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3.18W

 【教學目標】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1.掌握困、古、敏、言、蕩、絞、賢、色、就、正、貳、等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並積累成語:六言六蔽、不遷怒、不貳過、等。 

2 .能根據文言特殊句式的特點,用現代漢語準確翻譯。 

3.領悟孔子“學”內涵,以及其的思想價值和現實意義。 

4.分析、評價孔子“不如丘之好學也”、六言六蔽、“不遷怒、不貳過”、“賢賢易色”觀點。 

【文化內涵】 

1、理解孔子所說的“學”的基本內涵。 

2、重點領悟孔子六言六蔽、“不遷怒、不貳過”、“賢賢易色”等原則和方法的思想價值和現實意義;  

3、結合孔子的理念傾向,深入分析“學”的內涵。 

【課時建議】 

    二課時 

教學步驟一:整體感知文字 

1.初讀感知 

  【問題1】你認為孔子所說的“學”有哪些內涵?對你有什麼啟發?

 【問題2】本課所選錄的10章中包含了孔子“學”內涵的哪幾個方面?

 2.誦讀感知 

    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本課所選的“語錄”共有10章,為克服篇數多、教學組織容易鬆散的缺陷,可把全文切分成: 

 為什麼要學(第1、2、3章)

什麼是學的基本內涵 (第4、5、6章)

什麼是好學(第7、8章)

 學什麼(第4、5、11、10、章) 

重點研讀:學的基本內涵  

教學步驟二:文字研讀  

1、串講詞句,進行文言知識梳理。 

 2、師生互動,組織重點問題探討。 

   例:(1)對照章節文字,概括孔子所說“學”的基本內涵 。 

  孔子及其弟子所說的“學”,根本意義不是現在常說的學習知識和技能等。他所說的“好學”主要是從人格修養、道德實踐的意義上說。

 (2)你最欣賞或最有感觸的是哪一點?請說說自己的體會(小組討論交流)。 

   3、自主學習,課文其他問題研讀。  

   例:對孔子的“賢賢易色”,你怎麼看? 

   4、拓展提升,深入理解文化內涵。 

   例:“不遷怒、不貳過”、六言六蔽、“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見附文)的認識。

 附文:

① 孔子日: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② 子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③ 子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④ 子日:“由也!女聞六言六蔽乎?”對日:“未也。”“居!吾與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其實孔子強調的是一個人的品質是要通過努力學習去完善的,如果不加強學習,不善於運用,即使你有仁、智、信、直、勇、剛這樣的美德,也照樣回出現大的弊病。學習應該放在首位,學習能彌補人的不足。

本章談“仁之度”。“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學”後省一“禮”字,“禮”即“度”。好仁若無禮度,則愚仁。孔子對“仁、知、信、直、勇、剛”等美好的品德都要求要有“禮”有“度”,如孔子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仁而無禮度則愚;智而無禮度則蕩;信而無禮度則賊;直而無禮度則絞(傷人);勇而無禮度則亂;剛而無禮度則狂。在施恩方面也有一個尺度。

⑤ 子日:“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蒽,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講禮的重要性,任何人情、為政、做人、都“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禮是各種執政行事的準則,同時也是個體為人做事的尺度,否則就會疲勞、傷人、懦弱、動亂。

⑥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末句“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講學貴實行,更是說學問有益。實行不錯,實行前最好還是弄通道理。不然,自以為是做好事,未必做得都那麼合適,有人覺得這句話講得不好,“其流之弊,將或至於廢學。”其實是他沒認真揣摩子夏的語氣,不懂這裡邊有知行合一的意思。

⑦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矣。”

孔子說:“君子不追求飲食,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快,說話謹慎,多接觸有品德的人來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稱得上好學了。”

宋代名臣王曾考科舉連中三元,道賀的人說:“士子連登三元,一生吃著不盡。”意思說你考出來了,一生不愁吃不愁穿了,王曾正色回答:“曾生平志不在溫飽。”做官固然是一種職業,但絕不能僅僅把它看作一種謀生的手段,因而庸庸碌碌,甚至為非作歹。

這一章裡,孔子提出敏事慎言即好學,這就意味著,言行也是學問。毛主席說:“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

再有《紅樓夢》裡那副名聯:

世事洞明皆學問,

人情練達即文章。

可以說,書齋裡是一種學問,書齋外又是一種學問,兩種學問做通了,才是大學問。

⑧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翻譯】哀公問說:“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顏回最好學,他從不遷延怒氣,不犯同樣的過失。不幸短命死了。現在再沒有了,我還沒聽說誰是好學的。”

【解讀】孔子回答哀公問“孰為好學”,孔子可以從方法、態度、時間上去回答好學的提問。顏子“聞一以知十《公冶長》。”善於聯想和推導。態度上,“語之終日而不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為政》。”時間上,“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子罕》。”但孔子沒有從以上幾個方面去回答,而是直接從道德修養角度去回答,“不遷怒”,“不貳過。”朱熹說:“怒於甲者,不移於乙,過於前者,不移於後。”“不遷怒”常人十分難以做到,如在上級那裡受了氣,捱了批評,遷轉給下級,在父母那裡受了氣,在自己子女身上發洩,在外窩了火,對內發洩,在內蒙屈,對外發洩。總之,怒於左者,移於右,怒於上者,洩於下,怒於強者,移於弱,怒於甲者,移於乙。“己所不欲,強施於人”,這類人生活中比比皆是,凡怒而欲發,思顏子“不遷怒”,三字,真可謂一劑良藥。“不貳過”,需經過三個階段:①自知其過,“顏子……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程子語)。②自改其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③自訟其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公冶長》。”顏回之所以能“不貳過”,關鍵是做到了對待錯誤能“自知、自改、自訟”。

另外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以“不遷不貳回答,並攻哀公之性遷怒貳過故也。因以問,則並以對之,兼以攻上之短,不犯其罰”。(《論語集釋》卷二引《別解》)。

⑨《論語》憲問篇第十四,子日:“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

⑩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弟子一般兩種意義,一是指年紀幼小之人,一是指學生,這裡取第一種意義。

這一章是教人為學的。為學要以躬行為本,躬行要以孝悌為先。說行有餘力,不是說做這幾件事有餘力而後學文,而是說要以這幾者為本,以其餘力來學文。集註說,文就是六藝禮樂。

孔子認為父兄教弟子應該是這樣,現在的父兄是怎樣做的?有弟子而不教,不必說了;有教的,也大多從利祿起見。你好好學,考不上大學沒有飯吃;現在大學畢業也找不到好工作了,你得考研、出國。希望子弟生活得好一些,這是人之常情,未嘗不合聖人之心。但是何妨再期望子弟做大聖大賢?說大聖大賢或許大而空了,那你何妨教他做個好人?

古諺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正邪雅俗,大多是以小時候一念之差分開的。我祖母告訴我,我父親幼時,我祖母問他人生信條是什麼,我父親說:但做好事,莫問前程。

    11、"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

【譯文】陳亢問伯魚:“你在老師那裡聽到過什麼特別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說:“沒有呀。有一次他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裡走過,他說:‘學《詩》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詩,就不懂得怎麼說話。’我回去就學《詩》。又有一天,他又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裡走過,他說:‘學禮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禮就不懂得怎樣立身。’我回去就學禮。我就聽到過這兩件事。”陳亢回去高興地說:“我提一個問題,得到三方面的收穫,聽了關於《詩》的道理,聽了關於禮的道理,又聽了君子不偏愛自己兒子的道理。”

 

偉哉,孔子的學習觀!

《論語》憲問篇第十四,子日:“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學生課外文學名著必讀《論語通譯》(徐志剛譯註)是這樣解釋的:“孔子說,古代學習的人,是為了充實提高自己,現在學習的人,是為了裝飾門面做樣子給別人看。”孔子對於學習的態度,對學習的認識理解果真如此膚淺,這般武斷嗎?

顯然不是。孔子講這番話,語義是深遠的,他是立於中國文化、中國社會發展的角度給出了個人為學的發展史觀,以及與其相對應的教育所肩負的歷史責任和必然歸宿。

從行文看,“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孔子是以自己所處的時代為分隔,把兩類學者的為學目的進行了闡明、判斷。“為已而學”與“為人而學”這種“一分為二”的劃分看似不算高明,既然不甚高明,可孔子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個人認為這極可能是孔子對學者基於現實的認識而作出的一種趨勢性的哲學思考和價值判斷!

這裡,我們應首先弄清楚為什麼“古之學者為已”?

孔子所處的時代社會是封建社會,那時的經濟形態以自然經濟為主,自然經濟以自給自足為特徵,偶有一些商品交換。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仕、農、工、商的等級意識極為強烈。唯有“仕”者才可以得到俸祿,吃到皇糧,也就是吃國家財政,收入豐厚,讓你富甲一方。而且只要一人得道,那麼全家可以隨同雞犬一起昇天。

在這巨大利益誘導下,寒門弟子要脫胎換骨,光宗耀祖,就必須順應當時社會遴選人才的制度,以優學取“仕”,謀得一官半職去享受皇糧奉祿,參與國家的財政分配。這一本(無本)萬利的事情誰不願意去做呢?所以“頭懸樑,錐刺股”,“鑿壁借光”,“有人漏夜趕科舉”、“孟母三遷”等等故事,感動和教育了幾十代人,學習目的只有一個--“為已”。

“人不為已,天誅地滅。”這不僅是人之本性,也符合那個時代社會的精神。可我們知道,那個時代學者學的是什麼呢?用現代的教育來比方,大都是文科的知識,說大了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產生的功用是維護社會穩定,維護利益既得者的權勢和統治,讓老百姓安居樂業。為官者沒有也不需要什麼科學技術含量,但必須懂得為官之道。只要你勤奮、刻苦、孜孜以求以至博學,科考之時再弄出一篇上好文章,你就金榜題名,大功告成了,一輩子生活有了保障。全家人跟著你出入車馬,雞鴨魚肉,享清福了。苦盡甘來,你的人生實現了!

所以,在古代一個人的所作所為能給自己利益得失帶來巨大影響,同時惠及你的家族。事實上,你,以及更多的你“中舉”了,也不可能直接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那些學者沒有幾個是衝著發展生產力去的。你要他“學而怎麼樣為人”呢?那個時候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只要沒有天災人禍,老百姓生活基本安定,社會治安基本良好,為官者就算是“造福一方”了。那個時候不需要“招商引資”,也不很需要“引進”什麼科學技術,原創的意識也不強烈。所以,在孔子以前那個時代也就不需要袁隆平的“超級稻”了。可見“學而為人”是不現實的。人家自給自足啊,自然也就不需要什麼技術,那個社會的發展環境也不需要催生出高科技,為人而學行不通。

可社會總是要發展的,人們對財富的需要,對慾望的滿足是無止境的,交換也就層出不窮,無所不及,自然經濟的比重在下降,商品經濟的成份在加重,生產力的進步所創造的財富通過交換而體現,並遠遠大於那些學者的以“仕”致富,生產才是根本,發展才是硬道理。

怎麼辦?學習!你只有學習,掌握豐富的知識與技能,轉化為更多的產品並用於交換,你就能發家致富。你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做出你的貢獻,不是以那種狹隘的以“仕”的方式進入社會,而是以自己的勞動成果參社會交換,繼而融入整個社會,你只有為人了,才能利已。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因此,孔子說,“今之學者為人。”不管你學習的動機是什麼,但你進入社會做的一切客觀上正是為他人提供了產品、服務、便利---------這是事實,主觀上利已,客觀上利他。那麼從教育者的角度講,孔子的學習觀恰恰就是從動機上去端正你的學習態度:今之學者為人!

孔子的這一學習觀是了不起的!他提出這一觀點已超越那個時代的之於學習是個人行為的“一已之利”這一狹隘認識,他把學習已放在一個歷史發展的趨勢分析上。過去的學習與現在的學習顯然是不同的,在內涵上、外延上,在目的上、動機上,在社會功用、個人利益上等等方面都是不同的。而為人治學,是個大趨勢,是整個社會發展的大趨勢。這不僅是一種中國文化的發展史觀,更是國家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史觀。他在悠悠遠古就倡導人們,從今而後的學習要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學習不再是你個人的行為,個人的需要,學習是社會他人對你的需要,是歷史進步的需要,國家發展的需要!從這一點看,我們的孔子對於學習的認識有超前意識,有前瞻性,多麼了不起!

我們再看看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世界經濟融為一體。如果沒有互補性怎麼會融為一體?貿易往來說到底是物質的交換,勞務的交換,服務的交換,總之是物質的、能量的、資訊的交換。把這種交換再追本溯源,就是個人學習的交換了。

“今之學者為人”可謂至理名言。當今學習之人哪一個是為了自己的?這倒不是什麼學習的境界崇高;哪一個學習不是為了將來能為他人提供產品或服務作準備的?是今之社會發展了,逼迫你不得不好好學習,掌握本領,提高技能,是這個社會非要你為其作出貢獻不可。否則社會不接納你,唾棄你。商品社會,市場經濟嘛,說白了就是交換。交換就得為他人考慮,交換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有多複雜都離不開為他人考慮。那麼我們對於“今之學者為人”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呢?

有了這一層理解,我們對於學習就應該有更理性的認識了。學習不是個人的行為,你學什麼,學到何程度,是今之社會提出的要求,也是將來這社會對個人提出的要求。國家提出和義務教育,對適齡公民的免費教育是社會發展進步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當然也是國民教育的基本需要。如果你要在這個社會獲得更多機會,你就必須自費深造,上大學,讀碩攻博,為這個社會而學習所需要的更多的知識技能,並創新科技。反之你不為人而學,那麼別人、社會也必將不會為你而存在,你就會被邊緣化。

有了這一層認識,我們的學習就不會情緒化,我們的身上就多了一份責任,學習就不會“是為了裝飾門面做樣子給別人看。”有了這一層認識,我們的學習才會快樂,為了改造社會,為了發展經濟,如果自己的一生能給這個社會留下點自己的痕跡,那是多麼的快樂。

    孔子無怪乎貴為聖人,萬世之師。他的這一學習觀孕育了豐厚的哲學思考,是超時空的教育和學習的價值結晶。今之社會每前進一步,都需要我們“學而為人”,我們只要做到“學而為人”,社會的每一步前行都離不開我們的推力,都有我們的痕跡。這與他整個仁愛的思想精神是極其吻合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