小結:蝸牛生活在牆邊、草叢、樹根、葉子背面等陰暗潮溼的地方。它喜歡吃綠色植物,特別是蔬菜。蝸牛冬天躲進殼裡,用粘液封閉殼口,十分耐飢。由於蝸牛的腹足會分泌粘液,粘液粘在地上就會留在一條白線。為了保護自己,它常常在頭縮排硬殼裡。

三、談話活動:蝸牛的危害。

引導幼兒看《學前班科學活動課上冊》第1頁,瞭解蝸牛的危害。

四、遊戲活動:幼兒學蝸牛爬。

五、畫一畫:我見過的蝸牛。

教學反思

活動前對幼兒已有的經驗估計過高,有的幼兒雖經常捉來蝸牛玩,但沒仔細觀察過。當談到蝸牛喜歡吃什麼時, 對於老師而言也比較困惑,因為平時的司空見慣使我不再留心去觀察。在這一教學活動中,孩子們大膽猜想、分工合作、動手嘗試,並且持之以恆地做好記錄,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究發現了蝸牛愛吃實物的祕密。由此我得到啟示,從小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提高科學活動能力,培養愛觀察、善思考、勇探究、樂合作、勤表達等良好習慣,對其日後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小百科:蝸牛並不是生物學上一個分類的名稱,一般是指腹足綱的陸生所有種類。一般西方語言中不區分水生的螺類和陸生的蝸牛,漢語中蝸牛隻指陸生種類,而廣義的蝸牛還包括巨盾蛞蝓。

科學教案:蝸牛7

活動目標、認知目標:

認識蝸牛並初步瞭解蝸牛的一些生活習性。

技能目標:

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以及幼兒的想象力。

情感目標:

培養幼兒愛護小蝸牛的情感。

活動重點培養幼兒愛護小動物的情感活動難點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想象力活動準備前經驗準備:觀看小蝸牛的課件錄影物質準備:在種植植物的盆中放入小動物(蝸牛)

活動過程匯入:

帶幼兒到自然角觀看植物盆中的小動物(蝸牛),引發幼兒興趣。

基本環節:

1、討論各自的想法(想象力)觀察後,教師讓孩子們說一說:“你們看了小蝸牛,小蝸牛在幹什麼呀?”幼兒發揮自己的想象力。2、引導幼兒繼續觀察,分時段進行觀察,充分發揮想象力。3、討論、小結。再次集中,教師提問:“小朋友觀察了小蝸牛很多小朋友的想法很好,很棒,還有誰有更棒的,想一想。”

結束:教師小結:小朋友在觀察小蝸牛,和小蝸牛成了好朋友。小朋友很關心小蝸牛,小蝸牛讓我們知道它的活動過程。我們的周圍還有很多的動物,小朋友只要仔細的去觀察它們,我們會有更多的好朋友。

科學教案:蝸牛8

設計意圖

四月的春季氣候溫潤,陰雨天過後,自然角里多了幾隻蝸牛。"哇,蝸牛!""好玩死了!""那個那麼大,這個只有這麼一點點小!""它縮排去了。""它的觸角也縮排去了。"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蝸牛的出現引起了他們極大的興趣和關注,只要在戶外發現一隻蝸牛,他們就會圍在一起看,並指指畫畫地說著關於蝸牛的事情。有的幼兒回家之後,還會從父母那裡瞭解一些關於蝸牛的知識,來分享給大家。順著孩子們的興趣與探究慾望,我們緊緊抓住身邊的資源,結合幼兒科學教育的發展目標開展了一系列適宜的教育教學活動。

幼兒科學活動不僅僅是科學經驗的獲得途徑,更可以讓幼兒通過自身的感知、操作、發現來探究、關注自然,萌發好奇心,對科學探索產生興趣,並積累一定的科學經驗和研究方法。因此本次系列活動特別注重幼兒的親自操作、自我發現和及時的總結與討論,意圖讓幼兒在探究和總結中感受發現的樂趣,並學會從總結和討論中不斷髮展。

活動總目標

1.對身邊自然界的物體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願意探索。

2.愛觀察,能用較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對蝸牛的認識,並樂意把自己的發現和夥伴分享。

3.探索、發現蝸牛的身體特徵、瞭解蝸牛的生活習性。

4.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並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5.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一:尋找蝸牛

活動目標:

尋找身邊的蝸牛,發現蝸牛的生活環境。

活動準備:

手掌大小的正方形紙人手一張。

活動過程:

1.製作三角袋。

為了避免蝸牛丟失和傷亡,教師為每位幼兒準備了一張正方形的紙製作盛放蝸牛的三角袋,既便於攜帶又便於放置蝸牛。

製作方法:第一步將正方形兩角向中心點折;第二步沿中心線對邊折;第三步沿中心點一角向前折一角向後折;第四步把上端兩角插入袋內;第五步撐開即完成。(見圖)

(製作三角袋僅用了很短的時間,由於幼兒對尋找蝸牛懷著高漲的熱情,就連平時動作很慢的小林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

2.尋找蝸牛。

教師:現在開始我們去外面找蝸牛。找到以後,把蝸牛放在你剛才做的紙袋裡,先找到的小朋友可以幫助沒找到的夥伴一起找。

(幼兒到室外尋找蝸牛。開始在向陽的一面,幼兒怎麼也找不蝸牛的蹤影;大.考吧.幼.師網出處後來,有夥伴提議到西側的種植園,還有的跑到教學樓後面背陰的潮溼地裡,終於發現了蝸牛,孩子們興奮的勁頭簡直無以言表。)

3.交流討論。

教師:"你在哪裡找到的蝸牛?"引導幼兒發現蝸牛的生活環境,並進一步思考。

教師小結:原來蝸牛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溼的地方,只要我們認真尋找,總能發現蝸牛的足跡。

活動二:蝸牛的家

活動目標:

嘗試選擇最適合的材料給蝸牛建造其生活的家。

活動準備:

花盆,紙盒,透明塑料杯,皮筋,硬紙板,普通紙,透明塑料紙等。

活動過程:1.提出問題:我們找到了這麼多的蝸牛,讓它們住哪裡呢?

有女生迴應:"老師,我們給蝸牛找個家吧。"

教師:"這個主意不錯,哪裡比較合適呢?"

有的孩子說放在自己的抽屜裡,有的要放在自然角的花盆裡……幼兒想出了幾種放置的容器。

教師:"哪種物品更適合做蝸牛的家呢?為什麼?"

有的幼兒說蝸牛喜歡吃草,所以要放在花盆裡;有的幼兒說蝸牛也喜歡水,所以要放在魚缸裡;還有的說抽屜比較暖和,要養在抽屜裡……

2.幼兒探索、討論。

教師:"老師也為小朋友準備了一些物品,有花盆、紙盒、魚缸、透明塑料杯,你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試一試哪種物品做蝸牛的家最合適。"

幼兒有的把蝸牛放在花盆裡,有的把蝸牛放在小盒子裡,沒過一會蝸牛就爬走了。"蝸牛去哪了?"老師奇怪地問到。"蝸牛要爬出去了,盒子很高都能爬出去。"孩子們又是興奮又是尖叫。

塑料杯和魚缸因為是透明的,幼兒更容易觀察,他們眼看著蝸牛放進去一會之後慢慢爬了出來。一幼兒提議:"拿個東西把杯子口遮住,它就爬不出來了。"夥伴們紛紛行動,有的找來了紙,有的找來了硬紙板,蓋在杯口上。

教師提醒:"不透氣會把蝸牛悶死的。"

幼兒1:"那在上面啄個洞吧。"

幼兒2:"那樣它會爬出來的。"

經過一段時間的商量,幼兒決定在紙上弄出許多個小洞,然後用皮筋把紙套在杯子口上固定好。但時間不長,蝸牛分泌出的黏液把紙弄破,它們又爬出來了。

最後大家決定把普通紙換成塑料紙,蝸牛安穩了許多,無論怎樣折騰依然還在杯子裡。

教師反思:

1.做中學的科學活動更多地是培養幼兒操作的思維習慣,幼兒在做前思考"哪些容器可以做蝸牛的家"、做中思考"怎樣做蝸牛才不會爬出去""怎樣才不會把蝸牛悶死"等問題,在思考的過程中根據操作的實際情況分析問題的原因並不斷調整自己的想法與行為。

科學教案:蝸牛9

活動目標 :

1.認知目標:認識蝸牛並初步瞭解蝸牛的一些生活習性。

2.技能目標: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以及幼兒的想象力。

3.情感目標:培養幼兒愛護小蝸牛的情感。

活動重點:

培養幼兒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活動難點:

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想象力。

活動準備:

前經驗準備:觀看小蝸牛的課件錄影。

物質準備:在種植植物的盆中放入小動物(蝸牛)

活動過程:

一、匯入。

帶幼兒到自然角觀看植物盆中的小動物(蝸牛),引發幼兒興趣。

(一)基本環節。

1、討論各自的想法(想象力)觀察後,教師讓孩子們說一說:“你們看了小蝸牛,小蝸牛在幹什麼呀?”幼兒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2、引導幼兒繼續觀察,分時段進行觀察,充分發揮想象力。

3、討論、小結。再次集中,教師提問:“小朋友觀察了小蝸牛很多小朋友的想法很好,很棒,還有誰有更棒的,想一想。”

(二)結束。

教師小結:小朋友在觀察小蝸牛,和小蝸牛成了好朋友。小朋友很關心小蝸牛,小蝸牛讓我們知道它的活動過程。我們的周圍還有很多的動物,小朋友只要仔細的去觀察它們,我們會有更多的好朋友。

二、活動延伸:

手工《蝸牛》

科學教案:蝸牛10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 蝸牛的特點體現在它的運動、身體構造等多方面。

2、 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躲進殼內以躲避危險等。

3、 蝸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種物體上爬行,腹足做細波浪狀運動並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跡。

過程與方法

1、 經歷和體驗從整體到區域性的觀察過程,並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緻的觀察。

2、 用簡圖畫出蝸牛的外形。

3、 按照教科書介紹的方法飼養蝸牛,做好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樹立起認真細緻、實事求是地觀察態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教學重點】

經歷對蝸牛外形、運動、反應等方面的觀察活動。

【教學難點】

學生觀察過程中對蝸牛的態度及對觀察到的資訊的整理。

【教學準備】

1、 分組:2-3只蝸牛、放大鏡、樹枝、繩子、玻璃、飼養槽。

2、 與學生相同的但大一號的材料。

【教學過程】

一、課前佈置學生捉蝸牛

1、 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裡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麼環境上的特點。

2、 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3、 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二、觀察蝸牛的身體。

1、 組織討論觀察蝸牛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 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身體。並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 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的組織紀律性,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 設計意圖:認識蝸牛的身體結構特點。

三、觀察蝸牛的運動和反應。

1、 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蝸牛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 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運動。並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 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的方法觀察蝸牛的反應,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 設計意圖:認識蝸牛運動的特點:靠腹足運動,爬過的地方有粘液,能對刺激做出反應。

(被注:觀察蝸牛的身體和觀察蝸牛的運動最好結合起來在同一時間段內完成)

四、飼養蝸牛

1、 教師介紹飼養蝸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2、 學生飼養、觀察蝸牛並記錄發現和產生的新問題。

3、 關注:飼養過程中是否堅持觀察、記錄。

4、 設計意圖:在飼養過程中瞭解更多有關蝸牛的資訊。

科學教案:蝸牛11

活動目標:

1.認識蝸牛,初步瞭解蝸牛外形的特徵

2.萌發幼兒對事物的探究興趣,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蝸牛》視訊

2.蝸牛圖片

活動過程:

1.匯入--沒有腳,沒有手,背上房子到處走,有誰把它碰一碰,趕緊躲進房裡頭。有誰知道是什麼動物?

--是蝸牛。你們見過蝸牛嗎?在哪裡見過?

2.認識蝸牛--你們都說見過蝸牛,誰來說說看蝸牛長的什麼樣?

觸角、殼、足、嘴巴--你們覺得蝸牛有眼睛嗎?

觸角:蝸牛的眼睛長在長的那對觸角上。蝸牛的觸角是用來感覺外界環境的器官,如果用觸角接觸到障礙物,就會立即轉變前進的方向。

--那你們知道蝸牛的鼻子在哪裡嗎?

蝸牛的觸角中,短的那一對相當於它的鼻子,在短的觸角下面還有一張小小的嘴巴--哪裡是蝸牛的腳呢?蝸牛是怎麼爬的?我請一個小朋友來爬爬看。

蝸牛肚子下面扁扁的足就像是水波紋一樣的橫紋,蝸牛就靠著橫紋的波動,慢慢爬行。

--你們有沒有發現,蝸牛爬過的地方會留下什麼?它是什麼?

會留下閃亮亮的線。

蝸牛在爬行的過程中身體會分泌出一種叫做"足腺"的分泌物,就像小朋友運動以後流汗一樣,蝸牛也會流汗,但是它流的是叫"足腺"的分泌物爬行時候,這種分泌物不斷的流出來,是為了減少摩擦,有利於蝸牛爬行,邊爬邊粘在了爬過的地方,等它幹了,就變成了一條閃閃發光的線。

--那老師再來考考你們你們知道蝸牛喜歡吃什麼嗎?(青菜、樹葉、小草。)--蝸牛喜歡吃蔬菜、小草、樹葉等等。咦,你們覺得蝸牛的嘴巴長的大嗎?蝸牛的嘴巴長的小小的,只有針尖這麼大,但是你們猜猜看它有多少顆牙齒?

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它有26000顆牙齒左右。蝸牛可真厲害!

3.觀看《蝸牛》短片--現在我們來看一個有關於蝸牛的小短片。(播放視訊)--看完了小短片,我們都認識小蝸牛了,有誰來說說看你知道了那些有關於蝸牛的知識,看看誰是小蝸牛的好朋友。

4.聽歌曲《快樂的小蝸牛》學蝸牛爬,碰見障礙要改變方向爬。

--現在讓我們變成小蝸牛帶著房子去旅遊吧!先長出兩隻小細腳,再背上我們的房子,小蝸牛們準備好了嗎?我們出發吧!(播放伴奏)

活動反思:

孩子們對今天的這個繪畫技法還是比較熟悉。在講解示範環節我將重點放在了怎麼樣將螺旋線在小蝸牛的背上完美的佈局,引導孩子們要畫的飽滿,並儘可能的使線與線之間的距離均等一些。從孩子們的操作上看,還是把握的不錯的,基本上小蝸牛的殼都能撐得滿滿的。

科學教案:蝸牛12

活動目標:

1.認識蝸牛,初步瞭解蝸牛外形的特徵

2.萌發幼兒對事物的探究興趣,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蝸牛》視訊

2.蝸牛圖片

活動過程:

1. 匯入

——沒有腳, 沒有手, 背上房子到處走, 有誰把它碰一碰, 趕緊躲進房裡頭。有誰知道是什麼動物?

——是蝸牛。你們見過蝸牛嗎?在哪裡見過?

2. 認識蝸牛

——你們都說見過蝸牛,誰來說說看蝸牛長的什麼樣?

觸角、殼、足、嘴巴

——你們覺得蝸牛有眼睛嗎?

觸角:蝸牛的眼睛長在長的那對觸角上。 蝸牛的觸角是用來感覺外界環境的器官 ,如果用觸角接觸到障礙物,就會立即轉變前進的方向。

——那你們知道蝸牛的鼻子在哪裡嗎?

蝸牛的觸角中,短的那一對相當於它的鼻子,在短的觸角下面還有一張小小的嘴巴

——哪裡是蝸牛的腳呢?蝸牛是怎麼爬的?我請一個小朋友來爬爬看。

蝸牛肚子下面扁扁的足就像是水波紋一樣的橫紋,蝸牛就靠著橫紋的波動,慢慢爬行。

——你們有沒有發現,蝸牛爬過的地方會留下什麼?它是什麼?

會留下閃亮亮的線。

蝸牛在爬行的過程中身體會分泌出一種叫做“足腺”的分泌物,就像小朋友運動以後流汗一樣,蝸牛也會流汗,但是它流的是叫“足腺”的分泌物

爬行時候,這種分泌物不斷的流出來,是為了減少摩擦,有利於蝸牛爬行,邊爬邊粘在了爬過的地方,等它幹了,就變成了一條閃閃發光的線。

——那老師再來考考你們 你們知道蝸牛喜歡吃什麼嗎? (青菜、樹葉、小草。。。)

——蝸牛喜歡吃蔬菜、小草、樹葉等等。 咦,你們覺得蝸牛的嘴巴長的大嗎?蝸牛的嘴巴長的小小的,只有針尖這麼大,但是你們猜猜看它有多少顆牙齒?

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它有26000顆牙齒左右。蝸牛可真厲害!

3. 觀看《蝸牛》短片

——現在我們來看一個有關於蝸牛的小短片。 (播放視訊)

——看完了小短片,我們都認識小蝸牛了,有誰來說說看你知道了那些有關於蝸牛的知識,看看誰是小蝸牛的好朋友。

4. 聽歌曲《快樂的小蝸牛》學蝸牛爬,碰見障礙要改變方向爬。

——現在讓我們變成小蝸牛帶著房子去旅遊吧! 先長出兩隻小細腳,再背上我們的房子,小蝸牛們準備好了嗎?我們出發吧! (播放伴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