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教學案湖 (蘇教版九年級必修一)

來源:才華庫 1.92W

  1. 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掌握故事情節,能對作者描寫的理想社會進行正確的評價。

(2)掌握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的詞語。

(3)能補出文中省略的內容,並對文章進行準確的翻譯。

 

  2. 學法指導:

(1)弄清時代背景,瞭解作者的思想傾向和政治主張,有助於理解作者創作此文的原因。

(2)藉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試譯全文,難點請教老師並積累重要的詞語(如:一詞多義,古今異義)。

(3)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正確評價“桃源式”理想社會的積極性與侷限性。

(4)認識本文流傳下來的成語,並會使用。

 

二、預習導引:

  1.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潛,別號五柳先生,諡號“靖節先生”。原籍江州潯陽柴桑(今九江市附近)人,東晉詩人。

陶淵明出身於沒落士族,少年頗有壯志,博學善文。他29歲開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職回家。35歲時,在江陵做桓玄幕僚,輔佐桓玄。後因玄反跡暴露,乃離去。40歲做鎮軍劉裕參軍,第二年因叔父推薦,為彭澤令。終因政治難圖,又不肯“為五斗米而折腰”,便辭官離去,在官僅80餘日。作《歸去來辭》以明其志。此後,他一直過著隱居的田園生活,自食其力,再沒有出仕。63歲時,他為自己寫了《統歌詩》、《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

隱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他的詩自然質樸,意味雋永。代表作有《歸去來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著有《陶淵明集》。

 

  2. 背景資料

《桃花源記》大約作於永八年級年(421),在此之前作者就不滿黑暗現實,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而毅然辭官歸隱。即使這樣,但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次年,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激起了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又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一個與汙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3. 題目解說

《桃花源記》原是《桃花源詩並序》。“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記”相當於詩的序,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於小說色彩。作品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

 

  4. 知識連結

嗜酒的陶淵明

陶淵明一生喜愛喝酒,他常常設酒款待客人。他如果先醉了,就說:“我醉欲眠,卿可去。”有一次,他家裡的酒釀熟了,他急著要喝,不等酒涼,就用頭上的葛巾把酒渣過濾然後再喝酒,酒渣過濾完後,就馬上把葛巾戴在頭上。

 

三、教學過程:

(一)字音詞義:

  1. 字音認讀

儼然(yǎn)            豁然(huò)              阡陌(qiān  mò)              邑(yì)

 

  2. 字形辨識

                    

                  

 

  3. 詞語補註

(1)一詞多義:

    (2)古今異義:

 

(二)內容解讀

《桃花源記》即《桃花源詩》前邊的記。記是一種記述事物的文體。這篇“記”後面是一首五言古詩,“記”相當於這首詩的序,故《桃花源記》又叫《桃花源詩並序》。

作為我國古代散文中的奇葩,陶淵明這篇300多字的短文傳誦千古而不衰的主要原因,在於它反映了作者對當時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否定,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和平、寧靜、平等、安樂,和現實社會完全對立的理想社會,勾勒出了一幅沒有剝削、沒有壓迫、風光秀麗的藍圖,反映了古代勞動群眾追求美好的理想生活的強烈願望。在桃花源,嘩嘩的小橋流水讓人們徹徹底底地擺脫了肉體和靈魂的羈絆,使人的心靈完全凌駕於社會的、歷史的硝煙之上,獲得了一種精神上的滿足。

桃花源人從秦朝的時候就來到這裡躲避戰亂,已經五六百年了。在這五六百年的時間裡,世間不知發生了多少次戰爭,人民不知道遭受過多少次災難,而桃花源裡的人卻“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自然更不知道世人所遭受的痛苦了。桃花源裡和平、寧靜的幸福生活與當時賦稅極為繁重的社會和動盪不安的現實形成了極大的反差,正是農民夢寐以求的理想境界。在作者筆下,桃花源風俗淳樸,全無人世間的爾虞我詐。他們彼此之間平等相愛,就是來自世間的漁人,也被他們當作自己人一樣“設酒殺雞作食”,十分殷勤周到地招待他。這個美好的社會,正是作者對當時長期戰亂、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惡劣現實的對立性的反映。作者出於對現實的失望,運用想象描繪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同時也代表了廣大農民樸素的願望,發出了人民的心聲。當然,由於時代的侷限,陶淵明不可能尋找到改變黑暗現實的道路。所以他想象當中的桃花源,還只不過是建築在虛無縹緲中的“空中樓閣”,帶有明顯的烏托邦性質。但是對於一個出身於士大夫階層的詩人來說,這已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了。

結構圖示:

 

(三)特色賞析

《桃花源記》是一篇文辭優美的古典散文。這篇美文對後代文學發生了深遠的影響。其藝術特色主要有以下幾點:

1. 精於描繪,情景優美。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作者用優美的文筆精心描繪了一幅如詩如畫的桃源仙境。這些景物極具畫面感,如開頭這段景物描寫:“緣溪行……忽逢桃花林……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在陶淵明的筆下,桃花源的景色是那樣的誘人:清清的小河,芳草鮮美的綠草地,滿地鋪灑著鮮豔的桃花……這美不勝收的景色自然令人流連忘返。作者還善於把景物描寫與人的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使景物平添了無窮的情趣。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寥寥數語,便將一幅恬靜和諧、悠然自得的鄉村美景呈現在我們面前。桃花源的美景如此令人心曠神怡,自然會吸引讀者饒有興致地讀完故事。

 

2. 故事曲折,結構精巧。全文結構搖曳多姿,引人入勝。作者多用曲筆,把故事情節寫得跌宕起伏,扣人心絃,充滿奇趣。尤其是作者巧設伏筆,妙用懸念,精當剪裁,使故事興味盎然,多姿多彩。如前文“忽逢桃花林”中一個“忽”字,暗含桃花源可遇而不可求,為後文寫再尋桃花源不遇作了很好的鋪墊。而後文的“……遂迷,不復得路……”更增加了文章的傳奇色彩。

 

  3. 語言精練,惜墨如金。

本文只用了短短不足五百字,便描繪出一個曲折而優美的故事。故事講得既生動形象、繪聲繪色、扣人心絃,又結構完整,詳略得當。如“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這15個字,不僅交待了“漁人”從桃花源外進入桃花源內的行蹤,而且對景物的奇異也作了生動的描寫。又如結尾:“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短短26個字,不僅通過“高尚士”、“欣然規往”再次突出了桃花源的迷人之處,而且還給讀者留下無窮的想象和聯想的空間,可見作者惜墨如金的文字功力。

 

(四)句段品鑑

  1.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品析:這句話描繪了一幅誘人的畫卷:清清的小河,芳草鮮美的綠草地,滿地鋪灑著鮮豔的桃花……這美景讓人流連忘返,一切世俗名利之爭,頃刻間化為烏有。景物描寫,突出了詩人想逃避現實,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思想。這也是詩人的樂土之一。

 

  2.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品析:漁人的到來,讓桃花源中的人著實吃驚不小,但好客的風俗流傳已久,讓人彼此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動作刻畫,描繪了一幅民風純樸圖,為下文敘述隔世的原因,作好鋪墊。

 

(五)疑難解析:

我們應怎樣認識作者的理想社會?

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年那樣一個戰亂頻繁、政治腐敗、民生凋敝的黑暗社會裡,深感痛苦和不滿。但是要想改變社會現狀又根本不可能,於是他只好棄官歸隱,潔身自愛,安貧樂道。他嚮往著那種沒有君主、沒有剝削壓迫、人人勞動、風氣淳樸、平等自由的理想社會,本文正是這種理想的生動寫照。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農民的意志和願望,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無疑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是,這種社會在當時是不可能有的,完全是“烏托邦”式的空想。可以說,《桃花源記》既曲折地表現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極避世的思想。作者也明知這只是一種空想,無非藉此寄託自己超然高舉之思,開頭結尾的寫法對此都有所暗示,桃源究竟在何處,沒有具體點明,人們想再訪也不可得。

 

(六)課本習題解答

第一題:1. (武陵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才發現了桃花源。既製造了懸念,引起讀者閱讀下文的興趣,也為後文寫“不復得路”埋下了伏筆。

  2.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

  4. 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對和平、寧靜、平等、安樂生活的嚮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勞動群眾追求沒有壓迫剝削的美好生活願望。但由於時代的侷限,這種想法只能是空想,因而脫離了社會實際,不可能實現。

 

第二題:放棄,離開;房屋;尋找;不久;作為;給;對。

 

第三題:①交通:交錯相通。(今義: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②妻子:妻和子女。(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境地。(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③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今義:①指沒有親友關係的人。②指某個範圍或組織以外的人。③指外國人。)

④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第四題:

1. 村裡人    漁人    漁人    村裡人

2. 村裡人    漁人    村裡人    漁人    漁人

 

    第五題:(略)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30分鐘)

〖識記與積累〗

  1. 下列加點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 儼然(yǎn)              間隔(jiàn)                     垂髫(tiáo)

B. 怡然(yí)                  邑人(yì)                       嘆惋(wǎn)

C. 豁然(huò)                阡陌(xiān)                  子驥(jì)

 

  2. 下列加點字釋義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中無雜樹(中間)

B. 尋向所志(尋找)

C. 鹹來問訊(都)

D. 皆嘆惋(感嘆)

 

  3. 下列句中加點字古今意義一樣的一項是(    )

A. 遂與外人間隔

B.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C.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D.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4. 解釋加點的實詞。

    A. 緣溪行                    緣:_________

B. 便舍船                    舍:_________

C. 不足為外人道也            足:_________

D. 欣然規往                       規:_________

 

  5. 翻譯句子

A.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尋向所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文解讀感悟探究〗

讀下面短文,完成6-8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6. 這段話中產生了兩個成語,它們是:A. _________              B. _________

 

  7. 文中畫橫線的兩句話,可用古代詩人的兩句詩來形容這種情形,這兩句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翻譯句子。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試題答案】

  1. C

  2. D

  3. D

  4. A. 沿著         B. 放棄                C. 值得         D. 計劃

  5. A. 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  B. 老人和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  C. 尋找前次做的標記。

  6. A. 豁然開朗         B. 怡然自樂

  7.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8. (這裡)土地平坦開闊,房舍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

 

 

楊潤清

熱門標籤