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雨輞川莊作》 教學案例(人教版高二選修)

來源:才華庫 2.08W

 一.教學目的: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王維的生平和創作成就以及對後世的影響 

2、基本讀懂詩歌和詩歌的鑑賞技巧  

過程與方法目標: 

以教材為例子,讓學生獲得鑑賞詩歌的方法和能力,培養學生的欣賞個性,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審美能力和藝術趣味,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1、熟讀詩歌,疏通大意。  

2、學生合作賞析,感受詩人情感。  

3、教師引導並做小結,師生互動。 

情感與價值目標: 

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把握《王維詩四首》的形象,讓學生得到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精神的陶冶和審美的愉悅。   

1、瞭解詩人晚年的生活態度。  

2、感受詩人對田家生活的熱愛。  

教學重點:  

1、把握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點。  

2、品味詩歌意境,把握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  

1、對王維晚年詩歌佛家思想的瞭解。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二、教學設想:  

1、選修課中的詩詞鑑賞應區別於必修課中的詩詞教學,不能再以單篇詩詞為單位組織教學,而應該根據選修教材的編排體例與特點組織教學,例如基本閱讀課以一個作家為一課,教學時每一節課都應以教材所選每一位作家的幾篇作品為單位,從整體上去把握一個作家及其作品的形象、語言、藝術技巧和思想感情等。  

2、選修課應更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要有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那麼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就應該“扶”著學生去感受合作探究, 

三、教學方法選擇:誦讀法、方法點撥法、自主感受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手段利用:印發相關資料(包括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多媒體教學平臺等。 

五、課時安排:第1課時 

六、教學過程: 

1.注音 

    蒸藜(lí)    炊黍(shǔ)    餉(xiǎng)    東菑(zī) 

    囀(zhuàn)   黃鸝(lí)     朝槿(jǐn) 

2.疑難詞語解釋 

    ①蒸藜炊黍:藜:藜草,嫩葉可食。蒸藜炊黍,泛指粗劣的飯菜。 

    ②餉東菑:給在東邊田裡幹活的人送飯。菑,本指已經開墾了一年的田。 

    ③漠漠:寫水田情狀,形容水田薄霧濛濛,視野蒼茫。

④陰陰:寫夏木情狀,形容夏天樹林茂密,境界幽深。 

    ⑤囀:鳥婉轉鳴叫,動詞。 

    ⑥朝槿:即木槿,落葉灌木,夏季開花,朝開暮落,故又稱朝槿。  

    ⑦野老:詩人自稱。 

    ⑧爭席:表示和人相處很隨便,無隔閡。《莊子雜篇寓言》載:陽子居(楊朱)初到旅舍,面露驕矜之色,旅舍主人對他很恭敬,其他客人也紛紛為他讓座。後來老子教他去掉矜持,他再到旅舍,就顯得很隨和,人們也就不再給他讓座,而和他爭席而坐,相處就很隨便了。  

    ⑨海鷗:《列子黃帝篇》載:海上有人好鷗,每日與鷗鳥遊玩,數以百計的鷗鳥聚 

集在他身邊。有一天,他的父親叫他捉鷗鳥。第二天他來到海邊,鷗鳥就盤旋不下了,因為他有了機心。此處以海鷗比喻淳樸而無機心的農民。 

    ⑩更相疑:又懷疑我猜忌我。相,偏指一方,這裡指詩人自己。

一.新課匯入:回顧以前學生所學王維的詩歌匯入。  

二.釋題(學生對照註釋瞭解) 作者   

通過師生共同回顧所學知識,把王維的介紹交給學生完成,重點讓學生知道其詩“詩中有畫”的特點。 

王維(約692~761),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 

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其母崔氏奉佛三十餘載。佛經《維摩詰經》,是智者維摩詰居士與弟子講學之書。王維的名和字取於此。王維後半生之避世與佛教有關。他是在盛唐時代文化全面騰飛的歷史條件下所產生的一位多才多藝的詩人和藝術家。開元進士。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顯然,王維的人生歷程,可以“安史之亂”分為兩個時期。王維詩歌的風格、情調,前後期也明顯不同。 

在前期,王維懷有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不少詩篇意氣風發、豪氣干雲。在《不遇詠》裡,他抒發自己的雄心壯志是:“濟人然後拂衣去,肯作徒爾一男兒。”在王維前期的詩裡,他或寫少年的豪邁,或寫大將的英武,或敘征戍之苦,或寫凱旋之樂,無不準確地表現出那個特定時代里人們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熱情。

晚年無意仕進,無心仕途,專誠奉佛,常以禪誦為事,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於上元二年卒於輞川別業。 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 

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對自然美的感受獨特而細緻入微,筆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韻,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長,色彩鮮明優美,極有畫意。他寫景動靜結合,善於細緻地表現自然界光色和音響變化,他的寫景詩,常用五律、五絕,篇幅短小,語言精美,音節舒緩,宜於表現山水幽靜和心情恬適。 

輞川莊,在今陝西藍田終南山中,是王維隱居之地。《舊唐書王維傳》記載:“維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在這首七律中,詩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禪寂生活與輞川恬靜優美的田園風光結合起來描寫,創造了一個物我相愜、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朗誦感知  

1.學生自讀。  

2.教師有感情的範讀。  

3.學生合作對照註釋瞭解詩歌內容。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久雨不停,林野潮溼煙火難生; 

燒好飯菜,送給村東耕耘的人。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水田廣漠,一行白鷺掠空而飛; 

夏日濃蔭,傳來黃鸝宛囀啼聲。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山中養性,觀賞朝槿晨開晚謝; 

松下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葷腥。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村夫野老,與世無爭無人猜忌; 

海鷗疑心,為何不信飛舞不停。  

4.齊讀。 

四.探究思考: 

意象與意境的關係可以用這樣簡單的關係式來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圍 

(恬靜優美)的輞川山野、(怡然自樂)的農婦農夫和(閒適脫俗)的隱居詩人,共同構成了一種(空闊清幽)的意境,表現了詩人(隱居山林、脫離塵俗的閒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 

(規律:主要景物--景物的特徵--意境-- 思想感情) 

指名賞析並歸納全詩層次意蘊。 

①主旨 

    這首七律,形象鮮明,興味深遠,表現了詩人隱居山林、脫離塵俗的田園生活的閒情逸致,是王維田園詩的一首代表作。 

②層次意蘊 

    前四句寫山村田園景色;後四句抒寫幽居山林的生活樂趣。 

A.首聯寫田家生活。 

    先寫空林煙火,一個“遲”字,不僅把陰雨天的炊煙寫得十分真切傳神,而且透露了詩人閒散安逸的佛家心境;再寫農家早炊、餉田以至田頭野餐,展現一系列人物的活動畫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氣息,農婦田夫那怡然自樂的心情躍然紙上。 

B.頷聯寫自然景色。 

    同樣是詩人靜觀所得,詩人只選了形態和習性迥然不同的黃鸝、白鷺,聯絡著它們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繪,一則取動態,一則取聲音;兩種景象,動靜結合,互相映襯,互相配合,把積雨天氣的輞川山野寫得畫意盎然。所謂“詩中有畫”,這便是很好的例證。 

C.頸聯寫閒適恬靜的禪寂生活 

    詩人獨處空山之中,清齋素食。這情調,在世俗人看來,未免過分孤寂寡淡了,然而早已厭倦塵世喧囂的詩人,卻從中領略到極大的興味,比起那紛紛擾擾、爾虞我詐的名利場,何啻天壤雲泥之差別。充滿了閒情逸致。 

D.尾聯寫詩人淡泊名利的曠達心境。 

    詩人自謂自己是野老,運用了兩個充滿老莊色彩的典故,抒寫自己澹泊自然的心境:一是《莊子雜篇寓言》的楊朱,前往老子處學道,路上旅舍主人歡迎他,客人都給他讓座;學成歸來,旅客們卻不再讓座,而與他“爭席”,說明楊朱已得自然之道,與人們沒有隔膜了。二是《列子黃帝篇》的典故:海上有人與鷗鳥相親近,互不猜疑。一天,父親要他把海鷗捉回家來,他又到海濱時,海鷗便飛得遠遠的,心術不正破壞了他和海鷗的親密關係。這兩個充滿老莊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兩相結合,抒寫詩人淡泊名利的曠達心境。 

3.指名歸納詩歌的藝術手法 

    ①情景交融、寓禪理(脫離塵俗、幽居山林的閒情逸致)於寫景敘事中、用典明志。 

    ②“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把握物象的特徵,抓住物象的色彩,細膩傳 

神地描寫景物。

六.總結:整體賞析 

⒈主旨 

描寫了久雨中的輞川山水田園的優美風光(境),反映了詩人厭倦官場生活,和對對農村充滿生機和寧靜和諧生活的嚮往和讚美,抒發了詩人淡泊寧靜的情懷(意)  

⒉總結 

在這首七律中,詩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禪寂生活與輞川恬靜優美的田園風光結合起來描寫,景色優美的輞川山野、怡然自樂的農婦農夫和閒適脫俗的隱居詩人,共同構成了一個闊遠幽靜、物我相愜、詳和閒適的意境,形象鮮明,興味深遠,表現了詩人隱居山林、脫離塵俗的閒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 

這首七律,形象鮮明,興味深遠,表現了詩人隱居山林、脫離塵俗的閒情逸致,是王維田園詩的一首代表作。從前有人把它推為全唐七律的壓卷,說成“空古準今”的極至,固然是出於封建士大夫的偏嗜;而有人認為“淡雅幽寂,莫過右丞《積雨》”,讚賞這首詩的深邃意境和超邁風格,藝術見解還是不錯的。 

七.課後練習:  

辛夷塢  王維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⒈主旨 

這首詩寫辛夷塢幽靜之景(境),表現詩人寧靜淡泊情懷(意)。 

⒉本詩的主題: 

⑴以辛夷花在無人的山澗自開自落的可悲命運,比喻了自己的才能被壓抑埋沒的處境,寄託自己孤獨、落寞的情緒。 

⑵深山無人,辛夷花自開自落。花開,並不是為了贏得人們的讚賞;花落,也不需要人們的悼惜。該開便開,該落便落,純任自然,向人們昭示了一種不幹世俗的淡泊情懷。 

⒊怎樣寫的? 

1.以動襯靜.用“發”、“開”、“落”等動詞寫花開花落,何其自然,山林之幽靜氣氛就表現出來了。顯得山林越發清幽 。 

2.託物言志.清幽的山林,花開花落,讓人讀後感受到詩人的一種氣質所在,即不幹世俗的淡泊情懷。

 

陳世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