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科學教案8篇

來源:才華庫 2.69W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科學教案8篇

科學教案 篇1

一、教學要求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生、裡、果”3個字。認識1個偏旁“”。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知道花生在地下結果這一特性,激發學生觀察植物的興趣。

二、教材說明

這是一篇科學童話,借小松鼠找花生這件事間接告訴學生花生在地下結果這一常識。課文結尾小松鼠的問題既與課題呼應又引發學生思考。

教學重點是認識生字和練習朗讀,知道花生結果的特點。

三、教學建議

(一)課前準備

1?花生生長過程的課件或掛圖,幾盆盛開的花。

2?要求學生注意觀察樹上、地裡植物開花結果的情形。

(二)認字、寫字

1?認字

生字中注意讀準翹舌音“找”、帶後鼻韻母的“生、旁、種”,區別“言、豔”的聲調。不僅在認讀時要讀準字音,讀課文時也要讀正確。可採用選正確的讀音讀一讀的方法來強化。

如花生(shēnshēng)旁(pánpáng)邊找(zǎozhǎo)到認記生字要用多種方法。

“每”的上面是“臥人”,下面是母親的“母”。其餘生字儘量讓學生通過熟字變形來認記。如,加一加記住“種、呀、外、豔”;減一減記住“生”;改一改記住“格、許、旁、找”。個別字常見如“語”,教科書封面上就有,只需提一提就能認得。

2?寫字

三個要寫的字中,“生”字只需稍加提示:豎在豎中線上,起筆要比撇高些。重點要指導“裡、果”。

裡:先寫“曰”,寫扁一些,最後一橫在橫中線上。第五筆是豎,寫在豎中線上。最後寫兩橫,上橫短,下橫長。這個字的筆順容易錯,要提醒學生仔細觀察。

果:先寫“曰”,寫在上半格,然後寫“木”,一橫一豎分別壓在橫中線和豎中線上,下面的撇、捺要左右伸展。

(三)詞句

格外:表示超過一般,有特別、更加的意思。

鮮豔:指顏色明亮而好看。

奇怪:指不明白、不理解。

自言自語:自己跟自己說話。

以上四個詞語可採用形象、直觀的方法,結合語言環境讓學生了解意思,不能孤零零地解釋。如,“鮮豔”可讓學生看插圖中的花生花,知道這個詞說花的顏色明亮好看。再讓學生看教室裡還有什麼也可以用上“鮮豔”,並口頭填空:鮮豔的()。如,國旗、衣服、花朵等。老師再將花放在陽光(或燈光)下跟剛才比較,體會“格外鮮豔”就是更加鮮豔、特別好看的意思。理解“奇怪”“自言自語”則要放在句子裡,聯絡上下文來體會。

本課重點要讀懂第四、五自然段的兩句話。前一句講小松鼠始終沒看見花生的果實,間接地說出花生的果不結在莖上這一特點。後一句講小松鼠弄不明白,自己每天都來看花生,花都落光了怎麼沒見著一個花生,於是獨自猜想:可能是被誰摘走了,摘花生的是誰呢?教學時可從詞入手,把上下文聯絡起來理解,說說句中“奇怪”是什麼意思,小松鼠不明白什麼。“是誰把花生摘走了呢?”這句話並沒有對哪個人說,這種說法就叫“自言自語”。讀到這裡,可讓學生想一想,花生真的被摘走了嗎?你從哪兒知道的?對這個問題可能有三種不同的回答,一種是被摘走了;另一種不是被摘走而是花生沒結果;第三是花生結果了,並沒被摘走而是結在土裡。教師要抓住這個機會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指導學生仔細讀書。討論之後再利用掛圖或課件讓學生了解花生在土裡結果這一特點。

(四)朗讀

本課語言淺顯,富有童趣。小松鼠看到鮮豔的花生花,想到能吃上香甜的花生心裡很高興,他天天看,日日盼卻沒見到花生,以為誰把它摘走了。朗讀時要讀出小松鼠心情的變化,可重點指導三句話。

一朵朵/金黃色的小花,在陽光下/格外鮮豔。(突出“金黃色”“格外”,讚美的語氣,欣喜的心情。)

他等啊,等啊,等到花/都落光了,也沒看見/一個花生。(用較慢的速度,表現出急切渴望的心情。)

是誰/把花生/摘走了呢?(心裡犯嘀咕,口裡低聲說。)

(五)實踐活動

1課後“我會讀”,是鞏固生字、拓展字義的練習。可以先讓學生自由讀,再同座位互讀。教師檢查後可適當擴充套件,讓學生說說還能組成哪些詞,如,“生”還可組成醫生、先生、生活、生產。

2以《花生找到了》為題,讓學生把故事講完,並說給家長聽。

3調查瞭解我們吃的食物中,還有哪些是長在泥土裡的。

這類食物很多,如藕、土豆、山芋、蘿蔔、山藥、荸薺等,學生彙報後老師應充分肯定,但要告訴學生它們不屬於果實,以後在自然課中會逐步弄明白。

(六)教學時間

教學本課可用2—3課時。

四、教學設計舉例

(一)揭示課題

認識“找、生”。

(二)初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三)再讀課文

想想哪幾個自然段說了第一幅圖的內容,哪幾個自然段說了第二幅圖的內容。

(四)學習第一、二自然段

1認識兩段中的生字。

2理解“格外、鮮豔”。

3指導讀句子與對話。

(五)學習第三、四、五自然段

1認識三段中的生字。

2理解第五自然段。

3討論課後問題。

4指導朗讀。

(六)練習朗讀全文

(七)續編故事《花生找到了》

(八)複習鞏固

1用生字卡片檢查生字讀音。

2完成課後“我會讀”的練習。

(九)指導寫字

(十)佈置作業

問問爸爸媽媽,在我們吃的食物中,還有哪些是長在泥土裡的。

五、參考資料

花生又稱“落花生”“長生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匍匐或直立,有稜,被茸毛。羽狀複葉。腋生總狀花序,花黃色,受精後子房柄迅速伸長,鑽入土中,子房在土中發育成繭狀莢果。我國栽培極廣,黃河下游各地最多。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

過程與方法:使用放大鏡觀察身體結構的細部和活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認識到使用工具觀察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可以觀察到更細小的物體

2、 發展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興趣。

【教學重點】能通過放大鏡觀察到更多關於昆蟲的細節

【教學難點】用圖或文字記錄放大鏡下的昆蟲肢體及生活習性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昆蟲或昆蟲器官標本、放大鏡

教師演示器材: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或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奇特的身體構造

1、科學家故事或多媒體課件匯入:

師:在地球上有一個龐大的昆蟲家族,它們種類數量繁多,每一種都有著特殊的身體構造與特有的生活習性,由於它們個頭太小,常常被我們忽略。但有一些執著的研究者,他們常與這些小傢伙為伍並以觀察它們的生活為樂。比如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林,他用整整一生的時間在田野裡對昆蟲進行觀察,發現了許多昆蟲的趣事,寫出了著名的《昆蟲記》。現代的研究者運用更為先進的攝影裝置對昆蟲世界進行拍攝,讓我們來看看攝像機鏡頭下的奇妙的昆蟲世界吧!(師播放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

2、用肉眼觀察昆蟲肢體

1) 師:昆蟲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們能發現些什麼?把你們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 分組觀察:提供給學生各種昆蟲的標本或昆蟲肢體的標本。(因這個寒假的凍災,估計開學時不會有太多的昆蟲,可以利用儀器室原有的標本和蚊蠅蟑螂等常見昆蟲及其肢體為觀察物件。估計肉眼觀察學生的興趣不會太濃,而且因觀察物件小,肉眼的發現可能不會很多。可能的發現:昆蟲的身體有頭、胸、腹,有的昆蟲翅膀是透明的,昆蟲足上有勾……)

3、用放大鏡觀察昆蟲肢體

1) 師:(待學生觀察得差不多不再有興致時,發給每組至少兩個放大鏡。如果每個學生自備的,可事先讓材料員收起來,等觀察時再發給大家)這些傢伙比較小,讓我們用上放大鏡,看看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同樣把你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 交流觀察發現:學生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交流自己組的觀察發現。通過觀察發現,輔之以學生的相關課外知識,豐富學生對昆蟲世界的瞭解,激發學生研究昆蟲世界的興趣。教師事先也可以準備一些關於昆蟲資料,在學生交流時用以補充。

二、昆蟲的生活習性

1、閱讀第6頁觀察例項: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

2、課外觀察實踐:選擇一種昆蟲作為你們的觀察物件,看看它們是如何吃食、活動、築巢……把你們的發現記錄下來。可供觀察的昆蟲(供參考):蒼蠅、蚊子、蝴蝶、螞蟻、蟑螂、蚱蜢、蚜蟲、瓢蟲、蜜蜂……

(為使學生能堅持觀察,可在科學活動室內佈置一個“昆蟲世界”,以小組為單位將學生的觀察發現和課外閱讀的摘抄進行展示,不但可以豐富學生的學識,而且小組間的競賽有助於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如果條件好的話,可以在網上開闢一個這樣的空間。對於學生的發現和成果老師因及時進行表揚或展示,及時的反饋有助於讓學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熱情。)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奇特的身體構造:複眼——由小眼組成

觸角——形狀結構各異

足——密佈細毛,有鉤爪

……

實踐活動:藉助放大鏡觀察昆蟲的生活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背景分析】

通過三年級上冊“植物”單元的學習,學生對植物的認識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已初步領悟到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是會發生變化的。本單元是繼三年級上冊“植物”單元的延伸學習。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外部特徵各不相同;種子有自己特殊的結構,儘管外部特徵不同,但在適宜的條件下都可以萌發生長成一株植物。

過程與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鏡觀察種子的外部形態特徵;根據植物生長的已有知識,預測植物種子的內部結構。

情感態度價值觀:引發關注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

【教學重點】:引領學生產生問題並積極思考,能用適宜的方式將自己的認識清楚地表達出來,並能想辦法證明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教學難點】:觀察各種植物的種子。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向日葵小苗的圖片或向日葵的一生ppt課件、各種植物的種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麥、玉米、菜豆等)、白紙、放大鏡。(學生準備)各種植

物的種子、白紙、放大鏡。

【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作業佈置】:

家庭作業:準備今天要求的材料。

注:有種植條件的學校請學校後勤幫忙提前一天對種植基地鬆好土,施好肥,澆足水。

學習評價:你怎樣觀察種子,有什麼發現? 記錄表2:種子觀察記錄

經過觀察,我們發現這些種子的形狀、顏色、大小?? 。

《植物新生命的開始》教學反思

三年級下冊的“植物”單元已經開始引領學生有意識地關注植物的有關問題,並且通過對向日葵一生的介紹,注意到植物一生的變化。但發生了什麼變化?其他植物是否也會發生同樣的變化?在過去的學習中,學生對變化的認識是間接的,對其他植物的生長變化的認識也是零散的、模糊的。本課的教學就是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植物的種子和做好播種前的準備工作等活動,激發學生對植物生長變化觀察的興趣,引發學生種植植物的慾望,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的根據已有認識進行預測的意識與能力。

今天是開學的第二課,通過第一節課的激發和鼓動學生學習的熱情高漲。當我來到教室是許多學生向我展示他們帶來的各種各樣的種子,那種興奮勁就別提了。音樂響起學生們馬上做好,等待課堂的開始。

本課主要有兩項活動:

活動一:記錄自己的想法——學生用圖畫和文字記錄所知道的一株綠色開花植物一生的生長過程。

首先我們進行了想象植物的生長髮育過程,這個環節學生進行較困難,有的學生不知從何下手對於植物自己從來沒有認真觀察,看到這情景我首先對學生說:“我們只有認真的對待每一次的觀察,才能夠了解植物的發育現象。你們想一想植物最初有什麼發育,然後先長什麼?細細思考生活你所見到和發揮自己的想象你認為它是如何發育的?”之後,我在黑板上先畫了一粒玉米種子讓學生想象往下該如何發育。通過我的引導學生已經開始在《活動手冊》上進行描繪自己“植物“的發育過程。我在學生之間巡視發現有些學生畫的還是很有生活基礎的,能夠基本描繪出植物的發育過稱“生根、發芽、成長、開花、結果”。本節課的開頭基本獲得成功。

活動二:觀察種子,也是本課的核心活動。

在對種子外部觀察前,先引導學生思考:觀察種子的哪些方面?對於觀察形狀、顏色、大國小生都能談到,這時,我再引導學生回憶上學期觀察大樹的方法,學生就能想到通過聞、摸等方法能獲得關於種子更多的資訊。通過外部觀察,學生認識到種子的形態、顏色、大小各不相同。對於三下的學生,僅僅觀察到種子的顏色、形狀、大小、表面的光滑度還不夠。於是,觀察種子的內部構造十分重要,我認為時間要充足,這樣才能引導學生的觀察向縱深方向發展,也能幫助學生建立種子相同特點的認識。學生通過解剖豌豆、花生、瓜子等種子,發現它們還有一層薄薄的皮,而且種子還能掰成兩瓣,一瓣上還有小芽。通過觀察、梳理,學生認識到種子有種皮,還有胚根和胚芽。值得提醒的是:在第一個教學班上課時,我忽略了一個問題,所帶的黃豆、綠豆未經過浸泡,導致種子不易掰開,即使掰開了,裡面什麼也看不到。希望各位科學教師在備課時、準備材料時一定要做有心人,不要犯我同樣的錯誤了。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經歷研究包裝盒的活動,瞭解過度包裝和濫用塑料包裝的危害。

2.知道垃圾減量的重要性,探索減少丟棄和物品重新使用的一些方法。

3.用實際行動減少垃圾,做力所能及的事,養成節約的好習慣。

【教學準備】

學生:每人帶 1 ~ 2 個商品包裝盒。

教師:幾個過度包裝的包裝盒和注意了環保的包裝盒。稱重的彈簧秤。再利用的小用品或工藝品,如空罐做的筆筒、飲料瓶做的花瓶等。

【教學過程】

一、 匯入

1. 我們已經知道垃圾要汙染環境,處理起來十分困難。怎樣才能更好地解決垃圾問題呢?

(根據學生的討論回答,教師適時引導或歸納:解決垃圾問題要從各方面努力,首先要從根源上想辦法減少垃圾的數量,然後把可以用的材料回收,最後剩下的再作無害處理)

2. 減少垃圾的數量是從源頭上解決垃圾問題的好辦法。日常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可以減少的?

3.師生一起探討哪些垃圾是可以減少的,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學生言之有理就應給以肯定,如雙面列印可以節約紙張,自己帶喝水的.杯子,少買瓶裝飲料,儘量少用或不用一次用品以減少紙和塑料的丟棄等,教師可引導學生側重於考慮家庭中和學校裡的哪些垃圾可以想辦法減少)

二、包裝盒的觀察研究

1. 一般情況下商品都有包裝,包裝有什麼用呢?(便於儲存、運輸、計量、標識等,而且比較衛生)

2. 包裝最後到哪裡去了?(都成了垃圾)

3. 商品不同,包裝的方法也千差萬別,今天我們就來觀察研究包裝盒,看有什麼新的發現。

4. 教師出示教材第 24頁上的問題,解釋什麼叫“過度包裝”。

5. 討論:用什麼方法或標準來衡量有沒有“浪費”的情況。(如可稱量包裝和商品各有多重或體積各佔多少,也可用估測的方法)

6. 分組觀察、思考教材第 24頁上的1~3個問題。

7. 彙報觀察研究結果。

8. 全班研討教材第 24頁上的4~6個問題。

三、廢棄物品重新使用的研究

1. 有些東西已經用過,好像可以丟掉了,其實它還可能有其他用處。

2. 教師出示一根包裝繩、舊玻璃瓶、廢塑料袋,誰能儘可能多地列舉它們還有哪些用處?

3. 交流彙報。

4. 說說還有哪些物品是可以重新使用的?怎樣使用它們?(教師可提示舊衣物、舊玩具、舊圖書等物品)

5. 廢物利用有哪些好處?

6. 我們經常購買一些小工藝品,人們還常常互贈賀卡或其他小禮物。如果我們注意收集一些廢棄物品進行創意製作,不但省錢,還節約資源,減少垃圾,更具特色,作為禮物的話,還能表達自己的誠意。

(展示幾種廢舊物品製作的精美作品)

四、總結、拓展

1.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和感想?

2. 你們能利用一些廢舊材料製作出有意義的作品來嗎?利用課外時間做一做,然後開個展覽吧!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的整體形態一般由樹冠、樹幹、樹根組成,樹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

樹生長在一定的環境裡,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過程與方法:

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

用簡圖描述樹的整體形狀。用拓印樹皮的觀察樹幹。

用實物來補充語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的現象,能繼續關注樹木的變化。

【教學重點】能嘗試通過對樹有序的觀察描述和比較後指向樹木作為生命體的特徵。

【教學難點】比較討論樹木的相同之處。

【教學準備】

校園中選定一些大樹供各小組觀察所需,同時為各小組準備:一張觀察記錄紙,一支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觀察樹木的方法

1.總任務:分小組進行觀察,每個小組儘量觀察不同的樹木;小組內要分工明確,每個人要有觀察任務;描述一棵樹,完成一篇觀察筆記。

2.分任務:我們所要觀察的樹長在校園的哪個地方?我們怎麼按順序來觀察一棵樹?(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區域性)

3.交流:我們可以用哪些新的觀察方法來觀察新的內容?(畫簡圖、測量樹幹粗細、聞樹葉、看果實、拓印樹皮、撿拾標本、對比法……)

4.比較:我們能比書上的觀察記錄記得更好嗎?(先用簡單的詞語記錄下來,回到教室後整理成觀察筆記。)

二、觀察記錄一棵樹

1.從遠處觀察整棵樹,我們怎樣記錄?(樹冠形狀、樹的高度等)

2.從近處有序觀察樹的各個部分,我們會有哪些新的發現?

生:這棵樹真大!看看我撿到的樹葉和果實。這是樹的果實。這是我的樹皮拓片。

(拓印樹皮圖案的方法:把白紙緊壓在樹幹上,先用手指在紙上反覆按壓,再平捏蠟筆在紙上塗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顏色。)

3.讓我們一起來把觀察到的內容記錄下來吧。要寫出觀察的時間、地點、小組成員。要按觀察的順序來記錄。最好能貼上收集到的實物標本。

三、整理我們的觀察記錄

1.整理:分小組根據觀察記錄整理成觀察筆記。

2.描述:分小組描述一棵樹:這是我們組的觀察記錄,能猜出是校園裡的哪一棵樹嗎?

3.比較我們的觀察記錄,思考、交流:

我們觀察了哪些樹?這些樹的生長需要什麼樣的條件?

不同的樹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4.總結:通過深入討論,我們發現了這麼多的大樹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請選定一棵你喜歡的大樹,在課外繼續觀察它,它會怎樣變化?把你的意外發現都記錄下來,同時把精彩的發現張貼於科學學習欄目內。(對總結的內容須得從學生實際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學生能發展到什麼程度就總結到什麼程度,書上總結內容僅作樣本供參考。)

樹的不同之處: 樹冠有大小 樹幹有粗細有的樹皮光滑,有的粗糙 結的果實不一樣 葉片不一樣 ……

板書設計: 樹的相同之處:

它們都長在泥土裡

都需要陽光、水

都有樹幹、樹皮

都有樹葉、果實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感知海綿柔軟、彈性、吸水的特性。對海綿的特性感到好奇,願意大膽猜想並實驗。

2、學習詞語:軟軟的、輕輕的、吸水、彈性等。

3、激發幼兒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活動準備:海綿若干,記錄表,海綿製品,非海綿製品,顏料水。

活動過程:

一、認識海綿,引起探究興趣。

1、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動畫片,請你們一起來看一看。

2、動畫片裡有誰呀?(海綿寶寶)

3、你們知道海綿寶寶有什麼本領嗎?

二、動手操作,感知海綿的彈性。

1、提問:海綿寶寶要和我們玩“變一變”的遊戲,我把笑臉的海綿寶寶捏一捏、扭一扭,你們看現在海綿寶寶變成什麼樣子了啊?(變成哭臉的海綿寶寶)如果我把手放開,海綿寶寶還能變回笑臉嗎?你是怎麼想的?

2、預測記錄:如果你認為海綿寶寶還能變回笑臉,請將蘋果貼在有笑臉的紙上,如果你認為不能變回笑臉的請將蘋果貼在畫有哭臉的紙上。

提問:我們來數一數覺得可以回覆原狀的朋友有幾個?認為不可以的有幾個?

3、操作驗證:

操作要求:到底能不能行呢?等會請你用捏、卷、扭、彎等各種方法和海綿寶寶玩一玩變一變的遊戲,每次變的時候仔細看,海綿寶寶有沒有變回原來的笑臉?

操作指導:教師觀察幼兒用什麼方法變得?指導幼兒觀察海綿有沒有變回原來的笑臉。

4、交流分享

重點提問:你是用什麼方法和海綿玩變一變的遊戲?海綿寶寶變成了什麼?如果放開手海綿寶寶會變會原來的樣子嗎?

教師小結:不管我們是捲一捲、壓一壓、扭一扭,只要手一放海綿寶寶就能變回原來的樣子,看來海綿寶寶不只有柔軟的特點,它還是有彈性的!

三、再次操作,感知海綿的吸水性

1、觀察發現:你們仔細地觀察一下海綿寶寶,它的身上有什麼呢?(小孔)

2、自主探索:猜猜這些小孔有什麼用呢?老師準備了一些水,請你們把海綿寶寶放進水裡,看看海綿寶寶有什麼變化?

3、交流分享:海綿寶寶放進水裡後有什麼變化呢?

教師小結:原來海綿寶寶還有吸水的本領啊!

四、聯絡生活,尋找海綿製品

1、認識物品:王老師帶你們到後面的大海里一起去看一看,海里有些什麼東西?

2、海里尋寶:請你們每個人到海里尋找一件有海綿的東西,然後帶著它馬上回到位置上坐下來,那我就知道你的速度最快了。

3、驗證寶物:我們來看看,你們找到的是海綿製品嗎。

教師總結:原來我們生活中有這麼多的東西是用海綿寶寶做成的,海綿寶寶的本領可真大!

科學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測量水溫的方法

測量水溫,首先要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測溫計。教學時,可讓學生圖文結合閱讀理解每一操作步驟的要求。同時教師一定要進行正確的操作示範,因為這一階段的學生的技能學習主要是以模仿為主的。

第二部分:測量水的溫度

這部分的第一項活動是學習用水溫計對三種不同溫度的水進行測量,並記錄測量資料。第二項活動:每隔2分鐘,測量一杯熱水的溫度,並把測量結果記錄下來。活動的主要意義在於通過對觀測資料的整理分析,使學生認識水在自然降溫時的一般規律:水在降溫的過程中速度是先快後慢。

第三部分:推測水溫的變化

對觀測資料的整理分析,引導學生推測,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一杯熱水的溫度將會與室內溫度一致。

學情分析

《冷熱與溫度》是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二課,也是繼前一課《溫度和溫度計》學習的延續。本課我將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實際練習測量物體溫度和識讀攝氏溫標。學生在這一課將分別測量涼、溫、熱三杯水的溫度,並每隔2分鐘連續測量10分鐘內一杯熱水的溫度變化。本課中每位學生都將有比較多的實踐機會。因此,測量水溫的步驟、方法,是本課學習的重點。要讓學生理解每一條規定的意義,並掌握每一步驟的操作規程,以保證後續測量資料的相對準確。為後續學習(五年級的“熱”單元)打下基礎。對一個物體來說,溫度下降,說明物體的內能減少,溫度上升,說明物體的內能增加。熱量是描述內能轉移的物理量。但內能這一概念對四年級的國小生來說是難以理解的,因此教材採用了國小生通常使用的熱量的說法。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根據不同的測量範圍和使用需要,人們設計製作了不同的溫度計。測量物體溫度時要根據不同測量物件,選擇合適的溫度計。

2.對一個物體來說,物體失去熱量,溫度下降,物體獲得熱量,溫度上升。通過測量一個物體的溫度變化可以知道這個物體失去熱量還是獲得熱量。

【過程與方法】:

1.觀察不同溫度計的測量範圍,選擇合適的溫度計(刻度範圍在0℃~100℃)用於測量水的溫度。

2.間隔相同時間(2分鐘)連續測量和記錄3杯不同冷熱的水的溫度。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在觀測、記錄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認真、細緻的態度。

2.進一步鞏固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測量水溫的步驟、方法。

【教學難點】間隔相同時間連續測量水的溫度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發現油和水倒在一起,油在上水在下互相不相溶的現象。

2、用較準確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發現。

3、初步嘗試用繪畫記錄的方式。

活動準備:

1、每人水、油各一小杯、備用的油和水

2、筷子若干

3、記錄單、記錄筆、黃色油畫棒等

活動過程:

一、問題引入

1、杯子裡有什麼?

2、如果把水和油倒在一起,可能會怎樣?

二、猜想記錄

1、簡單介紹記錄表

2、幼兒記錄並講述自己的猜想

三、進行實驗

1、提出實驗要求:認真觀察,把你看到的記錄下來。

2、幼兒實驗,老師觀察實驗情況,提醒幼兒進行記錄。

四、交流、討論

1、你看到了什麼?

2、有什麼辦法讓油和水混在一起?

幼兒講述自己想到的方法,教師根據幼兒的講述讓幼兒或教師進行演示。

五、提出新問題

有什麼東西可以讓油和水混在一起呢?我們下次再來研究。

活動三:讓油和水混在一起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大膽嘗試把油和水混在一起的方法。

2、體驗實驗活動中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油水混合物數瓶

2、洗潔精、肥皂粉、鹽、筷子若干

3、記錄表、記錄筆等

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

1、師生共同回憶“油和水”的實驗情況。

上次我們做了一個油和水的實驗,知道油是浮在水上面,那有什麼辦法讓油和水混在一起呢?

2、提出問題

老師這裡有三樣東西,請你們猜猜看,哪樣加到油和水裡會讓它們混在一起?

二、猜想、記錄

1、幼兒猜想、記錄

2、幼兒講述自己的猜想

三、幼兒進行實驗

1、提出實驗要求:

(1)每種材料都要試到。

(2)試一樣記一樣。

(3)可以用筷子等材料進行攪拌。

2、幼兒實驗,老師觀察指導

四、交流、討論

1、你剛才試了幾種材料?

2、那幾種材料加到油和水裡會混在一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