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物理教案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來源:才華庫 2.56W

【教學目標】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教案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1.知識與技能

●瞭解人類聽到聲音的過程。

●知道骨傳導的原理。

●瞭解雙耳效應及其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和生活經驗,體驗人是如何天道聲音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關心他人,特別是關心殘障人士。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人耳怎樣聽到聲音的?

難點:設計探究的實驗,清楚雙耳效應。

【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總結結論。

【教學器材】電腦、音叉。

一、複習提問、引入新課

(一) 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二、新課開始

教材分析:1、本節是瞭解性常識,而且比較簡單,學生基本上一看就

懂,所以課堂教學基本上讓學生主動去完成,教師加以必

要的糾正即可。其他時間可以討論上節課的練習。

(一)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看到這個題目,也許你會馬上說“當然用耳朵啦!”但俗話說的好“聾子的耳朵——擺設”,什麼意思呢?從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來看,說明我們要聽到聲音,不僅僅要有這個“擺設”,而且必須保證從“擺設”到聽覺神經之間所有的器官和組織都是完好的,

人耳的構造:外邊有耳廊,下邊有耳垂聲音從耳道進入引起鼓膜震動通過聽小骨、半規管、前庭耳蝸及咽鼓管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訊號傳給大腦,人便聽到了聲音。

(二)雙耳效應

有一位老師曾經領著學生做過這樣一個探究活動:讓一個蒙上雙眼的學生坐在教室中央,讓其他學生從教室的不同方向叫這個同學的名字,結果他都能準確無誤的指出說話學生的方位。第二次讓蒙上眼睛的學生同時堵住一隻耳朵,然後判斷說話學生的方位,結果不那麼準了,甚至錯位很大,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兩隻耳朵可以分辨聲源的方向主要有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對同一聲音,兩隻耳朵感受到的聲音強弱的不同。假如聲源在右方,則右耳聽到的聲音就比左耳強。這種強弱的差別,在實踐中就形成了辨別方向的感覺。這時,我們會轉動頭顱,直到兩耳聽到同樣響度的聲音位置,此時聲源便處在我們的正前方或正後方。

二是對同一聲音,兩隻耳朵感受到的時間又先後。假如聲源在右方,右耳比左耳離聲源近,聲音傳來,右耳先聽到,左耳後聽到。這個聲音到達右耳和左耳的時間差別,同樣在實踐中形成了聲源方向的感覺。時間差別越大,越容易辨別,感覺越準確。

三是兩耳接收到的振動步調不同。

什麼叫做雙耳效應

聲源到兩耳的距離一般不同,同一點發出的聲音傳到兩耳的時刻、強弱及其他特徵也就不同,根據這些差異人們就能感覺到發聲點的位置,

在這幾種情況下,大象比人更有利,因為它的兩隻耳朵間的距離比人的大得多。

典型例題:

例1、由於雙耳效應,人們可以確定發生體的位置是由於( )

A對同一聲音,兩耳感受到的聲音強度(大小)不同。

B對同一聲音,兩耳感受到的時間有先後之分。

C對同一聲音,兩耳感受到的振動的步調有差異。

D以上三種原因都存在。

解析:雙耳效應的產生是由於人的兩隻耳朵到發聲體的距離一般不同,這就導致了兩耳感受到的聲音的強度不同,聲音到達兩耳的時間不同,兩耳接收到的振動步調也不同。這些差異綜合起來就成為判斷聲源位置的重要基礎。

三、骨傳導

如果聲音在傳向聽覺神經的過程中,出現了諸如鼓膜、聽小骨等的損傷,將會造成非神經性耳聾,不過我們只要想辦法通過其他途徑將振動傳給聽覺神經,人也能夠感知到聲音。

據說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在30多歲時患上了嚴重的耳疾,聽力完全喪失,但是他並沒有向命運屈服,他用牙齒咬住木棒的一端,將木棒的另一端頂在鋼琴的鍵盤上感受旋律,繼續自己的創作。現在同學們聽到的《田園交響曲》就是貝多芬在完全喪失聽力的情況下創作的,這部作品細膩動人,樸實無華,寧靜而安逸,表達了作者喪失聽力以後對大自然深沉的眷戀之情,與《命運交響曲》一起成為最受人們歡迎的交響曲之一。

同學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可能會經歷種種挫折和不幸,但是,只要我們能像貝多芬那樣,不向命運低頭,敢於迎接挑戰,就一定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

那麼像貝多芬那樣,讓聲音通過牙齒或者有些通過頭骨、頜骨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的傳導方式叫骨傳導。

我們有這樣的經驗:聽錄音機放出的自己的聲音總覺得不太像,而在別人聽來都認為像,這是這麼回事呢?原來從聲帶發出的振動經過牙齒、牙床、上下頜骨等骨頭,傳入我們的內耳。因此,對我們自己來說,聽自己講話是通過骨導方式聽到的。由於空氣和骨頭是兩種不同的傳聲媒質,它們在傳播同一聲源發出的聲音時,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我們聽上去就感到通過不同途徑傳來的聲音的音色有差別,於是就覺得錄音機裡放出來的自己錄製的聲音不像自己的聲音了。

【教學後記】

給八年級學生學習物理的十條建議

一、物理是一個整體,剛剛接觸,可能對某些概念、規律掌握不好,對知識無整體感,這是正常的。隨著學習後面相關的知識,對原來不甚清楚的問題會逐漸理解透徹,初學時千萬不要遇到困難就喪失學習物理的信心和興趣。

二、物理是很有趣的,但有些時候,老師為了講清某一物理規律或物理情景,考慮到知識的整體性和邏輯性,經常會進行大段描述。這是理解較高層次的知識所必需的,也是物理的“理”性所在,因此課堂氣氛可能不象國小時那樣“熱烈”,對這一應該有思想準備。最重要的是思路要清晰,同時自己要儘快養成這種嚴謹的思維習慣和分析問題的方法。

三、中學階段解決的問題多為“理論意義”上的實際問題,要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注重問題本質,不要因細枝末節影響對問題的解決。

四、積極主動地學習。課堂上大腦要高速運轉,對老師提出的一些問題,要自己去考慮,不要等老師去“灌輸”。課後,不要僅滿足於完成老師佈置的預習、複習、作業、小實驗等任務,要主動針對自己的實際,合理安排學習內容和時間。

五、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在學習中要善於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同時學會對知識進行梳理和重新整合,把雜亂的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將它變成自己的東西。比如每學完一章,都要試著用二三百字去概括其主要內容。

六、從某種角度看,課本中的習題可以把正文不好講解清楚的知識通過習題的形式體現出來,是課本正文的延續和補充,因此,要把它放在與正文同等重要的地位。實際上,許多物理試題包括會考試題就是對課後習題稍加改造而成的。對課本中的選學內容、閱讀材料、研究性學習等,要認真對待千萬馬虎不得,因為在考試中經常出現借用其物理背景或某一知識點命題的情況。

七、學習新課時,應把注意力放在對概念和規律的理解和對物理思想的把握上,而不應急於做大量的習題,絕不能把老師講例題、學生做習題作為學習物理的核心。習題要做,但每做完一道習題,都要要總結一下,看看通過做這道習題,自己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有哪些新的體會;檢查自己是否能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題中所給的物理狀態、物理過程和物理情景及產生的原因、有關條件等是否能獨立地弄明白,能否獨立地進行邏輯推理。每做一道習題,都要力求在能力上有所提高。做習題,貴在精而不在多,不要一味追求做題數量,鑽難題,陷入題海。

八、在觀察課堂演示實驗和進行學生實驗的過程中,要注意培養自己識別器材和儀器的能力,在實驗誤差太大的情況下,能自覺地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改進實驗以減小誤差。要培養良好的實驗習慣和基本實驗操作技能,遇到問題,要善於用實驗來探討和驗證。從某一層面上講,這也體現了一個人的創新思維能力。

九、八年級物理學習不要求一步到位,剛剛進入八年級就“瞄準”會考,做大量類似於會考試題的題目,不但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會影響自己對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的理解。

十、科學、技術、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在物理學習中,對物理理論-—相關的技術——這些技術所處的社會背景,要整體掌握。這就要求我們要提高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學會獨立地收集資訊和拓寬知識面,多動腦,多看科普書刊,多瞭解新的科技動態,如“神舟五號”、禽流感等。這也是教育發展和會考命題的方向。

不言而喻,八年級階段注意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科學的思維方法、良好的學習習慣,將對中學階段的物理學習,乃至今後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同學們若能在學習中積極實踐,不斷總結,就一定會取得令人矚目的好成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