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歸去》教案11 教案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2.99W

我心歸去

 

南京市第十三中學  季江勇

 

    教學進入“月是故鄉明”這個專題,我一直在思考,“向青春舉杯”專題的教學重點在活動體驗,“獲得教養的途徑”專題的教學重點在問題探究,本專題的教學重點在“文字研習”。按教材的意旨,前面兩個專題的文字是不是僅僅是衍生某種活動或某個問題的“母體”,重點在於活動或問題,而非這個“母體”;而本專題才是真正進入“母體”,進入“閱讀”。這是否應該是高中語文學習的一種科學序列,姑且不論,但對於“文字”研習的由淺入深卻是顯而易見的。如何確立本專題的教學目標,我便和同仁展開討論,既然人文性和工具性是本教材的“兩翼”,我們當然要“兩手抓”,而且“兩手都要硬”。前面兩個專題的話題是“青春”和“教養”,我們的學生通過學習有了思想認識和情感增進,是為“人文進步”;不僅如此,我們的學生在活動中學會了詩歌朗誦,學會了溝通交流,學會了設計未來;在問題探討中學會了如何讀書,如何求學,如何創新等,是為“工具進步”。本專題的話題是“故鄉”,人文方面,我們應該讓學生了解古人和今人對“故鄉”的已有的思想和情感,並積極參與這個話題的認識和感知,力爭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工具方面,我們應該讓學生掌握研讀文字的種種方法,如怎樣理清文章思路,怎樣歸納文章主旨,怎樣揣摩重要語句等。如何通過一篇文章的學習,既完成了思想認識的“過程”,又體現了文字閱讀的“方法”,即“過程與方法的完美統一”一直是我追求的教學境界。《我心歸去》的教學便是我在這方面的一個嘗試。

    本專題的第一板塊“古典的鄉愁”重在闡釋人與故鄉的關係,點明“鄉愁”是中外自古以來一種極其深厚的情結。第二、三板塊“漂泊的旅人”和“恆久的烙印”則對“故鄉”進行深層次的追問和剖析,闡明“故鄉”不僅是一種思鄉情緒,還是一種散發著文化氣息,指向祖國與民族,甚至精神意義上的皈依,是人生命的確證。《我心歸去》屬於第二板塊,是作家韓少功訪法歸來寫就的一篇富有抒情色彩和哲理意味的美文。

    我打算用一課時完成這篇課文的教學。顯然,這有一定難度。

    如何匯入本文,我比較鍾情於情境匯入法,於是課前便展示了一幅《思鄉圖》:蒼穹下,一輪明月,兩句古詩,幾莖翠竹,一下子調動學生的情感,進而調動學生“復活”已積累的詩句、歌詞、成語或俗語,不斷強化和渲染這種情感。在學生踴躍發言之後,我用抒情的語調小結道:“人可以重新選擇居住地,卻無法重新選擇生命之源;即使那裡有你無法忍受的貧窮,和災難;你無法重新選擇你的父輩,他們的臉上隱藏著你的笑容,他們的皺紋裡有你的絲絲脈脈;你也無法重新選擇你的童年,一隻口哨,一個打兔草的竹籃都會讓你熱淚湧流。那裡到處流動著你的母語,如果你曾經用她說過最動情的心事,最歡樂和最辛酸的體驗,你就再也不可能和她分離。那就是你的故鄉,一個讓人永遠無法割捨的地方,今天讓我們和作家韓少功一起共同走進他的鄉愁。”

    手捧著這樣一篇美文,我們到底該學些什麼?許多學生並不清楚。有老師以為,這無關緊要,只要教師心中有數即可。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全部活動展開的依據,可謂靈魂所在。如果學生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一清二楚,他在學習過程中會不斷地“矯正”自己,主動“出擊”,學習效率必然大大提高。新課程的學習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筆者以為,這一理念應該貫穿學習  的全過程。因此,在導人新課後,我和學生一起,共同商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即“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人文方面),“揣摩本文的行文思路”(工具方面)。明確了目標,學生的努力便有了方向。

    我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並帶著這樣一個問題去閱讀:“文章標題是‘我心歸去’,作者的心由何處歸往何處?”設計這個問題的意圖是為了引導學生通過文章標題,初步感知文字,理清文脈。

    讀完文章,學生馬上回答:“由法國回到中國”。我說:“對,這是一種回答方式,具體而實在;但還有另一種答法,要求有點概括性。”學生又紛紛回答“由異國到故鄉……由異鄉到故土”等。我在黑板上板書:“異鄉--故土”。緊接著又問:“本文哪些段落是關於‘異鄉’,哪些段落是關於‘故土’?”學生回到文字,思考一番後,回答:“第5-9段是關於異鄉,第1-4段是關於故土。”至此,文章的第一、二大部分已經劃分好,文章的基本思路也就理清了。但問題還沒有完,我進而又讓學生反思一下:“我們這一步是怎樣理清行文思路的?”學生領悟到一個閱讀方法:從標題人手,理清文章思路。(用投影展示)

    進入到“異鄉”部分的研習,我說:“作者在文中有一句話‘我不想移民’,試問,作者為什麼不想移民?請用一兩句話概括l、2、3段的內容來回答。看誰概括得既準又快。”許多學生皺起眉頭,顯然這是一個頗有難度的問題,我啟發道:想一想第一段寫的是哪方面,第二、三段又寫的是哪方面。看看這兩方面是什麼樣的關係?學生回答說:“第一段寫的物質方面,第二三段寫的是精神方面。”我肯定了他們的回答之後,再問:“異鄉的物質生活怎麼樣,精神生活又怎樣,你能不能把兩者聯絡起來回答剛才的問題?”有學生站起來說:“異鄉物質優裕,但精神空虛,所以作者不想移民。”我和學生一起鼓掌。我又問:“異鄉的物質生活優裕到什麼程度?”學生說:“有別墅、四床、三廁、藍海、綠公園。”我再問:“既然這麼好的一個家,作者為什麼還加了個引號?”學生笑了:“這‘家’並非自己的家,並非作者心中真正的家。”我說:“作者感到精神空虛表現在哪些方面?你能不能替作者概括一下,化繁為簡?”學生說:“與世隔絕。”又有學生不斷補充。最後形成:“聲響隔絕、人際隔絕、語言隔絕、事務隔絕。”我說:“作者在法國感到精神空虛,是因為那裡沒有自己的事業,沒有自己的親人,所以不想移民。他有一句話引起我的深思,他說,‘即使能活得好,我就那麼在乎法國的麵包和雷諾牌汽車’,我想問你們,作者真正在乎的是什麼?”學生陷入了深思,經過討論,得出這樣的結論:作者在乎的是活得快樂,而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好”,因為快樂與物質並不完全成正比,沒有了事業和親人,再好的物質生活也不能給人快樂。

“故土”部分是文字研習的重點和難點,也是本文的思想精髓所在。我問:“作者說他‘不想移民’,‘很想念家裡’,試問,作者為什麼‘很想念家裡’?請在第5段中找到答案。”很快,有學生舉手:“家裡有他的親人,家裡有他的過去。”我說:“是的。作者忽然明白了一個道理,正是因為家裡有親人,有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都會、湖泊、城堡和大森林,甚至貧瘠而髒亂,卻使我感到親切和感動。這一切又是為什麼?他對自己這個頓悟進行追問,終於得出答案,請你們幫作者回答。結合第7、8、9三段的意思,分別用三句話。”按照我的要求,學生四人一組展開討論,五分鐘後,學生回答說:“第7段中說,是因為故鄉構成我們的生命。第8段中說,是因為故鄉寄託我們的期望。第9段中說,是因為故鄉意味我們的付出。”這時我又讓學生反思:“我們以上這一步一步是怎樣理清行文思路的?”學生說:“是抓語言標誌和關鍵語句。”我總結道:“這就是我們要掌握的第二種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從語言標誌人手。我們抓住了‘我不想移民’和‘很想念家裡’這些關鍵語句。”學生若有所悟地點頭。 

我說:“我剛才要求你們要善於‘化繁為簡’,如果讓你們把本文內容濃縮為一個字,你準備用什麼字?試一試!”有學生說:“歸”,我搖搖頭;有學生說:“我”。我還是搖頭。過了一會,學生恍然大悟,紛紛說:“是‘我心歸去’之‘心’。”我請一位同學談談她的理解。她說:“‘心’是靈魂,是精神,是情感。作者的‘靈魂’在異國漂泊,流浪,沒有歸宿,找不到根系;它需要回家,因為它牽掛著親人,留戀著以自己的血淚和汗水澆注的生命。可見,‘心’、‘靈魂’、‘精神’是一個生命個體的核心,是區別於動物使人成為萬物之靈的本質。沒有靈魂沒有精神沒有情感的人是可悲的。”她的精彩表達贏得一陣掌聲。至此,我又總結道:“理清文章思路,不妨從整體佈局人手,由面到點。”

    文章第7、8、9三段有許多富有哲理和文采的語句,對這些語句進行重錘“敲打”很有價值。既能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又能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於是,我和學生一起,在教材右邊空白處“評點”這段文字,評點方式不拘一格,可為思想方面,可為語言表達方面,可用自己的語言,也可用現成的詩句或名言。目的是培養學生主動與文字對話,學會表達。

    有學生對“故鄉比任何旅遊景區多了一些東西:你的血、淚,還有汗水”評點道:“這片土地浸透了我們的血淚和汗水,她與我們血脈相連,榮辱與共。”

    有學生對“而美的從來就是悲的。中國的‘悲’含有眷顧之義,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憐,這已經把美學的真理揭示無餘”評點道:“作者看來,真正的美是悲的,因為悲總是讓人的心靈為之震顫,美的東西就是讓人產生髮自內心的感動。人類歷史不就是一部與自然搏鬥與邪惡搏鬥的充滿悲情色彩的悲劇嗎?”

    有學生對“故鄉意味著我們的付出--它與出生地不是一回事”進行評點:“出生地只是自然意義上的概念,那兒沒有我們的付出,沒有陪伴我們生命成長的過程。”

    有學生對“沒有故鄉的人身後一無所有”進行評點:“人需要故鄉,實質是需要精神寄託,一個人沒有精神家園,沒有安頓靈魂的棲所,他將陷入空虛和不幸。”

    評點過程中,甚至有學提出:“人有自己的故鄉,那麼,整個人類有沒有自己的故鄉呢?”大家七嘴八舌,有學生說:“人類也有自己的故鄉,那就是地球。人離開了地球,離開了腳下這片土地,也會陷入空虛和茫然。”也有學生說:“大自然也是人類的故鄉,人原本就是生活在大自然中,只是為了發展,漸漸脫離了自然,形成了城市,但隨之產生了許多都市病,就是因為人脫離了自然。”我順便總結說:“是啊,人類與大自然的割裂,人的物質與精神的割裂或許是人類空虛的根源!”

    這幾段文字在師生的共同解讀,互為啟發下,已經超越了原來的意義。筆者以為,基於文字,又不囿於文字,適時放飛一下思維,誰說不可以呢?我說:“前面我們理清文章思路是‘化繁為簡’,‘簡’到只剩下一個字;剛才我們評點文章語句,許多同學把原本的一句話洋洋灑灑擴充套件為一段話,這叫--”學生齊聲回答:“化簡為繁。”

    本節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是模仿文章中的富有文采和哲理的句子,用一句話表達自己對

“故鄉”這個話題的認識和情感。我先作了一個範例:“故鄉--忘記故鄉,就意味著背叛自己。故鄉--一個讓沉重的生命變得輕盈的所在。”學生模仿著造了很多句子,雖然未必精彩,但確確實實得到了鍛鍊。

    在結束本課時,我說:“一個熱愛故鄉的人,意味著你是一個熱愛生命的人,一個熱愛勞動的人,一個真正富有而充實的人,從而也是一個幸福的人。讓我們在費翔的歌聲中結束本節課吧。”(音樂《故鄉的雲》響起)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該是科學性與藝術性完美的結合,而教學設計是其必要保證。筆者以為,好的教學設計應該有這樣一些原則:一是教學主線突出,最好能找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眼”,因為設計巧妙,講解精彩的文字能使學生終身銘記。試想,為什麼我們提起從前學過的某些課文,還能記憶猶新,津津樂道,這恐怕要歸功於當年語文老師的精心設計。二是教學板塊簡潔明快,板塊之間銜接流暢,環環相扣,忌繁瑣複雜,“枝繁葉茂”,主次不清。三是突出“語文味”,即時刻不忘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和語言訓練(書面和口頭)。四是過程即方法。在教學過程自然滲透閱讀方法。對照以上幾點,本人教學本課時,確定本課的教學主線為“心”,即關於故鄉的思想、情感和靈魂,整個教學以此為軸心展開,這似乎有些勉強,但筆者水平有限,也只能如此。教學過程有兩大板塊,一為“理清文脈”,即理清文章思路,掌握閱讀方法,側重思維訓練;二是“快樂表達”,即評點語句,一句話表達,側重語言訓練。第一板塊重在資訊的“吸收”,第二板塊則重在資訊的“輸出”。“語文味”表現在儘量憑藉文字去想像,揣摩,如閱讀中的抓標題,抓關鍵句,抓整體理解,不用形象的圖畫,讓學生學會憑藉文字來表現自我,如評點,一句話表達。第四點前面已經闡述。

本教案轉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http//: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